第二十四回 托薦舉假手報仇 不怨尤甘心赴敵

關燈
話說陝撫晏公,接了聖旨,着他在秦地選舉将材,無論已仕未仕、本省及僑寓之人,但能提兵滅寇,即行薦舉奏聞。

    限以兩月之期,不準遲誤。

     這晏公接旨後,細想一遍,并無所知之将才,從何處保舉,實在為難。

    那知吳公已聞其事,閱過邸抄,心中大喜。

    想道:這真是天從人願,藉此可以複仇,除去一害。

    而且冠冕堂皇,旁人說不得閑話。

    若不乘此時下手,等待幾時?主意打好,即乘轎往拜晏公,晏公請會。

     兩人本是同年,素稱知己,無話不說。

    晏公請進吳公歸座,談了些近事,說到旨意下來,着他舉薦将才,又是欽天監所說将星現在西方,應于秦地得人,所以天子特旨,命撫臣薦舉。

    如今陝西那些武官,平庸無甚出色,至未仕之人從何處去訪察,這真是一件難事。

    吳公聞言道:“公祖同年要将才卻也不難,隻要結實寫一奏折,請皇上重用其人,管保成功。

    ”晏公聞言,驚喜非常,遂問道:“奏折容易,其人安在?果是将才否?萬一偾事無功,這薦舉之人難逃公道,此事非比兒戲。

    非有真才實學者,弟不敢濫薦也。

    ” 吳公道:“那欽天監說的将星出西方,應其人在秦,如今秦中果有其人,薦舉出去,用與不用,由朝廷做主。

    折内申明,但能知其人有才,能否成功不敢決定,請旨召入,面試雲雲。

    若皇上竟不召見,就教他領兵,他日偾事,早有言在先,何罪之有?”晏公聞言,如夢方覺,喜笑顔開,說道:“不錯。

    但其人果是何人,乞明白示知住居,弟往拜敦請。

    ”吳公道:“不是别人,即小婿屈翰林也。

    ” 晏公聞言,呆了一呆,說道:“老兄還是頑話,還是真話?”吳公道:‘焉敢戲談?”晏公道:“屈太史文章華國,是文臣出色之員。

    那行兵交鋒,恐非所長。

    況且是吾兄愛婿,怎好令他從軍?弟若薦舉,日後令愛聞知,豈不怨恨于我?這個斷不敢保奏,還請另擇一人。

    ”吳公道:“公祖你以貌取人,難怪以小婿為書生,那知他曾受異人傳授,深通兵法,雖無千鈞之力,卻能運籌帷幄。

    昔韓信一懦夫耳,而能定三齊敗項羽,豈專靠一刀一槍上陣争戰哉?弟曾與他算過命,命中有武功封侯之兆,所以才托你薦舉也。

    隻管放心,小女與内人決無怨言。

    ” 晏公道:“原來屈太史是文武全才,弟真是有眼不識英雄。

    若非吾兄指示,弟還在夢中。

    既然如此,一二月内弟即繕折奏聞,請旨召用,如何?”吳公道:“此所謂一舉兩得。

    又是為國,又是提拔後進,連弟也叨光不淺。

    ” 兩人又談些閑話,晏公道:“鄭皇親現已收禁,吾兄仇人已去,何不出山?”吳公道:“弟年已六旬,功名富貴,視若浮雲,隻望在家受享清福,較之開府中丞更覺快樂,何必又令人呼馮婦也?”語畢别去,歸家一字不提。

     那晏公果然與奏折師爺商議,繕好奏折,薦舉屈生文武全才,能統領兵馬,掃滅番寇,求皇上不拘賢格,重用為帥。

    或宣召入都面授機宜,或令其馳驿赴邊退敵雲雲。

    晏公寫好,也不通知吳公,認定屈生是真才實學,足勝大帥之任。

    那知是吳公要報前仇。

    借劍殺人,閑話休提。

     再說晏公發了奏折,才來回拜吳公。

    見面談了幾句話,忙将折稿遞與吳公觀看,說昨日已專差飛遞至京,大約十日外可見旨意批回。

    吳公看罷折稿,連聲稱善。

    說道:“此奏一入,定邀破格重用。

    公祖栽培後進,令人感激。

    等旨下來,再令小婿登堂叩謝。

    ”晏公道:“此皆吾兄指引,又是替皇家出力,弟何敢見功。

    以後還要仰仗屈先生克展奇材,早定邊烽,俾弟得附薦賢美名,受惠不少,弟方感澈不暇,吾兄為何還要如此客套?” 兩人談了數刻,晏公别去。

    吳公将底折留下,送晏公走後,袖了折稿,來至上房。

    那時夫人與小姐閑話,見老爺進來,母女忙站起讓坐。

    吳公笑着向夫人道:“如今玉門關被番兵圍困,常國公身死,天于歸罪老賊,已将鄭國泰下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