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回 常國公夢中示兆 聖天子殿上除奸

關燈
二臣細奏原委,才知常爺已經連勝兩仗,怪不得前有本章說番兵勢大,不能性急,依呂公之計,何難滅此強寇?可惜二人一旦身死,功敗垂成。

    推原其故,都是那鄭皇親出的主意,拟的聖旨,活活把兩個忠良逼死。

    若不虧霍傅二臣勸谕,三軍定然反了。

    鄭天龍為衆人不容,虧了徐骥設法,才保護他回京,不至令大局決裂。

    如今若不治鄭皇親欺君之罪,滿朝文武,定然不服,兼恐寒了将士功臣之心。

    天子想罷,命徐國公平身,暫且歸班,命鄭天龍跪在金階下候旨。

     那鄭國泰到了此時,隻得硬了頭皮出班見駕,拜倒金殿品級台前。

    李太師也随班上殿,天子命平身,站過一旁。

    天子見了鄭國泰,登時改變天顔,望着鄭國泰道:“老卿家,那邊關之事你可聽見了?當初是你一人出的主意,下這一道嚴旨催戰,竟把兩個有用之人逼死。

    如今軍心大變,你子幾乎被殺。

    眼看邊庭無帥,難保城池。

    你現在又有何高見,快快奏來。

    ” 鄭國泰聞昕天子語責,隻有磕頭崩地,連稱:“老臣該死,見事不明,拟旨有誤,求皇上治罪,另遣一家功臣為帥,好去鎮定軍心,再期克敵。

    ”天子道:“你平日在朝弄權納賄,早有人參,朕格外寬容,從未追究。

    誰料你如此壞心,陷害功臣。

    若不将你治罪,如何對得過死的忠良?”吩咐殿前武士,将他父子剝去衣冠,拿交三法司監禁議罪。

    旨意一下,武士不容分說,将鄭國泰父子剝了衣冠,拿下殿去,交與三法司收禁,不提。

     那天子進向着李太師道:“如今玉門關危在旦夕,太師快想良謀,保舉人才,好去退敵。

    ”李太師奏道:“太平日久,朝鮮良将。

    據臣看來,玉門關有霍傅二将把守,定不至失城。

    皇上如今快下一道旨,追封常呂二臣官爵,獎勵霍傅二臣。

    再傳旨,令各處解糧赴關接濟。

    關内現有小将四員,人馬八萬,守城有餘。

    若要克敵,平定番兵,非選一員智勇雙全之将,不足勝任。

    昨聞欽天監劉壽雲夜觀墾象,将星現出在秦地,應在西安。

    請皇上下旨,令陝西撫臣,在秦地訪察将才,挑選數人,或将星在其中,也未可知。

    那時有了其人,要破番兵,易如反掌。

    臣愚昧之見是否,乞陛下宸斷定奪。

    ” 天子聞奏道:“依卿所奏。

    ”當即命摳臣拟出旨意。

    一道是追封常元帥為忠勤王,其子年如及歲即承襲王爵,無庸兵部帶領引見。

    其妻蘇氏,封為王妃,每年支領王俸,在京發給。

    忠勤王靈柩着傅總鎮派人護送來京,準其入城治喪,兼賞銀三千兩。

    一路馳驿,着沿途地方官妥為護送。

    呂公追封光祿寺卿,襲一子為指揮使,并予谥。

    常公谥忠武,呂公谥敏恪。

    霍傅二臣,交部從優議。

    叙四員小将,各加三級,每人賞珍玩四件,三軍每名賞銀三兩。

    派人解了賞号銀兩,到關傳谕。

    一道旨意是,着陝西撫台于秦省,無論已仕未仕之人,選一将材,保舉退敵,限以二月内入奏,并挑選兵丁數千名,偏将數員,不得遲誤雲雲。

    徐國公年老留京。

     這旨意一下,滿朝文武齊聲道好,果是公論。

    那常爺府中早己得信,夫人哭的死去活來,公子亦然。

    還有小姐,聞聽番兵未退,一定要投效軍營,殺賊報仇,替皇家出力。

    夫人道:“你是個幼年女子,怎好去沖鋒臨陣?朝廷無此例。

    ”小姐無奈,止得隐忍在家,朝夕教那兄弟武藝。

    這且不表。

     再說那邊關奉了旨意,霍傅二公傳谕衆兵,将常呂二公靈柩交差官搬回。

    不用說動身之日,那百姓軍兵,設祭哭奠,滿城挂孝,哭聲震天。

    呂公有子迎了靈柩,在甘州原郡安葬。

    那常爺靈柩,一直到京祭葬,不用細表。

     要說那吳公借劍殺人,保舉女婿出征的節目了。

    要知怎樣薦舉屈生,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