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返家鄉吳公還裡 接書信屈子入秦
關燈
小
中
大
,重賞看墳之人。
上墳後于是便拜鄰居、諸親故友,應酬數日方暇。
其時已是九月下浣矣。
為何屈生也是八月出京,同是二千數百裡路程,何以此時還未到來?列公有所不知,且聽在下細細陳明緣故。
那屈生是八月初二日出京,計程早就該到西安,何以如今尚未到來?原來屈生行至山西壽陽縣,天忽陰雨,不能行路。
一連下了七八日大雨,身住旅店十分焦急,忽然感受風寒,病倒在床。
王李二人見此情形,異常驚恐,一面請醫調治,一面寫信專人赴川報信。
幸而醫生尚好,用藥見效。
症系受寒,不宜發散,直到十三日才出了汗,漸漸輕減,其時已九月中浣矣。
據醫雲:尚須養息十天半月再動身,方保無事,若急欲上路,倘再複發舊症,那就難治了。
因此王李二人再三苦勸屈生在壽陽店中調理。
一住二十餘日,方才大好,擇日起程。
這一回連天雨生病,共耽延了一月有餘的日期,多費了一百餘金路費,幸喜屈生病好,天氣清和。
主仆三人在路行走,過了四大天門,漸離陝西邊界不遠。
那時吳公差去送信之人,一直送到京師乜不見其人,因此又複折回,恰好那日在途中相遇,問起姓名才知是屈翰林老爺。
那差役口中念佛,說:“阿彌陀佛,好容易今日遇着!我往返了數千裡,空費力氣,到處打聽不着,到了京中朱府問信,說已出京,沿途探問又不見人,不知是何緣故。
怎麼八月初動身,如今尚在這裡?” 王李二人道:“一言難盡,且等住店細細再談罷。
” 那差役跟着一路走到了宿頭店中住下。
那差役忙向身邊解下包袱,取出書信交與王升。
王升來至上房回明屈生一切,将吳公書信送上。
屈生聞言心中甚喜,吩咐優待差人,給了酒飯,酬勞他一路辛苦。
王升答應退下。
屈生将書折開細看,先看吳公書信,是寫的:“幕曾賢婿:五月初接信并場作,已決定必中,嗣連獲捷音,已作金馬玉堂人物,欣慰之至。
朱舍親相待甚好,彼此投契,無非天緣。
仆現有仇家忽居顯要,從前仆曾将彼折參,豈能忘懷?現彼聖眷正優,預防傾陷,事不早圖,臨時莫救。
所以上疏請假三月回裡修墓,俟假期滿日,再行乞休老于林下,俾仇我者無可如何。
因恩尊府川中别無産業親丁,止親母一人。
仆此番旋裡,相隔路遙,不能照料,兩全之計,莫若令小女随侍母一同入秦。
舍間房屋可住,疏水足供,兼之秦省入京二千餘裡,往返易于川中,商之親母亦以為然。
至于府上住宅托人收租,先茔有人看守,可以放心,異日入都留館或放外差,再榮歸掃墓,不過稍遲數年。
鄙見如此,故作書達知,如在路接信,即長安聚首。
” 屈生又将吳小姐信折開一看,書中卻與吳公相同,計算日期早已安抵西安了。
書中卻未明言仇人,而現居顯要,大約是鄭皇親無疑了。
故鄉本無甚麼大事,止要老母有人侍奉,在秦在蜀俱是一樣。
看罷了信喚了差役來面問一切,方将自己阻雨患病緣由說明,當夜無話。
次早動身,差役同行,走了十一日,已抵長安。
進城來到吳宅,門上已有人看見,忙向前照應,屈生下車往裡所走,吳宅門上已進内通報。
那時吳公正與夫人小姐閑坐,談論為何屈姑爺還不曾到,莫非不遇差役,不接信,算是錯過不遇?而西安是四川必由之路,上次進京也曾來過,此番回家斷無不來之理,大約是有事耽擱。
正說間,隻見門上禀道:“回家老爺太太話,屈姑爺來了。
” 吳公聞言心中大悅,忙起身出房,往外來迎,夫人小姐亦然,母女二人也忙出房,在堂屋門口等候。
這一來翁婿相逢,母子見面,夫妻團聚,兆協夢熊。
要知見面後何事,且聽下回分解。
上墳後于是便拜鄰居、諸親故友,應酬數日方暇。
其時已是九月下浣矣。
為何屈生也是八月出京,同是二千數百裡路程,何以此時還未到來?列公有所不知,且聽在下細細陳明緣故。
那屈生是八月初二日出京,計程早就該到西安,何以如今尚未到來?原來屈生行至山西壽陽縣,天忽陰雨,不能行路。
一連下了七八日大雨,身住旅店十分焦急,忽然感受風寒,病倒在床。
王李二人見此情形,異常驚恐,一面請醫調治,一面寫信專人赴川報信。
幸而醫生尚好,用藥見效。
症系受寒,不宜發散,直到十三日才出了汗,漸漸輕減,其時已九月中浣矣。
據醫雲:尚須養息十天半月再動身,方保無事,若急欲上路,倘再複發舊症,那就難治了。
因此王李二人再三苦勸屈生在壽陽店中調理。
一住二十餘日,方才大好,擇日起程。
這一回連天雨生病,共耽延了一月有餘的日期,多費了一百餘金路費,幸喜屈生病好,天氣清和。
主仆三人在路行走,過了四大天門,漸離陝西邊界不遠。
那時吳公差去送信之人,一直送到京師乜不見其人,因此又複折回,恰好那日在途中相遇,問起姓名才知是屈翰林老爺。
那差役口中念佛,說:“阿彌陀佛,好容易今日遇着!我往返了數千裡,空費力氣,到處打聽不着,到了京中朱府問信,說已出京,沿途探問又不見人,不知是何緣故。
怎麼八月初動身,如今尚在這裡?” 王李二人道:“一言難盡,且等住店細細再談罷。
” 那差役跟着一路走到了宿頭店中住下。
那差役忙向身邊解下包袱,取出書信交與王升。
王升來至上房回明屈生一切,将吳公書信送上。
屈生聞言心中甚喜,吩咐優待差人,給了酒飯,酬勞他一路辛苦。
王升答應退下。
屈生将書折開細看,先看吳公書信,是寫的:“幕曾賢婿:五月初接信并場作,已決定必中,嗣連獲捷音,已作金馬玉堂人物,欣慰之至。
朱舍親相待甚好,彼此投契,無非天緣。
仆現有仇家忽居顯要,從前仆曾将彼折參,豈能忘懷?現彼聖眷正優,預防傾陷,事不早圖,臨時莫救。
所以上疏請假三月回裡修墓,俟假期滿日,再行乞休老于林下,俾仇我者無可如何。
因恩尊府川中别無産業親丁,止親母一人。
仆此番旋裡,相隔路遙,不能照料,兩全之計,莫若令小女随侍母一同入秦。
舍間房屋可住,疏水足供,兼之秦省入京二千餘裡,往返易于川中,商之親母亦以為然。
至于府上住宅托人收租,先茔有人看守,可以放心,異日入都留館或放外差,再榮歸掃墓,不過稍遲數年。
鄙見如此,故作書達知,如在路接信,即長安聚首。
” 屈生又将吳小姐信折開一看,書中卻與吳公相同,計算日期早已安抵西安了。
書中卻未明言仇人,而現居顯要,大約是鄭皇親無疑了。
故鄉本無甚麼大事,止要老母有人侍奉,在秦在蜀俱是一樣。
看罷了信喚了差役來面問一切,方将自己阻雨患病緣由說明,當夜無話。
次早動身,差役同行,走了十一日,已抵長安。
進城來到吳宅,門上已有人看見,忙向前照應,屈生下車往裡所走,吳宅門上已進内通報。
那時吳公正與夫人小姐閑坐,談論為何屈姑爺還不曾到,莫非不遇差役,不接信,算是錯過不遇?而西安是四川必由之路,上次進京也曾來過,此番回家斷無不來之理,大約是有事耽擱。
正說間,隻見門上禀道:“回家老爺太太話,屈姑爺來了。
” 吳公聞言心中大悅,忙起身出房,往外來迎,夫人小姐亦然,母女二人也忙出房,在堂屋門口等候。
這一來翁婿相逢,母子見面,夫妻團聚,兆協夢熊。
要知見面後何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