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下層

關燈
為一集,俾與二記傳之不朽,不亦宜乎?&rdquo生感其意,乃口占一曲,自歌以寫懷雲。

    歌曰: 西江月尚團團,錦江水尚潺潺,荒墳貴賤總摧殘,回首真堪歎。

    回首真堪歎,可憐骨爛名難爛。

    殘篇留得在人間,付與多情看。

    待月情懷,偷香手段,這般人真好漢。

    想崔、張行蹤。

    憶申、嬌氣岸,相對着腸頻斷。

    此情此恨,我爾相逢豈等閑。

    須教通慣,休教明判,若還團圓,且作風流傳。

     初,生與女交通後,收斂行蹤,無罅隙之議,故人無知者。

    及其再至,情欲所迷,罔有忌憚,一家婢妾,皆有所覺,所不知者,惟瑜父母而已。

    瑜亦厚禮諸婢,欲使緘口,奈何各懷舊憾,皆欲白之。

    自度不可久留,乃設歸計。

    尚未果也,忽一婢懼事露而罪及己,竊言之祖姑。

    祖姑以生之馴謹達禮,必無此事,反笞其婢。

    自是衆口漸息。

    時又叔嬸同寓别館,況又祖姑昏耄,不知防備,始大得計,略無畏懼之心,暮樂朝歡,無所不至。

     一日,生與女同步後園晴雨軒中,徘徊觀行。

    正談谑間,而瑜之弟黎銘值而見之。

    生大駭,恐言于叔嬸,乃厚結銘心。

    初,生有一琴,名曰&ldquo碧泉&rdquo,平生所嗜好者,銘嘗問取,生不之與,至是而遺焉。

    雖得銘之歡心,然而諸婢切切含恨,惟待叔嬸回而發其事。

    生自思其形迹不甯,&ldquo設使叔嬸知之,負愧無地矣!&rdquo托以歸省,告于祖姑。

    祖姑固留之再三,生終不從。

    瑜夜潛出,與生别曰:&ldquo好事多磨,自古然也。

    歡會未幾,讒言禍起,奈之何哉!兄歸,善加保養,方便再來,毋以間隙,遂成永别,使設盟為虛言也。

    &rdquo因泣下而沾襟。

    生亦掩淚而别。

    女以《一剪梅》詞一阕并詩一首授生,曰:&ldquo妾之情意,竭于此矣。

    兄歸,展而歌之,即如妾之在左右也。

    &rdquo詞曰: 紅滿苔階綠滿枝,杜宇聲歸,杜宇聲悲。

    交歡未久又分離,彩鳳孤飛,彩鳳孤栖。

     别後相逢是幾時?後會難知,後會難期。

    為言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詞,一首情詩。

     詩曰: 萬點啼痕紙半張,薄言難盡覺心傷。

     分明一把離情劍,刺碎心肝割斷腸。

     生亦綴《法駕引》詞一首以别女雲: 歸去也,歸去也,歸去幾時來?峽口雲行仙夢杳,雨中花謝鳥聲哀。

    落葉滿空階。

     真個是,真個是惱人腸。

    沙上鴛鴦栖未穩,枝頭鹦鹉叫何忙。

    相對淚沾裳。

     須記得,須記得月前盟。

    料必兩人扶一木,莫移鈎月帶三星。

    了此此生情。

     女覽畢,謂生曰:&ldquo往者邁遊諸女所贈之詩,意甚忠厚,今将薄禮寄兄以饋之,可乎?&rdquo生曰:&ldquo可。

    &rdquo女乃命侍女取花巾十條、裙帶三十三雙,與生收訖。

    女含淚再拜而别。

    生既歸家後,命仆以女所寄之物送與微香。

    微香寄聲于仆曰:&ldquo寄語四郎:彼豈不知趙姬之言乎?&rdquo仆歸以告。

    友王仲顯在焉,生微笑之。

    友曰:&ldquo何謂也?&rdquo生曰:&ldquo按《左傳》趙姬有言曰&lsquo好新慢故易&rsquo,微香特諷予也。

    &rdquo次日,複命仆持書以贻。

    微香展而視之,乃唐體詩一律: 傳與多情舊故人,幾乎為爾喪良姻。

     空懷杜牧三生夢,難化瞿昙百憶身。

     雨散雲收成遠别,花紅柳綠為誰春? 不堪回首紗場上,風雨潇潇月一輪。

     微香靜而思之,終疑于&ldquo為爾喪良姻&rdquo之句,欲生之來以實之,亦次韻一律以答之。

    詩曰: 彼情人是我情人,就說無因亦有因。

     千裡相思愁裡句,幾番歡會夢中身。

     天邊依舊當時月,洞口時非往日春。

     若念小樓移手處,重來花下賞冰輪。

     生感其意,複以詩一律而絕之焉: 紡紗場下好情緣,回首西風倍慘然。

     已按赤繩先系足,免勞青鳥再銜箋。

     任從柳色随風舞,莫惜韶光徹夜圓。

     不是憐新違舊約,由來好事兩難全。

     微香得此詩,知生之絕己也,然而慕生之心,未嘗少替,亦和一律以答生雲: 紡紗場下舊情緣,怕說情緣隻默然。

     今日翻成班氏扇,當時休制薛濤箋。

     玉蕭已負生前約,金鏡偏教别處圓。

     自是人心多亦易,休言好事不雙全。

     生時名籍甚,郡邑鹹欲舉生為庠生。

    生父愛子,不欲遠涉利途,恐緻離别之苦。

    然而衆論紛紛,無時休息。

    生潛喜,乘間言于父母曰:&ldquo除非出外可避。

    &rdquo父喜曰:&ldquo可往祖姑家少避五六個月,衆口無不息矣。

    &rdquo生曰:&ldquo如或官司逼勒,如何?&rdquo父曰:&ldquo隻言随伯父之任可也。

    &rdquo父即日命促裝起行。

     既至,祖姑一家欣喜,待禮如初。

    生告所來之由,叔曰:&ldquo倘不厭寒微,姑寓于此,朝夕與諸生講明理義,此某之所深幸也。

    &rdquo生拜謝,退居所寓之軒,偶見綠紗窗上題詩一絕雲: 壁上莺還在,梁間燕已分。

     軒中人不見,無語自消魂。

     生知是瑜之筆,亦書一絕于其旁曰: 腸斷情難斷,春風燕又回。

     東風和且暖,雅稱結雙飛。

     生思玩間,忽見瑜娘獨至,且喜且悲,再拜謂生曰:&ldquo兄真信士也。

    緣自兄歸之後,媒妁議姻,逮無虛日,父母亦有許之者,但未成事耳。

    妾心想,迫于父母之命,不得已而飲恨于九泉之下,不及與君訣别為欠。

    今幸不死,尚得相見,殆天意乎!未審計将安出?&rdquo生曰:&ldquo此辂之所以日夜切思者也。

    蓋嘗思之有三不可:親戚不可為婚,一也;父母之命不可違,二也;不敢言于父母,三也。

    為今之計,惟在乎卿主之而已。

    &rdquo瑜曰:&ldquo凡妾可力為者,敢不自效!望兄指引,斯善矣。

    &rdquo生密附于女耳邊低言。

    女曰:&ldquo正合妾意。

    &rdquo言未已,忽聽籠中鹦鹉叫:&ldquo大人回!大人回!&rdquo女聞之,遂遁去。

    臨行,反顧生曰:&ldquo蘭房之約,三更後四更前,正其時也。

    妾倚窗以俟。

    &rdquo生許之。

     是夜,月明如晝,萬籁無聲,生視諸仆皆睡熟,輕步潛至女室。

    女正倚窗而立。

    相見之際,喜不自勝。

    生欲挽之就寝,女曰:&ldquo醜陋之質,于兄故不敢辭,但以月明花開之景,不可常得,思與君少同伫賞,以度良宵耳。

    &rdquo生然其言,遂并立于玩月亭右廂階下。

    俄而,婢女數輩捧馐肴至,羅列滿前。

    二人相與勸酬,極盡款曲。

    女曰:&ldquo人會幾何,既逢佳景,可無述作以記之乎?&rdquo生曰:&ldquo短章寂寥,片文拘泥,與其合筆而和題,孰若同聲相應,亦足以見吾二人之敵也。

    &rdquo瑜曰:&ldquo就以&lsquo月夜喜相逢&rsquo為題,五十韻為率。

    &rdquo生即為首倡曰: 今夕是何夕,奇逢不偶然。

     況當明媚景,正是豔陽天。

    (生) 爛爛星珠燦,圓圓月鑒圓。

    (女) 風輕萬籁寂,露百花鮮。

    (生) 河影清還淺,奎纏斷複連。

    (女) 乾坤真罔極,光景自無邊。

    (生) 大地冰壺隐,長空雪浪翻。

    (女) 連枝橫鑒發,素暈隔檐穿。

    (生) 更漏轉三鼓,槐蔭過八磚。

    (女) 溶溶春似海,緩緩夜如山。

    (生) 織女偷情看,娥着意憐。

    (女) 千年逢一會,二鳥降雙仙。

    (生) 談笑幽亭上,追随小院前。

    (女) 分明雙美具,端的四兼全。

    (生) 舊恨應皆釋,新愁覺欲颠。

    (女) 重來諧素約,又共展華筵。

    (生) 何須金石奏,且把海螺傳。

    (女) 美酒傾珠落,香羹和玉涎。

    (生) 脍用金刀切,茶将活火煎。

    (女) 冰壺雙髻執,羅扇小鬟掾。

    (生) 并枕挨肩玉,低鬟動髻婵。

    (女) 柔腸頻眷戀,蓮步漫周旋。

    (生) 紅袖深藏筍,羅衣懶上船。

    (女) 獻酬多節重,議論每牽纏。

    (生) 不必宣金石,何勞奏管弦。

    (女) 休辭同坐久,且共把詩聯。

    (生) 共吐珠玑唾,同裁月露篇。

    (女) 聲聲争響亮,字字競鮮妍。

    (生) 可羨唐商隐,(女) 堪誇燕麗鮮。

    (生) 新清開府句,(女) 秀麗薛濤箋。

    (生) 佳興如流水,(女) 神詞若湧泉。

    (生) 孟郊應退舍,(女) 蔡琰可齊肩。

    (生) 轉戰敵逢敵,□詞玄又玄。

    (女) 剡藤煩字掃,香劑倩思研。

    (生) 宴罷情将困,吟成意尚牽。

    (女) 掀帏香自馥,入室步争先。

    (生) 好事雖多舛,佳期喜獨偏。

    (女) 笑攜雙玉手,共卧五花氈。

    (生) 蓮步移紅玉,珊瑚堕翠钿。

    (女) 交加連理樹,掩映并頭蓮。

    (生) 色膽大如鬥,麗情深若淵。

    (女) 耳邊言切切,心上意懸懸。

    (生) 鳳蠟搖紅影,龍涎薰碧煙。

    (女) 情癡疑是夢,骨冷不成眠。

    (生) 缱绻兩情好,綢缪一意專。

    (女) 既如魚水樂,又似漆膠堅。

    (生) 了畢平生願,深酬宿世緣。

    (女) 愈親須愈敬,相守莫相捐。

    (生) 密約長如此,深盟永不遷。

     任他滄海竭,此樂尚綿綿。

     聯成,女出雲箋,命小桃書之。

    書畢,已四鼓矣。

    不複就枕,但立會而已。

    生口占一絕曰: 名花并立笑春風,誰識常空一竅通。

     欲驗佳期何處見,白羅裆上有殘紅。

     自是之後,幽會佳期,殆無虛日;眷迹之情,親昵之意,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所作詩詞,不可盡述,姑記含蓄意深者八絕: 昨夜東風透玉壺,零零湛露滴真珠。

     寄言去問飛瓊道,曾識人間此樂無? 一線春風透海棠,滿身香汗濕羅裳。

     個中好趣惟心覺,體态惺松意味長。

     寶鴨香消燭影低,波翻紅浪枕邊欹。

     一團春色融懷抱,口不能言心自知。

     淡淡溶溶總是春,不知何物是吾身。

     自驚天上神仙降,卻笑陽台夢不真。

     形體雖殊氣味通,天然好合自然同。

     相憐相愛相親處,盡在津津一點中。

     半夜牙床戛玉鳴,小桃枝上宿流莺。

     露華濕破胭脂體,一段春嬌畫不成。

     燭盡香消夜悄然,洞房别是一般天。

     若教當日襄王識,肯向陽台夢倒颠? 魚水相投氣味真,不膠不漆自相親。

     兩身忘卻誰為我,恐是天生連理人。

     一日,祖姑獨坐春晖堂上,生侍之,顧生謂之曰:&ldquo昔傳姻事為&lsquo下玉鏡台&rsquo,何謂也?&rdquo生以溫峤事為對。

    祖姑曰:&ldquo汝知發問之意乎?&rdquo生曰:&ldquo不知。

    &rdquo祖姑複曰:&ldquo汝宜益加進修,吾之女孫,誓不他适,當合事汝,亦使溫峤之下玉鏡台也。

    &rdquo生拜謝。

    至暮,生以此告瑜。

    瑜喜,笑曰:&ldquo古人有言:&lsquo人心同欲,天必從之。

    &rsquo豈虛語乎!&rdquo生曰:&ldquo明日當辭歸,遣媒言議,勿失時也。

    &rdquo 明日,遂告歸。

    及抵家,以祖姑之語告其父。

    父欣然從之。

     擇日命媒行。

    既至,以所來之由告叔。

    叔曰:&ldquo四哥才貌,出衆超群,可敬可愛,得婿如此,足慰人心。

    奈他人譏笑何?&rdquo媒曰:&ldquo何傷乎?溫峤之下玉鏡台,娶姑之女。

    &rdquo又曰:&ldquo老泉女适程氏,舅之子也,況乃孫乎?自古迄今,但聞傳其事以為佳話,未聞以是病之者,夫何疑之有?&rdquo叔嬸允之,遂備黃金二錠、羊一牽為定禮。

    生婢有名朝華者,從媒同至,潛至瑜室,遞生書與瑜,瑜展讀曰: 玉真小娘子妝次:辂世忝姻緣之契,締結絲蘿;叨因叔侄之情,寓居門館。

    讵意天緣會合,親逢曠世之嬌娆;人意交孚,果是前生之配偶。

    榮生意外,喜溢眉間。

    緬想淑候,蘭蕙其芳,冰霜其潔。

    秋水為神玉為骨,傾國傾城;芙蓉如面柳如眉,欺花欺月。

    柳絮因風起,藹然謝道韫之才;寒藻漾漣漪,粲若朱淑真之文采。

    誠所謂天上之神仙,君子之好逑者也。

    辂一寒如此,百技無能,才匪逮人,貌非出衆,忝得一拜于雲階,幸已足矣。

    何況側身于玉樹,恩莫大焉。

    粉身不足報深恩,萬死亦難酬厚德。

    扪心有愧,揣已何堪!曩聞太夫人因親緻親之言,歸心如箭;今見椿府君執柯伐柯之舉,喜意若川。

    倘得叔嬸不以他辭,想應汝我心諧所願。

    百歲姻緣,在此一舉;千金會合,于此片時。

    專望竭力贊襄,毋使青蠅污白玉;同心協力,庶教丹桂近嫦娥。

    則平生之心願足矣,月下之深盟遂矣。

    茲因媒氏之行,敬緘鸾而申微悃,特訴鳳以候佳音。

    即辰天地皆春,山川自秀,伏乞保重千金之體,永終百歲之期。

    不宣。

     後二日,媒氏告歸,瑜乃出箋以寄生。

    書曰: 伏自一别,倏爾旬餘。

    蝴蝶之粉未幹,麝蘭之香猶在。

    松竹之表,嘗仿佛于目睫之間;金石之盟,每念昭于心胸之内。

    忽喜冰人之傳事,又兼雲翰之飛來,千欣千喜!恭惟文候,學貴天人,博通古今。

    風采邁賈少年之弱冠,文華負李長吉之奇才,誠所謂文苑中之英華,士林中之翹楚者也。

    瑜也,貌微無豔,才非道韫,自謂于世而無取,夫何在兄而見憐!幽谷發陽春,多感吹噓之力;葵花傾曉日,幸蒙光照之私。

    托庇二天,已非一日。

    讵意人心有欲,天意果從。

    因親複得緻其親,莫非命也;發願競能諧所願,不亦宜乎!勿然手舞足蹈不自知者,自此生順死安而無複憾。

    事已定矣,言更何雲。

    惟冀尊所聞行所知,益勵占鳌之志;宜其家宜其室,伫看協鳳之祥。

    不須待月于西廂,正好挑燈于兆牖。

    毋使前人獨專其美,免思微弱緻喪厥躬。

    伏乞鼎調,以副時望。

    不宜。

     是月也,忽禦史按臨,遴選其民俊秀者補弟子員。

    鄉老舉生為庠生。

    後數日,生父命仆赍書以告瑜父。

    生乃吟詩一首,并寫花箋以寄瑜雲。

    詩曰: 書寄平生故友知,白前今已換藍衣。

     微軀從此如鷹系,佳兆何時協鳳飛? 上苑杏花愁客去,西廂明月為誰輝! 幾回暗想蘭房事,不覺臨風淚雨霏。

     瑜得生書,亦作一書并歌一篇以複雲: 寂寂蘭房愁獨倚,忽見長須緻雙鯉。

     雲是瓊林天上郎,如今已入黉官裡。

     已入黉宮為何如?漸磨仁義樂菁莪。

     方巾圓領真超卓,黃卷青燈好切磋。

     君不見,買臣衣錦歸鄉裡,至今名姓光青史。

     又不見,縣官負弩迎相如,至今千載揚芳譽。

     男兒得志皆如此,男兒莫厭窮經史。

     上方治定崇文儒,彬彬濟濟纡青紫。

     夫君子,真英豪,器宇堂堂氣象高。

     心通萬卷猶嫌少,日誦千篇不憚勞。

     此時已入文章島,如今遂卻平生志。

     鏖戰文場應可期,太平治化真堪異。

     蒲柳應知得所依,鳳凰何日又同飛? 坐看花诰班班降,羞殺人間俗子妻。

     仆歸,将詩以示生。

    生與同學生覽之,無不歎服稱美者。

    啟中有儆句雲:&ldquo但能有理可明,不怕無官可做。

    &rdquo又雲:&ldquo前日之良心因妾既喪,今日之放心在君當收。

    &rdquo又雲:&ldquo莫為蒲柳之姿,堕卻雲雷之志。

    &rdquo若此之言,非見理分明者,案能及此耶?但恨不見全篇以書記耳。

     時生入泮宮,不兩月間,生父忽然捐館。

    生哀毀逾禮,水漿不入口者三日。

    既葬,躬自負土,不受人助。

    事喪之後,終日哭泣而已,不複視事。

    時有白鶴雙竹之祥,人以為孝感所緻。

    自是家道日益淩替,而瑜娘之父始有悔親之心,遂不複相往來。

    而生以守制故,不暇理事,不相聞者二載。

     然而,瑜娘慕生之心,曷嘗少置?風景之接于目,人事之感于心,累累形諸詩詞,多不盡錄,姑記一二,以語知音者: 鵲橋仙 征鴻無信,遊鯉無信,更相望斷春潮無信。

    玉郎何處不歸來,怎禁許多愁悶。

    青山有盡,綠水有盡,惟有相思無盡。

    眼中珠淚幾時幹?一寸腸截成千寸。

     瑞鹧鸪 芭蕉葉上雨難留,松柏梢頭風未收。

    萬悶千愁無着處,并歸心上與眉頭。

    腸如襪線條條斷,淚似源頭涓涓流。

    倚遍欄杆人不見,滿天風雨下西樓。

     長相思 春望歸,秋望歸,目斷江山幾落晖?啼痕點點垂。

    朝相思,暮相思,終日何時是盡期,傷心寄與誰? 一剪梅 雨打梨花深閉門,辜負青春,虛負青春。

    傷心樂事共誰論?花下消魂,月下消魂。

     愁聚眉峰盡目颦,千點啼痕,萬點啼痕。

    晚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滿庭芳 愁鎖春山,淚潺秋水,時時獨向西樓。

    望窮千裡,山水兩悠悠。

    惆怅故人獨在,離别後,日月難留。

    腸斷處,愁愁悶悶,風雨五更頭。

     相思何日了?無腸可斷,有淚空流。

    湘江潮信斷,楚峽雲收。

    隻恐尋春來晚,東君去,花謝莺愁。

    蘭房下,何時與你,交頸綢缪。

     時有同郡富室符氏者,素聞瑜娘才色,聞生久不至,遂散财賂,冀必得瑜娘為婚而後已焉。

    故有與瑜娘父言者,非譽符家道之華腴,必稱符才貌之出衆;非言生家道之蕭條,必毀生行止之落魄。

    瑜父遂欲解盟,然猶慮構成詞訟,猶豫未決。

    又有為其畫策者,曰:&ldquo内外兄弟姊妹,不可為婚,法律所禁,倘或興訟,以此推之,何畏之有?&rdquo遂決意許符氏,然猶未敢輕動。

    或勸其家納符氏聘禮者,瑜父從之。

     後瑜娘緝知,悲不自勝,以死自誓,終不他适。

    黎性方嚴,聞之大怒。

    瑜乃以白巾自缢,賴衆知覺救解,得免。

    黎方覺悔。

     然瑜之心雖不肯從,而符之盟終不可解。

    正憂悶間,忽值其姑适王氏者歸宅,黎命之解慰瑜心。

    姑乃從容勸瑜百端,瑜應之曰:&ldquo結親即結義,是以寸絲既定,千金莫移。

    兒非不愛榮盛而愛貧賤,但以棄舊憐新、厭貧就富,天理有所不容,人心有所未安。

    &rdquo姑以瑜言告黎。

    黎曰:&ldquo瑜言誠有理,奈彼符氏何!&rdquo凡瑜所親愛者,皆令勸之。

     一日,碧桃乘間谏瑜曰:&ldquo娘子懿德嬌顔,為諸姊妹中之巨擘,然諸娘子俱适名門宦族,或統制黎民,或操馭軍政,或田連阡陌,或金玉盈箱,娘子獨許寒酸,妾輩甚不惬意。

    近見大人别締良姻,甚喜,甚喜。

    娘子何故短歎長籲,減卻飲食,損壞形容,而為傷感之甚耶?&rdquo瑜曰:&ldquo汝知其一,不知其二。

    古人有言:&ls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