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練習就不重要了,但在語文教育中一味地強調找别人的錯誤,大家為分數而努力挑刺,其結果是,在這種教育體制下成長的學生一個個都被培養成了在别人文章裡挑刺的天才。

     這些家夥對别人的文章說三道四可都是能手,但自己根本就寫不出像樣的文章來。

    我看了一下他們寫的信,感覺就是诘屈聱牙,行文古怪,文法句式上都沒什麼錯誤,但就是沒什麼中心可言,也根本看不出所要表達的思想和主題。

    最近喜歡寫這種東西的年輕人可是越來越多了。

     這些人自己寫不出像樣的東西,他們把精力都投入到專挑别人文章的錯誤,其實是在下意識地回避自己的文章成為别人的攻擊對象。

     我最近就收到一封類似的來信。

    信裡說我的作品裡有“去ら化”的用詞和句子,她看了以後感覺非常不愉快。

    不愉快,嗯……但看他信裡的措辭,遠遠不止“不愉快”這麼簡單,根本就是把我當做瘋子來看待。

    而且寫這封信的也是個女人。

     看完她的信後,我連忙和幾個相熟的編輯聯系,問他們有關“去ら化”的問題。

    結果這幾家大出版社的編輯在對書稿進行校對的時候,根本就沒注意過這方面。

    而且還有好幾個編輯反過頭來問我“去ら化”是什麼。

     我看她在信裡寫得這麼誇張,還以為就隻有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感覺心神不甯。

    結果在詢問過那些語言專家後才得知他們和我一樣,這才感到安心。

     後來我就“去ら化”這個問題咨詢了我一個學生時代的朋友,他目前的工作是語文教師。

    結果連他也不知道“去ら化”是什麼。

    我告訴他是“見れる”、“來れる”之類的詞語,這樣一說他才恍然大悟。

    我問他對寫信的那個女人怎麼看,他回答我說,自己肯定不會帶着這種偏執的觀念去教學生。

     話說到這裡,我想那個寫信的女人一定會把我和出版社的編輯,以及我那位當老師的朋友都當成腦子有問題的怪人。

    為此我特意翻了翻自己寫的書,難道書裡真的有這麼多“去ら化”的用詞嗎? 但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後來好不容易才在早年寫的一本書裡找到兩個。

    早期寫的那些書裡,大概每本也隻有一兩個這樣的用詞。

     當時我就震驚了,就因為這每本一兩個的“去ら化”用詞,我就要被人罵得連垃圾都不如嗎? 而且我又不是那種刻意去使用“去ら化”用詞的人,如果你告訴我哪本書哪一頁哪一行上有這樣的用詞,我會在再版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改掉的。

    但你根本就沒有指出來,隻是一味地責備,這種态度真是太不親切了。

    怎麼說呢,我看你最初的目的就是來罵罵名人過過瘾的。

    托您的福,我為此也浪費了不少的時間。

    我想各位讀者們也借此機會長了不少見識。

     我呢,幹脆好人做到底,這篇文章接下來的部分就對“去ら化”現象做一個系統的介紹。

     說起來,這個“去ら化”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吧。

     我想有很多人或許和我一樣對此抱有疑問,所以在這裡我将就“去ら化”到底是什麼進行一個說明。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能看見遠處”這句話,正确的寫法是“遠くを見られる”,但寫得簡略一些,就可以寫成“遠くを見れる”。

     再比如“自転車を使えば歩くよりずっと早く來られる”這句話中的結尾部分可以換成“早く來れる”。

    以上這種省略的表現形式,就被稱為“去ら化”,也就是說原句中的“ら”字在草率的使用過程中被省略了。

    看到這樣的解釋,那些對“去ら化”異常敏感的人恐怕會氣得發抖吧。

     說實話,我覺得上面兩個例句經過“去ら化”省略後,看起來并不是那麼美觀。

    應該說還是把“ら”加上後這句子看上去才比較順眼,感覺也比較好。

    但說到底這隻是一種和原本沒有省略的句子比較後産生的感覺。

     再來舉幾個“去ら化”的例子: “表に出られない”→“表に出れない” “戻ってこられなくなる”→“戻ってこれなくなる” 在這兩個例子裡,明顯是原句比“去ら化”以後要來得好,這我無可反駁。

     但并不是所有的“去ら化”現象都可以一概而論。

    比如一個人聽說親戚被車撞了,馬上放下手裡正在做的事,急忙趕往現場的時候會大喊一聲: “こうしちゃおれん!”(不會吧!) 其實這裡正确的說法應該是“こうしちゃおられん!”,但是一般人會在這種要緊關頭因為一句說錯的話,去指責心急火燎的當事人嗎?就算作家在小說裡這樣寫,也是無可厚非的吧。

     再舉個例子。

    “すわれそうな場所はここだけだ”。

    從語法上來看,這個句子非常不自然。

    但個人認為和“すわられそうな場所……”這種說法相比,去掉“ら”以後讀起來的感覺要流暢得多。

     “大學に入れない”也一樣,如果寫成“いられない”的話,我相信肯定不止我一個人會覺得這種說法土氣。

    “車が造れる”、“走れない”這種句子,我肯定不會說成“車が造られる”、“走られない”。

     現如今,像這樣的“去ら化”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并且已經作為單詞滲透到我們的習慣用語中。

    比如“新しい”、“牛耳る”之類原本是誤用的單詞,現在已經變成了常用單詞。

    而這一類用法也可以看做是“去ら化”現象的分支。

     這裡以“新しい”為例,“新”這個漢字在日語裡讀成“しん”或者“あらた”,除此之外就沒有别的讀法。

    那麼照理來說“新しい”就應該讀成“あらたしい”才正确,“あたらしい”則是錯誤的。

     像這樣的現象已經不屬于“去ら化”的範疇,而是徹徹底底的誤用,根本不需要對此多做解釋。

    因此我猜想,像“あたらしい”這種詞在社會上大行其道,隻會讓一闆一眼的語文教育者們青筋暴起。

    但事實上呢?這個大錯特錯的“あたらしい”已經被現代日語所吸收,成為了字典上也找得到的官方用詞。

    要問為什麼會這樣?理由很簡單,因為從發音的角度考慮,“あたらしい”讀起來比“あらたしい”更為簡單,更為流暢。

     這點非常重要,可以說日語具有這樣的性質。

    節奏感也是語言的要素之一,為了說起來方便,說起來順口,語言的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或者說,使用語言的人也在不斷地摸索這種規律,所以像“牛耳る”、“野次る”這樣單詞才會接二連三地出現。

    原本“執牛耳”和“喝倒彩”這兩個意思的單詞正确寫法是“牛耳をとる”和“野次を飛ばす”。

    前面那種省略的說法隻有當時的學生哥才會使用,到後來用的人多了,一般人也接受了這樣的用法。

     說起來,最近的年輕人發明了“事故る”(出事故)這個單詞,這種說法正在目前正在普及。

    不過無論是現在流行的“事故る”還是上文提到的“牛耳る”、“野次る”在有心的老年人看來,恐怕都是讓人皺眉的用詞吧。

     “事故る”這個詞說出來就讓人聯想到飛車黨,可以說是非常低俗的。

    如果在小說裡用這樣的詞語,哪怕隻有一個,這本小說肯定會喪失作為文學作品的資格。

    但将來的趨勢如何?我們誰也說不準。

     言歸正傳,再來舉個“去ら化”的例子。

     “蛇口をひねられない”這句話,我總覺得這個“ら”字夾在裡面,感覺有些羅嗦,“蛇口をひねれない”聽起來比較順耳,這和剛才那個“すわれない”是同樣的道理。

    不過那些“去ら化”撲滅論的忠實信徒大概會跳起來說:“胡扯!肯定是前者聽起來順耳,什麼啰嗦不啰嗦的,簡直是豈有此理!” 繼續舉例。

     “あの女の子、なかなか可愛いじ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