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寫出這種愚蠢的詞句會讓熱愛日本語的讀者有多麼生氣,并且有人會當面指出你的錯誤。

     亂筆亂文,望見諒。

     草草 笹森恭子 因幡沼耕作先生 原來如此,雖然這封信寫得有些苛刻,但還保持了适度的禮節。

    因幡沼耕作對這封信的回應并非通過信件寄給笹森恭子,而是以雜文的形式刊登在雜志上。

    吉敷取過那本封面上寫着“小說H”标題的雜志。

    這本是七月号,他在目錄上尋找因幡沼耕作的名字,然後翻開那一頁。

     近來的無禮讀者 因幡沼耕作 我當了快二十年的作家,有很多愉快的經驗和值得欣慰的成就感,但同時也碰到過很多令人感到氣憤的人和事。

    要問怎樣事會讓我感到氣憤?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參加一個名義上是為我召開的書友會。

    一開始大家讨論的氣氛十分平和,但說着說着會場的氣氛就開始發生變化,到最後讨論的主題居然變成對我批判。

    每次隻要我不做反抗,一味地謙虛,事态必定會轉變成如此。

     他們對我的作品吹毛求疵,當着我的面以強硬的态度質問我,隻要我一旦不知該如何回答,他們就會連珠炮似的不停向我發問。

    我有時真不清楚他們幹嘛要這樣攻擊我。

    怎麼說呢,我的小說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得出的結論牽強,或者某些地方使用的資料過時了等等,這我都不否認。

    但我想問的是,那些批評我的人,難道在看的作品時沒有獲得樂趣嗎?我寫的小說我自己最清楚。

    而且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你們,每一本小說都是我投入時間和精力,花心血寫出來了。

     但那些人對此卻視而不見,他們忽視那些有價值的部分,卻在一些極其無聊的繁枝末節上大做文章,死拽着一些小瑕疵不放。

    一旦找到了讓自己不順眼的地方,他們就如獲至寶,并以此為利器向我發起進攻。

     我記得有一次,有個讀者一臉憤憤然,鼻子裡喘着粗氣走過來對我說: “因幡沼先生,你的作品太短了,實在是太短了!” 他說的是我那部小有名氣的作品《吾愛說強》。

    我見他氣得臉都青了,而且緊握成拳的右手還在不住地發抖。

     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在下何德何能居然寫出一部小說把您給氣成這樣啊? “我知道了,多謝賜教。

    ”我這樣回答他,然後打算換一個話題,但他還不罷休,又說了一遍“因幡沼先生的作品太短了,如果寫長一點必定是一部傑作。

    ”來表示他的憤慨。

     這次輪到我不爽了。

    你說的沒錯,那部作品如果寫他個十幾二十萬的,出版後看上去的确很厚實,标題和内容也很吻合。

    但這隻是你的一己之見。

    你認為寫得太短了,到時候寫長了難保沒有人會跳出來說我寫得太長了。

    所以你讓我這個作者除了感謝你的賜教,還能再多說些什麼? 難道你想讓我把你的意見裝在腦子裡,并且在寫下一部作品的時候拿出來用?說不定我下一部作品還是那麼短呢?我有這樣的預感。

    難道你希望我像你保證,下一部作品我一定寫得很長很長? 反正就像這樣一來一去,我終于搞明白了他們想幹嘛。

    他們不是來找我發表意見的,而是希望我道歉。

     說得簡單一點,作家這個職業在社會上多少有點知名度,錢賺得也比一般人要多一點。

    這就難免會讓某些心胸狹窄的人感到心裡不平衡。

    他們會在自己的夥伴面前叫住你,因為你多少也算個人物,他們這麼做會感到很有面子。

    然後他們會探探你這家夥好不好惹,等确定你也不是那麼可怕時,就開始說些尖酸刻薄的話讓你下不來台。

    一旦你露出慘兮兮的窘相,他們的目的就算是達到了,平日裡的那些煩心事兒也一掃而光,真是心情舒暢,心情舒暢啊。

     說白了他們就是來找找碴的。

    所以作家面對這種情況隻能像政客那樣拼命忍耐,乖乖地露出笑臉,說說客套話,稍有不慎便會被對方當成狂妄之徒。

     我是受夠了,可不願再被别人當成白癡耍。

    所以像這種招待是能不去就不去。

    碰到不得不去的場合,說話也絕不客氣。

    輪到自己說話的時候,一張嘴底氣絕對要足。

    臉皮厚一點沒關系,就把自己想象成什麼大人物那樣,最好能讓底下的人指着你議論紛紛,那你就算成功了。

    那這樣做的效果如何呢?好得你簡直不敢相信。

    接受提問的時候,你看那些人,要多低聲下氣有多低聲下氣,臉上都笑呵呵的,對我說話也是客客氣氣。

    對此我恍然大悟啊!所謂日本人就是那種不被給他點顔色看看,他絕不會拿正眼瞧你的家夥。

    一味地尊重對方,到最後對方就會像特價賣場的主婦一樣得寸進尺。

     唉!作家這類人對一般的日本人來說,是一種微妙的存在。

    本來也不限于作家,什麼政治家啊,大明星啊,反正隻要算得上是名人,在日本人看來就覺得不順眼。

    而在名人中,作家作為知性的代表,所受到的怨怼也是最多的。

    如果表現得友好一些,對方就開始找你的缺點,挖你的牆角,盤算着怎麼幹才能把你拽到和自己相同的地位。

    如果表現得兇一點呢?對方立刻乖乖地服從統治。

     和讀者見面或許還能來這麼一招,但是書信來往就沒轍了。

    所以我經常為此大動肝火。

    一般的讀者有一種看法,他們認為作家寫的書就要和現代國語教科書一樣,不能有半點語法上的錯誤,必須是準确無誤的。

    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呢?據我推測,大概他們覺得同樣是寫在紙上的字,為什麼自己的寫的文章沒有任何商業價值,而你們這些被稱為作家的家夥些的東西卻被印刷成書,可以賣很高的價錢?在這個平等的社會中,這實在是太不像話了!由此他們便心生妒意,繼而對作家産生了敵意。

     但說句實話,如果真的用心去寫那種隻有語法完美,但内容卻奇爛無比的東西,到時候應該不會有人寫信來抱怨了吧,因為肯定連賣都賣不出去。

     在這種讀者來信中,最氣人的是女性讀者的來信。

    換成男性讀者,就算我這裡真的犯了一些不該犯的錯誤,他們也不會寫一些很偏激的話,頂多是指出那些缺點,同時也會肯定我作品還是有很多值得閱讀的部分,而且他們信中的措詞也十分有禮貌。

    但女性讀者就不這樣,隻要他們發現針尖大小的錯誤,就會歇斯底裡般的怒不可遏。

    繼而全盤否定我的人格,否定我過去所有的作品,說我沒有當作家的資格。

    反正我在她們眼裡隻要一個地方寫錯了,就會被當成垃圾作家看待。

    那些女人就隻會寫這種信。

     思來想去,我覺得她們會寫這樣的原因信歸根結底還是沒有自信的表現。

    她們大概會像,這種人明明和自己是同樣的水平,憑什麼他就能當作家在人前這麼吃香啊。

    于是她們越想越氣,越想越氣。

    到後來氣血沖頂,不寫點什麼實在難以發洩這股妒火。

     一開始讀到這種信的時候,我真是被吓得不輕啊。

    心想自己犯了什麼滔天大罪值得您如此生氣啊。

    到後來一看……什麼啊,不就是這點事麼。

     最近這種來信是越來越多了。

    我有時候在想,這種現象是不是日本的語文教育所帶來的呢? 這幫人對挑刺是樂此不疲。

    一旦在書本上發現了和通常用法有所出入地方,簡直樂得就像瘋了似的,然後他們會将這股喜悅化為“憤慨”,以寄信的形式向作者發洩。

    他們看書的目的和開卷有益的精神根本是背道而馳,隻要在書裡找到了與語法不符的地方,就像找到了寶貝似的,以此向作者發難。

     我們的語文教育不正是如此嗎?我想上學的時候,大家做錯題的時候應該沒少挨老師的訓吧。

    現在的語文教育根本不講究什麼體味文學的精髓和美感,試題也竟出些選詞填空之類,讓你在空格裡填上“于是”、“而且”、“因此”這樣的問題。

     倒不是說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