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張文遠憑城殉葉縣 司馬懿拔隊退延津

關燈
長元直子龍并皆贊同。

    玄德下令,留子龍留守許昌,馬谡處分民事,調龐士元還洛陽,襄理庶政。

    孔明拜辭出府,自去督師。

    玄德同雲長即日移跸洛陽,諸葛瞻在道上參谒。

    玄德聞瞻屢立大功,甚為欣慰。

    令瞻還成都,迎取宮眷,授法正為益州牧,令蔣琬還長沙,征集湖湘子弟,屯駐零桂,候令進行。

    瞻将軍隊,交張翼管領,自己由荊州還成都不提。

     玄德到了洛陽,諸葛誕出城迎接。

    玄德入居偏殿,雲長士元,同心協理朝政,選了良辰吉日,玄德用太牢祭告太廟,令太常許靖,将獻帝皇後梓官發掘,移葬洛陽,舉哀發喪,悉如典禮。

    又令長安太守諸葛均,修複西京帝後諸陵,遣官歲時緻祭;令司徒官屬,敷布教典,恢複太學,召集生徒,上計官吏,皆加延訪,興王氣象,日異月興。

     那奉令追趕曹彰的馬超,到了陳留,探知曹彰已去山東,憑河拒守,飛報孔明,自與馬岱撫定沿途各州縣,屯兵候令。

     孔明行抵河陰,飛調關索傅佥軍前聽令,前時分遣諸将,陸續還來。

    張翼啟知孔明,言小将軍奉漢中王令旨,入川迎取宮眷。

    孔明教将諸葛瞻所部,歸諸葛靓管帶。

    不到半月,關索傅佥先後來到。

    孔明令二将同張翼馬忠領兵三萬駐紮陳留,專防曹彰渡河南犯,令張翼總其成,節制三将,換回馬超兄弟另有差遣。

     張翼同三将倍道起程,馬超交代清楚,回兵來見元帥。

    孔明見馬超來到,十分欣慰,令休軍三日,領姜維李嚴文鴦馬岱四将,配兵五萬,由孟津渡河,調張嶷守上黨,調王平随軍,由上黨出關,進取安陽。

    正是: 奇兵别出,橫行燕趙之郊;大将西行,來會漳洛之道。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許昌克充複,漢社重光,玄德身入國都,大行誅賞,以國有常刑,不得生炙華歆也,故先假手馬超,使世人讀之一快。

    而後迎漢中王入居建始,以主大政,意在誅奸,筆有層次。

    于是疑冢不得,而所有附逆之徒,概不得免,郗慮腰斬,王朗鐘繇勒令自盡,賈诩賜死,惟荀彧荀攸以尚稱晚節,獨得免焉。

    一般丈士,死亦難逃誅夷之數,夫始知議王議禅之罪重矣。

    承制大封功臣,不遺馬稷,以見街亭之事,諸葛半任其咎,而祁山首出,獨由反間司馬功高,諸葛尚非司馬之敵,況馬谡乎?原情策賞,故許列于六卿,而徐庶隻領禦史大夫,又以獎其終身不與操設一謀,則不可不以言官,畀其效忠于漢耳;而其不智歸曹,宜罰之意亦見。

    即此刑賞分明,立國之大端具備,興王氣象,不待走筆多書,作者軍事精湛,不意政治明良,亦要言不煩如此。

     前以關公遇禍事影寫于徐晃,今又以關公戰敗死迹,反于張遼。

    昔者荊州之兵,一散于呂蒙,再散于徐晃,又用荊州土人旗幟,散盡關公之兵,乃得計其潰圍,仍須逼入山僻狹徑,方失雲長用武之地,而絆馬擒之;是死一雲長難也如此。

    今本書死張遼也,不惟無須散盡其兵,且有萬人從死,卻亦先死一半,後死一半,而大戰城下,又與山路不同,以緻死之兵,處難犯之地,卒盡死之;雖同一不易,然其間心術,出入愚殊,即戰陣高低,亦至不俾也。

    蓋一則光明對敵,并無死之之心。

    一則詭計相謀,極有死之之志;一則以衆暴寡,畏公如虎,一則以防易戰,成遼之仁。

    又諸葛入城勸降,一半情意是真,馬超入陣招降,全部情意不假;是吳料雲長或可不死,而漢知文遠必然不生;則呂蒙徐晃之死雲長,見識完全是小人,而關公馬超之死張遼,心腸終究是君子!然關公等不輕張遼,作者亦未輕張遼,隻萬人同死,自足千秋八字,已無異将此一回翻案絕妙文章,自加一恰如題分之評判。

    不意借鏡對照,輕輕從反映下筆,而張遼竟亦與雲長今古同傳;又與徐盛徐晃之死,大不相同,真不知作者妙筆,有多少種也。

     孔明六出祁山,隻對敵司馬一人,前雖六路出師,實東西各分三路,今始終未與司馬大戰,已将司馬堅持不戰,始終拒守舊案,一一掀翻,逼到司馬今已不能不戰,守卒無益,則大戰開始,即在目前。

    前者六路陳師,仍将結束于一個司馬懿,故須再由諸葛合兵六路,點明六出,以見前之六路為伐魏,此之六路為敵懿,諸葛昔不獲于祁山者,司馬今亦不得志于延津,卻仍非戰非守而易之以追也,則又諸葛欲戰,司馬欲守,而作者隻欲一追,即足窮之。

    追者何?追淪也。

    蓋作者之志,惟此筆焉追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