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張文遠憑城殉葉縣 司馬懿拔隊退延津

關燈
卻說劉玄德令趙雲領司隸校尉,附逆諸人,除華歆己被馬超生炙外,惟郗慮既殺伏完孔融全家,又殺穆順,助桀為虐,屠戮忠良,吩咐趙雲,将郗慮先行腰斬,以正國法;兩家老少,一律正法,以慰忠魂。

    王朗鐘繇,勒令自盡;陳群世受漢恩,甘心助逆,賈诩陰謀險詐,為虎作伥,均行賜死,家屬免坐。

    凡曹操手中所殺漢室忠良,官為改葬賜祭,優恤家屬,子孫有才器者,皆予擢用。

    苛彧荀攸子侄,拔居情要。

    其餘諸人,概無所問,各仍舊職。

    承制以關羽領大司馬,諸葛亮領大司寇,秦宓領大司徒,馬谡領大司農,龐統領大司空,前敵諸将各就本官加一級,候軍事平定,再授分茅之賞。

    許昌臨颍襄陵汝南被兵各地,蠲免三年租賦。

    檄令諸葛亮進攻偃師,關羽督率諸将圍攻葉縣,克期肅請,以定中原。

     雲長接到漢中王旨意,率領諸将謝恩已畢,即同龐統徐庶張飛馬超,商議會攻葉縣方法。

    龐統道:“君侯!張遼死守葉縣,遠恃曹洪互通聲氣,若先破禹縣,則葉縣外援俱無,苟延旦夕,不敗何待!”雲長道:“軍師之言,深為有理。

    ”即令張飛領兵萬人,與關興張苞,去攻禹縣。

    雲長督同馬超諸将,仍将葉縣團團圍住。

    數日之間,張飛引兵回來,曹洪已經走了,禹縣剩下一座空城。

     原來曹彰李典書信到了偃師,司馬懿知道大事已去,隻有退守一法,急差人知會曹洪,曹洪差人知會張遼。

    張遼集合将士商議,曹仁文聘,都主遇走。

    張遼慷慨道:“許昌失守,國事己危,盡棄河南,走将安往?不能守河南,又何能守河北?我節節退後,敵兵節節進攻,軍氣已衰,士心不固,土崩瓦解,夫複何言!惟主上遺命,既已如斯,太子北遷,任城東走,四分五裂,我更退兵,魏國之亡,更無一人死節!遼奉命守城,受任之日,即遼緻死之年,諸君請各自為計,或北或東,不敢相強,但求于國有濟,遼誓與此城共存亡矣!” 曹仁揮涕道:“孤城援絕,死守何益?退駐圖存,服從遺命,幸文遠為國自重!”張遼道:“子孝!遼意已決,雖斧锧在前,不能稍變,子孝與文将軍,可率所部會合子廉,偕仲達退守河北,共拯危亡。

    遼甘死此城,不煩勸谕。

    ”曹仁見遼意堅決,與文聘各領千人,泣别張遼,開城夜走。

    到了禹城,會見曹洪,曹洪問起張遼,二将告知,洪太息流涕道:“文遠為先王賞識,恩禮始終,今竟以一死相報,葉縣不足惜,又損一員大将,滔滔黃河,可複清乎!”三人皆悲不自勝,合兵一處,竟趨荥陽,靜候司馬懿兵來,一同北走。

     張遼送了二将出城,下令軍中,願同死者,共守此城,願去者聽之。

    衆軍士見大勢已危,曹文兩将軍又已他走,知道别無指望,去者過半。

    惟遼自合肥帶來萬人,久從部下,感遼恩義,誓死相随,遼令衆軍飽餐酒肉,整頓衣甲刀馬,聽候将令。

    遼戎服執刀,立在衙前,曉谕衆軍道:“遼受國厚恩,承主上不次之遇,視同手足,委以元帥之任,出守葉城,苦戰三年,幸能完保,今許都既陷,鄰縣皆亡,鬥大孤城,危如累卵,不如乘兵力尚充,與之一戰,勝于坐困以待誅夷!今日之戰,有死無生,諸君既患難相從,義無反顧,萬人同死,自足千秋!”衆軍皆同聲答應。

    遼自領軍當先,開城出戰,直犯張飛營壘。

     張飛自從禹縣回來,雲長聞知,殊為詫異。

    龐統道:“前所獲曹彰手書,即傳曹操遺命,令張遼退守河北,曹洪必會同司馬懿北行,張遼骨鲠,必然死守無疑。

    ”雲長道:“文遠血性過人,必不肯退兵。

    ”龐統道:“外援四絕,遼不肯退,必引兵出戰,冒死相犯,未可輕也。

    ”雲長即傳令諸軍小心提防張遼出犯。

     不到幾日,張遼果然領兵出戰,遇着關興,上前迎住。

    張遼已将性命置諸度外,奮勇進戰,萬衆一心。

    關興看看抵敵不住,張苞縱馬持矛,上前助戰。

    張遼将鞭稍一指,全軍直殺入漢軍營裡,二将阻攔不住。

    龐統令張飛領兵先入葉縣,以絕張遼歸路。

    葉縣曹兵盡出,張飛殺入城中,并無攔阻。

    得了葉縣,龐統飛調馬超兄弟圍攻張遼。

     那張遼引領全軍,左沖右突,宛如大海蛟龍,翻波作浪。

    雲長怕他沖動陣勢,顧不得交情,吩咐關平周倉,奮勇上前,四面包圍,自家擂鼓助威。

    漢軍見主帥自出,人人奮勇,個個争強。

    張遼萬餘人馬,由天明殺到日中,去了一半。

    隻見得漢軍陣裡,軍士紛紛閃開一條道路,一員大将,銀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