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 敗李典趙雲入許都 灸華歆馬超掘疑冢

關燈
且說馬超見徐晃自刎身死,殺散曹兵,占了襄陵,依着馬超,要将徐晃斬首号令。

    馬岱谏道:“哥哥!徐晃與雲長君侯交厚,可将其屍首送交雲長君侯任憑發落。

    ”馬超依言,派人赴雲長處報捷,并送徐晃屍首,聽候發落。

    差人到了雲長軍中,呈上書信。

    雲長見又得了襄陵,不勝歡喜,聽得徐晃兵敗自殺,不覺慘然,出營看視徐晃屍首,想起當年在許都時親密情狀,心中萬分難過,命關平帶領軍士,将徐晃屍首,沐浴成殓,用上好棺木盛着,即欲安葬高邱。

    元直道:“襄陵失守,張遼未曾知道,猶相犄角,可将徐晃陳屍城下,亂彼軍心。

    ”雲長沒奈何,吩咐元直好生辦理,隻準陳屍一日,即行掩埋。

     徐庶令軍政司用一丈五尺長白布,大書魏前将軍翊陽侯襄陵太守徐晃之柩,立在屍首面前。

    城上曹兵看見,飛報張遼,張遼同徐晃最好,即偕曹仁到城上,遠遠看見,果然不錯,二将皆為揮涕,知道襄陵失守無疑。

    曹仁便要出城搶奪屍首,張遼急止道:“雲長重義,不肯斬首号令,而陳屍城下,此其謀士徐元直之策,欲以亂我軍心耳,明日即當收殓矣!”曹仁方止。

     張遼曹仁二将,在城頭舉酒遙奠,仍自督兵堅守,絕不搖惑。

    到了次日,雲長果令關平,将徐晃屍首,安葬高阜,募工镌碑,自為題識,親往酬酒其墓,怅怅還營。

    一面複書馬超,盛獎其成功之速,勝敵之能;已葬徐晃,系念當日舊交,孟起幸勿疑慮,速與子龍進攻許昌可也。

    馬超得書,心中釋然,顧馬岱道:“非弟一言,幾無以對雲長君侯也!”立令人火速知會子龍,請示師期,以便夾攻。

     那趙雲同李典對壘,李典老将,守禦得法,壘堅不可猝拔,雲以黃武多計,召來商議。

    黃武獻計道:“曹兵堅壘,可用撞車撞之,而以炮石繼其後,李典雖勇,亦不能守矣!”雲便令黃武督工人制造撞車,教練軍士演習炮石。

    黃武損益古來撞車制度,以鐵器裹車首,而以機關撥使行動,用木牛被甲,拖曳前進,以避矢石,以轈車駕大竹弓為彈射炮石之具。

     六七日間,撞車制備妥帖,忽接得馬超會師的書信。

    雲随複書道:“俟敗李典後,再定師期。

    ”一面即令黃武領兵擁護前進,崔颀領兵為第二隊,雲與馬雲騄整兵以待。

    曹兵見沖車來到,矢石亂發,那知道駕車的是木牛,受了矢石,滿不在乎。

    看看到了壘邊,黃武撥動引擎,一聲響亮,曹兵營壘塌下一大塊,一連幾撞,将好好的營壘,缺了半邊。

    曹兵正待搶護,那轅車上的炮石,如飛蝗一般打來,曹兵碰着,無不腦漿迸裂,斷足折手。

     趙雲見黃武得手,将紅旗一展,漢兵奮勇争先,攻破曹營。

    李典手刃退兵,自領親軍,據營死戰。

    崔颀繞過後面,攻開一洞,縱身先人,士卒舍命前進,一進曹營,放火就燒。

    李典見後面起火,隻得領軍突圍而走。

    曹彰聽見城外喊殺連天,火速領兵出城來救,那知李典營栅已經破了,随即掩護敗兵入城,自己擋住趙雲,戰了四五十合,收兵入城。

    趙雲也不窮追,即入屯李典營壘,重賞二将,派人約會馬超,前來攻打許昌。

     那曹彰進得城去,與李典商議道:“臨颍既失,襄陵又亡,城外大營,複被攻破,許昌已成絕地,何必陷數萬精銳之兵,坐受糧盡援絕之苦!不如乘我兵尚足一戰,棄了許昌,退屯青州,負海阻山,與幽州相為援應,再遣人告仲達與文遠,全師以退,盡棄河南;彼處處經營,自需時日,我以其隙,分路侵入,彼反攻為守,我反守為攻,局勢一易,或反足以疲敵勢而振我軍,将軍以為如何?”李典道:“許昌絕地,誠如王言,即欲固守,又何可得?與仲達文遠全師以退,而與敵兵戰争于一隅,較之四戰中原,處處受敵,消息既不聯絡,血脈複不靈通,似為稍勝一籌。

    ” 曹彰道:“将軍既然同意,即煩作書飛告仲達,由仲達轉告子廉叔父,再由子廉叔父轉告文遠,我棄許昌以餌敵,則足以緩敵人之追擊,而葉縣禹縣之兵,皆可乘隙自拔矣。

    ”李典遵命,即作書将不得不棄許昌情形,告知司馬懿,請其與曹洪張遼,協同退兵,保全實力,以待将來。

    曹彰看過,令一員親信偏将,帶了數十名兵卒。

    星夜開城赴偃師去了。

     曹彰與李典集合駐紮許昌軍隊三萬餘人,盡取許昌庫藏,凡文武将吏不勝兵者,悉留許都,以免道途上多所顧慮。

    布置妥協,到了三更時分,曹彰開了北門,李典将前軍,曹彰将後軍,棄了許昌,由新鄭中牟,渡河北出封邱,東入濮陽,憑河拒守。

     那趙雲因馬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