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劉玄德略地駐南陽 趙子龍決水灌臨穎
關燈
小
中
大
息了。
龐士元更與張飛商量,會同雲長,調遣兵将,将葉縣遠遠的圍定,把城中樵汲之路,完全斷絕。
張遼見漢兵勢盛,決計不出,一面聯絡曹洪,遙為聲援,與司馬懿妥商辦法。
那徐晃被困半月,可忍耐不住了,召集大小将士,都到面前,說道:“許昌消息,半月不通,外間謠傳,聖駕已崩,太子北走幽州,許昌是否被趙雲攻陷,殊難懸揣;司馬都督死守偃師,張文遠被圍葉縣,自顧不遑,何能相救!襄陵糧盡,樵采路窮,外無援兵,死守何益?棄城北走,還守新鄭,招募黑山,徐圖再舉,不亦可乎!”将士齊聲答道:“惟将軍馬首是瞻。
”徐晃吩咐将士,明日三更造飯,平明出城,徑奔許昌,若許昌不守,再赴新鄭!将士一齊聲諾,同時預備。
誰知道馬超看見襄陵被他軟困多日,徐晃糧盡,決然會走,葉縣方面,有雲長軍隊隔着,晃走必向許昌,令部下軍士,沿着襄陵往許昌的道路,掘下許多陷坑,上面薄薄掩些殘枝敗草,預備撓鈎絆馬索伺候,自與馬岱領兵分左右翼埋伏。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次日,徐晃盡起襄陵人馬一萬餘人,黎明天色,卷甲疾驅,向許昌進發。
徐晃行不到十餘裡,兩旁伏兵齊起,左有馬超,右有馬岱,雙馬齊出,直取徐晃。
曹兵本系驚弓之鳥,又素聞馬超的威名,正在歸心似箭的時候,忽然逢着兩翼伏兵,不由得軍心大亂,無暇抵抗,紛紛逃走。
徐晃略戰了十餘合,不能抵敵,虛掩一刀,往前敗走。
馬超兄弟,奮勇追趕。
徐晃慌不擇路,到了一個黃草坡前,哄嚨一聲,連人帶馬,跌入陷坑。
坑邊伏兵,撓鈎套索,同時并起。
徐晃趁勢,從坑内騰身上來,揮刀亂殺,伏兵四散,馬超兄弟趕上前來,揮動大兵,團團圍住。
徐晃單刀步戰,奮不顧身,隻避着馬超,逢人便殺。
到殺傷了百數人。
殺到日旰,精疲力蠍,徐晃大吼一聲,闖回陣中,又殺了數十人,掣轉鋼刀,向項下一抹,鮮血噴溢,一命嗚呼!可惜曹兵一員大将,援絕力盡,血戰而亡。
正是: 沖鋒陷陣,死猶衆鬼之雄;臨敵捐軀,氣壯山河之色!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諸葛亮祭星而殒,遺囑秘不發喪,司馬懿追之,疑其未死,以至入谷大敗,奔走五十餘裡,問有頭否,此真大笑話也。
今曹孟德入隧而死,亦遺囑秘不發喪,劉玄德能知之,喜其已死,以至略地大進,恢複萬裡中原,曰有頭矣,此卻非笑話也。
諸葛未死,則死諸葛走生仲達一案,實無由翻。
作者輕掉筆尖,隻于曹操一死,即以死曹操來活劉備,從蜀魏著筆,不從諸葛司馬著筆;如此一翻,便亦是死筆變成活筆,是活翻不是死翻;不但諸葛未死,并劉備亦複活了也。
則司馬懿加上曹操已死,又何能不仍問有頭否乎。
然本文中惟司馬一人得着确實消息,張遼徐晃等輩,尚不知曹操是否真死,所得丕書,系出漢營抄本,箭射入城,則有頭無頭,且應由張遼等發問,而司馬卻無須問;是演義僅吓壞司馬一人;而本書翻案,竟吓殺曹營一般将帥矣。
是何以故?曰:隻是作者教諸葛複活之故;曰諸葛既活,則作者亦不得不教劉備一同複活之故;死諸葛,死劉備、都已複活,則生司馬,死司馬,盡不必問。
那怕他不摸頭自問,再走再逃五十裡,以至五千裡,曹操現已安頓下一個幽州,隻可惜他自己卻先走了一步也。
關雲長水淹七軍,乃大勝曹軍之壯舉,顧以徐晃之救,幸保樊城,于禁已令降吳,此案亦不易翻,又不可不翻,竟教曹軍免了一番劫數。
更有黃承彥老兒無知,于魚腹浦八陣圖中,放走陸遜,向來人士,皆謂此中大有天數,甚至有謂諸葛預會授意引出者,故不能手挽雲長身死之厄運也。
今乃亦借趙雲,寫灌臨穎,仍淹曹軍,以補未及,樊城之水,遂覺如在目前。
浩浩襄陵,因早令徐晃為守,而臨穎壅決大工,必以承彥之子定計成之;蔗引曹軍同入魚腹,以暗補承彥之過。
若水擒龐德,是又以寫龐德跳坑越陷于渭原者,移于徐晃而同樣寫之,便以成擒;盡于暗中大翻舊案。
且以徐晃棄城夜走,映寫曹仁困于樊城,有此計議,而未出走,其為補翻之筆,甯不甚明。
演義中曹仁徐晃原系兩路,前後往守;則本書趙雲馬超,亦系兩路,分别接寫補翻,彼此往攻,有何不可?是未能謂兵出兩地,而以非翻一案疑之也。
龐士元更與張飛商量,會同雲長,調遣兵将,将葉縣遠遠的圍定,把城中樵汲之路,完全斷絕。
張遼見漢兵勢盛,決計不出,一面聯絡曹洪,遙為聲援,與司馬懿妥商辦法。
那徐晃被困半月,可忍耐不住了,召集大小将士,都到面前,說道:“許昌消息,半月不通,外間謠傳,聖駕已崩,太子北走幽州,許昌是否被趙雲攻陷,殊難懸揣;司馬都督死守偃師,張文遠被圍葉縣,自顧不遑,何能相救!襄陵糧盡,樵采路窮,外無援兵,死守何益?棄城北走,還守新鄭,招募黑山,徐圖再舉,不亦可乎!”将士齊聲答道:“惟将軍馬首是瞻。
”徐晃吩咐将士,明日三更造飯,平明出城,徑奔許昌,若許昌不守,再赴新鄭!将士一齊聲諾,同時預備。
誰知道馬超看見襄陵被他軟困多日,徐晃糧盡,決然會走,葉縣方面,有雲長軍隊隔着,晃走必向許昌,令部下軍士,沿着襄陵往許昌的道路,掘下許多陷坑,上面薄薄掩些殘枝敗草,預備撓鈎絆馬索伺候,自與馬岱領兵分左右翼埋伏。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次日,徐晃盡起襄陵人馬一萬餘人,黎明天色,卷甲疾驅,向許昌進發。
徐晃行不到十餘裡,兩旁伏兵齊起,左有馬超,右有馬岱,雙馬齊出,直取徐晃。
曹兵本系驚弓之鳥,又素聞馬超的威名,正在歸心似箭的時候,忽然逢着兩翼伏兵,不由得軍心大亂,無暇抵抗,紛紛逃走。
徐晃略戰了十餘合,不能抵敵,虛掩一刀,往前敗走。
馬超兄弟,奮勇追趕。
徐晃慌不擇路,到了一個黃草坡前,哄嚨一聲,連人帶馬,跌入陷坑。
坑邊伏兵,撓鈎套索,同時并起。
徐晃趁勢,從坑内騰身上來,揮刀亂殺,伏兵四散,馬超兄弟趕上前來,揮動大兵,團團圍住。
徐晃單刀步戰,奮不顧身,隻避着馬超,逢人便殺。
到殺傷了百數人。
殺到日旰,精疲力蠍,徐晃大吼一聲,闖回陣中,又殺了數十人,掣轉鋼刀,向項下一抹,鮮血噴溢,一命嗚呼!可惜曹兵一員大将,援絕力盡,血戰而亡。
正是: 沖鋒陷陣,死猶衆鬼之雄;臨敵捐軀,氣壯山河之色!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諸葛亮祭星而殒,遺囑秘不發喪,司馬懿追之,疑其未死,以至入谷大敗,奔走五十餘裡,問有頭否,此真大笑話也。
今曹孟德入隧而死,亦遺囑秘不發喪,劉玄德能知之,喜其已死,以至略地大進,恢複萬裡中原,曰有頭矣,此卻非笑話也。
諸葛未死,則死諸葛走生仲達一案,實無由翻。
作者輕掉筆尖,隻于曹操一死,即以死曹操來活劉備,從蜀魏著筆,不從諸葛司馬著筆;如此一翻,便亦是死筆變成活筆,是活翻不是死翻;不但諸葛未死,并劉備亦複活了也。
則司馬懿加上曹操已死,又何能不仍問有頭否乎。
然本文中惟司馬一人得着确實消息,張遼徐晃等輩,尚不知曹操是否真死,所得丕書,系出漢營抄本,箭射入城,則有頭無頭,且應由張遼等發問,而司馬卻無須問;是演義僅吓壞司馬一人;而本書翻案,竟吓殺曹營一般将帥矣。
是何以故?曰:隻是作者教諸葛複活之故;曰諸葛既活,則作者亦不得不教劉備一同複活之故;死諸葛,死劉備、都已複活,則生司馬,死司馬,盡不必問。
那怕他不摸頭自問,再走再逃五十裡,以至五千裡,曹操現已安頓下一個幽州,隻可惜他自己卻先走了一步也。
關雲長水淹七軍,乃大勝曹軍之壯舉,顧以徐晃之救,幸保樊城,于禁已令降吳,此案亦不易翻,又不可不翻,竟教曹軍免了一番劫數。
更有黃承彥老兒無知,于魚腹浦八陣圖中,放走陸遜,向來人士,皆謂此中大有天數,甚至有謂諸葛預會授意引出者,故不能手挽雲長身死之厄運也。
今乃亦借趙雲,寫灌臨穎,仍淹曹軍,以補未及,樊城之水,遂覺如在目前。
浩浩襄陵,因早令徐晃為守,而臨穎壅決大工,必以承彥之子定計成之;蔗引曹軍同入魚腹,以暗補承彥之過。
若水擒龐德,是又以寫龐德跳坑越陷于渭原者,移于徐晃而同樣寫之,便以成擒;盡于暗中大翻舊案。
且以徐晃棄城夜走,映寫曹仁困于樊城,有此計議,而未出走,其為補翻之筆,甯不甚明。
演義中曹仁徐晃原系兩路,前後往守;則本書趙雲馬超,亦系兩路,分别接寫補翻,彼此往攻,有何不可?是未能謂兵出兩地,而以非翻一案疑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