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劉玄德略地駐南陽 趙子龍決水灌臨穎

關燈
,因程昱随曹丕往幽州,仿佛有些應付不及光景。

    趙雲知道曹兵心亂,打量着此時不取臨颍,更待何時!立召黃武崔颀入帳。

    二将參見,左右侍立。

    雲道:“頃接馬将軍手書,言由康公鎮進兵,殺了陳矯,大掠許昌,曹操見形勢危追,嘔血身死,曹丕北走幽州,臨颍謀主程昱随同去了;如今關君侯與孟起翼德三路圍攻葉縣,陷落便在旦夕,我軍屯兵臨颍,不能前進,眼見得這一場功勞,某與諸将全然無分,豈不為天下豪傑所笑?”二将同聲應道:“願得将軍将令,攻破臨颍,先入許昌,以便分功。

    ” 趙雲道:“臨颍城小而堅,曹兵悉力固守,我軍仰攻,多傷士卒,雖得臨穎,又将何用?”黃武沉思道:“末将有一計在此,不勞寸兵,包得臨颍。

    ”雲喜道:“黃将軍有何妙計?”黃武道:“臨颍北臨颍水,南臨汝水,若壅兩水以灌此城,則城内曹兵,悉為魚鼈矣!”雲喜道:“此計甚佳,即煩二位将軍相度地形,即日工作,某家移營高阜;曹兵必然出城撓我工作,由某家領兵掩護可也。

    ”黃武崔颀二将,領命帶了軍士,招募人夫,動起工來。

     原來這臨颍城,就在颍水旁邊,所以叫作臨颍,颍水到了臨颍城下,又與雙泊河合流;就這兩條河流,已經彀受,那裡還要去決汝水!那黃武巧思過人,測量水勢,見臨颍西倚土阜,若将東流堵住,那水非向南直奔城中不行,令軍士在臨颍下流半裡,沿河兩岸,各築偃月長牆五裡,砍伐樹木,層層疊疊,排着木椿,敷上土石,人多工快,兩三日内外,便成了功。

     臨颍城裡曹兵,起初看見,尚不在意,後來辛毗親自巡城,方才知道,趙雲必堰颍水,前來灌城。

    與三将商議,令高堂隆趙俨出戰,辛毗自領五千人出城毀堰,剛待出城,隻見趙雲領兵在堰上守候,崔颀卻引兵從南面攻城。

    辛毗手忙腳亂,打量自己敵不過趙雲,冒昧出兵,漢兵前後進攻,必無好處,不如待其灌水,再作道理;随吩咐軍士,将城内溝渠,晝夜疏通南門水閘,見機啟閉,以洩東來之水,軍糧弓箭,移向高地,拆卸門窗,作為船筏,先行預備,以便應戰。

    誰知黃武令崔颀搬移巨石,将南門水閘,乘隙封堵。

     黃武見堰工已就,啟知趙雲,令人先拘上下流船隻聽用,用麻布袋填塞土石數十萬袋,堆置堰上。

    一聲令下,衆兵士齊将土石傾倒。

    北方河流,本來不深,一頓飯工夫,将水阻住,衆兵士大筐小擔,挑泥負土,一層一層的疊将上去。

    河水本是曲流向東,一經阻塞,便向臨颍直沖将來。

    臨颍城原不甚高,水勢有漲無已,一晝夜工夫,便自高與城齊,城中遍地皆水。

    四将把守不住,将東南城開了,乘着水勢,沖殺出來。

    漢兵駕着船隻,沿途截殺。

    王觀趙俨,落水身死,辛毗高堂隆。

    帶領殘兵,逃向許昌方面去了。

     趙雲見曹兵已走,急令黃武決堰,以救城中百姓。

    黃武遵令,督率兵夫,分決三口。

    築堰就費工夫,決堰好不容易,不到半日工夫,決口愈漫愈大,水勢轉往下流,城中之水,又從南門洩出。

    城内水有出路,城外無水浸入,慢慢的就平息下去了,城中百姓,可已經淹壞了不少! 趙雲同諸将入城,隻見街衢泥潦,房舍傾頹,許多百姓,還在屋頂上安生,不覺傷心慘目!急命軍士好生救護被難災民,将曹兵所餘糧米金帛,按名按戶,盡數赈濟;令一偏将領兵千人,在城西屯紮,維持秩序;以原任令丞中素孚民望者,處理縣事。

    安置已畢,領所部全軍,向許昌進發,在許昌南郊,紮下大營,與李典對壘。

    重賞黃武,差人飛報雲長孟起,雲長又火速差人飛報南陽。

     玄德因自己剛到南陽,即聞大捷,端使獎勵趙雲諸将。

    馬超得了子龍書信,知道子龍決水灌了了臨颍,進屯許昌,又喜又憂:喜的是子龍得手,不煩兵力,得了臨颍,直逼許昌;憂的是許昌現有重兵,子龍勢成孤立;與馬岱商議,派人至雲長君侯處,請令龐豐領兵來守康公鎮,以便自己進兵,響應子龍,截擊襄陵葉縣糧草。

    雲長自然言聽計從,即令龐豐領兵五千,屯紮康公鎮。

    一面馬超馬岱,領兵徑襲襄陵後路,斷絕許昌襄陵兩地交通。

    襄陵城裡,樵采路絕,勢成坐困。

     許昌城裡的曹彰,聞襄陵被困,待領兵出救,趙雲又近在咫尺,怕他乘虛而入,隻好看着。

    襄陵與許昌既然斷絕聲聞,葉縣與許昌,更是渺無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