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除虎伥射殺滿伯甯 藉雉媒招降諸葛誕

關燈
忠義矣!”諸葛誕見馬超英風四射,也甚歎服。

    馬超并不入營,說道:“公休可按甲坐觀。

    ”誕應諾。

    超分兵五千,與諸葛瞻道:“賢侄在此,可禦偃師來兵,某家自去抵敵洛陽來兵也!”瞻領令,馬超自督衆軍,策馬越屯而去。

    諸葛誕歎道:“人言錦馬超,真名不虛傳!” 諸葛瞻辭别叔父,自引兵來阻偃師來兵。

    隻見曹兵三屯,一時火起,馬岱姜維文鴦均已得手,奪取三屯。

    洛陽城裡劉晔,急令張雄眭固,率領全軍馳往救援。

    恰碰着鐘毓衛瓘,引領敗殘人馬前來。

    二将揮令回軍,仍望舊屯殺來。

    隻見一彪軍馬,攔住去路,張雄使雙刀躍馬上前,來戰馬超。

    馬超并不答話,兩個殺在一處。

    眭固見張雄不能取勝,驟坐下馬,使手中宣花斧,前來助戰。

    文鴦挑了蔣濟,追殺殘兵,恰恰趕到,挺槍接住眭固。

    隻殺得天搖地動,鬼哭神号。

    諸葛誕生恐偃師兵來,諸葛瞻一人難以抵敵,急令人請馬岱前去相助,自己與姜維收拾降兵,安下營壘。

    馬超與張雄戰到五十餘合,奮起精神,手起一槍,将張雄左腿剌了一槍。

    張雄架開一刀,回馬敗走,馬超便來夾攻眭固。

    眭固戰文鴦,已經不敵。

    再加上馬超,不到三五個回合,被馬超一槍挑下馬來,文鴦加上一槍,便不能再活了。

    黑山軍士,奮勇上前,搶回了屍首,馬超文鴦,乘勢趕殺,曹兵大敗,鐘會自領大兵,前來接應,馬超方才收兵,按着魏兵原屯下寨,教文鴦守住後方,自領親兵五百餘人,來接應諸葛瞻。

     馬超方才趕到,隻見諸葛瞻馬岱雙戰曹彰不下,馬超縱馬上前,叫道:“曹彰休要逞雄,俺馬超來了!”曹彰深夜馳援,見諸屯已破,欲斬一漢将,以雪此恥,今見馬超自來,料不能取勝,揮兵急退。

    馬超也不敢窮追,同二将收兵還屯,遣人向孔明處報捷,歸功諸葛瞻,移諸葛誕全軍還守宜陽,移馬龍守少室,移關索軍來前敵助戰。

     諸葛誕留子諸葛靓領兵二千,随諸葛瞻軍一同進止。

    馬超橫亘洛陽偃師中間,紮下三個大營,馬超與馬岱當偃師方面,姜維文鴦當洛陽方面,諸葛瞻兄弟關索三人,居中間策應;張翼守護浮橋,接濟糧食,者葛誕合本部與前駐兵萬人守宜陽,馬成馬龍在龍門少室各山,遍樹旌旗,洛水上下遊,漢兵絡繹不絕,洛陽大震。

    正是: 常山蛇斷,空留首尾之形;洛水遊龍,畢露爪鱗之影。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為漢室之患者,在内有一華歆,居助操之首惡;為西蜀之患者,在外有一滿寵,居助賊之元兇。

    篡漢成于華歆,覆蜀則成于滿寵。

    以寵比歆,罪實有甚!而荊州始禍,漢壽雲亡,世人隻仇一呂蒙,下逐潘璋馬忠之輩,皆知切齒;獨無人恨及滿寵,緻吞舟漏網,千古逃誅,豈非不察之甚者耶?雲長威震華夏,操欲遷都,以司馬懿之谏,而有聯吳之計,世人于是又知仇懿,以為謀實發于司馬耳,而不考聯吳固發于懿,然謀之能臧,則不在雲長攻樊之後,而厥謀早發,實見于滿寵為使之前。

    滿寵一去,而謀克成,故禍蜀者,為吳,為孫權,為呂蒙,而後為潘璋馬忠之輩。

    而構禍者為魏,為曹操,為司馬,而後為徐晃曹仁之流。

    若操其機,成其惡,賣弄唇舌,居中斡旋,因而覆蜀亡漢,失荊州,死關羽者,論其禍首,誠隻一滿寵之行人!則寵也,真虎之伥也,嗣複助守樊城,緻曹仁有不聽公言失卻襄陽之歎;又于城圍将陷,再聞非伯甯教我,幾誤大事之言。

    否則棄城夜走,黃河以南,早非操有。

    縱失荊州,進有所據,何至待救無地,遂厄麥城欤!是使吳乘其後,操扼其前,必死雲長,以傾漢室,大憝元惡,惟寵一身,可不特誅之乎!罪應寸磔,故本書以亂箭射死,明為蜀仇,故大書虎伥,特由孔明命特,專射此人身死,快意極矣!而後知前回踏破洛屯,即無異沔水破屯,呂蒙陷寨之報也。

    本回劫徐晃營,仍故翻公明拒戰,參謀助守之筆也。

    蜀漢仇人,又死一個,且屬元惡,則豈不甚于演義猇亭得仇之書也哉。

     昔人謂諸葛三昆龍虎狗,龍在蜀而狗在魏。

    演義寫誕,因亮仕蜀,不得重用,武侯死,乃曆任要職,封高平侯;既敗文欽,總督兩淮軍馬,複以司馬昭弑逆,起兵聯吳,又與文欽合,戰于壽春。

    兵敗城玻,身死族滅,其部數百人不降同死雲雲。

    是誕雖讨晉而忠于魏,所以謂之狗也。

    然三百人同死,繼武田橫,亦雲烈矣。

    知讨司馬昭,則可以忠漢勸之,曾臣于魏,則必以降漢錄之。

    又以其子泷入吳為質,故此即以侄瞻來魏說降愧之,可從魏,則可降者也,可以降,則仍不失其狗也。

    不意寫諸離誕之筆,則又如此。

    其數百人同死于壽春,空存壯烈,曷若六千人來歸于洛下,同輔中興,是萃忠義于一門,具見作者于犀刻之中,仍滿寓溫柔敦厚之旨。

    且看其寫諸葛瑾當又如何?吾于此回,益嘴故人樂有賢父兄之感,因大幸諸葛之入蜀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