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回 除虎伥射殺滿伯甯 藉雉媒招降諸葛誕
關燈
小
中
大
,小侄當改裝前往,去說公休叔父前來歸降。
”馬超道:“賢侄休要匆忙,且從長計議,不如修書一封,差一能幹小卒遞去,成與不成,都無關系。
”諸葛瞻道:“此事非小侄親去不行,一來不是元帥手書,恐屬無效;二來恐怕走漏消息,為敵人将計就計,乘機智襲我;不如小侄自去,見景生情,一來仗着自己本家,二來元帥與主将重兵在外,縱使不行,也不能把小侄怎樣。
”馬超道:“賢侄!此事關系太重,若有疏虞,令某家何以對主公元帥?”諸葛瞻道:“主将放心,決不緻有危險發生,縱有危險,亦系命定,何足懼哉!” 衆将齊聲勸阻諸葛瞻道:“小将軍不要輕舉,元帥有令在先。
”諸葛瞻道:“衆位将軍有所不知,元帥知道此事,非末将自去不行,故與主将商量,要同末将計劃;主将與衆位将軍放心,末将此去,到有幾分把握,絕不緻把性命當作遊戲。
”馬超始終不肯。
諸葛瞻拔出寶劍道:“主将不要末将前去,末将情願自殺。
”馬超格住劍道:“賢侄既決意前去,可再細細商議。
” 諸葛瞻一見馬超已有允意,方才收劍道:“主将在此,打聽公休叔父兵紮延秋集對面,侄兒從文将軍部下,挑選兩名部卒,改換衣裝,乘夜渡洛,必為叔父巡軍所獲,那時面見,便可乘機進言。
”馬超道:“賢侄既已決心,事不宜遲,今晚即行。
”諸葛瞻領命,文鴦選自己親身衛卒二名,自與馬岱諸葛瞻從延秋集流河,遠遠望見三人上了岸,二人方才回營禀報。
那諸葛瞻通身是膽,冒險渡洛,向諸葛誕營前走來,早被伏路小軍乍見,不由分說,一擁上前,将三人綁了個結實,解向諸葛誕大營而來。
諸葛誕卻正與兒子諸葛靓談及一家兄弟三人,分居三國,獨孔明兄弟父子,名顯當時,聞諸葛瞻少年英勇,知取龍門,大敗王淩,力戰司馬昭,将來必定是後來之秀。
正談論間,偏将上前啟道:“拿了漢兵三名奸細。
”諸葛誕教推上來。
衆将一聲吆喝,将三人推至帳前。
諸葛誕在燭光之下,看見三人中間,一個少年,面如傅粉,唇若塗朱,眉宇之間,英氣勃勃,心中便有幾分疑忌。
重賞伏路小軍,令其前去,加意提防,卻将三人帶至後賬,細細審問。
正欲開言,卻見那少年問道:“上面坐的,可是揚州剌史諸葛公休?”諸葛靓在旁答道:“然也!”那少年向前跪倒說道:“叔父在上,侄兒諸葛瞻叩見。
” 諸葛誕聽見諸葛瞻三字,不覺又恨又愛又氣起來,這卻為何?恨他目空一切,深入重地;愛他少年英果,敢作敢為;氣他好似明知自己不會殺他,故來冒險。
當下諸葛誕便問道:“你真是詣葛瞻麼?”那少年道:“侄兒奉嶽父漢中王令旨,到長安元帥軍前聽用,奉元帥将令,撥歸馬将軍麾下調遣,此番奉元帥命令,故而前來參見叔父。
”諸葛誕見他不慌不忙,言辭清朗,到底是自己子侄,且不管他,親自與他松綁,賜坐帳側,又命與諸葛靓見過禮。
諸葛瞻又請将從人放了,叔侄父子對坐談心。
你說這樣機密重事,為何全不避人?其間有個原故,那諸葛誕待士有恩,帳前親卒,如同家人,部兵六幹,皆如指臂。
諸葛瞻久已探悉,故不要求避退左右,諸葛誕也就行所無事。
當下諸葛瞻便将父親現在兵逼新安,馬将軍進攻洛陽,關君侯進攻葉縣,三路會師,以叔父身在敵軍,恐有冒犯,故遣侄兒前來奉勸:我家世代漢臣,叔祖又是城門校尉,世受國恩,天下九州,漢中王已得其四。
叔父于理,則讨賊之義,無所容辭;于情則手足之誼,不可傷損,侄兒冒死前來,皆為叔父。
叔父不以為然,便請将侄兒押赴許昌,以表叔父報效之情,侄兒雖死,不怨叔父。
諸葛誕聽罷,不覺歎道:“賢侄之言,深切近理,我父子二人,皆在軍前,揚州并無家眷,可以全軍歸漢,然令我襲擊同屯各軍,則不為也!”諸葛瞻再拜道:“叔父義人,侄當以此意函告馬将軍,以全叔父高義。
”諸葛誕道:“便請賢侄作書,令從人速去,遲則恐生他變。
”瞻就案作書數百言,文不加點,一揮而就。
誕甚歎賞,執瞻手道:“此吾家千裡駒也!”令親卒即夕送瞻從兵渡洛,誕與瞻靓兄弟休息。
諸葛瞻從兵過了洛水,到了宜陽,進到帥府,見過文鴦,遞上驸馬手書。
文鴦大喜,即時入帳來見馬超,呈上書信。
馬超見系諸葛瞻手筆,以手加額道:“天相漢室,驸馬得全,洛陽城下,當容吾兵刍牧矣!”即令馬岱領兵三千,專劫蔣濟屯營,姜維領兵三千,專劫衛瓘屯營,文鴦領兵三千,專劫鐘毓屯營,自引兵萬人,接應三将,俱從延秋集渡洛;又令張翼領兵五千屯延秋集,設立浮橋,接濟糧食,與關索馬成馬龍三方聯絡聲勢。
馬超分撥己定,到了二更時分,四路人馬,盡從延秋集渡過洛水,諸葛瞻同諸葛誕出營迎接馬超。
馬超與諸葛誕握手道:“公休可謂一門
”馬超道:“賢侄休要匆忙,且從長計議,不如修書一封,差一能幹小卒遞去,成與不成,都無關系。
”諸葛瞻道:“此事非小侄親去不行,一來不是元帥手書,恐屬無效;二來恐怕走漏消息,為敵人将計就計,乘機智襲我;不如小侄自去,見景生情,一來仗着自己本家,二來元帥與主将重兵在外,縱使不行,也不能把小侄怎樣。
”馬超道:“賢侄!此事關系太重,若有疏虞,令某家何以對主公元帥?”諸葛瞻道:“主将放心,決不緻有危險發生,縱有危險,亦系命定,何足懼哉!” 衆将齊聲勸阻諸葛瞻道:“小将軍不要輕舉,元帥有令在先。
”諸葛瞻道:“衆位将軍有所不知,元帥知道此事,非末将自去不行,故與主将商量,要同末将計劃;主将與衆位将軍放心,末将此去,到有幾分把握,絕不緻把性命當作遊戲。
”馬超始終不肯。
諸葛瞻拔出寶劍道:“主将不要末将前去,末将情願自殺。
”馬超格住劍道:“賢侄既決意前去,可再細細商議。
” 諸葛瞻一見馬超已有允意,方才收劍道:“主将在此,打聽公休叔父兵紮延秋集對面,侄兒從文将軍部下,挑選兩名部卒,改換衣裝,乘夜渡洛,必為叔父巡軍所獲,那時面見,便可乘機進言。
”馬超道:“賢侄既已決心,事不宜遲,今晚即行。
”諸葛瞻領命,文鴦選自己親身衛卒二名,自與馬岱諸葛瞻從延秋集流河,遠遠望見三人上了岸,二人方才回營禀報。
那諸葛瞻通身是膽,冒險渡洛,向諸葛誕營前走來,早被伏路小軍乍見,不由分說,一擁上前,将三人綁了個結實,解向諸葛誕大營而來。
諸葛誕卻正與兒子諸葛靓談及一家兄弟三人,分居三國,獨孔明兄弟父子,名顯當時,聞諸葛瞻少年英勇,知取龍門,大敗王淩,力戰司馬昭,将來必定是後來之秀。
正談論間,偏将上前啟道:“拿了漢兵三名奸細。
”諸葛誕教推上來。
衆将一聲吆喝,将三人推至帳前。
諸葛誕在燭光之下,看見三人中間,一個少年,面如傅粉,唇若塗朱,眉宇之間,英氣勃勃,心中便有幾分疑忌。
重賞伏路小軍,令其前去,加意提防,卻将三人帶至後賬,細細審問。
正欲開言,卻見那少年問道:“上面坐的,可是揚州剌史諸葛公休?”諸葛靓在旁答道:“然也!”那少年向前跪倒說道:“叔父在上,侄兒諸葛瞻叩見。
” 諸葛誕聽見諸葛瞻三字,不覺又恨又愛又氣起來,這卻為何?恨他目空一切,深入重地;愛他少年英果,敢作敢為;氣他好似明知自己不會殺他,故來冒險。
當下諸葛誕便問道:“你真是詣葛瞻麼?”那少年道:“侄兒奉嶽父漢中王令旨,到長安元帥軍前聽用,奉元帥将令,撥歸馬将軍麾下調遣,此番奉元帥命令,故而前來參見叔父。
”諸葛誕見他不慌不忙,言辭清朗,到底是自己子侄,且不管他,親自與他松綁,賜坐帳側,又命與諸葛靓見過禮。
諸葛瞻又請将從人放了,叔侄父子對坐談心。
你說這樣機密重事,為何全不避人?其間有個原故,那諸葛誕待士有恩,帳前親卒,如同家人,部兵六幹,皆如指臂。
諸葛瞻久已探悉,故不要求避退左右,諸葛誕也就行所無事。
當下諸葛瞻便将父親現在兵逼新安,馬将軍進攻洛陽,關君侯進攻葉縣,三路會師,以叔父身在敵軍,恐有冒犯,故遣侄兒前來奉勸:我家世代漢臣,叔祖又是城門校尉,世受國恩,天下九州,漢中王已得其四。
叔父于理,則讨賊之義,無所容辭;于情則手足之誼,不可傷損,侄兒冒死前來,皆為叔父。
叔父不以為然,便請将侄兒押赴許昌,以表叔父報效之情,侄兒雖死,不怨叔父。
諸葛誕聽罷,不覺歎道:“賢侄之言,深切近理,我父子二人,皆在軍前,揚州并無家眷,可以全軍歸漢,然令我襲擊同屯各軍,則不為也!”諸葛瞻再拜道:“叔父義人,侄當以此意函告馬将軍,以全叔父高義。
”諸葛誕道:“便請賢侄作書,令從人速去,遲則恐生他變。
”瞻就案作書數百言,文不加點,一揮而就。
誕甚歎賞,執瞻手道:“此吾家千裡駒也!”令親卒即夕送瞻從兵渡洛,誕與瞻靓兄弟休息。
諸葛瞻從兵過了洛水,到了宜陽,進到帥府,見過文鴦,遞上驸馬手書。
文鴦大喜,即時入帳來見馬超,呈上書信。
馬超見系諸葛瞻手筆,以手加額道:“天相漢室,驸馬得全,洛陽城下,當容吾兵刍牧矣!”即令馬岱領兵三千,專劫蔣濟屯營,姜維領兵三千,專劫衛瓘屯營,文鴦領兵三千,專劫鐘毓屯營,自引兵萬人,接應三将,俱從延秋集渡洛;又令張翼領兵五千屯延秋集,設立浮橋,接濟糧食,與關索馬成馬龍三方聯絡聲勢。
馬超分撥己定,到了二更時分,四路人馬,盡從延秋集渡過洛水,諸葛瞻同諸葛誕出營迎接馬超。
馬超與諸葛誕握手道:“公休可謂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