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回 王從善仗義報信 胡尚書款留年侄

關燈
,取出來大家看看,免的争吵。

    ”仲舉不肯輕易取出,二個賊不容分說,先把被套翻了一遍,又把仲舉架住從腰中把銀包掏将出來,果然與劉七說的相同,二賊說:“不必吵了,這原是你的銀子,拿了去吧。

    ”劉七接過銀子往高梁地裡一鑽,揚長而去。

    二賊倒把仲舉啐了兩口說:“你也太沒良心,換了人家的銀子還和人家胡賴,不看你是個異鄉人的時節,打你一頓還送官咧!”二賊說罷亦自走了。

     高仲舉自己站在那裡怔了會子,隻急的兩手拍胸,暗叫皇天,輾轉多時,忽然想想小塘給他的柬帖,說到急危之時方許拆看。

    如今在難中,何不看看是什麼言語。

    主意已定,從順袋中掏将出來,拆開一看,上面寫着: 因管閑情遇小人,資财訛去又愁貧。

     速投湖廣武昌府,自有恩星來照臨。

     後邊贅着一行小宇:若遇宦門長者,可通真姓名,自有好處。

     仲舉看罷心内犯難,腰中又無盤費,又不知武昌府還有多遠,無可奈何問路前行,及至走到武昌,衣服行李已經賣盡。

    又趕着夏盡秋初,天氣漸寒,垂首喪氣,在街上往來行走,不知道哪是恩星。

    正然走着,忽然間天氣陰雲蒙蒙細雨,仲舉緊行幾步,見面前有座走馬門樓,半掩半開,裡邊放着一條闆凳,左右無人,忙進去坐下,等侯雨止。

    等了半天雨又不住,心中焦愁,口中吟起詩來: 秋雨蒙蒙聲煩躁,金風飄飄又送涼。

     離人對此凄涼景,不由淚眼望家鄉。

     吟的高興,就如唱的一般,看門的正在門房裡坐着,聽的有人胡唱,急忙跑将出來,照高仲舉啐了一口,說:“撒野的狗頭,這是什麼地方,你坐在這裡胡喊亂叫,還不快着走嗎!”仲舉大怒說:“好奴才,怎敢罵人,難道此處坐不得麼!”看門的見仲舉不服,擡起手來一個嘴巴,打的仲舉暴跳,不住的隻是亂嚷。

     且說這個宅子乃是一位鄉宦,姓胡名泰,嘉靖丙午進士,做到兵部尚書,告老回家,年過六旬并無兒女。

    這日正在前廳看雨,忽聽的外面吵鬧,遂叫小厮打着雨傘,自己親自來看。

    到了外邊把看門的罵了幾句,叫他跪在一旁,又把仲舉上下打量了打量,雖是衣服破舊,像貌卻是不凡。

    胡尚書帶笑開言說:“足下休惱,這個奴才不通道理,已有老夫究诘他了。

    不知足下貴姓高名,仙居何處?”仲舉見他言語謹恭,又是宦門,遂尊小塘的柬帖把祖籍姓名與胡尚書說了。

    胡尚書滿面添歡,将仲舉一把拉住說:“賢侄你可認的我麼,老夫姓胡名泰,也是丙午進士,曾為兵部尚書,如今告老回家,我和你令尊又是同年又是一拜兄弟,如今欠已不通信了。

    ”言罷,将仲舉讓到待客廳上。

     仲舉叩拜了胡尚書,二人落坐,茶罷,胡尚書問及仲舉家中景況,仲舉不肯吐出詳情,恐怕胡尚書恥笑。

    遂含淚言道:“小侄的苦處一言難盡,隻因先父為官太直,惹惱嚴嵩,他上了一本,說是先父私通外國。

    聖上不察虛實,批準此本,發往錦衣衛審問,先父含冤服毒而死,合家回了祖籍。

    不幸先母辭世,又遭一番天火把房宅燒了。

    小侄無奈出外經營,半路之中又遇強賊将錢财劫去,因此流落武昌。

    早知年伯在此,登門叩拜才是。

    ”胡尚書聽罷點頭長歎說:“哪知賢侄這等遭際。

    既然如此,就在舍下住下,我與你打算個長久之計,不知賢侄意下如何?”仲舉聽說滿心歡喜說:“多蒙伯父相留,隻是打攪不便。

    ”胡老爺說:“原是通家,休說客話。

    ”遂與仲舉換了衣服,傾到內宅見過樊氏夫人,又到前邊書房之中待了酒飯,仲舉又給看門的說了情,胡老爺就叫仲舉書房中安歇,自己回了内宅就問樊氏太太說:“夫人你看高家年侄像貌如何?”夫人說:“好個品格,日後定有好處。

    ”胡老爺說:“夫人眼力不差,我想咱夫婦年近六旬并無子女,高年侄也是無依無靠,我欲把他過繼為子,不知夫人以為何如?”夫人說:“此意甚善,明日和他商議,看是如何。

    ”一夜晚景不提。

     次日清晨胡尚書來在書房與仲舉閑談了一回,說:“賢侄,我夫妻年已花甲,并無子嗣,如今你又流落在外無家可歸,我有心過你為子,不知賢侄肯否?”仲舉聞言猶豫不決,老院子向仲舉言道:“高大爺不必犯想,你如今過與我家老爺為子,一則有了家産,就是妻子功名俱不難了。

    ”一句話把仲舉提醒,連忙說道:“既蒙伯父擡舉,孩兒焉敢不從,隻恐有辱侯門,親朋見恥耳。

    ”胡公大喜說:“我兒不必太謙,且去跟我見你母親,等看擇日請客,過了明路好把家業交付與你。

    ”言罷同到後堂拜見樊氏太太。

    一些下人俱來叩頭,以大爺呼之。

    胡老爺與仲舉改名為胡繼業,等到第三日請客。

    家中忙亂了幾日,到了第三日上,好不熱鬧。

    要知後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