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節
關燈
小
中
大
直到如今,島村仍然把自己的绉紗拿去“雪曬”。
每年要把不知是誰穿過的估衣送去産地曝曬,雖說麻煩,但想到舊時姑娘們在冰天雪地裡所花的心血,也還是希望能拿到紡織姑娘所在的地方,用地道的曝曬法曝曬一番。
晨曦潑曬在曝曬于厚雪上的白麻绉紗上面,不知是雪還是绉紗,染上了绮麗的紅色。
一想起這幅圖景,就覺得好像夏日的污穢都被一掃而光,自己也經過了曝曬似的,身心變得舒暢了。
不過,因為是交由東京的估衣鋪去辦,古老的曝曬法是否會流傳至今,島村就不得而知了。
曝曬鋪自古以來就有。
紡織姑娘很少在自己家裡曝曬,多半都是拿給曝曬鋪去曬的。
白色绉紗織成後,直接鋪在雪地上曬;有色绉紗紡成紗線後,則挂在竹竿上曝曬。
因為在一月至二月間曝曬,據說也有人把覆蓋着積雪的水田和旱地作為曝曬場。
無論是绉紗還是紗線,都要在堿水裡泡浸一夜,第二天早晨再用水沖洗幾遍,然後擰幹曝曬。
這樣要反複好幾天。
每當白绉快要曬幹的時候,旭日初升,燃燒着璀璨的紅霞,這種景色真是美不勝收,恨不能讓南國的人們也來觀賞。
古人也曾這樣記載過。
绉紗曝曬完畢,正是預報雪國的春天即将到來。
绉紗産地離這個溫泉浴場很近。
它就在山峽漸漸開闊的河流下遊的原野上,因此從島村的房間也可以望見。
昔日建有绉紗市場的鎮子,如今卻修了火車站,成為聞名于世的紡織工業區。
不過,島村沒有在穿绉紗的仲夏,也沒有在織绉紗的嚴冬來過這個溫泉浴場,從而也就沒有機會同駒子談起绉紗的事。
再說,他這個人也不像是去參觀古代民間的藝術遺迹的。
然而,島村聽了葉子在浴池放聲歌唱,忽然想到:這個姑娘若生在那個時代,恐怕也會守在紡紗車或織布機旁這樣放聲歌唱的吧。
葉子的歌聲确實像那樣一種聲音。
比毛線還細的麻紗,若缺少雪天的天然潮濕,就很難辦了。
陰冷的季節對它似乎最合适。
古時有這樣一種說法:三九寒天織出來的麻紗,三伏天穿上令人覺得特别涼爽,這是由于陰陽自然的關系。
傾心于島村的駒子,似乎在根性上也有某種内在的涼爽。
因此,在駒子身上迸發出的奔放的熱情,使島村覺得格外可憐。
但是,這種摯愛之情,不像一件绉紗那樣能留下實在的痕迹。
縱然穿衣用的绉紗在工藝品中算是壽命最短的,但隻要保管得當,五十年或更早的绉紗,照樣穿在身上也不褪色。
而人的這種依依之情,卻沒有绉紗壽命長。
島村茫然地這麼想着,突然又浮現出為别的男人生了孩子、當了母親的駒子的形象。
他心中一驚,掃視了一下周圍,覺得大概是自己太勞累了吧。
島村這次逗留時間這麼長,好像忘記了要回到家中妻子的身邊似的。
這倒不是離不開這個地方,或者同她難舍難分,而是由于長期以來自然形成了習慣于等候駒子頻頻前來相會。
而且駒子越是寂寞難過,島村對自己的苛責也就越是嚴厲,仿佛自己不複存在了。
這就是說,他明知自己寂寞,卻僅僅一動不動地呆在那裡。
駒子為什麼闖進自己的生活中來呢?島村是難以解釋的。
島村了解駒子的一切,可是駒子卻似乎一點也不了解島村。
駒子撞擊牆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的心田裡。
當然,島村也不可能永遠這樣放蕩不羁。
島村覺得這次回去,暫時是不可能再到這個溫泉浴場來了。
雪季将至,他靠近火盆,聽見了客棧主人特地拿出來的京都出産的古老鐵壺發出了柔和的水沸聲。
鐵壺上面精巧地鑲嵌着銀絲花鳥。
水沸聲有二重音,聽起來一近一遠。
而比遠處水沸聲稍遠些的地方,仿佛不斷響起微弱的小鈴聲。
島村把耳朵貼近鐵壺,聽了聽那鈴聲。
駒子在鈴聲不斷的遠處,踏着同鈴聲相似的細碎的腳步走了過來。
她那雙小腳赫然映入島村的眼簾。
島村吃了一驚,不禁暗自想道:已經到該離開這裡的時候了。
于是,島村想起要到绉紗産地去看看。
這個行動固然也含有為自己找個機會離開溫泉浴場的意思。
但是,河流下遊有好幾個小鎮,島村不曉得到哪個鎮上去才好。
他又不是想去看正在發展成紡織工業區的大鎮,因此索性在一個冷落的小站上下了車。
走了一會兒,就到了一條像是古代驿站集中的市街上。
家家戶戶的房檐直伸出去,支撐着它一端的柱子并排立在街道上。
好像江戶城裡叫“店下”的廊檐,在這雪國舊時把它叫“雁木”。
積雪太厚時,這廊檐就成為往來的通道。
通道一側,房屋整齊,廊檐也就連接下去。
房檐緊接房檐,屋頂上的雪除了弄到馬路當中以外,别無他處可以棄置了。
實際上是将雪從大屋頂上高高抛起來扔到馬路正中的雪堤上。
要到馬路對過,就得挖通雪堤,修成一條條隧道。
這些地方管它叫做“鑽胎内涵洞”。
同樣是在雪國,但駒子所在的溫泉鄉,房檐并不相連。
島村到了這個鎮子,才頭一回看到這種“雁木”。
好奇心促使他走過去看了看,隻見破舊的房檐下十分昏暗。
傾斜的柱腳已經腐朽。
令人覺得仿
每年要把不知是誰穿過的估衣送去産地曝曬,雖說麻煩,但想到舊時姑娘們在冰天雪地裡所花的心血,也還是希望能拿到紡織姑娘所在的地方,用地道的曝曬法曝曬一番。
晨曦潑曬在曝曬于厚雪上的白麻绉紗上面,不知是雪還是绉紗,染上了绮麗的紅色。
一想起這幅圖景,就覺得好像夏日的污穢都被一掃而光,自己也經過了曝曬似的,身心變得舒暢了。
不過,因為是交由東京的估衣鋪去辦,古老的曝曬法是否會流傳至今,島村就不得而知了。
曝曬鋪自古以來就有。
紡織姑娘很少在自己家裡曝曬,多半都是拿給曝曬鋪去曬的。
白色绉紗織成後,直接鋪在雪地上曬;有色绉紗紡成紗線後,則挂在竹竿上曝曬。
因為在一月至二月間曝曬,據說也有人把覆蓋着積雪的水田和旱地作為曝曬場。
無論是绉紗還是紗線,都要在堿水裡泡浸一夜,第二天早晨再用水沖洗幾遍,然後擰幹曝曬。
這樣要反複好幾天。
每當白绉快要曬幹的時候,旭日初升,燃燒着璀璨的紅霞,這種景色真是美不勝收,恨不能讓南國的人們也來觀賞。
古人也曾這樣記載過。
绉紗曝曬完畢,正是預報雪國的春天即将到來。
绉紗産地離這個溫泉浴場很近。
它就在山峽漸漸開闊的河流下遊的原野上,因此從島村的房間也可以望見。
昔日建有绉紗市場的鎮子,如今卻修了火車站,成為聞名于世的紡織工業區。
不過,島村沒有在穿绉紗的仲夏,也沒有在織绉紗的嚴冬來過這個溫泉浴場,從而也就沒有機會同駒子談起绉紗的事。
再說,他這個人也不像是去參觀古代民間的藝術遺迹的。
然而,島村聽了葉子在浴池放聲歌唱,忽然想到:這個姑娘若生在那個時代,恐怕也會守在紡紗車或織布機旁這樣放聲歌唱的吧。
葉子的歌聲确實像那樣一種聲音。
比毛線還細的麻紗,若缺少雪天的天然潮濕,就很難辦了。
陰冷的季節對它似乎最合适。
古時有這樣一種說法:三九寒天織出來的麻紗,三伏天穿上令人覺得特别涼爽,這是由于陰陽自然的關系。
傾心于島村的駒子,似乎在根性上也有某種内在的涼爽。
因此,在駒子身上迸發出的奔放的熱情,使島村覺得格外可憐。
但是,這種摯愛之情,不像一件绉紗那樣能留下實在的痕迹。
縱然穿衣用的绉紗在工藝品中算是壽命最短的,但隻要保管得當,五十年或更早的绉紗,照樣穿在身上也不褪色。
而人的這種依依之情,卻沒有绉紗壽命長。
島村茫然地這麼想着,突然又浮現出為别的男人生了孩子、當了母親的駒子的形象。
他心中一驚,掃視了一下周圍,覺得大概是自己太勞累了吧。
島村這次逗留時間這麼長,好像忘記了要回到家中妻子的身邊似的。
這倒不是離不開這個地方,或者同她難舍難分,而是由于長期以來自然形成了習慣于等候駒子頻頻前來相會。
而且駒子越是寂寞難過,島村對自己的苛責也就越是嚴厲,仿佛自己不複存在了。
這就是說,他明知自己寂寞,卻僅僅一動不動地呆在那裡。
駒子為什麼闖進自己的生活中來呢?島村是難以解釋的。
島村了解駒子的一切,可是駒子卻似乎一點也不了解島村。
駒子撞擊牆壁的空虛回聲,島村聽起來有如雪花飄落在自己的心田裡。
當然,島村也不可能永遠這樣放蕩不羁。
島村覺得這次回去,暫時是不可能再到這個溫泉浴場來了。
雪季将至,他靠近火盆,聽見了客棧主人特地拿出來的京都出産的古老鐵壺發出了柔和的水沸聲。
鐵壺上面精巧地鑲嵌着銀絲花鳥。
水沸聲有二重音,聽起來一近一遠。
而比遠處水沸聲稍遠些的地方,仿佛不斷響起微弱的小鈴聲。
島村把耳朵貼近鐵壺,聽了聽那鈴聲。
駒子在鈴聲不斷的遠處,踏着同鈴聲相似的細碎的腳步走了過來。
她那雙小腳赫然映入島村的眼簾。
島村吃了一驚,不禁暗自想道:已經到該離開這裡的時候了。
于是,島村想起要到绉紗産地去看看。
這個行動固然也含有為自己找個機會離開溫泉浴場的意思。
但是,河流下遊有好幾個小鎮,島村不曉得到哪個鎮上去才好。
他又不是想去看正在發展成紡織工業區的大鎮,因此索性在一個冷落的小站上下了車。
走了一會兒,就到了一條像是古代驿站集中的市街上。
家家戶戶的房檐直伸出去,支撐着它一端的柱子并排立在街道上。
好像江戶城裡叫“店下”的廊檐,在這雪國舊時把它叫“雁木”。
積雪太厚時,這廊檐就成為往來的通道。
通道一側,房屋整齊,廊檐也就連接下去。
房檐緊接房檐,屋頂上的雪除了弄到馬路當中以外,别無他處可以棄置了。
實際上是将雪從大屋頂上高高抛起來扔到馬路正中的雪堤上。
要到馬路對過,就得挖通雪堤,修成一條條隧道。
這些地方管它叫做“鑽胎内涵洞”。
同樣是在雪國,但駒子所在的溫泉鄉,房檐并不相連。
島村到了這個鎮子,才頭一回看到這種“雁木”。
好奇心促使他走過去看了看,隻見破舊的房檐下十分昏暗。
傾斜的柱腳已經腐朽。
令人覺得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