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回 凄怨十阕詞斯人有迹 風流一席話和尚多情

關燈
梁寒山要由公園回去,剛上回廊就碰到賈叔遙,他穿了一件皮大氅,慢慢地向裡走,一見之下,就先笑道:&ldquo好極了,碰得正合式,我有一個阕詞請你給我斟酌一下。

    &rdquo 說時,便在大衣袋裡掏出一張紙,遞給梁寒山看。

    梁寒山道:&ldquo這真是德不孤了,怎麼我冒冷來遊公園,你也冒冷來遊公園。

    &rdquo 一面說一面看那稿紙,詞牌名乃是《鳳凰台上憶吹箫》。

    因道:&ldquo你還未忘情于金飛霞嗎?&rdquo 賈叔遙道:&ldquo你還沒有看内容,怎樣就知道是為金飛霞而作呢?&rdquo 梁寒山道:&ldquo她不是叫鳳箫樓主嗎?她現在名花有主不唱了,戲園子就成了鳳去台空,你現在用了這個《鳳凰台上憶吹箫》的詞牌名,你不是說她,說誰呢?&rdquo 賈叔遙笑道:&ldquo對是對了,但是我填這一阕詞,并不是怨恨之作,她送了我一張相片,我想把這阕詞寫在上面。

    填得太壞,要不得,不過意思是有的。

    希望你根據我的意思,給我改上一改,現在你先别忙看。

    &rdquo 說着拿了那稿子,便塞他袋裡。

    梁寒山道:&ldquo你為什麼跑到這裡來?知道我在這裡,特意趕了來嗎?&rdquo 賈叔遙道:&ldquo那倒不是,我也是感覺得心裡煩躁,就到這裡來的。

    大概你也是煩躁之一了。

    &rdquo 梁寒山一笑,不說什麼。

     賈叔遙原是向公園裡走的,半路上遇到了他,不覺掉轉身來和他說話,一面說一面走,竟走到大門口,而且一直出了大門。

    梁寒山回家向西走,他是要向東走的,這才醒悟過來,笑道:&ldquo我是進公園的,怎麼跑出來了?&rdquo 梁寒山道:&ldquo我們是一對喪魂失魄的朋友,所以才如此啊。

    &rdquo 于是二人一笑而别。

     梁寒山回到家裡去,将賈叔遙的詞拿出來看一看,意思也說得過去,不過字的四聲,有點不大妥當,便在書架上拿了一本詞律,給他校對校對。

    一翻書,書裡掉出一片壓幹的杜鵑花瓣來,看了這一朵幹花,就想起來了。

    原是本年四五月裡,作了幾首杜鵑詞,随便登在文藝月刊的空白地方。

    書發行以後,來了一封無名信,信裡說,知先生愛杜鵑花,今以所有者,分一朵相贈,不敢望謝。

    今有數阕詞,願先生代為正之。

    改正以後,登之貴雜志,某即領教矣。

    信大約是這樣說,那幾阕詞,也在信裡,可是正要看,因為來了客,就夾這幾本詞律裡,以後忘記了。

    光陰易過,今日才重翻此案,真對不住這風塵中一個不相識的文字之交了。

    于是将杜鵑花瓣先拿開,将書本提在手裡抖了幾抖,果然抖出一封信來。

    抽出信囊裡的紙,信已沒有了,隻有朱絲格寫的一張稿子。

    開首便是兩阕《菩薩蠻》,那詞道: 今年又算輕離别,茜窗冷落梨花月。

    花氣襲朝眠,一天楊柳煙。

    休将歸燕問,問也無音信,争不憶江南?莺花三月三。

     東風又綠庭前樹,消磨一半青春去。

    春那解消磨,人把春誤過。

    若有陽春腳,願把紅絲縛。

    縛也是空留,紅顔不白頭。

     把這兩阕詞從頭一念,不覺先詫異起來,怎麼叫我改,我未必做得有他這樣好。

    不過看這字迹,非常地秀媚,不像是個男子寫的字,詞的口氣,也近于閨閣。

    他覺得有味了,便坐在沙發椅上,向下慢慢地細看。

    下面乃是一阕《采桑子》,并注着:中央公園四宜軒前看杏花偶感。

    第二阕未注,是《南歌子》。

    那詞是: 十年寒食天涯慣。

    細雨寒沙,淺水明霞,又向天涯看杏花。

    寒園猶少春風意,古堞鳴笳,廢殿栖鴉,荊棘銅駝帝子家。

     細雨蕭窗冷,孤燈夜坐遲,一絲幽怨沒人知,猶自焚香起讀納蘭詞。

    花月心期誤,江潮信息稀,落花簾外已成泥,不似去年燕子尚南歸。

     看到這裡。

    情不自禁地贊了一聲好。

    這種口吻,完全是個女子了。

    看到詞胎息渾厚,決不是平常人填詞,湊乎成功的。

    女子之中,有填得這樣好詞的,真是不多見。

    轉身一想,不要傻了,詞人之詞,總是纖豔的,怎樣就斷定這人是女子呢?不過這人筆調這樣秀娟流利,是個聰明之作,就不是女子,也是個灑脫之士,值得和他交個朋友,可惜自己把這信置之未複,把這朋友失之交臂了。

    于是接着往下看,是兩阕《憶江南》。

     飛不起,一縷枕邊魂。

    昨夜曾經江上路,歸來猶帶水雲痕,今夜料難行。

     愁不寐,殘月又沉西。

    涼到雀屏銀燭暗,夢回雞塞玉繩低,風裡夜烏啼。

     這詞裡滿是離愁别緒,而且像離家很遠,這人的境遇,或者很可憐。

    以上六阕詞,是一張紙謄的,字迹倒還端正。

    此外又是一張朱絲格,共是四阕詞,一阕是《如夢令》,三阕是《浣溪沙》。

    那詞是: 空把玉蕭頻弄,寒夜迢迢誰共,隻有素心梅,紙賬銅瓶相供。

    相供相供,伴作一窗幽夢。

     愛學梅花作淡裝,一春半是素衣裳,自然眉樣慢商量。

    一點閑愁如止水,三分詩意隔橫塘,不嫌孤獨立斜陽。

     蠶已三眠柳二眠,等閑又過晚春天,惜花怕到落花前。

    蕉葉卷心如宿醉,蓮花隔世味枯禅,吟成寄與阿誰邊。

     欲作家書轉又休,又蛾緘翠漾春愁,支頤忽堕玉搔頭。

    夕照半樓人獨坐,落花幾點雨初收,倚窗底事不腸柔? 這一張紙卻寫得很潦草,尤其是最後三阕,一個字連着一個字寫下去。

    其中有幾句,還是塗改了的。

    這分明是給信的時候,匆匆填的,那意思是要把寄來的詞,一共湊成十阕。

    這又可見這人的才思敏捷了。

    在最後三阕詞裡,是真情的流露,不啻赤裸裸表現是個女子。

    所謂&ldquo一春半是素衣裳,自然眉樣慢商量&rdquo,所謂&ldquo支頤忽堕玉搔頭&rdquo,這都是女子的神氣。

    若是真有這樣一個女子,不但願和她為文字之交,而且大可逢人說項,将她鼓吹一番了。

    想到這裡,就把這十阕詞,從頭高吟一遍。

     梁寒山住的這地方,是一所小跨院,隻有兩明一暗的三間小屋,為讀書賣文之處,與家中人卻是隔絕的。

    院子裡原有一架紫藤花,兩株海棠,這樣冬天,都成了枯幹。

    寒風忽然吹起,拂着枯條,作那種嗚咽的聲音,越顯得這地方枯寂。

    所以他一人在屋子裡獨坐高吟,卻沒有人來理會。

    将詞高吟多遍,都快要讀熟了,忽然想起一件事,記得上海有家雜志社的編輯,很有文名,有一個女子和他通信,由讨論文字讨論得成為文字之交。

    成了文字之交,這編輯先生還想進一步去發生戀愛。

    那女子來信,字裡行間,倒也不拒絕,隻是總不肯見面。

    把這位先生急得像熱石上螞蟻一般,不知道怎樣是好?到了最後,他實在忍無可忍了,就将自己親手抄的詩稿,和自己最近所照的一張相片,用雙挂号寄給了那個女友,請她務必回一封信,約一個時候見面。

    若是不見面,自己一定就會因此生病急死。

    不料這信去後,一天兩天,三四天,始終不見那女子有回信來。

    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