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關燈
小
中
大
蔡大嫂是鄧大娘前夫的女兒。
她的親生父親,是在一個大戶人家當小管事的。
她出世半歲,就喪了父親,一歲半時,就随母來到鄧家。
母親自然是愛的,後父也愛如己出,大家都喊她做幺女,幺姑;雖然在她三歲上,她母親還給她生了一個妹妹,直到四歲才害天花死了。
鄧幺姑既為父母所鐘愛,自然,凡鄉下姑娘所應該做的事:撈柴草,喂豬,紡棉紗,織布,她就有時要做,她母親也會說:“幺姑丢下好了,去做你的細活路!”她的确如她母親所言,自幼愛好,粗活路不做,細活路卻很行。
因此,在十二歲上,她已纏了一雙好小腳。
鄧幺姑頂喜歡聽二奶奶講成都。
講成都的街,講成都的房屋,講成都的廟宇花園,講成都的零碎吃食,講成都一年四季都有新鮮出奇的小菜:“這也怪了!我是頂喜歡吃新鮮小菜的,當初聽說嫁到鄉壩裡來,我多高興,以為一年到頭,都有好小菜吃了。
哪曉得鄉壩裡才是個鬼地方!小菜倒有,吃蘿蔔就盡吃蘿蔔,吃白菜就盡吃白菜!總之:一樣菜出來,就吃個死!并且菜都出得遲,打個比方,像這一晌,在成都已吃新鮮茄子了,你看,這裡的茄子才在開花!……” 鄧幺姑之認識成都,以及成都婦女的生活,是這樣的,固無怪其對于成都,簡直認為是她将來最好歸宿的地方。
并且逢年過節,又有逢年過節的成都。
二奶奶因為思鄉病的原因,愈把成都美化起來。
于是,兩年之間,成都的幻影,在鄧幺姑的腦中,竟與她所學的針線功夫一樣,一天一天地進步,一天一天地擴大,一天一天地真确。
從二奶奶口中,零零碎碎将整個成都接受過來,雖未見過成都一面,但一說起來,似乎比常去成都的大哥哥還熟悉些。
她知道成都有東南西北四道城門,城牆有好高,有好厚;城門洞中間,來往的人如何擁擠。
她知道由北門至南門有九裡三分長;西門這面别有一個滿城,裡面住的全是滿吧兒,與我們漢人很不對。
她知道北門方面有個很大的廟宇,叫文殊院,吃飯的和尚日常是三四百人,煮飯的鍋,大得可以煮一隻牛,鍋巴有兩個銅制錢厚。
她知道有很多的大會館,每個會館裡,單是戲台,就有三四處,都是金碧輝煌的;江南館頂闊綽了,一年要唱五六百台整本大戲,一天總是兩三個戲台在唱。
她知道許多熱鬧大街的名字:東大街、總府街、湖廣館;湖廣館是頂好買小菜買雞鴨魚蝦的地方,凡是新出的菜蔬野味,這裡全有;并且有一個卓家大醬園,是做過宰相的卓秉恬家開的,紅糟豆腐乳要算第一,醬園門前還豎立着雙鬥旗杆。
她知道點心做得頂好的是淡香齋,桃圓粉、香肥皂做得頂好的是桂林軒,賣肉包子的是都益處,過了中午就買不着了,賣水餃子的是亢餃子,此外還有便宜坊,三錢銀子可以配一個消夜攢盒,一兩二錢銀子可以吃一隻燒填鴨,就中頂著名的,是青石闆的溫鴨子。
她知道制台、将軍、藩台、臬台,出來時多大威風,全街沒一點人聲,隻要聽見導鑼一響,鋪子裡鋪子外,凡坐着的人,都該站起來,頭上包有白帕子,戴有草帽子的,都該立刻揭下;成都、華陽稱為兩首縣,出來就不同了,拱竿四轎拱得有房檐高,八九個
她的親生父親,是在一個大戶人家當小管事的。
她出世半歲,就喪了父親,一歲半時,就随母來到鄧家。
母親自然是愛的,後父也愛如己出,大家都喊她做幺女,幺姑;雖然在她三歲上,她母親還給她生了一個妹妹,直到四歲才害天花死了。
鄧幺姑既為父母所鐘愛,自然,凡鄉下姑娘所應該做的事:撈柴草,喂豬,紡棉紗,織布,她就有時要做,她母親也會說:“幺姑丢下好了,去做你的細活路!”她的确如她母親所言,自幼愛好,粗活路不做,細活路卻很行。
因此,在十二歲上,她已纏了一雙好小腳。
鄧幺姑頂喜歡聽二奶奶講成都。
講成都的街,講成都的房屋,講成都的廟宇花園,講成都的零碎吃食,講成都一年四季都有新鮮出奇的小菜:“這也怪了!我是頂喜歡吃新鮮小菜的,當初聽說嫁到鄉壩裡來,我多高興,以為一年到頭,都有好小菜吃了。
哪曉得鄉壩裡才是個鬼地方!小菜倒有,吃蘿蔔就盡吃蘿蔔,吃白菜就盡吃白菜!總之:一樣菜出來,就吃個死!并且菜都出得遲,打個比方,像這一晌,在成都已吃新鮮茄子了,你看,這裡的茄子才在開花!……” 鄧幺姑之認識成都,以及成都婦女的生活,是這樣的,固無怪其對于成都,簡直認為是她将來最好歸宿的地方。
并且逢年過節,又有逢年過節的成都。
二奶奶因為思鄉病的原因,愈把成都美化起來。
于是,兩年之間,成都的幻影,在鄧幺姑的腦中,竟與她所學的針線功夫一樣,一天一天地進步,一天一天地擴大,一天一天地真确。
從二奶奶口中,零零碎碎将整個成都接受過來,雖未見過成都一面,但一說起來,似乎比常去成都的大哥哥還熟悉些。
她知道成都有東南西北四道城門,城牆有好高,有好厚;城門洞中間,來往的人如何擁擠。
她知道由北門至南門有九裡三分長;西門這面别有一個滿城,裡面住的全是滿吧兒,與我們漢人很不對。
她知道北門方面有個很大的廟宇,叫文殊院,吃飯的和尚日常是三四百人,煮飯的鍋,大得可以煮一隻牛,鍋巴有兩個銅制錢厚。
她知道有很多的大會館,每個會館裡,單是戲台,就有三四處,都是金碧輝煌的;江南館頂闊綽了,一年要唱五六百台整本大戲,一天總是兩三個戲台在唱。
她知道許多熱鬧大街的名字:東大街、總府街、湖廣館;湖廣館是頂好買小菜買雞鴨魚蝦的地方,凡是新出的菜蔬野味,這裡全有;并且有一個卓家大醬園,是做過宰相的卓秉恬家開的,紅糟豆腐乳要算第一,醬園門前還豎立着雙鬥旗杆。
她知道點心做得頂好的是淡香齋,桃圓粉、香肥皂做得頂好的是桂林軒,賣肉包子的是都益處,過了中午就買不着了,賣水餃子的是亢餃子,此外還有便宜坊,三錢銀子可以配一個消夜攢盒,一兩二錢銀子可以吃一隻燒填鴨,就中頂著名的,是青石闆的溫鴨子。
她知道制台、将軍、藩台、臬台,出來時多大威風,全街沒一點人聲,隻要聽見導鑼一響,鋪子裡鋪子外,凡坐着的人,都該站起來,頭上包有白帕子,戴有草帽子的,都該立刻揭下;成都、華陽稱為兩首縣,出來就不同了,拱竿四轎拱得有房檐高,八九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