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關燈
小
中
大
三百伕子,挖戰壕,築工事:從趙鎮長大廳上傳出來的這三句話,當王保長和商會巨頭謝林甫還在趙鎮長盛情招待之下低斟淺酌的當兒,就已經在街頭巷尾産生了無數的奇形怪狀的兒子孫子灰孫子。
人們捧着一顆沉重的心爬上了各自的眠床,而在睡夢中,他們發洩了他們的忿怒、咒罵和号咷。
第二天清早,鎮上的五六家茶館,生意特别好。
除了經常的茶客,還有些想聽聽消息的人們,自以為得了重要消息不宣布心裡就不痛快的人們,都不約而同,選中了這五六家非正式的市民會場。
大街中段,名為“羽園”的老牌茶館内,有人在“發表”驚人的“消息”,——其實這隻可稱為“猜想”或“議論”,但在絕無真實消息的時候,尤其在這小鎮上,“猜想”常常被升格為“消息”,甚至連“議論”也會被它的發表者化裝為“消息”而歆動聽聞。
現在“羽園”雅座上的這位英雄又是鎮上的“聞人”之一,綽号“油煎猢狲”,因而從他嘴巴裡說出來的,不管它是“猜想”或“議論”,都值得重視。
“油煎猢狲”斷定這小鎮将化為戰場。
他得到“可靠消息”,日本皇帝用了“軍師”“近衛文”的錦囊妙計,算定八月中秋進上海,九月重陽進南京,那時候書局以此為底本,出版校勘标點本《二程集》。
,兩條鐵路一帶大城小鎮都難免刀兵之災。
“日本鬼子先派飛機來炸”,睜大了銅鈴似的眼睛,“油煎猢狲”掃顧着周圍的聽衆,提高了嗓子,十足的聲容并茂。
“炸你一個昏頭昏腦,随後便是鐵甲車,隆隆隆,排山倒海!那鐵甲車,上海到本鎮,半點鐘就到了。
兵對兵,将對将,鐵甲車也得用鐵甲車來擋!幾百兵,挖幾條壕溝,那不是羊肉沒吃惹身騷麼?” 茶客們都聽得毛骨悚然。
有一個年紀輕輕的商人卻偏偏問道:“鐵甲車既然那樣厲害,為什麼上海打了這許多天了,轉來轉去,還是在什麼蘊藻浜、八字橋呢?” “油煎猢狲”趕快轉眼找這膽敢表示異議的家夥,可是人多,怎麼找得到?他隻好鼻子裡哼一聲,對衆人說道:“剛才就告訴你們,日本的軍師算定了,八月中秋進上海,時辰一到,自然就來了!” 忽然又有一個圓潤悅耳的聲音,差不多就在“油煎猢狲”腦後,投來了這樣幾句: “說的都是夢話!昨晚上他的魂飛到了日本東京,看見了什麼軍師,聽到了什麼八月中秋,九月重陽!” “油煎猢狲”立刻變了臉色。
這是誰呀,膽敢在大庭廣衆之間這樣頂撞他。
茶客們也都愕然相顧,膽小的趕快偷偷溜走。
“油煎猢狲”獰起了銅鈴眼,急轉臉去看,在他身後,隔一根柱子,一張小小茶桌,對面坐着兩位年輕人,其中一位方臉長眉,豐采飄逸,一雙活靈的眼睛閃閃有神,挑釁似的望着“油煎猢狲”,明明是在說:“是我罵了你,怎樣?” “油煎猢狲”的臉色又變了,獰起的銅鈴眼也順下而且縮小了。
他認識這位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就是本鎮商會巨頭謝林甫的二少爺謝吉生,在鎮上的“少爺班”中,出名是不好惹的,又是活動分子。
另一位和謝吉生一起的,“油煎猢狲”隻知道他是趙鎮長的少爺,卻不知道他的名字。
“哎,小孩子不懂事。
”這樣自言自語聊以解嘲,“油煎猢狲”轉過臉來,望着一條正在茶客們腿間亂鑽亂拱的花白狗,猛然喝道:“畜生!鑽什麼!有你出頭的日子還遠得一點呢!” 那邊桌上,趙克久勃然變了臉色,伸手把桌子拍了一下,馬上就要發作。
可是謝吉生卻對他使個眼色,同時擡頭向着衆茶客們笑嘻嘻大聲說道: “可不是,日本鬼子算定了要到八月中秋來,漢奸走狗出頭的日子當真還早了一點啊!” “油煎猢狲”的臉色第三次又變了,這一次變得鐵青,然而眼尖的人卻也看出鐵青之下有些尴尬。
一場“好看”似乎不可避免了。
幸而這關頭,一個獨占着一副座頭的中年漢子拉長了調子也發起議論來了。
“荒年傳亂話,各人都有一套消息。
我看呢,日本鬼子不會來這小地方。
軍隊來住幾天,挖戰壕,也不過是那麼一回事。
好比跑江湖變戲法的,到一個碼頭,盡管是過路,也要鬧鬧場子,像煞有介事。
……” 他笑了笑,轉臉向四面看了一眼,又接着說: “鎮上挖壕溝也不是第一次啊!大家總還記得,去年夏天,也來過幾十個兵,噱頭可不小,火車站那邊挖了三四條壕溝,鎮上雪白的風火牆都塗上窯煤,還有,沿河還搭了竹棚,把河面遮掉一半,都叫種上南瓜和絲瓜。
幹什麼呢?說是隊伍坐了小船在瓜棚下邊過,日本飛機就看不到哪!哈哈,明天也許又想起南瓜和絲瓜來了,竹棚搭一下還容易,南瓜和絲瓜可不是一兩天長得起來的!” 茶客們也都哈哈笑了。
“油煎猢狲”和謝吉生之間的緊張局面不知不覺也就松懈下去了。
但是,由于三百伕子和築工事所引起的緊張的人心,以及各式各樣離奇的謠言,卻在上午十點鐘以後方始慢慢平靜。
大街小巷,人們争相傳布一個真正的消息:商會在開會了。
人們又機密地睒着眼,悄悄地告訴他所認為最親近的朋友:“什麼築工事!這就是他們的工事啊!”說着就把食指和拇指圍成一個圓圈,在對方眼前晃了晃。
“當真麼?”對方張大了嘴巴問。
“怎麼不真!萬昌油鹽雜貨号傳出來的。
” 對方于是連連點頭:“哦,哦,這就十分裡有九分!” 十二點光景,人心幾乎大定。
鎮上最活動的年輕
人們捧着一顆沉重的心爬上了各自的眠床,而在睡夢中,他們發洩了他們的忿怒、咒罵和号咷。
第二天清早,鎮上的五六家茶館,生意特别好。
除了經常的茶客,還有些想聽聽消息的人們,自以為得了重要消息不宣布心裡就不痛快的人們,都不約而同,選中了這五六家非正式的市民會場。
大街中段,名為“羽園”的老牌茶館内,有人在“發表”驚人的“消息”,——其實這隻可稱為“猜想”或“議論”,但在絕無真實消息的時候,尤其在這小鎮上,“猜想”常常被升格為“消息”,甚至連“議論”也會被它的發表者化裝為“消息”而歆動聽聞。
現在“羽園”雅座上的這位英雄又是鎮上的“聞人”之一,綽号“油煎猢狲”,因而從他嘴巴裡說出來的,不管它是“猜想”或“議論”,都值得重視。
“油煎猢狲”斷定這小鎮将化為戰場。
他得到“可靠消息”,日本皇帝用了“軍師”“近衛文”的錦囊妙計,算定八月中秋進上海,九月重陽進南京,那時候書局以此為底本,出版校勘标點本《二程集》。
,兩條鐵路一帶大城小鎮都難免刀兵之災。
“日本鬼子先派飛機來炸”,睜大了銅鈴似的眼睛,“油煎猢狲”掃顧着周圍的聽衆,提高了嗓子,十足的聲容并茂。
“炸你一個昏頭昏腦,随後便是鐵甲車,隆隆隆,排山倒海!那鐵甲車,上海到本鎮,半點鐘就到了。
兵對兵,将對将,鐵甲車也得用鐵甲車來擋!幾百兵,挖幾條壕溝,那不是羊肉沒吃惹身騷麼?” 茶客們都聽得毛骨悚然。
有一個年紀輕輕的商人卻偏偏問道:“鐵甲車既然那樣厲害,為什麼上海打了這許多天了,轉來轉去,還是在什麼蘊藻浜、八字橋呢?” “油煎猢狲”趕快轉眼找這膽敢表示異議的家夥,可是人多,怎麼找得到?他隻好鼻子裡哼一聲,對衆人說道:“剛才就告訴你們,日本的軍師算定了,八月中秋進上海,時辰一到,自然就來了!” 忽然又有一個圓潤悅耳的聲音,差不多就在“油煎猢狲”腦後,投來了這樣幾句: “說的都是夢話!昨晚上他的魂飛到了日本東京,看見了什麼軍師,聽到了什麼八月中秋,九月重陽!” “油煎猢狲”立刻變了臉色。
這是誰呀,膽敢在大庭廣衆之間這樣頂撞他。
茶客們也都愕然相顧,膽小的趕快偷偷溜走。
“油煎猢狲”獰起了銅鈴眼,急轉臉去看,在他身後,隔一根柱子,一張小小茶桌,對面坐着兩位年輕人,其中一位方臉長眉,豐采飄逸,一雙活靈的眼睛閃閃有神,挑釁似的望着“油煎猢狲”,明明是在說:“是我罵了你,怎樣?” “油煎猢狲”的臉色又變了,獰起的銅鈴眼也順下而且縮小了。
他認識這位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就是本鎮商會巨頭謝林甫的二少爺謝吉生,在鎮上的“少爺班”中,出名是不好惹的,又是活動分子。
另一位和謝吉生一起的,“油煎猢狲”隻知道他是趙鎮長的少爺,卻不知道他的名字。
“哎,小孩子不懂事。
”這樣自言自語聊以解嘲,“油煎猢狲”轉過臉來,望着一條正在茶客們腿間亂鑽亂拱的花白狗,猛然喝道:“畜生!鑽什麼!有你出頭的日子還遠得一點呢!” 那邊桌上,趙克久勃然變了臉色,伸手把桌子拍了一下,馬上就要發作。
可是謝吉生卻對他使個眼色,同時擡頭向着衆茶客們笑嘻嘻大聲說道: “可不是,日本鬼子算定了要到八月中秋來,漢奸走狗出頭的日子當真還早了一點啊!” “油煎猢狲”的臉色第三次又變了,這一次變得鐵青,然而眼尖的人卻也看出鐵青之下有些尴尬。
一場“好看”似乎不可避免了。
幸而這關頭,一個獨占着一副座頭的中年漢子拉長了調子也發起議論來了。
“荒年傳亂話,各人都有一套消息。
我看呢,日本鬼子不會來這小地方。
軍隊來住幾天,挖戰壕,也不過是那麼一回事。
好比跑江湖變戲法的,到一個碼頭,盡管是過路,也要鬧鬧場子,像煞有介事。
……” 他笑了笑,轉臉向四面看了一眼,又接着說: “鎮上挖壕溝也不是第一次啊!大家總還記得,去年夏天,也來過幾十個兵,噱頭可不小,火車站那邊挖了三四條壕溝,鎮上雪白的風火牆都塗上窯煤,還有,沿河還搭了竹棚,把河面遮掉一半,都叫種上南瓜和絲瓜。
幹什麼呢?說是隊伍坐了小船在瓜棚下邊過,日本飛機就看不到哪!哈哈,明天也許又想起南瓜和絲瓜來了,竹棚搭一下還容易,南瓜和絲瓜可不是一兩天長得起來的!” 茶客們也都哈哈笑了。
“油煎猢狲”和謝吉生之間的緊張局面不知不覺也就松懈下去了。
但是,由于三百伕子和築工事所引起的緊張的人心,以及各式各樣離奇的謠言,卻在上午十點鐘以後方始慢慢平靜。
大街小巷,人們争相傳布一個真正的消息:商會在開會了。
人們又機密地睒着眼,悄悄地告訴他所認為最親近的朋友:“什麼築工事!這就是他們的工事啊!”說着就把食指和拇指圍成一個圓圈,在對方眼前晃了晃。
“當真麼?”對方張大了嘴巴問。
“怎麼不真!萬昌油鹽雜貨号傳出來的。
” 對方于是連連點頭:“哦,哦,這就十分裡有九分!” 十二點光景,人心幾乎大定。
鎮上最活動的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