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克服困難
關燈
小
中
大
的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做媳婦兒?”還指着寶玉說:“你瞧瞧,人物兒配不上?門第兒配不上?根基家私兒配不上?……”所以寶玉病愈黛玉念了一聲佛,寶钗的笑裡是很有含意的。
可是從此以後,黛玉這點希望日趨渺茫。
第二十八回,元妃賞節禮,隻有寶钗的和寶玉的一樣。
第三十五回,寶玉勾引賈母稱贊黛玉,賈母稱贊的卻是寶钗。
寶钗在賈府愈來愈得人心,黛玉的前途也愈來愈灰暗。
黛玉盡管領會寶玉的心,隻怕命運不由他們作主。
所以她自歎:“我雖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縱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為這個緣故,黛玉時常傷感。
第五十七回,紫鵑哄寶玉說黛玉要回南,寶玉聽了幾乎瘋傻。
紫鵑在怡紅院侍疾回來,對黛玉說寶玉“心實”,勸黛玉“作定大事要緊”,黛玉口中責罵,心上卻不免感傷,哭了一夜。
第六十四回,寶玉勸黛玉保重身體,說了半句咽住,黛玉又“心有所感”,二人無言對泣。
第七十九回,寶玉把《芙蓉女兒诔》裡的句子改成“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隴中,卿何薄命”,黛玉陡然變色,因為正合了時刻在她心念中的傷感和疑慮。
《紅樓夢》後四十回描寫寶玉和黛玉的戀愛,還一貫以前的筆法。
黛玉一顆心既懸懸不定,第八十九回誤傳寶玉定親,她就蛇影杯弓,至于絕粒;第九十六回聽說寶玉将娶寶钗;她不僅覺得“将身撂在大海裡一般”,竟把從前領會的種種,都不複作準。
她覺得自己是錯了,寶玉何嘗是她的知己,他隻是個見異思遷、薄幸負心的人。
所以她心中恨恨,燒毀了自己平日的詩稿和題詩的舊帕,斷絕癡情。
晴雯雖然負屈而死,臨終卻和寶玉談過衷心的話,還交換過紀念的東西,她死而無憾。
黛玉卻連這點兒安慰都沒有。
她的一片癡心竟是空抛了,隻好譬說是前生賴他甘露灌溉,今生拿眼淚來償還。
寶玉一次次向黛玉表明心迹,竟不能證實,更無法自明。
他在黛玉身上那番苦心,隻留得一點回憶,賺得幾分智慧,好比青埂峰下頑石,在紅塵世界經曆一番,“磨出光明,修成圓覺”石上镌刻了一篇記載。
他們中間那段不敢說明的癡情,末了還是用誤解來結束。
他們苦苦的互相探索,結果還是互相錯失了。
俗語“好事多磨”,在藝術的創作裡,往往“多磨”才能“好”。
因為深刻而真摯的思想情感,原來不易表達。
現成的方式,不能把作者獨自經驗到的生活感受表達得盡緻,表達得妥帖。
創作過程中遇到阻礙和約束,正可以逼使作者去搜索、去建造一個适合于自己的方式;而在搜索、建造的同時,他也錘煉了所要表達的内容,使合乎他自建的形式。
這樣他就把自己最深刻、最真摯的思想情感很完美地表達出來,成為偉大的藝術品。
好比千般流水,遇到石頭攔阻,又有堤岸約來往,得另覓途徑,卻又不能逃避阻礙,隻好從石縫中進出,于是就激蕩出波瀾,沖濺出浪花來。
《紅樓夢》作者描寫戀愛時筆下的重重障礙,逼得他隻好去開拓新的境地,同時早把他羁絆在範圍以内,不容逃避困難。
于是一部《紅樓夢》一方面突破了時代的限制,一方面仍然帶着濃郁的時代色彩。
這就造成作品獨特的風格,異樣的情味。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應用十六世紀意大利批評家卡斯特維特羅(Gastelvetro)的名言:“欣賞藝術,就是欣賞困難的克服。
” 【點評】 楊绛(1911—),錢鐘書夫人,本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
祖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
1932年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
1935—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
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長篇小說《洗澡》,散文《幹校六記》,随筆集《将飲茶》,譯作《堂吉诃德》、《吉爾•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藝術與克服困難》:作者在閱讀古典文學作品時的一些發現,引起了作者的思考。
首先,以中國古典言情文學為例,這些作品多是以男女一見鐘情為開端,這也就為那個沒有社交的年代的男女愛情的産生找到了解決的途徑。
再以《紅樓夢》為例,為人物活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場景,人物的交流合情合理,跳出了傳統的模式和格局。
愛情的産生和發展都蘊于日常的生活之中,使故事的發展自然而流暢,可以說是戴着枷鎖的前進。
這些藝術手法的運用其實就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一種妥協、調和、迂回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藝術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得以進步。
可是從此以後,黛玉這點希望日趨渺茫。
第二十八回,元妃賞節禮,隻有寶钗的和寶玉的一樣。
第三十五回,寶玉勾引賈母稱贊黛玉,賈母稱贊的卻是寶钗。
寶钗在賈府愈來愈得人心,黛玉的前途也愈來愈灰暗。
黛玉盡管領會寶玉的心,隻怕命運不由他們作主。
所以她自歎:“我雖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縱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
”為這個緣故,黛玉時常傷感。
第五十七回,紫鵑哄寶玉說黛玉要回南,寶玉聽了幾乎瘋傻。
紫鵑在怡紅院侍疾回來,對黛玉說寶玉“心實”,勸黛玉“作定大事要緊”,黛玉口中責罵,心上卻不免感傷,哭了一夜。
第六十四回,寶玉勸黛玉保重身體,說了半句咽住,黛玉又“心有所感”,二人無言對泣。
第七十九回,寶玉把《芙蓉女兒诔》裡的句子改成“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隴中,卿何薄命”,黛玉陡然變色,因為正合了時刻在她心念中的傷感和疑慮。
《紅樓夢》後四十回描寫寶玉和黛玉的戀愛,還一貫以前的筆法。
黛玉一顆心既懸懸不定,第八十九回誤傳寶玉定親,她就蛇影杯弓,至于絕粒;第九十六回聽說寶玉将娶寶钗;她不僅覺得“将身撂在大海裡一般”,竟把從前領會的種種,都不複作準。
她覺得自己是錯了,寶玉何嘗是她的知己,他隻是個見異思遷、薄幸負心的人。
所以她心中恨恨,燒毀了自己平日的詩稿和題詩的舊帕,斷絕癡情。
晴雯雖然負屈而死,臨終卻和寶玉談過衷心的話,還交換過紀念的東西,她死而無憾。
黛玉卻連這點兒安慰都沒有。
她的一片癡心竟是空抛了,隻好譬說是前生賴他甘露灌溉,今生拿眼淚來償還。
寶玉一次次向黛玉表明心迹,竟不能證實,更無法自明。
他在黛玉身上那番苦心,隻留得一點回憶,賺得幾分智慧,好比青埂峰下頑石,在紅塵世界經曆一番,“磨出光明,修成圓覺”石上镌刻了一篇記載。
他們中間那段不敢說明的癡情,末了還是用誤解來結束。
他們苦苦的互相探索,結果還是互相錯失了。
俗語“好事多磨”,在藝術的創作裡,往往“多磨”才能“好”。
因為深刻而真摯的思想情感,原來不易表達。
現成的方式,不能把作者獨自經驗到的生活感受表達得盡緻,表達得妥帖。
創作過程中遇到阻礙和約束,正可以逼使作者去搜索、去建造一個适合于自己的方式;而在搜索、建造的同時,他也錘煉了所要表達的内容,使合乎他自建的形式。
這樣他就把自己最深刻、最真摯的思想情感很完美地表達出來,成為偉大的藝術品。
好比千般流水,遇到石頭攔阻,又有堤岸約來往,得另覓途徑,卻又不能逃避阻礙,隻好從石縫中進出,于是就激蕩出波瀾,沖濺出浪花來。
《紅樓夢》作者描寫戀愛時筆下的重重障礙,逼得他隻好去開拓新的境地,同時早把他羁絆在範圍以内,不容逃避困難。
于是一部《紅樓夢》一方面突破了時代的限制,一方面仍然帶着濃郁的時代色彩。
這就造成作品獨特的風格,異樣的情味。
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應用十六世紀意大利批評家卡斯特維特羅(Gastelvetro)的名言:“欣賞藝術,就是欣賞困難的克服。
” 【點評】 楊绛(1911—),錢鐘書夫人,本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
祖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
1932年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
1935—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
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長篇小說《洗澡》,散文《幹校六記》,随筆集《将飲茶》,譯作《堂吉诃德》、《吉爾•布拉斯》、《小癞子》、《斐多》等。
《藝術與克服困難》:作者在閱讀古典文學作品時的一些發現,引起了作者的思考。
首先,以中國古典言情文學為例,這些作品多是以男女一見鐘情為開端,這也就為那個沒有社交的年代的男女愛情的産生找到了解決的途徑。
再以《紅樓夢》為例,為人物活動提供了一個特殊的場景,人物的交流合情合理,跳出了傳統的模式和格局。
愛情的産生和發展都蘊于日常的生活之中,使故事的發展自然而流暢,可以說是戴着枷鎖的前進。
這些藝術手法的運用其實就是在特定環境條件下一種妥協、調和、迂回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藝術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得以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