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店
關燈
小
中
大
野店
李廣田
太陽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覺得有點疲勞了。
你走進一個荒僻的小村落——這村落對你很生疏。
然而又好像熟悉,因為你走過許多這樣的小村落了。
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門已經閉起,有些也許還在半掩,有幾個人正邁着沉重的腳步回家。
後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門口張望,或用了柔緩的聲音在招呼誰來晚餐,也許,又聽到幾處閉門聲音了,“如果能到哪家門裡去息下呀”,這時候你會這樣想吧。
但走不多遠,你便會發現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雖然明早還須趕路,而當晚你總能做得好夢了。
“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風霜起要遲”,這樣的對聯會發現在一座寬大而破陋的店門上,有意無意地,總會叫旅人感到心暖吧。
在這兒你會受到殷勤的招待,你們遇到一對很樸野,很溫良的店主夫婦,他們的顔色和語氣,會使你發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覺。
但有時,你也會遇着一個刁狡的村少,他會告訴你到前面的村鎮還有多遠,而實在并不那麼遠;他也會向你讨多少腳驢錢,而實在也并不值那麼多。
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許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厭,他們也隻是有點拙笨罷了。
什麼又不是拙笨的呢。
一個青生鐵的洗臉盆,像一口鍋,那會是用過幾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興茶壺,盡夠一個人喝半天,也許有人會說是非常古雅呢。
飯菜呢,則隻在分量上打算,“總得夠吃,千裡有緣的,無論如何,總不能虧心哪。
”店主人會對了每個客人這樣說。
在這樣地方,你很少感到寂寞的。
因為既已疲勞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總有些夥伴談天兒。
“四海之内皆兄弟呀。
”你會聽到這樣有人大聲笑着,喊,“啊,你不是從山北的下窪來的嗎?那也就算是鄰舍人了。
”常聽到這樣的招呼。
從山裡來賣山果的,渡了河來賣魚的,推車的、挑擔的、賣皮鞭的、賣泥人的,拿破繩子換洋火的……也許還有一個老學究先生,現在卻做着走方郎中了,這些人,都會偶然地成為一家了。
他們總能說慷慨義氣話,總是那樣親切而溫厚地相照應,他們都很重視這些機緣,總以為這也有神的意思,說不定是為了将來的什麼大患難,或什麼大前程,而才有了這樣一夕呢。
如果是在冬天,便會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幹柴來給煨火,這隻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錢。
在和平與溫暖中,于是一夥陌路人都來烘火而話家常了。
直到現在,雖然交通是比較便利了,但像這樣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謂報紙新聞之類的東西。
但這些地方并非完全無新聞,那就專靠這些挑擔推車的人們了。
他們走過了多少地方,他們同許多異地人相遇,一到了這樣場合,便都争先恐後地傾吐他們聽見所聞的一切。
某個村子裡出了什麼人命盜案,或是某個縣城裡正在哄傳着一個什麼陰謀的謠言,以及各地的貨物行情等,他們都很熟悉。
這類新聞,一經在小店裡談論之後,一到天明,也就會傳遍了全村,也許又有許多街頭人在那裡議論紛纭,借題發揮起來呢。
說是新聞,其實也并不完全新,也許已經是多年前的故事了,傳說過多少次,忘了,又提起來了,鬼怪的,狐仙的,吊頸女人的,馬販子的豔遇,尼姑的犯規……都重在這裡開演了。
有的人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陣南腔北調了。
他們有時也談一些國家大事,譬如戰争災異之類,然而這也隻是些故事,像講《封神演
你走進一個荒僻的小村落——這村落對你很生疏。
然而又好像熟悉,因為你走過許多這樣的小村落了。
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門已經閉起,有些也許還在半掩,有幾個人正邁着沉重的腳步回家。
後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門口張望,或用了柔緩的聲音在招呼誰來晚餐,也許,又聽到幾處閉門聲音了,“如果能到哪家門裡去息下呀”,這時候你會這樣想吧。
但走不多遠,你便會發現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雖然明早還須趕路,而當晚你總能做得好夢了。
“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風霜起要遲”,這樣的對聯會發現在一座寬大而破陋的店門上,有意無意地,總會叫旅人感到心暖吧。
在這兒你會受到殷勤的招待,你們遇到一對很樸野,很溫良的店主夫婦,他們的顔色和語氣,會使你發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覺。
但有時,你也會遇着一個刁狡的村少,他會告訴你到前面的村鎮還有多遠,而實在并不那麼遠;他也會向你讨多少腳驢錢,而實在也并不值那麼多。
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許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厭,他們也隻是有點拙笨罷了。
什麼又不是拙笨的呢。
一個青生鐵的洗臉盆,像一口鍋,那會是用過幾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興茶壺,盡夠一個人喝半天,也許有人會說是非常古雅呢。
飯菜呢,則隻在分量上打算,“總得夠吃,千裡有緣的,無論如何,總不能虧心哪。
”店主人會對了每個客人這樣說。
在這樣地方,你很少感到寂寞的。
因為既已疲勞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總有些夥伴談天兒。
“四海之内皆兄弟呀。
”你會聽到這樣有人大聲笑着,喊,“啊,你不是從山北的下窪來的嗎?那也就算是鄰舍人了。
”常聽到這樣的招呼。
從山裡來賣山果的,渡了河來賣魚的,推車的、挑擔的、賣皮鞭的、賣泥人的,拿破繩子換洋火的……也許還有一個老學究先生,現在卻做着走方郎中了,這些人,都會偶然地成為一家了。
他們總能說慷慨義氣話,總是那樣親切而溫厚地相照應,他們都很重視這些機緣,總以為這也有神的意思,說不定是為了将來的什麼大患難,或什麼大前程,而才有了這樣一夕呢。
如果是在冬天,便會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幹柴來給煨火,這隻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錢。
在和平與溫暖中,于是一夥陌路人都來烘火而話家常了。
直到現在,雖然交通是比較便利了,但像這樣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謂報紙新聞之類的東西。
但這些地方并非完全無新聞,那就專靠這些挑擔推車的人們了。
他們走過了多少地方,他們同許多異地人相遇,一到了這樣場合,便都争先恐後地傾吐他們聽見所聞的一切。
某個村子裡出了什麼人命盜案,或是某個縣城裡正在哄傳着一個什麼陰謀的謠言,以及各地的貨物行情等,他們都很熟悉。
這類新聞,一經在小店裡談論之後,一到天明,也就會傳遍了全村,也許又有許多街頭人在那裡議論紛纭,借題發揮起來呢。
說是新聞,其實也并不完全新,也許已經是多年前的故事了,傳說過多少次,忘了,又提起來了,鬼怪的,狐仙的,吊頸女人的,馬販子的豔遇,尼姑的犯規……都重在這裡開演了。
有的人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陣南腔北調了。
他們有時也談一些國家大事,譬如戰争災異之類,然而這也隻是些故事,像講《封神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