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五四的半旗
關燈
小
中
大
社會意義,忽略了美感的價值。
胡适熱衷于白居易的社會詩,而“最讨厭秋興一類的詩,常說這些詩文法不通,隻有一點空架子。
”在中國的文學之中,胡适不能欣賞杜甫的佳妙;在西洋的文學之中,他的不欣賞艾略特,自是意料中的事。
他偶聽葉公超先生說起,艾略特好用典,便以為艾略特在複古。
他不曾明白,艾略特所以成為西洋現代詩和詩劇的巨匠,原因之一,便在于他的調和現代口語和古典文字。
五四的作家們,就在這種左右皆不逢源的半真空地帶,企圖建立中國的新文學。
大緻上說來,他們是失敗了。
不錯,他們成了名,可是在藝術上并沒有成功。
英國的文藝複興成功了,一半因為喬叟、魏艾特爵士、塞瑞伯爵等作家,先後把法國和意大利的新文學介紹到英國去。
可是五四的留學生們并沒有努力介紹西洋的,尤其是現代西洋的文學。
在美國多年的胡适先生和林語堂先生,現仍在英的陳西滢先生和淩淑華女士,留法回來的蘇雪林女士,似乎完全不曾留意這些國家的現代文藝。
有的非但如此,還在誤解之餘,攻擊國内的現代文藝運動,或者予二三流的作品以溢美之辭。
久居國内的羅家倫先生,竟也寫起舊詩來了。
這些五四人物,都曾是青年敬佩的偶像,也曾是我高中時代的可羨目标。
在某些方面,今日我仍然敬仰他們。
我對他們的失望,是從整部新文學史的觀點出發的。
然則這一切不是很清楚了嗎?五四的新青年們,死的死了,老的老了。
身在大陸的幾位,更是“我躬不閱”,遑恤文學?舊的時代已經完全過去。
中國新文學史的第一章已經寫完,胡适的逝世隻是最後的一個句号。
第二章已經寫下了緒論,但仍留下大片的空白,等我們去飛躍。
敲馬齒的朋友們,舉起我們的筆來! 1964年4月15日(《文星》第七十九期) 【點評】 餘光中(1928—),當代作家、文學評論家。
福建永春人。
餘光中被稱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54年與覃子豪等創立藍星詩社,主編過《現代文學》和《文星》,參加現代派詩歌的論争和鄉土文學的論戰。
出版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恒拔河》、《餘光中詩選》。
餘光中的散文在台灣堪稱一絕。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逍遙遊》、《望鄉的牧神》、《焚鶴人》、《聽聽那冷雨》、《青青邊稔》、《橋跨黃金城》等。
評論集有《掌上雨》、《分水嶺上》,評著有《梵谷傳》等。
《下五四的半旗》:偉大的、充滿勃勃生機的五四,在詩人的眼中卻已經死了。
五四運動中思想與文化的諸多幹将已經逝去,他們的離開宣告了五四的一個階段的終結。
而五四所開創和提倡的革新精神則得以保存,現在回過頭來看五四時期的革新,其實更多的是隻停留在口号中,甚至是隻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而沒有深入其思想的内在實質,有時甚至是對概念的曲解。
對于傳統文化的一概否定也是缺乏客觀和曆史的眼光的,是片面和偏激的。
但是,畢竟五四運動以無畏的精神終結了一個舊的時代,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繼承五四精神的責任就落在了後來人的身上。
胡适熱衷于白居易的社會詩,而“最讨厭秋興一類的詩,常說這些詩文法不通,隻有一點空架子。
”在中國的文學之中,胡适不能欣賞杜甫的佳妙;在西洋的文學之中,他的不欣賞艾略特,自是意料中的事。
他偶聽葉公超先生說起,艾略特好用典,便以為艾略特在複古。
他不曾明白,艾略特所以成為西洋現代詩和詩劇的巨匠,原因之一,便在于他的調和現代口語和古典文字。
五四的作家們,就在這種左右皆不逢源的半真空地帶,企圖建立中國的新文學。
大緻上說來,他們是失敗了。
不錯,他們成了名,可是在藝術上并沒有成功。
英國的文藝複興成功了,一半因為喬叟、魏艾特爵士、塞瑞伯爵等作家,先後把法國和意大利的新文學介紹到英國去。
可是五四的留學生們并沒有努力介紹西洋的,尤其是現代西洋的文學。
在美國多年的胡适先生和林語堂先生,現仍在英的陳西滢先生和淩淑華女士,留法回來的蘇雪林女士,似乎完全不曾留意這些國家的現代文藝。
有的非但如此,還在誤解之餘,攻擊國内的現代文藝運動,或者予二三流的作品以溢美之辭。
久居國内的羅家倫先生,竟也寫起舊詩來了。
這些五四人物,都曾是青年敬佩的偶像,也曾是我高中時代的可羨目标。
在某些方面,今日我仍然敬仰他們。
我對他們的失望,是從整部新文學史的觀點出發的。
然則這一切不是很清楚了嗎?五四的新青年們,死的死了,老的老了。
身在大陸的幾位,更是“我躬不閱”,遑恤文學?舊的時代已經完全過去。
中國新文學史的第一章已經寫完,胡适的逝世隻是最後的一個句号。
第二章已經寫下了緒論,但仍留下大片的空白,等我們去飛躍。
敲馬齒的朋友們,舉起我們的筆來! 1964年4月15日(《文星》第七十九期) 【點評】 餘光中(1928—),當代作家、文學評論家。
福建永春人。
餘光中被稱為台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54年與覃子豪等創立藍星詩社,主編過《現代文學》和《文星》,參加現代派詩歌的論争和鄉土文學的論戰。
出版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蓮的聯想》、《五陵少年》、《天國的夜市》、《敲打案》、《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與永恒拔河》、《餘光中詩選》。
餘光中的散文在台灣堪稱一絕。
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斯》、《逍遙遊》、《望鄉的牧神》、《焚鶴人》、《聽聽那冷雨》、《青青邊稔》、《橋跨黃金城》等。
評論集有《掌上雨》、《分水嶺上》,評著有《梵谷傳》等。
《下五四的半旗》:偉大的、充滿勃勃生機的五四,在詩人的眼中卻已經死了。
五四運動中思想與文化的諸多幹将已經逝去,他們的離開宣告了五四的一個階段的終結。
而五四所開創和提倡的革新精神則得以保存,現在回過頭來看五四時期的革新,其實更多的是隻停留在口号中,甚至是隻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而沒有深入其思想的内在實質,有時甚至是對概念的曲解。
對于傳統文化的一概否定也是缺乏客觀和曆史的眼光的,是片面和偏激的。
但是,畢竟五四運動以無畏的精神終結了一個舊的時代,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繼承五四精神的責任就落在了後來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