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演說

關燈
教員之教授,職員之任務,皆以圖諸君求學便利,諸君能無動于衷乎?自應以誠相待,敬禮有加。

    至于同學共處一堂,尤應互相親愛,庶可收切磋之效。

    不惟開誠布公,更宜道義相勵,蓋同處此校,毀譽共之,同學中苛道德有虧,行有不正,為社會所訾詈,已雖規行矩步,亦莫能辯,此所以必互相勸勉也。

    餘在德國,每至店肆購買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價接物,互相稱謝,此雖小節,然亦交際所必需,常人如此,況堂堂大學生乎?對于師友之敬愛,此餘所希望于諸君者三也。

     餘到校視事僅數日,校事多未詳悉,茲所計劃者二事一曰改良講義。

    諸君既研究高深學問,自與中學、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員講授,尤賴一己潛修。

    以後所印講義,隻列綱要,細微末節,以及精旨奧義,或講師口授,或自行參考,以期學有心得,能裨實用。

    二曰添購書籍。

    本校圖書館書籍雖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廣為購辦,必不足供學生之參考。

    刻拟籌集款項,多購新書,将來典籍滿架,自可旁稽博采,無漠缺乏矣。

    今日所與諸君陳說者隻此,以後會晤日長,随時再為商榷可也。

     【點評】 蔡元培(1868—1940),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學家。

    字鶴卿,号孑民。

    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

    17歲考取秀才,18歲設館教書。

    武昌起義後回國,1912年1月就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

    1917年任北京大學校長。

    在1924、1926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入選中央監察委員會。

    1927年,除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中央特别委員會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監察院長、代理司法部長等職外,并倡議成立大學院作為全國最高學術教育行政機關,被任為大學院院長。

    1928年辭去各行政職務,專任國立中央研究院院長。

    1938年,被推為國際反侵略運動大會名譽主席。

    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蔡元培是20世紀初中國資本主義教育制度的創造者。

    他任北京大學校長時,提出大學的性質在于研究高深學問。

    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

    主張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

    将“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實行“選科制”,積極改進教學方法,精簡課程,力主自學,校内實行學生自治,教授治校。

    他的這些主張和措施,在北京大學推行之後,影響全國,以至有人稱他為自由主義教育家。

     《就任北京大學校長演說》:蔡元培先生的演講開宗明義,作為一所大學首先要明确它的性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

    ”而不是人們升官發财的階梯。

    作為學生在學校中應該關注的是知識的學習而不應該片面的注重分數的高低。

    在研究學問之外砥砺自己的德行,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也是大學生所必須的。

    而作為學校之主體的師生應該建立一種互敬互愛、互相勸勉的關系。

    所有這些舉措都為北京大學“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正是這篇簡短的演說為北大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