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林徽因
關燈
小
中
大
回憶林徽因
費慰梅
林徽因和我自一九三二年我們在北京第一次相遇時起就是親密的朋友,直到一九五五年她過早地逝世前幾年。
當時,我們兩國不幸地決裂迫使我們分開了。
當我們相識的時候,她隻有二十幾歲,年輕而美麗,幸福地同梁思成結為夫妻,剛剛成為一個可愛的小女兒和一個新生小男孩子的媽媽。
但是就在那幾個月内,她卻接連遭受了兩次悲劇性地打擊。
正是這種悲劇因素,在她的一生中曾經深化了她的感情和創造性:一次無謂的空難,使她的一位最親密的朋友,詩人徐志摩死去了;而同時她自己也染上了肺結核症。
在後來的歲月中,疾病耗盡了她的精力,并使她在本應是最富成果的年華中逝世了。
當我回顧那些久已消失的往事時,她那種廣博而深邃的敏銳性仍然使我驚歎不已。
她的神經猶如一架大鋼琴的複雜的琴弦。
對于琴鍵的每一觸,不論是高音還是低音,重擊還是輕彈,它都會做出反應。
或許是繼承自她那詩人的父親,在她身上有着藝術家的全部氣質。
她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印痕。
年輕的時候,戲劇曾強烈地吸引過她,後來,在她的一生中,視覺藝術設計也曾經使她着迷。
然而,她的真正熱情還在于文字藝術,不論表現為語言還是寫作。
它們才是使她醉心的表達手段。
其他老朋友會記得她是怎樣滔滔不絕地壟斷了整個談話。
她的健談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使人歎服的是她也同樣地長于寫作。
她的談話同她的著作一樣充滿了創造性。
話題從诙諧的轶事到敏銳的分析,從明智的忠告到突發的憤怒,從發狂的熱情到深刻的蔑視,幾乎無所不包。
她總是聚會的中心和領袖人物,當她侃侃而談的時候,愛慕者總是為她那天馬行空般的靈感中所迸發出來的精辟警句而傾倒。
我同她的友情與她和其他摯友們的還不同些,因為我們的交流完全是通過英語進行的。
當我還是一個中文的初學者的時候,她已經是一位精通英語的大師了。
毫無疑問,若不是有着這樣的語言媒介,我們的友情是不會如此深刻,如此長久的。
在她的知交圈子裡,有不少人是掌握兩國語言的。
但是,在他們之間的思想交流自然主要通過他們的本國語言,而我們兩人在單獨的交流中卻選擇着英語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不久我們便發現彼此有着無數的共同語言,使我們得以交換彼此的經驗、維護自己的論點、共享相同的信念。
她在英語方面廣博而深厚的知識使我們能夠如此自由的交流,而她對使用英語的喜愛和技巧也使我們在感情上更為接近了。
我常常暗想,她為什麼在生活的這一時刻如
當時,我們兩國不幸地決裂迫使我們分開了。
當我們相識的時候,她隻有二十幾歲,年輕而美麗,幸福地同梁思成結為夫妻,剛剛成為一個可愛的小女兒和一個新生小男孩子的媽媽。
但是就在那幾個月内,她卻接連遭受了兩次悲劇性地打擊。
正是這種悲劇因素,在她的一生中曾經深化了她的感情和創造性:一次無謂的空難,使她的一位最親密的朋友,詩人徐志摩死去了;而同時她自己也染上了肺結核症。
在後來的歲月中,疾病耗盡了她的精力,并使她在本應是最富成果的年華中逝世了。
當我回顧那些久已消失的往事時,她那種廣博而深邃的敏銳性仍然使我驚歎不已。
她的神經猶如一架大鋼琴的複雜的琴弦。
對于琴鍵的每一觸,不論是高音還是低音,重擊還是輕彈,它都會做出反應。
或許是繼承自她那詩人的父親,在她身上有着藝術家的全部氣質。
她能夠以其精緻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留下自己印痕。
年輕的時候,戲劇曾強烈地吸引過她,後來,在她的一生中,視覺藝術設計也曾經使她着迷。
然而,她的真正熱情還在于文字藝術,不論表現為語言還是寫作。
它們才是使她醉心的表達手段。
其他老朋友會記得她是怎樣滔滔不絕地壟斷了整個談話。
她的健談是人所共知的,然而使人歎服的是她也同樣地長于寫作。
她的談話同她的著作一樣充滿了創造性。
話題從诙諧的轶事到敏銳的分析,從明智的忠告到突發的憤怒,從發狂的熱情到深刻的蔑視,幾乎無所不包。
她總是聚會的中心和領袖人物,當她侃侃而談的時候,愛慕者總是為她那天馬行空般的靈感中所迸發出來的精辟警句而傾倒。
我同她的友情與她和其他摯友們的還不同些,因為我們的交流完全是通過英語進行的。
當我還是一個中文的初學者的時候,她已經是一位精通英語的大師了。
毫無疑問,若不是有着這樣的語言媒介,我們的友情是不會如此深刻,如此長久的。
在她的知交圈子裡,有不少人是掌握兩國語言的。
但是,在他們之間的思想交流自然主要通過他們的本國語言,而我們兩人在單獨的交流中卻選擇着英語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不久我們便發現彼此有着無數的共同語言,使我們得以交換彼此的經驗、維護自己的論點、共享相同的信念。
她在英語方面廣博而深厚的知識使我們能夠如此自由的交流,而她對使用英語的喜愛和技巧也使我們在感情上更為接近了。
我常常暗想,她為什麼在生活的這一時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