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悼佩弦先生
關燈
小
中
大
。
雖不一定是我的責任,但我總覺得乏味。
今年請求休假,一半為的擺脫系務,一半為的補讀基本書籍。
一向事忙,許多早該讀的書都還沒有細心讀過;我是四十多了,再遲怕真來不及了。
下面說到他的工作計劃: 我的興趣本在詩,現在是偏向宋詩;我是個散文的人,所以也偏愛散文化的詩。
另一方面,我的興趣又在散文的發展。
今年預定的工作,便是散文發展的第一個時期,從金甲文到群經諸子。
這個範圍也夠大的,但我隻想作兩個題目。
我還有一方面的傾向,就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問題的研究,還有語文意見的研究。
這些其實都是關聯着的。
寫作方面,我想寫一部關于語文意義的書,已定下名字,叫“語文影”。
已經發表過一些。
第一篇得罪了人,挨了許多罵。
但我用阿Q的方法對付他們,一概來個不理,事情也就過去了。
還想寫一部,想叫做“世情書”。
但擔心自己經驗太狹,還不敢下手。
有人說中國現代,散文裡缺少所謂Formalessay;這部書就想試試這一種體裁。
但還得多讀書,廣經驗,才敢起手嘗試。
這信正是他帶着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在我所傳聞的,為了避空襲,背着僅有的一卷被子;進城去上課,住了幾夜;又背着被子回鄉下寓處那樣的生活中寫給我的。
長有二千字;在此不必全部抄引了。
我不舍作評論,關于朱先生在文藝學術方面的成就,這裡也不能道及。
以上我隻拉雜瑣屑的把我所見的他“這個人”細略叙述了出來。
我要指明的是,他不是那等大才磅礴的人,他也不像那等人們心目中的所謂大師。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大時代中一名小卒,是個平凡不過的人。
(見《背影序》)是的,他的為人,他的作品,在默示我們,他毫無什麼了不得之處。
你甚至會覺得他渺小,世俗。
但是他虔敬不苟,誠懇無僞。
他一點一滴地做,踏踏實實地做,用了全付力量,不斷地前進,不肯懈怠了一點。
也許做錯了,他會改正的;也許力量小了,他會努力的。
說他“老好”也罷,“随和”也罷,他可一直忠于自己的思想與感情,一直忠于社會與時代。
他把牢了大處—— 知識階級的文人,如果再能夠,自覺的努力發現下去,再多擴大些;再多認識些,再多表現,傳達,或暴露些,那麼,他們會漸漸的終于無形的參加了政治社會的改革的。
那時他們就确實站在平民的立場,做這個時代的人了。
(見《标準與尺度》) 下面我再摘抄民國二十三年他二十六歲時所作的長詩《毀滅》中的末段: 從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 不再低頭看白水, 隻謹慎着我雙雙的腳步; 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 打上深深的腳印! 雖然這些印迹是極微細的, 且必将磨滅的; 雖然這遲遲的行步! 不稱那迢迢無盡的程途, 但現在平常而渺小的我, 早看到一個個分明的腳步, 便有十分的欣悅—— 那些遠遠遠遠的 是再不能,也不想理會的了。
别耽擱罷, 走!走!走! (原載1948年9月《文訊》第9卷第3期) 【點評】 吳組缃(1908—1994),原名吳祖襄,字仲華,安徽泾縣人。
1929年秋進入清華大學經濟系,一年後轉入中文系。
1932年創作小說《官官的補品》,獲得成功。
1934年創作《一千八百擔》。
作品結集為《西柳集》、《飯餘集》。
1935年中斷學習,應聘擔任了馮玉祥的家庭教師及秘書。
1938年發起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擔任協會理事。
抗戰時期創作長篇小說《鴨咀澇》。
1946年至1947年間随馮玉祥訪美,此後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潛心于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的研究,任《紅樓夢》研究會會長。
《敬悼佩弦先生》:時間為緯,事件為經,朱自清先生的去世打開了作者記憶的閘門。
在昆明,作者見到了面容憔悴卻依然充滿熱情、誨人不倦的的朱先生;在清華大學作者見到的是一位可愛的卻有些“迂”的朱先生,一位勤勉認真卻又謙虛謹慎的朱先生。
朱先生是一個忠于自己的思想理念和感情的人,他生活中這些平凡的小事卻在時代的背景中投射出他人格的偉大。
雖不一定是我的責任,但我總覺得乏味。
今年請求休假,一半為的擺脫系務,一半為的補讀基本書籍。
一向事忙,許多早該讀的書都還沒有細心讀過;我是四十多了,再遲怕真來不及了。
下面說到他的工作計劃: 我的興趣本在詩,現在是偏向宋詩;我是個散文的人,所以也偏愛散文化的詩。
另一方面,我的興趣又在散文的發展。
今年預定的工作,便是散文發展的第一個時期,從金甲文到群經諸子。
這個範圍也夠大的,但我隻想作兩個題目。
我還有一方面的傾向,就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問題的研究,還有語文意見的研究。
這些其實都是關聯着的。
寫作方面,我想寫一部關于語文意義的書,已定下名字,叫“語文影”。
已經發表過一些。
第一篇得罪了人,挨了許多罵。
但我用阿Q的方法對付他們,一概來個不理,事情也就過去了。
還想寫一部,想叫做“世情書”。
但擔心自己經驗太狹,還不敢下手。
有人說中國現代,散文裡缺少所謂Formalessay;這部書就想試試這一種體裁。
但還得多讀書,廣經驗,才敢起手嘗試。
這信正是他帶着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在我所傳聞的,為了避空襲,背着僅有的一卷被子;進城去上課,住了幾夜;又背着被子回鄉下寓處那樣的生活中寫給我的。
長有二千字;在此不必全部抄引了。
我不舍作評論,關于朱先生在文藝學術方面的成就,這裡也不能道及。
以上我隻拉雜瑣屑的把我所見的他“這個人”細略叙述了出來。
我要指明的是,他不是那等大才磅礴的人,他也不像那等人們心目中的所謂大師。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是大時代中一名小卒,是個平凡不過的人。
(見《背影序》)是的,他的為人,他的作品,在默示我們,他毫無什麼了不得之處。
你甚至會覺得他渺小,世俗。
但是他虔敬不苟,誠懇無僞。
他一點一滴地做,踏踏實實地做,用了全付力量,不斷地前進,不肯懈怠了一點。
也許做錯了,他會改正的;也許力量小了,他會努力的。
說他“老好”也罷,“随和”也罷,他可一直忠于自己的思想與感情,一直忠于社會與時代。
他把牢了大處—— 知識階級的文人,如果再能夠,自覺的努力發現下去,再多擴大些;再多認識些,再多表現,傳達,或暴露些,那麼,他們會漸漸的終于無形的參加了政治社會的改革的。
那時他們就确實站在平民的立場,做這個時代的人了。
(見《标準與尺度》) 下面我再摘抄民國二十三年他二十六歲時所作的長詩《毀滅》中的末段: 從此我不再仰眼看青天, 不再低頭看白水, 隻謹慎着我雙雙的腳步; 我要一步步踏在土泥上, 打上深深的腳印! 雖然這些印迹是極微細的, 且必将磨滅的; 雖然這遲遲的行步! 不稱那迢迢無盡的程途, 但現在平常而渺小的我, 早看到一個個分明的腳步, 便有十分的欣悅—— 那些遠遠遠遠的 是再不能,也不想理會的了。
别耽擱罷, 走!走!走! (原載1948年9月《文訊》第9卷第3期) 【點評】 吳組缃(1908—1994),原名吳祖襄,字仲華,安徽泾縣人。
1929年秋進入清華大學經濟系,一年後轉入中文系。
1932年創作小說《官官的補品》,獲得成功。
1934年創作《一千八百擔》。
作品結集為《西柳集》、《飯餘集》。
1935年中斷學習,應聘擔任了馮玉祥的家庭教師及秘書。
1938年發起并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擔任協會理事。
抗戰時期創作長篇小說《鴨咀澇》。
1946年至1947年間随馮玉祥訪美,此後任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教授和中文系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潛心于古典文學尤其是明清小說的研究,任《紅樓夢》研究會會長。
《敬悼佩弦先生》:時間為緯,事件為經,朱自清先生的去世打開了作者記憶的閘門。
在昆明,作者見到了面容憔悴卻依然充滿熱情、誨人不倦的的朱先生;在清華大學作者見到的是一位可愛的卻有些“迂”的朱先生,一位勤勉認真卻又謙虛謹慎的朱先生。
朱先生是一個忠于自己的思想理念和感情的人,他生活中這些平凡的小事卻在時代的背景中投射出他人格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