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悼佩弦先生

關燈
知道朱先生任此間中國文學系主任。

    當時我們青年學生持一種奇怪的信條,以為求學當拿一科作為太太,另外一科作為愛人。

    我是把文學當作愛人的,因為我從小喜歡它;進的卻是經濟系。

    入校後最初半年,雖同在一個園子裡,我沒有和朱先生識過面,也沒有想到去拜訪他。

    這年冬季,一天剛忙完大考,和同學到大禮堂門前曬太陽, 慢慢的台階上一層層擠了近百的人。

    有些喜歡胡鬧的,每見面前路上有人走來,大家就齊生對他喊“一二一,左右左”,此時那人的腳步即無法抵禦,不自禁合上節拍,走成練兵操的步伐,對着這人多勢衆,惟有窘得狼狽而逃。

    正在這樣笑鬧着,大路上來了一位矮矮的個兒,臉色豐腴紅潤,挾了大疊書在手,踅着短而快的步子,頭也不擡的匆匆走了近來。

    同學們照例向他喊起“一二一”。

    最初他還不在意,仍是一本正經的走着。

    但随即他就理會到了,一時急得不知所措,慌張的摘一摘呢帽子向台階上連連點着頭,滿面通紅的逃開了。

    這人很年青,看去比我們大不了多少。

    我還當他是高班的同學。

    但是他走過之後,有些同學聳聳肩頭,頑皮的伸舌頭了。

    其中一位告訴我,這就是朱自清先生。

     到第二年,我受了餘冠英同學的慫恿,決定和“愛人”結婚,正式轉入中國文學系。

    我到圖書館下面系辦公室去找朱先生辦手續。

    他仔仔細細看我的成績單,看了很久,說:“可以,我準許你。

    ”于是拿起鋼筆簽了字。

    他座位的前後左右書架上都是一疊疊橫擺着的書,多半是新書,很少線裝的。

    他的案頭也攤着好幾本。

    面前有篇正寫着的稿子,娟秀的小字,塗改得亂七八糟。

    他的矮小的個兒埋在座位裡,精神很飽滿,态度極莊嚴,但面孔發紅,透着點忙亂神氣,一點不老成。

    我想,大約這就是他的友人們所說的“永遠的旅人的顔色”罷。

     直到我離開學校,我記得一共選了朱先生三門課。

    一門是“詩選”,用《古詩源》作教本:實在沒有什麼可講解的,但很花我們時間。

    我們得一首首背誦,上了班不時要默寫。

    此外還得拟作,“拟曹子建名都篇”,“拟西洲曲”,還和同班合作“拟柏梁體”。

    朱先生改得可仔細,一字未惬,他也不肯放過。

    有一句好的,他也要打雙圈。

    常常使我們拿到本子,覺得對他不起,因為我們老是不免有點鬼混。

    另外兩門,一是“歌謠”,一是“新文學研究”。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新文學研究”。

    發的講義有大綱,有參考書目,厚厚的一大疊。

    我們每星期得交一次讀書報告。

    這種報告上若有什麼可取的意見,發還的時候,他就告訴你說:“你這段話,我摘抄了下來,請你允許我。

    ”他講課也真賣勁。

    我現在想到朱先生講書,就看見他一手拿着講稿,一手拿着塊疊起的白手帕,一面講,一面看講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

    他的神色總是不很鎮定,面上總是泛着紅。

    他講的大多援引别人的意見,或是詳細的叙述一個新作家的思想與風格。

    他極少說他自己的意見;偶爾說及,也是嗫嗫嚅嚅的,顯得要再三斟酌詞句,惟恐說溜了一個字。

    但說不上幾句,他就好像覺得已經越出了範圍,極不妥當,趕快打住。

    于是連連用他那疊起的白手帕抹汗珠。

     有一天同學發現他的講演裡漏了他自己的作品,因而提出質問。

    他就面紅耳赤,非常慌張而且不好意思。

    半晌,他才鎮靜了自己,說:“這恐怕很不重要,我們沒有時間來講到,而且也很難講。

    ”有些同學不肯罷休,堅要他講一講。

    他看讓不掉,就想了想,端莊嚴肅地說:“寫的都是些個人的情緒,大半是的。

    早年的作品,又多是無愁之愁;沒有愁,偏要愁,那是活該。

    就讓他自個兒愁去罷。

    ”就是這幾句,我所錄的大緻沒錯。

     他所講的,若發現有錯誤,下次上班必嚴重的提出更正,說:“對不起,請原諒我。

    …請你們翻出筆記本改一改。

    ”但往往他所要更正的,我們并未記下來。

    因為在我們看來,那實在不關重要;舉個例說罷,他所講的作家,照例要介紹幾句籍貫和生平。

    一回,講到剛出的小說作家張天翼,他介紹說:“這是位很受人注意的新作家,聽說是浙江人,住在杭州……”第二次他更正道:“請原諒我,我上次說張天翼是浙江人,恐怕錯了。

    有人說他是江蘇人。

    還弄不清楚,你們暫時空着罷。

    ”後來我到了南京,恰好認識了天翼,知道,他原籍湖南,父母住浙江,姊姊嫁江蘇,他自己兩省都長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