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堂先生

關燈
知堂先生 廢名 林語堂先生來信問我可否寫一篇《知堂先生》刊在《今人志》,我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喜者這個題目于我是親切的,懼則正是陶淵明所雲:“懼或乖謬,有虧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戰戰兢兢,若履深薄雲爾。

    ”我想我寫了可以當面向知堂先生請教,斯又一樂也。

    這是數日以前的事,一直未能下筆。

    前天往古槐書屋看平伯,我們談了好些話,所談差不多都是對于知堂先生的向往,事後我一想,油然一喜,我同平伯的意見完全是一緻的,話似乎都說得有意思,我很可惜回來沒有把那些談話都記錄下來,那或者比着意寫一篇文章要來得中意一點也未可知。

    我們的歸結是這麼的一句,知堂先生是一個唯物論者。

    知堂先生是一個躬行君子。

    我們從知堂先生可以學得一些道理,日常生活之間我們卻學不到他的那個藝術的态度。

    平伯以一個思索的神氣說道:“中國曆史上曾有像他這樣氣分的人沒有?”我們兩人都回答不了。

    “漸近自然”四個字大約能以形容知堂先生,然而這裡一點神秘沒有,他好像拿了一本自然教科書做參考。

    中國的聖經聖傳,自古以及如今,都是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這以外大約沒有别的事情可做,唯女子與小孩的問題,又煩惱了不少的風雅之士。

    我常常從知堂先生的一聲不響之中,不知不覺的想起了這許多事,簡直有點惶恐。

    我們很容易陷入流俗而不自知,我們與野蠻的距離有時很難說,而知堂先生之修身齊家,真是以自然為懷,雖欲贊歎之而不可得也。

    偶然讀到《人間世》所載《苦茶庵小文•題魏慰晨先生家書後》有雲:“為父或祖者盡瘁以教養子孫而不責其返報,但冀其曆代益以聰強耳,此自然之道,亦人道之至也。

    ”在這個祖宗罪業深重的國家,此知者之言,亦仁者之言也。

     我們常不免是抒情的,知堂先生總是合禮,這個态度在以前我尚不懂得。

    十年以來,他寫給我輩的信劄,從未有一句教訓的調子,未有一句情熱的話,後來将今日偶然所保存者再拿起來一看,字裡行間,溫良恭儉,我是一旦豁然貫通之,其樂等于所學也。

    在事過情遷之後,私人信劄有如此耐觀者,此非先生之大德乎。

    我常記得當初在《新月雜志》讀了他的《志摩紀念》一文,歡喜慨歎,此文篇末有雲:“我隻能寫可有可無的文章,而紀念亡友又不是可以用這種文章來敷衍的,而紀念刊的收稿期又迫切了,不得已還隻得寫,結果還隻能寫出一篇可有可無的文章,這使我不得不重又歎息。

    ”無意間流露出來的這一句歎息之聲,其所表現的人生之情與禮,在我直是讀了一篇壽世的文章。

    他同死者生平的交誼不是抒情的,而生死之前,至情乃為盡禮。

    知堂先生待人接物,同他平常作文的習慣,一樣的令我感興趣,他作文向來不打稿子,一遍寫起來了,看一看有錯字沒有,便不再看,算是完卷,因為據他說起稿便不免于重抄,重抄便覺得多無是處,想修改也修改不好,不如一遍寫起倒也算了。

    他對于自己是這樣的寬容,對于自己外的一切都是這樣的寬容,但這其間的威儀呢,恐怕一點也叫人感覺不到,反而感覺到他的謙虛。

    然而文章畢竟是天下之事,中國現代的散文,從開始以迄現在,據好些人的閑談,知堂先生是最能耐讀的了。

     那天平伯曾說到“感覺”二字,大約如“冷暖自如”之感覺,因為知堂先生的心情與行事都有一個中庸之妙,這到底從哪裡來的呢?平伯乃躊躇着說道:“他大約是感覺?”我想這個意思是的,知堂先生的德行,與其說是倫理的,不如說是生物的;有如鳥類之羽毛,鹄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黑也白也,都是美的,都是衛生的。

    然而自然無知,人類則自作聰明,人生之健全而同乎自然,非善知識者而能之欤。

    平伯的話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