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明的聰明的父母
關燈
小
中
大
情的,惟孝亦然。
上已說過慈是上文,孝是下文,先慈後孝非先孝後慈,事實昭然不容駁辯。
小孩初生不曾盡分毫之孝而父母未必等它盡了孝道之後,方才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地去撫育它,便是佳例。
所以孝不自生,應慈而起,儒家所謂報本反始,要能這麼解釋方好。
父母無條件的盡其慈是施,子女有條件的盡其孝是報。
這個報施實在就是情換情,與一般的人情一點沒有什麼區别。
水之冷熱飲者自知,報施相當亦是自然而然,并非锱铢計較一五一十,親子間真算起什麼清賬來,這也不可誤會。
孝是慈的反應,既有種種不等的慈,自然地會有種種不等的孝,事實如此,沒法劃一的。
千個人對于父母二人所盡的孝道有時候不盡同。
這個人的與那個人的孝道亦不必盡同。
真實的感情是複雜的,彈性的,千變萬化,而虛僞的名分禮教卻是一個冰冷鐵硬的殼子,把古今中外付之一套。
話又說回來,大概前人都把親子系屬看做先天的,所以定制一塊方方的蛋糕叫做孝:我們隻承認有後天的感情,雖不“非孝”,卻堅決地要打Dao這二十四孝的講法。
我的說孝實在未必巧,恐怕看到這裡,有人已經在破口大罵,“撕做紙條兒”了。
這真覺得歉然。
他們或者正在這麼想:父母一不喜歡子女,子女馬上就有理由來造反,這成個甚麼世界!甚麼東西!這種“生地蠻旺打兒”的口氣也實在可怕。
可是等他們怒氣稍息以後,我請他們一想,後天的關系為什麼如此不結實?先天的關系何以又如此結實?親之于子有四個時期:結孕,懷胎,哺乳,教育,分别考察。
結孕算是恩,不好意思罷。
懷胎相因而至,也是沒法子的。
她或者想保養自己的身體為異日出風頭以至于效力國家的地步,未必純粹為着血胞才謹守胎教。
三年乳哺,一部分是生理的,一部分是環境的,較之以前階段,有較多自由意志的成分了。
至離乳以後,以至長大,這時期中,種種的教養,若不雜以功利觀念,的确是一種奢侈的明智之表現。
這方是建設慈道的主幹,而成立子女異日對他們盡孝的條件。
這麼掐指一算,結孕之恩不如懷胎,懷胎之恩不如哺乳,哺乳之恩不如教育。
越是後天的越是重要,越是先天的越是沒關系。
慈之重要既如此,而自來隻見有教孝的,什麼緣由呢?比較說來,慈順而易,孝逆而難,慈有母愛及庇護種族的傾向做背景——廣義的生理關系——而教沒有;慈易而孝難。
慈是施,對于子的愛憐有感覺的張本,孝是報,對于親之劬勞,往往憑記憶想像推論使之重現;慈順而孝逆。
所以儒家的報本反始,慎終追遠論,決非完全沒有意義的。
可是立意雖不錯,方法未必盡合。
儒家的經典《論語》說到慈的地方已比孝少得多,難怪數傳以後就從對待的孝變成絕對的孝。
地位愈高,标準愈刻,孝子的旌表愈見其多而中間大有《儒林外史》的匡超人在,這總是事實罷。
他們都不明白盡慈是教孝的惟一有效的方法,卻無條件地教起孝來,其結果是在真小人以外添了許多的僞君子。
慈雖為孝的張本,其本身卻有比孝更重大的價值。
中國的倫理,隻要矯揉造作地裝成鞠躬盡瘁的孝子,決不想循人性的自然,養成溫和明哲的慈親,這于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相當重大的關系。
積弱之因,這未必不是一個。
姑且用功利的計算法,社會上添了一個孝子,他自己總是君子留點儀刑于後世,他的父母得到晚年的安享,效用至多如此而已,若社會上添一慈親,就可以直接充分造就他的子女,他的子女一方面緻力于社會,一方面又可以造就他的子女的子女,推之可至無窮。
這仍然是上下文地位不同的緣故;慈順而易,孝逆而難,這是事實,慈較孝有更遠大的影響,更重大的意義也是事實。
難能未必一定可貴。
能夠做夢也不想到“報”而慷慨地先“施”,能夠明白盡其在我無求于人是一種趣味的享受,能夠有一身做事一身當的氣概,做父母的如此存心是謂賢明,自然實際上除掉賢明的态度以外另有方法。
我固然寓賢明差得遠,小孩子将來要“現眼”,使衛道之君子拍手稱快,浮千大白也難說;可是希望讀者不以人廢言。
好話并不以說在壞人嘴裡而變壞。
我不擁護自己,卻要徹底擁護自己的論旨。
但同時不要忘記怎樣做個聰明的。
兒女成立以後親之與子,由上下文變成一副對聯一平等的并立的關系。
從前是負責時期,應當無所不為,現在是卸責時期應當有所不為。
幹的太過分反而把成績毀卻,正是所謂“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慈道既盡卸責是當然,别無所謂冷淡。
兒女們離開家庭到社會上去,已經不是赤子而是獨立的人。
他們做的事還要我們來負責,不但不必,而且不可能,把太重的擔子壓在肩頭,勢必至于自己摔跤而擔子砸碎,是謂兩傷。
從親方言,兒女長大了,依然無限制無窮盡地去為他們服務,未免太對不起自己。
我們雖不曾夢想享受兒孫的福,卻也未必樂意受兒孫的累。
就子方言,老頭子動辄下論旨,發訓話,老太太說長道短,也實在有點沒趣,即使他們确是孝子,特别是時代轉變,從親之令往往有所不能,果真是孝子反愈加為難了
上已說過慈是上文,孝是下文,先慈後孝非先孝後慈,事實昭然不容駁辯。
小孩初生不曾盡分毫之孝而父母未必等它盡了孝道之後,方才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地去撫育它,便是佳例。
所以孝不自生,應慈而起,儒家所謂報本反始,要能這麼解釋方好。
父母無條件的盡其慈是施,子女有條件的盡其孝是報。
這個報施實在就是情換情,與一般的人情一點沒有什麼區别。
水之冷熱飲者自知,報施相當亦是自然而然,并非锱铢計較一五一十,親子間真算起什麼清賬來,這也不可誤會。
孝是慈的反應,既有種種不等的慈,自然地會有種種不等的孝,事實如此,沒法劃一的。
千個人對于父母二人所盡的孝道有時候不盡同。
這個人的與那個人的孝道亦不必盡同。
真實的感情是複雜的,彈性的,千變萬化,而虛僞的名分禮教卻是一個冰冷鐵硬的殼子,把古今中外付之一套。
話又說回來,大概前人都把親子系屬看做先天的,所以定制一塊方方的蛋糕叫做孝:我們隻承認有後天的感情,雖不“非孝”,卻堅決地要打Dao這二十四孝的講法。
我的說孝實在未必巧,恐怕看到這裡,有人已經在破口大罵,“撕做紙條兒”了。
這真覺得歉然。
他們或者正在這麼想:父母一不喜歡子女,子女馬上就有理由來造反,這成個甚麼世界!甚麼東西!這種“生地蠻旺打兒”的口氣也實在可怕。
可是等他們怒氣稍息以後,我請他們一想,後天的關系為什麼如此不結實?先天的關系何以又如此結實?親之于子有四個時期:結孕,懷胎,哺乳,教育,分别考察。
結孕算是恩,不好意思罷。
懷胎相因而至,也是沒法子的。
她或者想保養自己的身體為異日出風頭以至于效力國家的地步,未必純粹為着血胞才謹守胎教。
三年乳哺,一部分是生理的,一部分是環境的,較之以前階段,有較多自由意志的成分了。
至離乳以後,以至長大,這時期中,種種的教養,若不雜以功利觀念,的确是一種奢侈的明智之表現。
這方是建設慈道的主幹,而成立子女異日對他們盡孝的條件。
這麼掐指一算,結孕之恩不如懷胎,懷胎之恩不如哺乳,哺乳之恩不如教育。
越是後天的越是重要,越是先天的越是沒關系。
慈之重要既如此,而自來隻見有教孝的,什麼緣由呢?比較說來,慈順而易,孝逆而難,慈有母愛及庇護種族的傾向做背景——廣義的生理關系——而教沒有;慈易而孝難。
慈是施,對于子的愛憐有感覺的張本,孝是報,對于親之劬勞,往往憑記憶想像推論使之重現;慈順而孝逆。
所以儒家的報本反始,慎終追遠論,決非完全沒有意義的。
可是立意雖不錯,方法未必盡合。
儒家的經典《論語》說到慈的地方已比孝少得多,難怪數傳以後就從對待的孝變成絕對的孝。
地位愈高,标準愈刻,孝子的旌表愈見其多而中間大有《儒林外史》的匡超人在,這總是事實罷。
他們都不明白盡慈是教孝的惟一有效的方法,卻無條件地教起孝來,其結果是在真小人以外添了許多的僞君子。
慈雖為孝的張本,其本身卻有比孝更重大的價值。
中國的倫理,隻要矯揉造作地裝成鞠躬盡瘁的孝子,決不想循人性的自然,養成溫和明哲的慈親,這于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有相當重大的關系。
積弱之因,這未必不是一個。
姑且用功利的計算法,社會上添了一個孝子,他自己總是君子留點儀刑于後世,他的父母得到晚年的安享,效用至多如此而已,若社會上添一慈親,就可以直接充分造就他的子女,他的子女一方面緻力于社會,一方面又可以造就他的子女的子女,推之可至無窮。
這仍然是上下文地位不同的緣故;慈順而易,孝逆而難,這是事實,慈較孝有更遠大的影響,更重大的意義也是事實。
難能未必一定可貴。
能夠做夢也不想到“報”而慷慨地先“施”,能夠明白盡其在我無求于人是一種趣味的享受,能夠有一身做事一身當的氣概,做父母的如此存心是謂賢明,自然實際上除掉賢明的态度以外另有方法。
我固然寓賢明差得遠,小孩子将來要“現眼”,使衛道之君子拍手稱快,浮千大白也難說;可是希望讀者不以人廢言。
好話并不以說在壞人嘴裡而變壞。
我不擁護自己,卻要徹底擁護自己的論旨。
但同時不要忘記怎樣做個聰明的。
兒女成立以後親之與子,由上下文變成一副對聯一平等的并立的關系。
從前是負責時期,應當無所不為,現在是卸責時期應當有所不為。
幹的太過分反而把成績毀卻,正是所謂“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慈道既盡卸責是當然,别無所謂冷淡。
兒女們離開家庭到社會上去,已經不是赤子而是獨立的人。
他們做的事還要我們來負責,不但不必,而且不可能,把太重的擔子壓在肩頭,勢必至于自己摔跤而擔子砸碎,是謂兩傷。
從親方言,兒女長大了,依然無限制無窮盡地去為他們服務,未免太對不起自己。
我們雖不曾夢想享受兒孫的福,卻也未必樂意受兒孫的累。
就子方言,老頭子動辄下論旨,發訓話,老太太說長道短,也實在有點沒趣,即使他們确是孝子,特别是時代轉變,從親之令往往有所不能,果真是孝子反愈加為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