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
關燈
小
中
大
盡信書
唐弢
咱們中國人最相信書,而咱們中國書最不足信。
譬如說豪俠,隻講心地爽直,喜歡抱不平,那是決不夠的,一定要身子會向雲端裡鑽,指頭有一道白光,而且還會追着殺人;萬一碰着了對手,給戰敗了,在千鈞一發的當兒,死是死不得的,于是便有得道的和尚來救,誰給通風呢?曰:“心血來潮。”
這似乎太荒誕,不能相信,然而并不;除了把兩手像糖炒栗子一樣,在燒熱的黃沙裡炒着外,也竟然還有人,抛别家鄉,身邊不帶分文,準備飛到武當山,跟道士和尚學劍仙去的。
咱們中國人就在這樣思想下活着。
可是“賢明之士”又得反對。因為這些書畢竟不是正統,而這些人也大都腦子簡單,“上等”和“高等”的中國人是不至于會這樣的。但且慢,随手來幾個例:
(莊子《逍遙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史記》)高祖醉行澤中,前有大蛇當徑,乃拔劍斬之。一老妪夜哭其處,曰:“吾子白帝子也。今為赤帝子殺之。”
這二部書大概可算是正統了吧。但為什麼又有些像胡說呢?一條魚大到幾千裡,而且還會變鳥;一個老妪的兒子是蛇,忽然又說是白帝子。這究竟怎麼了呢?“賢明之士”卻深信而不之疑。
大概又得說是古書不足以繩今人了。其實在今人裡,尤其是在天才的今人裡,不足信依舊是存在的。譬如有人說女人的舌尖是壁虎的尾巴,則壁虎的尾巴也便是女人的舌尖了;萬一竟有人摟着壁虎的尾巴去親嘴,那可糟糕呢!
不可信,不足信,但我怕還有人要相信的。
名句不該遺漏,索性再來一下。
“河水如呆立的棺。”
這樣的寶貝究竟是怎樣看法的呢?幸而是天才的青年詩人。但這回上當的人可多了。窮人活不下去,相率投河,認為安然棺殓,屍骨可免暴露。無奈不久便死豬一樣浮起來了。
我并不想勸人少作名詩名文,卻希望大家不要太相信了。書本子不是全靠得住的。
全靠得住的書本子,是不容易存在的!
十一月五日
(原載1933年11月5日《申報》自由談)
【點評】
唐弢(1913—1992),又名唐韬,原名唐瑞毅,常用筆名晦淹,浙江鎮海人。1933年起在魯迅的影響下,開始寫散文和雜文。同年6月在《自由談》上發表散文《故鄉的雨》。抗戰爆發後,參加了1938年版《魯迅全集》的編校工作。後編輯《文藝界叢刊》。抗戰勝利後,與柯靈合編《周報》,《周報》被禁後,開始編輯《文彙報》副刊《筆會》。解放後,曾在上海郵政工會、全國文協上海分會、複旦大學等處任職。1953年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并任《文藝新地》、《文藝月報》副主編。1956年兼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1959年起調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盡信書》:中國人最相信書,但是中國的書卻是最不足信的。作者開篇就提出了這個悖論似的觀點。作者又以豪俠、市井之書和傳世經典中的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描寫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的分析僅僅是從字面來表述的,難免有些偏頗,但是,作者的中心目的就是要告誡人們,對于書本中的思想和觀點不能夠不加分析地全盤接受。
唐弢
咱們中國人最相信書,而咱們中國書最不足信。
譬如說豪俠,隻講心地爽直,喜歡抱不平,那是決不夠的,一定要身子會向雲端裡鑽,指頭有一道白光,而且還會追着殺人;萬一碰着了對手,給戰敗了,在千鈞一發的當兒,死是死不得的,于是便有得道的和尚來救,誰給通風呢?曰:“心血來潮。”
這似乎太荒誕,不能相信,然而并不;除了把兩手像糖炒栗子一樣,在燒熱的黃沙裡炒着外,也竟然還有人,抛别家鄉,身邊不帶分文,準備飛到武當山,跟道士和尚學劍仙去的。
咱們中國人就在這樣思想下活着。
可是“賢明之士”又得反對。因為這些書畢竟不是正統,而這些人也大都腦子簡單,“上等”和“高等”的中國人是不至于會這樣的。但且慢,随手來幾個例:
(莊子《逍遙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鲲。鲲之大不知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史記》)高祖醉行澤中,前有大蛇當徑,乃拔劍斬之。一老妪夜哭其處,曰:“吾子白帝子也。今為赤帝子殺之。”
這二部書大概可算是正統了吧。但為什麼又有些像胡說呢?一條魚大到幾千裡,而且還會變鳥;一個老妪的兒子是蛇,忽然又說是白帝子。這究竟怎麼了呢?“賢明之士”卻深信而不之疑。
大概又得說是古書不足以繩今人了。其實在今人裡,尤其是在天才的今人裡,不足信依舊是存在的。譬如有人說女人的舌尖是壁虎的尾巴,則壁虎的尾巴也便是女人的舌尖了;萬一竟有人摟着壁虎的尾巴去親嘴,那可糟糕呢!
不可信,不足信,但我怕還有人要相信的。
名句不該遺漏,索性再來一下。
“河水如呆立的棺。”
這樣的寶貝究竟是怎樣看法的呢?幸而是天才的青年詩人。但這回上當的人可多了。窮人活不下去,相率投河,認為安然棺殓,屍骨可免暴露。無奈不久便死豬一樣浮起來了。
我并不想勸人少作名詩名文,卻希望大家不要太相信了。書本子不是全靠得住的。
全靠得住的書本子,是不容易存在的!
十一月五日
(原載1933年11月5日《申報》自由談)
【點評】
唐弢(1913—1992),又名唐韬,原名唐瑞毅,常用筆名晦淹,浙江鎮海人。1933年起在魯迅的影響下,開始寫散文和雜文。同年6月在《自由談》上發表散文《故鄉的雨》。抗戰爆發後,參加了1938年版《魯迅全集》的編校工作。後編輯《文藝界叢刊》。抗戰勝利後,與柯靈合編《周報》,《周報》被禁後,開始編輯《文彙報》副刊《筆會》。解放後,曾在上海郵政工會、全國文協上海分會、複旦大學等處任職。1953年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書記處書記,并任《文藝新地》、《文藝月報》副主編。1956年兼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1959年起調北京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盡信書》:中國人最相信書,但是中國的書卻是最不足信的。作者開篇就提出了這個悖論似的觀點。作者又以豪俠、市井之書和傳世經典中的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描寫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的分析僅僅是從字面來表述的,難免有些偏頗,但是,作者的中心目的就是要告誡人們,對于書本中的思想和觀點不能夠不加分析地全盤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