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經驗
關燈
小
中
大
我的讀書經驗
曹聚仁
中年人有一種好處,會有人來請教什麼什麼之類的經驗之談。
一個老庶務善于揩油,一個老裁縫善于偷布,一個老官僚善于刮刷,一個老政客善于弄鬼作怪,這些都是新手所欽佩所不得不請教的。
好多年以前,上海某中學請了許多學者專家講什麼讀書方法讀書經驗,後來還出一本專集。
我約略翻過一下,隻記得還是“多讀多看多做”那些“好”方法,也就懶得翻下去。
現在輪到我來談什麼讀書的經驗,悔當年不到某中學去聽講,又不把專集仔細看一看;提起筆來,覺得實在沒有話可說。
記得四歲時,先父就叫我讀書。
從《大學》、《中庸》讀起,一直讀到《綱鑒易知錄》,《近思錄》;《詩經》統背過九次,《禮記》、《左傳》念過兩遍,隻有《爾雅》隻念過一遍。
要說讀經可以救國的話,我該是救國志士的老前輩了。
那時候,讀經的人并不算少,仍無補于滿清的危亡,終于做勝朝的遺民。
先父大概也是維新黨,光緒三十二年就辦起小學來了;雖說小學裡有讀經的科目,我讀完了《近思錄》,就讀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高等小學圖文教科書》;我仿讀史的成例,用紅筆把那部教科書從頭圈到底,以示傾倒愛慕的熱忱,還換了先父一頓重手心。
我的表弟在一隻大櫃上讀《看圖識字》,那上面有彩色圖畫;趁先父不在的時候,我就搶過來看。
不讀經而愛圈教科書,不圈教科書而搶看圖識字,依痛哭流涕的古主任古直江博士江亢虎的“讀經”“存文”義法看來,大清國是這樣給我們亡了的;我一想起,總覺得有些歉然,所以宣統複辟,我也頗贊成。
先父時常叫我讀《近思錄》,《近思錄》對于他很多不利之處。
他平常讀《四書》,隻是用朱注,《近思錄》上有周敦頤、張載、邵雍、程明道、程伊川種種不同的說法,他不能解釋為什麼同是賢人的話,有那樣的不大同;最疑難的,明道和伊川兄弟倆也那樣不大同,不知偏向那一面為是。
我現在回想起來,有些地方他是說得非常含糊的。
有一件事,他覺得很驚訝:我從《朱文公全集》找到一段朱子說嶽飛跋扈不馴的記載,他不知道怎樣說才好,既不便說朱子說錯,又不便失敬嶽武穆,隻能含糊了事。
有一年,他從杭州買了《王陽明全集》回來,那更多事了:有些地方,王陽明把朱熹駁得體無完膚,把朱熹的集注統翻過身來,誰是誰非,實在無法下判斷。
翻看的書愈多,疑問之處愈多,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已經不大信任朱老夫子了。
我的姑夫陳洪範,他是以善于幻想善于口辯為人們所愛好,亦以此為人們所嘲笑,說他是“白痞”。
他告訴我們:“堯舜未必有其人,都是孔子、孟子造出來的。
”他說得頭頭是道,我們很愛聽;第二天,我特地去問他,他卻又改口否認了。
我的另一位同學,姓朱的;他說他的祖先朱××于太平天國亂事初起時,在廣西做知縣;“洪大全”的案子是朱××所捏造的,他還告訴我許多胥吏捏造人證物證的故事。
姑夫雖否認孔孟捏造堯舜的話,我卻有點相信。
我帶着一肚子疑問到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去讀書,從單個庵師研究一點考證學。
我才明白不獨朱熹說錯,王陽明也說錯;不獨明道和伊川之間有不同,朱熹的晚年本與中年本亦有不同;不獨宋人的說法紛歧百出,漢、魏、晉、唐多代亦紛纭萬狀;一部經書,可以打不清的官司。
本來想歸依樸學,定于一尊,而吳、皖之學又有不同,段、王之學亦出入;即是一個極小的問題,也不能依違兩可,非以批判的态度,便無從接受前人的意見的。
姑夫所幻設的孔、孟捏造堯、舜的論
一個老庶務善于揩油,一個老裁縫善于偷布,一個老官僚善于刮刷,一個老政客善于弄鬼作怪,這些都是新手所欽佩所不得不請教的。
好多年以前,上海某中學請了許多學者專家講什麼讀書方法讀書經驗,後來還出一本專集。
我約略翻過一下,隻記得還是“多讀多看多做”那些“好”方法,也就懶得翻下去。
現在輪到我來談什麼讀書的經驗,悔當年不到某中學去聽講,又不把專集仔細看一看;提起筆來,覺得實在沒有話可說。
記得四歲時,先父就叫我讀書。
從《大學》、《中庸》讀起,一直讀到《綱鑒易知錄》,《近思錄》;《詩經》統背過九次,《禮記》、《左傳》念過兩遍,隻有《爾雅》隻念過一遍。
要說讀經可以救國的話,我該是救國志士的老前輩了。
那時候,讀經的人并不算少,仍無補于滿清的危亡,終于做勝朝的遺民。
先父大概也是維新黨,光緒三十二年就辦起小學來了;雖說小學裡有讀經的科目,我讀完了《近思錄》,就讀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高等小學圖文教科書》;我仿讀史的成例,用紅筆把那部教科書從頭圈到底,以示傾倒愛慕的熱忱,還換了先父一頓重手心。
我的表弟在一隻大櫃上讀《看圖識字》,那上面有彩色圖畫;趁先父不在的時候,我就搶過來看。
不讀經而愛圈教科書,不圈教科書而搶看圖識字,依痛哭流涕的古主任古直江博士江亢虎的“讀經”“存文”義法看來,大清國是這樣給我們亡了的;我一想起,總覺得有些歉然,所以宣統複辟,我也頗贊成。
先父時常叫我讀《近思錄》,《近思錄》對于他很多不利之處。
他平常讀《四書》,隻是用朱注,《近思錄》上有周敦頤、張載、邵雍、程明道、程伊川種種不同的說法,他不能解釋為什麼同是賢人的話,有那樣的不大同;最疑難的,明道和伊川兄弟倆也那樣不大同,不知偏向那一面為是。
我現在回想起來,有些地方他是說得非常含糊的。
有一件事,他覺得很驚訝:我從《朱文公全集》找到一段朱子說嶽飛跋扈不馴的記載,他不知道怎樣說才好,既不便說朱子說錯,又不便失敬嶽武穆,隻能含糊了事。
有一年,他從杭州買了《王陽明全集》回來,那更多事了:有些地方,王陽明把朱熹駁得體無完膚,把朱熹的集注統翻過身來,誰是誰非,實在無法下判斷。
翻看的書愈多,疑問之處愈多,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已經不大信任朱老夫子了。
我的姑夫陳洪範,他是以善于幻想善于口辯為人們所愛好,亦以此為人們所嘲笑,說他是“白痞”。
他告訴我們:“堯舜未必有其人,都是孔子、孟子造出來的。
”他說得頭頭是道,我們很愛聽;第二天,我特地去問他,他卻又改口否認了。
我的另一位同學,姓朱的;他說他的祖先朱××于太平天國亂事初起時,在廣西做知縣;“洪大全”的案子是朱××所捏造的,他還告訴我許多胥吏捏造人證物證的故事。
姑夫雖否認孔孟捏造堯舜的話,我卻有點相信。
我帶着一肚子疑問到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去讀書,從單個庵師研究一點考證學。
我才明白不獨朱熹說錯,王陽明也說錯;不獨明道和伊川之間有不同,朱熹的晚年本與中年本亦有不同;不獨宋人的說法紛歧百出,漢、魏、晉、唐多代亦紛纭萬狀;一部經書,可以打不清的官司。
本來想歸依樸學,定于一尊,而吳、皖之學又有不同,段、王之學亦出入;即是一個極小的問題,也不能依違兩可,非以批判的态度,便無從接受前人的意見的。
姑夫所幻設的孔、孟捏造堯、舜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