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經驗

關燈
議,從康有為《孔子改制考》、《新學僞經考》找到有力的證據,而嶽武穆跋扈不馴的史實,在馬端臨《文獻通考》得了确證。

    這才恍然大悟,“前人恃胸臆以為斷,其襲取者多謬,而不謬者反在其所棄。

    ”(戴東原語)信古總要上當的。

    單師不庵讀書之博,見聞之廣,記憶力之強,足夠使我們佩服;他所指示正統派的考證方法和精神,也幫助解決了不少疑難。

    我對于他的信仰,差不多支持十年之久。

     然而幻滅期畢竟到來了。

    五四運動所帶來的社會思潮,使我們厭倦于瑣碎的考證。

    胡适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帶來實證主義的方法,人生問題、社會問題的讨論,帶來廣大的研究對象,文學哲學社會……的名著翻譯,帶來新鮮的學術空氣,人人熾燃着知識欲,人人向往于西洋文明。

    在整理國故方面,梁啟超的《中國曆史研究法》,顧颉剛的古史讨論,也把從前康有為手中帶浪漫氣氛的今文學,變成切切實實的新考證學。

    我們那位姓陳的姑夫,他的幻想不獨有康有為證明于前,顧颉剛又定谳于後了。

    這樣,我對于索所尊敬的單不庵師也頗有點懷疑起來。

    甚而對于戴東原的信仰也大大動搖,漸漸和章實齋相近了。

    我和單不庵師第二次相處于西湖省立圖書館(民國十六年),這一相處,使我對于他完全失了信仰。

    他是那樣的淵博,卻又那樣地沒有一點自己的見解;讀的書很多,從來理不成一個系統。

    他是和鶴見輔所舉的亞克敦卿一樣,“螞蟻一般勤劬的學殖,有了那樣的教養,度着那麼具有餘裕的生活,卻沒有留下一卷傳世的書;雖從他的講義錄裡,也不能尋比一個創見來。

    他的生涯中,是缺少着人類最上的力的那創造力的。

    他就像戈壁的沙漠的吸流水一樣,吸收了知識,卻并一泓清泉,也不能噴到地上面來”。

    省立圖書館中還有一位同事——嘉興陸仲襄先生也是這樣的。

    這可以說是上一代那些讀古書的人的共同悲哀。

     我有點佩服德國大哲人康德(Kunt),他能那樣的看了一種書,接受了一個人的見解,又立刻能把那人那書的思想排逐了出去,永遠不把别人的思想磚頭在自己的周圍砌起牆頭來。

    那樣博學,又能那樣構成自己的哲學體系,真是難能可貴的。

     我讀了三十年,實在沒有什麼經驗可說。

    若非說不可,那隻能這樣: 第一,時時懷疑古人和古書, 第二,有膽量背叛自己的父師, 第三,組織自我的思想系統。

     若要我對青年們說一句經驗之談,也隻能這樣:“愛惜精神,莫讀古書!” 【點評】 曹聚仁(1900—1972),号聽濤,浦江(今蘭溪)人。

    學者、作家、報界名流。

    1915—1921年在一師求學,師承樸學家單不廠等,曾任學生自治會主席,主編《錢江評論》。

    畢業後整理、出版章太炎的《國學概論》。

    九一八事變前夕創辦《濤聲》周刊力主抗日,七七事變後任戰地記者,後曆任《前線日報》、《正氣日報》總編輯,香港《星島日報》主筆,新加坡《南洋商報》駐港特派記者。

    晚年數度往返京港,緻力于統一大業。

    1972年病逝于澳門。

    著有《魯迅評傳》、《萬裡行記》、《文壇五十年》、《我與我的世界》、《中國學術思想史随筆》等。

     《我的讀書經驗》:幼時讀書多是儒家經典,但是随着閱讀量的增加卻發現很多著作中的觀點和理論有一些矛盾甚至相悖的地方,使曹聚仁先生開始對曆史、聖賢産生了一些疑問,漸漸地養成了學習知識的同時自己進行思考的習慣。

    對于書中的觀點要有自己的判斷,學習就會在不斷地懷疑—思考—求證的過程中取得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