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菜

關燈
勸菜 王了一 中國有一件事最足以表示合作精神的,就是吃飯。

    十個或十二個人共一盤菜,共一碗湯。

    酒席上講究同時起筷子,同時把菜夾到嘴裡去,隻差不曾嚼出同一的節奏來。

    相傳有一個笑話。

    一個外國人問一個中國人說:“聽說你們中國有二十四個人共吃一桌酒席的事,是真的嗎?”那中國人說:“是真的。

    ”那外國人說:“菜太遠了,筷子怎麼夾得着呢?”那中國人說:“我們有一種三尺來長的筷子。

    ”那外國人說:“用那三尺來長的筷子,夾得着是不成問題了,怎麼彎得轉來把菜送到嘴裡去呢?”那中國人說:“我們是互相幫忙,你夾給我吃,我夾給你吃的啊!” 中國人的吃飯,除了表示合作的精神之外,還合于經濟的原則。

    西洋每人一盤菜,吃剩下來就是暴殄天物;咱們中國人,十人一盤萊,你不愛吃的卻正是我所喜歡的,互相調劑,各得其所。

    因此,中國人的酒席,往往沒有剩菜;即使有剩,它的總量也不像西餐剩菜那樣多,假使中西酒席的菜本來相等的話。

     有了這兩個優點,中國人應該躊躇滿志,覺得聖人制禮作樂,關于吃這一層總算是想得盡善盡美的了。

    然而咱們的先哲猶嫌未足,以為食而不讓,則近于禽獸,于是提倡食中有讓。

    其初是消極的讓,就是讓人先夾菜,讓人多吃好東西;後來又加上積極的讓,就是把好東西夾到了别人的碟子裡,飯碗裡,甚至于嘴裡。

    其實積極的讓也是由消極的讓生出來的:遇着一樣好東西,我不吃或少吃,為的是讓你多吃;同時,我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知道你一定也不肯多吃,為的是要讓我。

    在這僵局相持之下,為了使我的讓德戰勝你的讓德起見,我就非和你争不可!于是勸菜這件事也就成為“鄉飲酒禮”中的一個重要項目了。

     勸菜的風俗處處皆有,但是素來著名的禮讓之鄉如江浙一帶尤為盛行。

    男人勸得馬虎些,夾了菜放在你的碟子裡就算了;婦女界最為殷勤,非把菜送到你的飯碗裡去不可。

    照例是主人勸客人;但是,主人勸開了頭之後,凡自認為主人的至親好友,都可以代主人來勸客。

    有時候,一塊“好菜”被十雙筷子傳觀,周遊列國之後,卻又物歸原主!假使你是一位新姑爺,情形又不同了。

    你始終成為衆矢之的,全桌的人都把“好菜”堆到你的飯碗裡來,堆得滿滿的,使你鼻子碰着鮑魚,眼睛碰着雞丁,嘴唇上全糊着肉汁,簡直吃不着一口白飯。

    我常常這樣想,為什麼不開始就設計這樣一碗“什錦飯”,專為上賓貴客預備的,倒反要大家臨時大忙一陣呢? 勸菜固然是美德,但是其中還有一個嗜好是否相同的問題。

    孟子說:“口之于味,有同嗜也。

    ”我覺得他老人家這句話有多少語病,至少還應該加上一段“但書”。

    我還是比較地喜歡法國的一諺語:“惟味與色無可争。

    ”意思是說,食物的味道和衣服的顔色都是随人喜歡,沒有一定的美惡标準的。

    這樣說來,主人所喜歡的“好菜”,未必是客人所認為好吃的菜。

    肴馔的原料和烹任的方法,在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