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菜

關燈
見解上(尤其是籍貫不相同的人),很容易生出大不相同的估價。

    有時候,把客人所不愛吃的東西硬塞給他吃,與其說是有禮貌,不如說是令人難堪。

    十年前,我曾經有一次做客,飯碗被魚蝦雞鴨堆滿了之後,我突然把筷子一放,宣布吃飽了。

    直等到主人勸了又勸,我才說:“那麼請你們給我換一碗白飯來!”現在回想,覺得當時未免少年氣盛;然而直到如今,假使我再遇同樣的情形,一時急起來,也難保不用同樣方法來對付呢! 中國人之所以和氣一團,也許是津液交流的關系。

    盡管有人主張分食,同時也有人故意使它和到不能再和。

    譬如新上來的一碗湯,主人喜歡用自己的調羹去把裡面的東西先攪一攪勻;新上來的一盤菜,主人也喜歡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

    至于勸菜,就更顧不了許多,一件山珍海錯,周遊列國之後,上面就有了五七個人的津液。

    将來科學更加昌明,也許有一種顯微鏡,讓咱們看見酒席上病菌由津液傳播的詳細狀況。

    現在隻就我的肉眼所能看見的情形來說。

    我未坐席就留心觀察,主人是一個津液豐富的人。

    他說話除了噴出若幹吐沫之外,上齒和下齒之間常有津液像蜘蛛網般彌縫着。

    入席以後,主人的一雙筷子就在這蜘蛛網裡沖進沖出,後來他勸我吃菜,也就拿他那一雙曾在這蜘蛛網裡沖進沖出的筷子,夾了菜,恭恭敬敬地送到我的碟子裡。

    我幾乎不信任我的舌頭!同時一盤炒山雞片,為什麼剛才我自己夾了來是好吃的,現在主人恭恭敬敬地夾了來勸我卻是不好吃的呢?我辜負了主人的盛意了。

    我承認我這種脾氣根本就不适宜在中國社會裡交際。

    然而我并不因此就否定勸菜是一種美德。

    “有殺身以成仁”,犧牲一點兒衛生戒條來成全一種美德,還不是應該的嗎? 【點評】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

    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

    1924年赴上海求學,1926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趙元任等,1927年赴法國留學,1932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後返國,先後在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授,并先後兼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文學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第四、五、六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務委員等職。

    王力先生還是著名的翻譯家和文學家,在法國留學期間,翻譯出版了二十餘種法國小說、劇本;抗戰期間,寫了大量的散文,被譽為戰時學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勸菜》:勸菜在中國司空見慣,但深究這一舉動深層的意義,卻可以發現中西文化的差異。

    西方強調各自為政,而中國則強調互相調劑。

    其實勸菜這一簡單的、看似文明友好的舉動,背後卻隐藏着一種虛僞的處世态度。

    同時也是忽視個人喜好成就個人禮貌的表現。

    再從衛生的角度來看,卻是成全了美德而犧牲了衛生和健康。

    而最後得出的結論則是“中國人之所以和氣一團,也許是津液交流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