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中國人與日本人
關燈
小
中
大
的頭顱時,面上那種表情。
日本的藝術家最喜歡便是這些東西,在那方面,他們比較中國的藝術家更富于中國氣味。
當日本人能夠這樣優美地了解,感覺,以及表現出我們心中的情感時,我怎能夠不對日本人的藝術意識和詩意感到欽佩呢?首先,他們了解簡樸之美,那種簡樸之美很可以從日本人的居室内見到,等于中國人的&ldquo明窗淨幾&rdquo這個理想,而且又可以在他們喜歡把不加油漆的木器的表面揩拭得很潔淨這一點見到。
如果要用幾個字來表達出日本人與中國人的不同之點,我要說日本人缺乏明理精神,缺乏廣大的眼光,缺乏和平主義,以及中國人的民主觀念。
這些特性是連結在一起的。
日本人有的是較中國更大的對皇帝和國家的忠心,更嚴格的紀律,更大的生活下去的決心,以及&mdash&mdash這裡是一個驚人的結果&mdash&mdash更墨守禮法。
日本人比較忙碌,可是中國人比較智慧。
我有這樣的見解,也是因為我是一個中國人,我覺得當你要探求深邃和創作力&mdash&mdash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化工作的最後的試驗&mdash&mdash日本人在這一方面的成績卻很令人失望。
然而,一個民族并不需要深邃和創作力才能生活下去,因為世界上盡有許多人缺乏深邃和創作力,可是卻生活得很順适。
我所說的是關于那些文化上的較奢侈的現象。
在藝術上,有一種現象便是:許多日本人的東西是可愛的,而很少是美麗的。
日本人了解精巧這一點,一種偏狹的精巧,他們也許要比任何的國家更為了解小型的,細小的,輕的,極小的東西的美點,可是我仍舊要在他們的藝術裡找尋一種對神秘的深邃和偉大的感想。
據我的一般印象看來,一切都是像他們的木屋那樣輕浮而不穩固。
這個&ldquo明理的精神&rdquo一語&mdash&mdash那精神上圓熟之母&mdash&mdash究竟能解釋上面所舉出的異點嗎?也許它能夠的。
日本人的好戰精神,日本人的決心,日本人對皇帝的熱烈的忠誠,以及日本人的高度的民族主義,便是缺乏明理精神的表現。
一個明理的人決不會好戰的;一個明理的人決不會堅決的;一個明理的人決不會狂熱的。
中國人太明理了,所以不會好戰;太明理了,所以不會堅決,太明理了,所以不會贊成任何一種熱狂;而且太明理了,所以不會成一個十足完美的人。
中國言語中,兩方面争執時最動人的一句話便是:&ldquo這個有理嗎?&rdquo承認不合理的一方面便已經是失敗了。
例如,這種明理的精神調和了中國人的墨守禮法觀念,調和了中國人對女子的态度和對君主政體的态度。
一般人假定中國人交際時是很拘禮的,這種假定是極端錯誤的,所以會這樣子,是因為外國人從中國的一些客套的稱呼推論出這一些誇張的見解,事實上這種稱呼在中國人看來毫無意義,因為它們不過是一些客套罷了。
事實上中國人是我所知的人類中,生活之道最為自由的民族&mdash&mdash最自由是因為他們是最能随遇而安。
他們讨厭日本人喝茶時那種墨守禮法。
日本女子現在仍然在他們的現代女學校裡學習怎樣合度地鞠躬和低頭徐行。
現在試試去教中國女子怎樣鞠躬吧&mdash&mdash簡直難以想象! 中國人輕視女子,可是,至少當他們看見日本做丈夫的帶歌妓回家,要他們的妻子來款待她們(日本做妻子的總是樂于聽從),他們會認為是不合理的。
中國的婦女也不像日本的婦女那樣,對男子稱呼時,用另一種自抑的言語,日本婦女甚至做母親的對兒子說話時也是這樣子。
所以,儒家所主張的女子順從男子,平民順從貴族,以及人民順從皇帝的制度,在日本實行得很嚴格,可是在中國卻從來不會這樣。
日本人對皇帝的崇敬,在中國人看來隻覺得是一種熱狂心理,一種熱狂心理無疑對于民族力量有功效,可是,它成為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缺乏思想。
日本産生一個武士階級,在中國卻不會産生。
結果,甚至在中國的君主政體下,精神仍舊本質地是屬于民主的。
令人驚異的一件事是:雖然經過了二千年的曆史,幕府的變遷是這樣頻繁,日本卻有一個繼續不斷的皇朝,同時中國已經有過二十多個朝代。
甚至在諸侯争雄戰亂的時代,例如一三三六&mdash&mdash一三九二及一四六七&mdash&mdash一五八三這兩個時期,日本皇帝的權力已瀕于消滅,皇族系統和皇朝的寶座卻始終安然無恙。
總之,日本的皇帝是一種半神聖的人物,這種特點中國皇帝從來不會有的。
中國人太富于明理精神,決不會承認這樣的一個人物。
中國的曆史學者推定出一個理論,認為皇帝都是受命于天,統治天下,他一旦統治不善便是放棄他的權利,這一來,叛亂便成為合理的了。
這種思想在日本要被認為是&ldquo危險思想&rdquo的。
不久前,一個日本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曾發表過一個震動全國的論調,他認為&ldquo皇帝是國家的一個器官,而不是國家本身&rdquo。
據我記得,這
日本的藝術家最喜歡便是這些東西,在那方面,他們比較中國的藝術家更富于中國氣味。
當日本人能夠這樣優美地了解,感覺,以及表現出我們心中的情感時,我怎能夠不對日本人的藝術意識和詩意感到欽佩呢?首先,他們了解簡樸之美,那種簡樸之美很可以從日本人的居室内見到,等于中國人的&ldquo明窗淨幾&rdquo這個理想,而且又可以在他們喜歡把不加油漆的木器的表面揩拭得很潔淨這一點見到。
如果要用幾個字來表達出日本人與中國人的不同之點,我要說日本人缺乏明理精神,缺乏廣大的眼光,缺乏和平主義,以及中國人的民主觀念。
這些特性是連結在一起的。
日本人有的是較中國更大的對皇帝和國家的忠心,更嚴格的紀律,更大的生活下去的決心,以及&mdash&mdash這裡是一個驚人的結果&mdash&mdash更墨守禮法。
日本人比較忙碌,可是中國人比較智慧。
我有這樣的見解,也是因為我是一個中國人,我覺得當你要探求深邃和創作力&mdash&mdash一個偉大民族的文化工作的最後的試驗&mdash&mdash日本人在這一方面的成績卻很令人失望。
然而,一個民族并不需要深邃和創作力才能生活下去,因為世界上盡有許多人缺乏深邃和創作力,可是卻生活得很順适。
我所說的是關于那些文化上的較奢侈的現象。
在藝術上,有一種現象便是:許多日本人的東西是可愛的,而很少是美麗的。
日本人了解精巧這一點,一種偏狹的精巧,他們也許要比任何的國家更為了解小型的,細小的,輕的,極小的東西的美點,可是我仍舊要在他們的藝術裡找尋一種對神秘的深邃和偉大的感想。
據我的一般印象看來,一切都是像他們的木屋那樣輕浮而不穩固。
這個&ldquo明理的精神&rdquo一語&mdash&mdash那精神上圓熟之母&mdash&mdash究竟能解釋上面所舉出的異點嗎?也許它能夠的。
日本人的好戰精神,日本人的決心,日本人對皇帝的熱烈的忠誠,以及日本人的高度的民族主義,便是缺乏明理精神的表現。
一個明理的人決不會好戰的;一個明理的人決不會堅決的;一個明理的人決不會狂熱的。
中國人太明理了,所以不會好戰;太明理了,所以不會堅決,太明理了,所以不會贊成任何一種熱狂;而且太明理了,所以不會成一個十足完美的人。
中國言語中,兩方面争執時最動人的一句話便是:&ldquo這個有理嗎?&rdquo承認不合理的一方面便已經是失敗了。
例如,這種明理的精神調和了中國人的墨守禮法觀念,調和了中國人對女子的态度和對君主政體的态度。
一般人假定中國人交際時是很拘禮的,這種假定是極端錯誤的,所以會這樣子,是因為外國人從中國的一些客套的稱呼推論出這一些誇張的見解,事實上這種稱呼在中國人看來毫無意義,因為它們不過是一些客套罷了。
事實上中國人是我所知的人類中,生活之道最為自由的民族&mdash&mdash最自由是因為他們是最能随遇而安。
他們讨厭日本人喝茶時那種墨守禮法。
日本女子現在仍然在他們的現代女學校裡學習怎樣合度地鞠躬和低頭徐行。
現在試試去教中國女子怎樣鞠躬吧&mdash&mdash簡直難以想象! 中國人輕視女子,可是,至少當他們看見日本做丈夫的帶歌妓回家,要他們的妻子來款待她們(日本做妻子的總是樂于聽從),他們會認為是不合理的。
中國的婦女也不像日本的婦女那樣,對男子稱呼時,用另一種自抑的言語,日本婦女甚至做母親的對兒子說話時也是這樣子。
所以,儒家所主張的女子順從男子,平民順從貴族,以及人民順從皇帝的制度,在日本實行得很嚴格,可是在中國卻從來不會這樣。
日本人對皇帝的崇敬,在中國人看來隻覺得是一種熱狂心理,一種熱狂心理無疑對于民族力量有功效,可是,它成為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缺乏思想。
日本産生一個武士階級,在中國卻不會産生。
結果,甚至在中國的君主政體下,精神仍舊本質地是屬于民主的。
令人驚異的一件事是:雖然經過了二千年的曆史,幕府的變遷是這樣頻繁,日本卻有一個繼續不斷的皇朝,同時中國已經有過二十多個朝代。
甚至在諸侯争雄戰亂的時代,例如一三三六&mdash&mdash一三九二及一四六七&mdash&mdash一五八三這兩個時期,日本皇帝的權力已瀕于消滅,皇族系統和皇朝的寶座卻始終安然無恙。
總之,日本的皇帝是一種半神聖的人物,這種特點中國皇帝從來不會有的。
中國人太富于明理精神,決不會承認這樣的一個人物。
中國的曆史學者推定出一個理論,認為皇帝都是受命于天,統治天下,他一旦統治不善便是放棄他的權利,這一來,叛亂便成為合理的了。
這種思想在日本要被認為是&ldquo危險思想&rdquo的。
不久前,一個日本大學的政治學教授,曾發表過一個震動全國的論調,他認為&ldquo皇帝是國家的一個器官,而不是國家本身&rdquo。
據我記得,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