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中國人與日本人
關燈
小
中
大
在遠東所發生的事情鮮明地顯出中國人與日本人之間的大歧異。
如果我們想相當準确地去預測中日這場好戲的未來發展時,我們必須明了這種種歧異。
日本與中國同為種族的實體,它們不願給人貼上一些标志或公式便服貼地給放在一旁。
種族的特性是一種極度複雜的東西。
有時甚至在同一個民族中會發現矛盾的特性,因為這樣的特性是那些不相同的潛勢力之流,在那個民族的曆史上,在同一個時期或不同的時期裡的産品。
一個最令我大惑不解的現象,便是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幽默感之歧異。
在藝術及文學方面,日本人顯出很優秀的幽默感,他們有一種獨出心裁的幽默文學(如&ldquo理發店閑談&rdquo及&ldquo浴室閑談&rdquo)。
這種文學,即使不能勝過中國人的幽默,至少也能夠跟它相比。
然而在行動和民族生活上,日本人似乎難免跟不懂幽默的德國人相似&mdash&mdash他們都是拙劣的,笨重的,愚蠢地跟邏輯相合,而且無可救藥地官僚化起來。
在另一方面,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正是懂得幽默的人民,然而,在他們的古文裡,那靜靜的笑聲和哄堂的大笑似乎很難得見。
那麼,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同一個民族裡的矛盾,在這個事例中無疑是由文學的傳統說明了。
困難的一點是:一些事物當接近地觀察起來常常不會是簡單的。
隻要想想清教主義(puritanism)的本家,卻是那以哈佛大學代表的廣大的學術自由的産生地! 我們既然知道要提防把事情太過容易一般化起來,讓我們來看看中國人和日本人的種族上的特點,觀察它們的異同吧。
因為中國人和日本人歧異到足以使他們成為不和的鄰居,同時他們也相同到足以增強他們互相的憎惡。
正如美國人跟他們的英國人表親一樣,我們不喜歡看見我們太相似了。
可是,那是人生之美呀:在歧異之中發現類同,在相同的東西裡發現繁複的分歧。
我并不是說日本人在種族上跟我們有關連;日本人的言語甚至不是屬于印度支那系統裡的。
首先,讓我指出這兩個民族的相同之點吧。
在許多顯明的文化情況上,日本跟中國是相同的,因為日本本來是中國的一個頗伶俐的生徒呢。
一直到現代,據我們所知的日本文化的整個結構,基本是中國的以及從中國輸入的。
中國給與日本的東西,包括:陶器,繪畫,絲,漆器,印刷,寫作,銅币,紙窗,燈籠,爆竹,祝火,佛教禅理,宋代哲學,儒家的君主政體,唐詩,茶藝,試泉水,藝花,亭,以及假山。
中國又把她的大部分節日給與日本,例如,正月的十五,七夕,以及重九。
至于欣賞螢火一事,是否中國傳授給日本,我卻不大清楚。
中國确曾指導過日本怎樣訓練較佳的主婦,養成她們更有禮貌,更加溫柔,比較中國女子更為熱誠。
唯一的一件東西,中國人不能傳授,日本人也不能吸收的便是道家哲學那種&ldquo無為&rdquo思想。
日本人身體上并沒有道家的血液,我們從教育哲學上知道,要從一個人的身上提出他原本并不具有的東西是辦不到的。
這一點的結果,便是日本人與中國人之間的最可驚異的歧異。
因為,一方面日本人是圓滿論者,而中國人卻是一個聽天由命,随遇而安的民族。
這樣的歧異的含義是很廣的,尤其是在一個工業時代裡。
日本人在過去從中國學到的東西,有些做得很好,有些卻不成。
在他們整個曆史裡,他們沒有産生一個哲學家。
可是在許多别的東西上,他們能夠跟他們的師長竟争,常常還勝過他們的師長。
在藝術的領域裡,包括詩歌繪畫,莳花,以及房屋裝飾,他們本質地獲得中國的精神,而且當中國已經忘記了時,他們仍然能夠保持着,在許多例子上,并且創造出他們自己的風格和派别。
在這東方藝術的領域裡(概括地可以說是對于一刹那間的詩意的領略以及對于普通地方和人生的細微事物的美點的領略),日本人也有他們獨擅的地方。
那種十七字徘句的發展(用以表現或僅僅提示一種情緒,一種情感),便證實了他們的優長。
不要拍那蒼蠅;它正在搓着它的手和腳呢。
或如: 一隻青蛙躍入一個古老的池塘裡的聲音。
那正如中國的詩歌裡所表現出的中國人的情感那樣,或者甚至更豐富些。
在幽默故事或随筆的發展上,正如我已經說過,日本人完全無須模仿中國人&mdash&mdash例如,在一段旅行随筆裡所創造出的一個人物,在這篇東西裡,那個無賴漢在一頂轎子的坐墊下拾起一串銅錢,他一聲不響便把它收藏在衣袖裡,然後大模大樣地拿出來替他的朋友們付酒資。
這種幽默在日本人的卡通(Cartoons)裡也曾發現,關于這種東西,他們具有八百年豐富而複雜的傳統,現在又在他們的著名的木刻中表現出來。
在卡通、随筆以及木刻裡的情感,仍舊是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平常作為的敏捷感覺&mdash&mdash兩個下棋的人是這樣地聚精會神,一個孩子竟能把一些東西放在其中一個的頭上,而他卻不覺到,或是一個可憐的書塾的教師,無意中給在戲玩中的小學生的皮球打中了他
如果我們想相當準确地去預測中日這場好戲的未來發展時,我們必須明了這種種歧異。
日本與中國同為種族的實體,它們不願給人貼上一些标志或公式便服貼地給放在一旁。
種族的特性是一種極度複雜的東西。
有時甚至在同一個民族中會發現矛盾的特性,因為這樣的特性是那些不相同的潛勢力之流,在那個民族的曆史上,在同一個時期或不同的時期裡的産品。
一個最令我大惑不解的現象,便是日本人和中國人的幽默感之歧異。
在藝術及文學方面,日本人顯出很優秀的幽默感,他們有一種獨出心裁的幽默文學(如&ldquo理發店閑談&rdquo及&ldquo浴室閑談&rdquo)。
這種文學,即使不能勝過中國人的幽默,至少也能夠跟它相比。
然而在行動和民族生活上,日本人似乎難免跟不懂幽默的德國人相似&mdash&mdash他們都是拙劣的,笨重的,愚蠢地跟邏輯相合,而且無可救藥地官僚化起來。
在另一方面,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正是懂得幽默的人民,然而,在他們的古文裡,那靜靜的笑聲和哄堂的大笑似乎很難得見。
那麼,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同一個民族裡的矛盾,在這個事例中無疑是由文學的傳統說明了。
困難的一點是:一些事物當接近地觀察起來常常不會是簡單的。
隻要想想清教主義(puritanism)的本家,卻是那以哈佛大學代表的廣大的學術自由的産生地! 我們既然知道要提防把事情太過容易一般化起來,讓我們來看看中國人和日本人的種族上的特點,觀察它們的異同吧。
因為中國人和日本人歧異到足以使他們成為不和的鄰居,同時他們也相同到足以增強他們互相的憎惡。
正如美國人跟他們的英國人表親一樣,我們不喜歡看見我們太相似了。
可是,那是人生之美呀:在歧異之中發現類同,在相同的東西裡發現繁複的分歧。
我并不是說日本人在種族上跟我們有關連;日本人的言語甚至不是屬于印度支那系統裡的。
首先,讓我指出這兩個民族的相同之點吧。
在許多顯明的文化情況上,日本跟中國是相同的,因為日本本來是中國的一個頗伶俐的生徒呢。
一直到現代,據我們所知的日本文化的整個結構,基本是中國的以及從中國輸入的。
中國給與日本的東西,包括:陶器,繪畫,絲,漆器,印刷,寫作,銅币,紙窗,燈籠,爆竹,祝火,佛教禅理,宋代哲學,儒家的君主政體,唐詩,茶藝,試泉水,藝花,亭,以及假山。
中國又把她的大部分節日給與日本,例如,正月的十五,七夕,以及重九。
至于欣賞螢火一事,是否中國傳授給日本,我卻不大清楚。
中國确曾指導過日本怎樣訓練較佳的主婦,養成她們更有禮貌,更加溫柔,比較中國女子更為熱誠。
唯一的一件東西,中國人不能傳授,日本人也不能吸收的便是道家哲學那種&ldquo無為&rdquo思想。
日本人身體上并沒有道家的血液,我們從教育哲學上知道,要從一個人的身上提出他原本并不具有的東西是辦不到的。
這一點的結果,便是日本人與中國人之間的最可驚異的歧異。
因為,一方面日本人是圓滿論者,而中國人卻是一個聽天由命,随遇而安的民族。
這樣的歧異的含義是很廣的,尤其是在一個工業時代裡。
日本人在過去從中國學到的東西,有些做得很好,有些卻不成。
在他們整個曆史裡,他們沒有産生一個哲學家。
可是在許多别的東西上,他們能夠跟他們的師長竟争,常常還勝過他們的師長。
在藝術的領域裡,包括詩歌繪畫,莳花,以及房屋裝飾,他們本質地獲得中國的精神,而且當中國已經忘記了時,他們仍然能夠保持着,在許多例子上,并且創造出他們自己的風格和派别。
在這東方藝術的領域裡(概括地可以說是對于一刹那間的詩意的領略以及對于普通地方和人生的細微事物的美點的領略),日本人也有他們獨擅的地方。
那種十七字徘句的發展(用以表現或僅僅提示一種情緒,一種情感),便證實了他們的優長。
不要拍那蒼蠅;它正在搓着它的手和腳呢。
或如: 一隻青蛙躍入一個古老的池塘裡的聲音。
那正如中國的詩歌裡所表現出的中國人的情感那樣,或者甚至更豐富些。
在幽默故事或随筆的發展上,正如我已經說過,日本人完全無須模仿中國人&mdash&mdash例如,在一段旅行随筆裡所創造出的一個人物,在這篇東西裡,那個無賴漢在一頂轎子的坐墊下拾起一串銅錢,他一聲不響便把它收藏在衣袖裡,然後大模大樣地拿出來替他的朋友們付酒資。
這種幽默在日本人的卡通(Cartoons)裡也曾發現,關于這種東西,他們具有八百年豐富而複雜的傳統,現在又在他們的著名的木刻中表現出來。
在卡通、随筆以及木刻裡的情感,仍舊是對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的平常作為的敏捷感覺&mdash&mdash兩個下棋的人是這樣地聚精會神,一個孩子竟能把一些東西放在其中一個的頭上,而他卻不覺到,或是一個可憐的書塾的教師,無意中給在戲玩中的小學生的皮球打中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