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英國人與中國人
關燈
小
中
大
相信,它不會倒閉隻因為它不會這樣。
英倫銀行是很合适的。
英國的郵局也是這樣。
制作者人壽保險公司也是這樣。
整個大不列颠帝國也是這樣,一切都很合适,必然地很合适。
我相信孔子一定會認為英國是一個适合居留的理想國家。
他一定感到欣悅去看見倫敦的警察扶着老年婦人走過街道的樣子,以及聽到孩子們和年輕人對他們的長輩以&ldquoYes,Sir&rdquo一語稱呼。
中國也是一個極為合适而且極為相信自己的國家。
中國人也是一種富于常識而且尊崇常識而蔑視邏輯的民族。
中國人最不擅長的一件東西便是科學的推理力,這種推理力在他們的文學裡面完全不能見到的。
中國人的頭腦很活躍,他們也像英國人那樣,完全憑了直覺來達到一個真理,比英國人更敏捷些。
中國人的心性慣于緊緊把握着生活的要素而把不重要的舍棄了。
最重要的一點,中國人的心性具有常識和生活的智慧,它具有幽默感,它能夠安然問心無愧面對着邏輯的矛盾。
那種智慧和幽默現在大都喪失了,那種我們古代生活的優良意識現在已經凋謝了。
現代的中國人是一種放縱的,乖張的,神經衰弱的個人,由于中國民族生活在過去這一世紀的不幸,以及要使自己跟新的生活之道适應的恥辱,因而喪失了自信心,以緻失去了他的确當的氣質。
可是古代的中國是具有常識的而且有着大量的常識。
中國最典型的思想家是孔子,英國最典型的思想家是約翰生博士,兩人都是富于常識的哲學家。
如果孔子和約翰生博士相遇,他們一定會同作會心的微笑。
兩人都不願容忍愚蠢的舉動,兩人都不能忍耐無意識的事情。
兩人都會表現徹底的智慧和堅定的判斷力。
兩人都會實行實事求是的方法,兩人都會在複雜的理想上下功夫。
而且兩人對于僅僅的不矛盾表示極度輕蔑。
孟子曾說過孔子是聖之時者;孔子曾兩次說及自己,說對于他,是也可以,不是也可以。
奇怪的是,中國人崇拜這一位大師因為他是一個聖之時者&mdash&mdash在中國這并不是一個可恥的名稱&mdash&mdash因為他對于人生的了解太深徹了,不能僅僅不矛盾便罷了。
在外表上看來,對于他本來沒有什麼值得欽敬的地方。
可是中國人對他的尊敬,遠過于更顯赫的莊子或更适合邏輯的商鞅或理論更透徹的王安石。
關于孔子,除了他對于普通的東西的愛好之外并沒有什麼顯著之點,除了他的一些陳腐論調之外,并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他的最神聖的一件事便是他的偉大的人性觀念。
比他更無趣味的人再也不會有了。
要中國人才會崇拜這樣的一個人,正如要英國人才會祟拜麥唐納(RamsayMacDonald)。
麥唐納的政治生活是按照英國人的态度力求其矛盾,那是一種偉大的态度。
一個工黨分子的麥唐納有一天踏上唐甯街十号的石階,嗅到它的氣息,感覺到愉快。
他覺得這個世界很可愛而安全,他便要努力使它更為安全。
達到了這個地步,他便要像孔子那樣,毫不遲疑地把他的工黨主張付之東流了。
因為孔子一定會贊成麥唐納的,正如他贊成約翰生博士那樣。
偉大的精神正是這樣地超越了時代相接觸了。
歐洲今日所需的和現在世界所需的,并不是更多心智上的偉人,而是生活的智慧。
英國人并沒有邏輯,可是有的是中國式的智慧。
一個人覺得因為英國在那裡,歐洲人的生活一向較為安全,歐洲的曆史的發展途程也更為穩健。
一個人覺得可确信的事情少得很,看見一個人對自己這樣确信實在是一件好事。
英國和中國的最大分别,便是:英國文化更富于丈夫氣,中國文化更富于女性的機智。
中國從英國學到一點丈夫氣總是好的,英國從中國人多學一點對生活的藝術以及人生的緩和與了解,也是好的。
一種文化的真正試驗并不是你能夠怎樣去征服和屠殺,而是你怎樣從人生獲得最大的樂趣。
至于這種簡樸的和平藝術,例如養雀鳥,植蘭花,煮香菇以及在簡單的環境中能夠快樂,西方還有許多東西要向中國求教呢。
有人說過,理想的生活便是住在一所英國的鄉間住宅,雇一個中國廚子,娶一個日本妻子,結識一個法國情婦。
如果我們都能夠這樣,我們便會在和平的藝術中進展,那時才能夠忘記了戰争的藝術。
那時我們定會曉得這個計劃,這樣在生活藝術中的合作,将要形成國際間了解和善意的新紀元,同時使這個現世界更為安全而适于居住。
英倫銀行是很合适的。
英國的郵局也是這樣。
制作者人壽保險公司也是這樣。
整個大不列颠帝國也是這樣,一切都很合适,必然地很合适。
我相信孔子一定會認為英國是一個适合居留的理想國家。
他一定感到欣悅去看見倫敦的警察扶着老年婦人走過街道的樣子,以及聽到孩子們和年輕人對他們的長輩以&ldquoYes,Sir&rdquo一語稱呼。
中國也是一個極為合适而且極為相信自己的國家。
中國人也是一種富于常識而且尊崇常識而蔑視邏輯的民族。
中國人最不擅長的一件東西便是科學的推理力,這種推理力在他們的文學裡面完全不能見到的。
中國人的頭腦很活躍,他們也像英國人那樣,完全憑了直覺來達到一個真理,比英國人更敏捷些。
中國人的心性慣于緊緊把握着生活的要素而把不重要的舍棄了。
最重要的一點,中國人的心性具有常識和生活的智慧,它具有幽默感,它能夠安然問心無愧面對着邏輯的矛盾。
那種智慧和幽默現在大都喪失了,那種我們古代生活的優良意識現在已經凋謝了。
現代的中國人是一種放縱的,乖張的,神經衰弱的個人,由于中國民族生活在過去這一世紀的不幸,以及要使自己跟新的生活之道适應的恥辱,因而喪失了自信心,以緻失去了他的确當的氣質。
可是古代的中國是具有常識的而且有着大量的常識。
中國最典型的思想家是孔子,英國最典型的思想家是約翰生博士,兩人都是富于常識的哲學家。
如果孔子和約翰生博士相遇,他們一定會同作會心的微笑。
兩人都不願容忍愚蠢的舉動,兩人都不能忍耐無意識的事情。
兩人都會表現徹底的智慧和堅定的判斷力。
兩人都會實行實事求是的方法,兩人都會在複雜的理想上下功夫。
而且兩人對于僅僅的不矛盾表示極度輕蔑。
孟子曾說過孔子是聖之時者;孔子曾兩次說及自己,說對于他,是也可以,不是也可以。
奇怪的是,中國人崇拜這一位大師因為他是一個聖之時者&mdash&mdash在中國這并不是一個可恥的名稱&mdash&mdash因為他對于人生的了解太深徹了,不能僅僅不矛盾便罷了。
在外表上看來,對于他本來沒有什麼值得欽敬的地方。
可是中國人對他的尊敬,遠過于更顯赫的莊子或更适合邏輯的商鞅或理論更透徹的王安石。
關于孔子,除了他對于普通的東西的愛好之外并沒有什麼顯著之點,除了他的一些陳腐論調之外,并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他的最神聖的一件事便是他的偉大的人性觀念。
比他更無趣味的人再也不會有了。
要中國人才會崇拜這樣的一個人,正如要英國人才會祟拜麥唐納(RamsayMacDonald)。
麥唐納的政治生活是按照英國人的态度力求其矛盾,那是一種偉大的态度。
一個工黨分子的麥唐納有一天踏上唐甯街十号的石階,嗅到它的氣息,感覺到愉快。
他覺得這個世界很可愛而安全,他便要努力使它更為安全。
達到了這個地步,他便要像孔子那樣,毫不遲疑地把他的工黨主張付之東流了。
因為孔子一定會贊成麥唐納的,正如他贊成約翰生博士那樣。
偉大的精神正是這樣地超越了時代相接觸了。
歐洲今日所需的和現在世界所需的,并不是更多心智上的偉人,而是生活的智慧。
英國人并沒有邏輯,可是有的是中國式的智慧。
一個人覺得因為英國在那裡,歐洲人的生活一向較為安全,歐洲的曆史的發展途程也更為穩健。
一個人覺得可确信的事情少得很,看見一個人對自己這樣确信實在是一件好事。
英國和中國的最大分别,便是:英國文化更富于丈夫氣,中國文化更富于女性的機智。
中國從英國學到一點丈夫氣總是好的,英國從中國人多學一點對生活的藝術以及人生的緩和與了解,也是好的。
一種文化的真正試驗并不是你能夠怎樣去征服和屠殺,而是你怎樣從人生獲得最大的樂趣。
至于這種簡樸的和平藝術,例如養雀鳥,植蘭花,煮香菇以及在簡單的環境中能夠快樂,西方還有許多東西要向中國求教呢。
有人說過,理想的生活便是住在一所英國的鄉間住宅,雇一個中國廚子,娶一個日本妻子,結識一個法國情婦。
如果我們都能夠這樣,我們便會在和平的藝術中進展,那時才能夠忘記了戰争的藝術。
那時我們定會曉得這個計劃,這樣在生活藝術中的合作,将要形成國際間了解和善意的新紀元,同時使這個現世界更為安全而适于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