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同此心
關燈
小
中
大
咱們的成功與失敗都沒關系,唯一的好處是把未死的人心給激動起來了。
咱們的心,大家的心,都并差不很多。
我們隻是作了應該作的事,至多也不過是先走了一步而已。
他們三個都不想作英雄。
年歲,知識,理想,都不許他們還沉醉在《武松打虎》或《單刀赴會》那些故事中;有那麼一個時期,他們的确被這種故事迷住過;現在一想起來,便使他們特别的冷淡,幾乎要否認這是自己的經驗,就好似想起幼年曾經偷過媽媽一毛錢那樣。
他們三個都不想作漢奸。
年歲,知識,理想,都不許他們随便的跪在任何人的面前。
可是,他們困在了亡城之中。
在作英雄與漢奸之間,隻還有一個縫子留給他們&mdash&mdash把忠與奸全放在一邊,低首去作行屍走肉:照常的吃喝,到極難堪的時節可以喝兩杯酒,醉了就蒙頭大睡。
這很省事,而且還近乎明哲保身。
是的,鑽到這縫隙中去,的确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論力氣,三個人湊在一起,不過隻能搬起一塊石頭來。
就說能把塊石頭抛出去,而恰好能碰死一個敵人,有什麼用處呢?三個人絕對抵不了成群的坦克車與重炮。
論心路,三個人即使能計劃出救亡綱要來,而刺刀與手槍時刻的在他們的肋旁;捆赴行刑場去的囚徒是無法用知識自救的。
簡直無法可想。
王文義是三個中最強壯的一個。
差一年就在大學畢業了;敵人的炮火打碎他的生命的好夢。
假若他願意等着文憑與學士的頭銜,他便須先承認自己是亡國奴。
奴才學士容或有留學東洋的機會,當他把祖宗與民族都忘記了的時候。
他把牆上的一面小鏡打得粉碎,鏡中那對大而亮的眼,那個寬大的腦門,那個高直的鼻子,永将不能被自己再看見,直到國土收複了的一天。
忘了祖國與民族?且先忘了自己吧!被暴力征服的人怎能算作人呢?他不想作個英雄,可是隻有犧牲了自己才算是認識了這時代給予的責任。
這時代意義隻能用血去說明。
他把範明力和吳聰找了來,兩個都是他的同年級而不同學系的學友。
範明力的體格比不上王文義,可也不算怎樣的弱。
眼睛不大水靈,嘴唇很厚,老老實實的像個中年的教師似的。
吳聰很瘦,黃黃的臉,窄胸,似乎有點肺病;眼睛可很有神,嗓音很大,又使人不忍得說他有病。
他的神氣比他的身體活潑得多。
&ldquo有了辦法沒有?&rdquo王文義并沒有預備下得到什麼滿意的回答的希望。
反之,他卻是想說出他的決定。
範明力把眼皮搭拉下去,嘴角微微往上兜着,作為不便說什麼的表示。
&ldquo我們逃吧?&rdquo吳聰試着步兒說,語聲不像往日那麼高大,似乎是被羞愧給管束住。
&ldquo逃?&rdquo王文義低聲的問,而後待了半天才搖了搖頭:&ldquo不,不能逃!逃到哪裡去?為什麼逃?難道這裡不是我們的土地?&rdquo&ldquo我也這麼問過自己,&rdquo吳聰的語聲高了些,&ldquo我并不一定要逃。
我是這麼想:咱們死在這裡太可惜,而且并沒有什麼好處。
&rdquo &ldquo是的,我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可惜;三個人的力量太小,無益。
&rdquo王文義點着頭說。
忽然,他立了起來,提高了語聲像個演說家想到了些激烈的話似的:&ldquo可是,亡國奴是沒有等級的,一個大學生和一個洋車夫沒有絲毫的分别,再從反面來說不願作亡國奴的也沒有等級,命都是一樣的,血,沒有高低;在為國犧牲上,誰的血灑在地上都是同樣的有價值。
愛國不愛國,一半是決定于知識,一半是決定于情感。
在為民族生存而決鬥的時候,我們若是壓制着情緒,我們的知識便成了專為自私自利的工具。
保護住自己,在這時候,便沒有了羞恥。
站在鬥争的外邊,我們便失了民族的同情與共感。
去犧牲,絕不僅是為作英雄;死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不是什麼特别的光榮。
想偷生的人說死最容易,決定去犧牲的人知道死的價值。
我不逃,我要在這裡死。
死的價值不因成就的大小,而是由死的意志與原因,去定重輕。
&rdquo&ldquo我明白了你的意思!&rdquo範明力的厚嘴唇好像是很吃力的樣子掀動着。
&ldquo死不為是急速結束這一生,而是把一點不死的精神傳延下去。
&rdquo &ldquo我再說,&rdquo王文義的寬腦門上漲出些紅亮的光:&ldquo我不是什麼英雄主義,而是老實的盡國民的責任。
英雄主義者是乘機會彰顯自己,盡責的是和同胞們死在一塊,埋在一塊,連塊墓碑也沒有。
&rdquo
咱們的心,大家的心,都并差不很多。
我們隻是作了應該作的事,至多也不過是先走了一步而已。
他們三個都不想作英雄。
年歲,知識,理想,都不許他們還沉醉在《武松打虎》或《單刀赴會》那些故事中;有那麼一個時期,他們的确被這種故事迷住過;現在一想起來,便使他們特别的冷淡,幾乎要否認這是自己的經驗,就好似想起幼年曾經偷過媽媽一毛錢那樣。
他們三個都不想作漢奸。
年歲,知識,理想,都不許他們随便的跪在任何人的面前。
可是,他們困在了亡城之中。
在作英雄與漢奸之間,隻還有一個縫子留給他們&mdash&mdash把忠與奸全放在一邊,低首去作行屍走肉:照常的吃喝,到極難堪的時節可以喝兩杯酒,醉了就蒙頭大睡。
這很省事,而且還近乎明哲保身。
是的,鑽到這縫隙中去,的确是沒辦法中的辦法。
論力氣,三個人湊在一起,不過隻能搬起一塊石頭來。
就說能把塊石頭抛出去,而恰好能碰死一個敵人,有什麼用處呢?三個人絕對抵不了成群的坦克車與重炮。
論心路,三個人即使能計劃出救亡綱要來,而刺刀與手槍時刻的在他們的肋旁;捆赴行刑場去的囚徒是無法用知識自救的。
簡直無法可想。
王文義是三個中最強壯的一個。
差一年就在大學畢業了;敵人的炮火打碎他的生命的好夢。
假若他願意等着文憑與學士的頭銜,他便須先承認自己是亡國奴。
奴才學士容或有留學東洋的機會,當他把祖宗與民族都忘記了的時候。
他把牆上的一面小鏡打得粉碎,鏡中那對大而亮的眼,那個寬大的腦門,那個高直的鼻子,永将不能被自己再看見,直到國土收複了的一天。
忘了祖國與民族?且先忘了自己吧!被暴力征服的人怎能算作人呢?他不想作個英雄,可是隻有犧牲了自己才算是認識了這時代給予的責任。
這時代意義隻能用血去說明。
他把範明力和吳聰找了來,兩個都是他的同年級而不同學系的學友。
範明力的體格比不上王文義,可也不算怎樣的弱。
眼睛不大水靈,嘴唇很厚,老老實實的像個中年的教師似的。
吳聰很瘦,黃黃的臉,窄胸,似乎有點肺病;眼睛可很有神,嗓音很大,又使人不忍得說他有病。
他的神氣比他的身體活潑得多。
&ldquo有了辦法沒有?&rdquo王文義并沒有預備下得到什麼滿意的回答的希望。
反之,他卻是想說出他的決定。
範明力把眼皮搭拉下去,嘴角微微往上兜着,作為不便說什麼的表示。
&ldquo我們逃吧?&rdquo吳聰試着步兒說,語聲不像往日那麼高大,似乎是被羞愧給管束住。
&ldquo逃?&rdquo王文義低聲的問,而後待了半天才搖了搖頭:&ldquo不,不能逃!逃到哪裡去?為什麼逃?難道這裡不是我們的土地?&rdquo&ldquo我也這麼問過自己,&rdquo吳聰的語聲高了些,&ldquo我并不一定要逃。
我是這麼想:咱們死在這裡太可惜,而且并沒有什麼好處。
&rdquo &ldquo是的,我們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可惜;三個人的力量太小,無益。
&rdquo王文義點着頭說。
忽然,他立了起來,提高了語聲像個演說家想到了些激烈的話似的:&ldquo可是,亡國奴是沒有等級的,一個大學生和一個洋車夫沒有絲毫的分别,再從反面來說不願作亡國奴的也沒有等級,命都是一樣的,血,沒有高低;在為國犧牲上,誰的血灑在地上都是同樣的有價值。
愛國不愛國,一半是決定于知識,一半是決定于情感。
在為民族生存而決鬥的時候,我們若是壓制着情緒,我們的知識便成了專為自私自利的工具。
保護住自己,在這時候,便沒有了羞恥。
站在鬥争的外邊,我們便失了民族的同情與共感。
去犧牲,絕不僅是為作英雄;死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不是什麼特别的光榮。
想偷生的人說死最容易,決定去犧牲的人知道死的價值。
我不逃,我要在這裡死。
死的價值不因成就的大小,而是由死的意志與原因,去定重輕。
&rdquo&ldquo我明白了你的意思!&rdquo範明力的厚嘴唇好像是很吃力的樣子掀動着。
&ldquo死不為是急速結束這一生,而是把一點不死的精神傳延下去。
&rdquo &ldquo我再說,&rdquo王文義的寬腦門上漲出些紅亮的光:&ldquo我不是什麼英雄主義,而是老實的盡國民的責任。
英雄主義者是乘機會彰顯自己,盡責的是和同胞們死在一塊,埋在一塊,連塊墓碑也沒有。
&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