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學會藝術的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體的物理的均衡。
這姿勢在繪畫上也是均衡的。
兵隊中&ldquo稍息&rdquo的時候,身體的重量全部擱在左腿上,右腿不得不斜出一步,以保住物理的均衡。
這姿勢在雕刻上也是均衡的。
故所謂&ldquo多樣的統一&rdquo&ldquo黃金律&rdquo&ldquo均衡&rdquo等美的法則,都不外乎&ldquo自然&rdquo之理,都不過是人們窺察神的意旨而得的定律。
所以論文學的人說,&ldquo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rdquo,論繪畫的人說,&ldquo天機勃露,獨得于筆情墨趣之外&rdquo。
&ldquo美&rdquo都&ldquo神&rdquo的手所造的,假手于&ldquo神&rdquo而造美的,是藝術家。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二日[2] 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1]老黃,即作者的好友,口琴家黃涵秋。
[2]本文篇末原未署日期。
這裡所署的日期是發表在《小說日報》時篇末所署,在新中國成立後作者自編的《緣緣堂随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11月初版)中,篇末誤署為:1926年作。
美術與人生 形狀和色彩有一種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衆的心。
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興奮,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靜;人在晴天格外高興,在陰天就大家懶洋洋地。
山鄉的居民大都忠厚,水鄉的居民大都活潑,也是因為常見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養成了特殊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狀、色彩的,叫作美術。
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繪畫,配合在立體上的是雕塑,配合在實用上的是建築。
因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
這叫作美術的親和力。
例如許多人共看畫圖,所看的倘是墨繪的山水圖,諸人心中共起壯美之感;倘是金碧的花蝶圖,諸人心中共起優美之感。
故廳堂上挂山水圖,滿堂的人愈感莊敬;房室中挂花鳥圖,一室的人倍覺和樂。
優良的電影開映時,滿院的客座阒然無聲,但聞機器轉動的微音。
因為數千百觀衆的心,都被這些映畫(電影)的親和力所統禦了。
雕塑是立體的,故其親和力更大,偉人的銅像矗立在都市的廣場中,其英姿每天印象于往來的萬衆的心頭,默默中施行着普遍的教育。
又如入大寺院,仰望金身的大佛像,其人雖非宗教信徒,一時也會肅然起敬,緩步低聲。
埃及的專制帝王建造七十層高的人面獅身大石雕,名之曰&ldquo斯芬克司&rdquo。
埃及人民的絕對服從的精神,半是這大石雕的暗示力所養成的。
建築在美術中形體最大,其親和力也最大;又因我們的生活大部分在建築物中度過,故建築及于人心的影響也最深。
例如端莊雅潔的校舍建築,能使學生聽講時精神集中,研究時心情安定,暗中對于教育有不少的助力。
古來帝王的宮殿,必極富麗堂皇,使臣民瞻望九重城阙,自然心生惶恐。
宗教的寺院,必極高大雄壯,使僧衆參詣大雄寶殿,自然稽首歸心。
這便是利用建築的親和力以鎮服人心的。
飲食店的座位與旅館的房間,布置精美,可以推廣營業。
商人也會利用建築的親和力以支配顧客的心。
建築與人生的關系最切,故凡建築隆盛的時代,其國民文化必然繁榮。
希臘黃金時代有極精美的神殿建築,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有極偉大的寺院建築,便是其例。
現代歐美的熱衷于都市建築,也可說是現代人的文化的表象。
春光先到野人家 山中避雨 前天同了兩女孩到西湖山中遊玩,天忽下雨。
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煙的。
我們趨之如歸。
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
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
最初因遊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
所謂&ldquo山色空蒙雨亦奇&rdquo,我于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
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隻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
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為她們說明,也不願使她們&ldquo大人化&rdquo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
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
拉的是《梅花三弄》,雖然聲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還拉得不錯。
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做廣告的。
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隻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
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
&ldquo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rdquo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很歡喜。
&ldquo你會拉的?你會拉的?&rdquo我就拉給她們看。
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準。
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内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
阿慶的教法很特别,他隻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
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
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歎,始終學他不來。
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
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位置寫了一張紙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
現在所以能夠摸出正确的音階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violin[1]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漢的教授的。
在山中小茶店裡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
兩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
一個女孩唱着《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
我和着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
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piano[2]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曾經彈過Beethoven的sonata[3]。
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
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别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
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
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
Piano笨重如棺材,violin要數十百元一具,制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隻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violin之廣,也僅夠演奏尋常小曲。
雖然音色不比violin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
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
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mdash般流行于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
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别。
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
(曾經搪塞他們說:&ldquo下星期再來!&rdquo其實恐怕我此生不會再到這三家村裡去吃茶且拉胡琴了。
)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裡的青年對于我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雲:&ldquo樂以教和。
&rdquo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一九三五年秋日作 好鳥枝頭亦朋友 [1]Violin:小提琴。
[2]Piano:鋼琴。
[3]Sonata:奏鳴曲。
梧桐樹 寓樓的窗前有好幾株梧桐樹。
這些都是鄰家院子裡的東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因為它們和我隔着适當的距離,好像是專門種給我看的。
它們的主人,對于它們的局部狀态也許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對于它們的全體容貌,恐怕始終沒看清楚呢。
因為這必須隔着相當的距離方才看見。
唐人詩雲:&ldquo山遠始為容。
&rdquo我以為樹亦如此。
自初夏至今,這幾株梧桐樹在我面前濃妝淡抹,顯出了種種的容貌。
當春盡夏初,我眼看見新桐初乳的光景。
那些嫩黃的小葉子一簇簇地頂在秃枝頭上,好像一堂樹燈,又好像小學生的剪貼圖案,布置均勻而帶幼稚氣。
植物的生葉,也有種種技巧。
有的新陳代謝,瞞過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換青黃。
有的微乎其微,漸乎其漸,使人不覺察其由秃枝變成綠葉,隻有梧桐樹的生葉,技巧最為拙劣,但态度最為坦
這姿勢在繪畫上也是均衡的。
兵隊中&ldquo稍息&rdquo的時候,身體的重量全部擱在左腿上,右腿不得不斜出一步,以保住物理的均衡。
這姿勢在雕刻上也是均衡的。
故所謂&ldquo多樣的統一&rdquo&ldquo黃金律&rdquo&ldquo均衡&rdquo等美的法則,都不外乎&ldquo自然&rdquo之理,都不過是人們窺察神的意旨而得的定律。
所以論文學的人說,&ldquo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rdquo,論繪畫的人說,&ldquo天機勃露,獨得于筆情墨趣之外&rdquo。
&ldquo美&rdquo都&ldquo神&rdquo的手所造的,假手于&ldquo神&rdquo而造美的,是藝術家。
一九二八年十月十二日[2] 流光容易把人抛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1]老黃,即作者的好友,口琴家黃涵秋。
[2]本文篇末原未署日期。
這裡所署的日期是發表在《小說日報》時篇末所署,在新中國成立後作者自編的《緣緣堂随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11月初版)中,篇末誤署為:1926年作。
美術與人生 形狀和色彩有一種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衆的心。
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興奮,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靜;人在晴天格外高興,在陰天就大家懶洋洋地。
山鄉的居民大都忠厚,水鄉的居民大都活潑,也是因為常見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養成了特殊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狀、色彩的,叫作美術。
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繪畫,配合在立體上的是雕塑,配合在實用上的是建築。
因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
這叫作美術的親和力。
例如許多人共看畫圖,所看的倘是墨繪的山水圖,諸人心中共起壯美之感;倘是金碧的花蝶圖,諸人心中共起優美之感。
故廳堂上挂山水圖,滿堂的人愈感莊敬;房室中挂花鳥圖,一室的人倍覺和樂。
優良的電影開映時,滿院的客座阒然無聲,但聞機器轉動的微音。
因為數千百觀衆的心,都被這些映畫(電影)的親和力所統禦了。
雕塑是立體的,故其親和力更大,偉人的銅像矗立在都市的廣場中,其英姿每天印象于往來的萬衆的心頭,默默中施行着普遍的教育。
又如入大寺院,仰望金身的大佛像,其人雖非宗教信徒,一時也會肅然起敬,緩步低聲。
埃及的專制帝王建造七十層高的人面獅身大石雕,名之曰&ldquo斯芬克司&rdquo。
埃及人民的絕對服從的精神,半是這大石雕的暗示力所養成的。
建築在美術中形體最大,其親和力也最大;又因我們的生活大部分在建築物中度過,故建築及于人心的影響也最深。
例如端莊雅潔的校舍建築,能使學生聽講時精神集中,研究時心情安定,暗中對于教育有不少的助力。
古來帝王的宮殿,必極富麗堂皇,使臣民瞻望九重城阙,自然心生惶恐。
宗教的寺院,必極高大雄壯,使僧衆參詣大雄寶殿,自然稽首歸心。
這便是利用建築的親和力以鎮服人心的。
飲食店的座位與旅館的房間,布置精美,可以推廣營業。
商人也會利用建築的親和力以支配顧客的心。
建築與人生的關系最切,故凡建築隆盛的時代,其國民文化必然繁榮。
希臘黃金時代有極精美的神殿建築,意大利文藝複興時代有極偉大的寺院建築,便是其例。
現代歐美的熱衷于都市建築,也可說是現代人的文化的表象。
春光先到野人家 山中避雨 前天同了兩女孩到西湖山中遊玩,天忽下雨。
我們倉皇奔走,看見前方有一小廟,廟門口有三家村,其中一家是開小茶店而帶賣香煙的。
我們趨之如歸。
茶店雖小,茶也要一角錢一壺。
但在這時候,即使兩角錢一壺,我們也不嫌貴了。
茶越沖越淡,雨越落越大。
最初因遊山遇雨,覺得掃興;這時候山中阻雨的一種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牽引了我的感興,反覺得比晴天遊山趣味更好。
所謂&ldquo山色空蒙雨亦奇&rdquo,我于此體會了這種境界的好處。
然而兩個女孩子不解這種趣味,她們坐在這小茶店裡躲雨,隻是怨天尤人,苦悶萬狀。
我無法把我所體驗的境界為她們說明,也不願使她們&ldquo大人化&rdquo而體驗我所感的趣味。
茶博士坐在門口拉胡琴。
除雨聲外,這是我們當時所聞的唯一的聲音。
拉的是《梅花三弄》,雖然聲音摸得不大正确,拍子還拉得不錯。
這好像是因為顧客稀少,他坐在門口拉這曲胡琴來代替收音機做廣告的。
可惜他拉了一會就罷,使我們所聞的隻是嘈雜而冗長的雨聲。
為了安慰兩個女孩子,我就去向茶博士借胡琴。
&ldquo你的胡琴借我弄弄好不好?&rdquo他很客氣地把胡琴遞給我。
我借了胡琴回茶店,兩個女孩很歡喜。
&ldquo你會拉的?你會拉的?&rdquo我就拉給她們看。
手法雖生,音階還摸得準。
因為我小時候曾經請我家鄰近的柴主人阿慶教過《梅花三弄》,又請對面弄内一個裁縫司務大漢教過胡琴上的工尺。
阿慶的教法很特别,他隻是拉《梅花三弄》給你聽,卻不教你工尺的曲譜。
他拉得很熟,但他不知工尺。
我對他的拉奏望洋興歎,始終學他不來。
後來知道大漢識字,就請教他。
他把小工調、正工調的音階位置寫了一張紙給我,我的胡琴拉奏由此入門。
現在所以能夠摸出正确的音階者,一半由于以前略有摸violin[1]的經驗,一半仍是根基于大漢的教授的。
在山中小茶店裡的雨窗下,我用胡琴從容地(因為快了要拉錯)拉了種種西洋小曲。
兩女孩和着了歌唱,好像是西湖上賣唱的,引得三家村裡的人都來看。
一個女孩唱着《漁光曲》,要我用胡琴去和她。
我和着她拉,三家村裡的青年們也齊唱起來,一時把這苦雨荒山鬧得十分溫暖。
我曾經吃過七八年音樂教師飯,曾經用piano[2]伴奏過混聲四部合唱,曾經彈過Beethoven的sonata[3]。
但是有生以來,沒有嘗過今日般的音樂的趣味。
兩部空黃包車拉過,被我們雇定了。
我付了茶錢,還了胡琴,辭别三家村的青年們,坐上車子。
油布遮蓋我面前,看不見雨景。
我回味剛才的經驗,覺得胡琴這種樂器很有意思。
Piano笨重如棺材,violin要數十百元一具,制造雖精,世間有幾人能夠享用呢?胡琴隻要兩三角錢一把,雖然音域沒有violin之廣,也僅夠演奏尋常小曲。
雖然音色不比violin優美,裝配得法,其發音也還可聽。
這種樂器在我國民間很流行,剃頭店裡有之,裁縫店裡有之,江北船上有之,三家村裡有之。
倘能多造幾個簡易而高尚的胡琴曲,使像《漁光曲》&mdash般流行于民間,其藝術陶冶的效果,恐比學校的音樂課廣大得多呢。
我離去三家村時,村裡的青年們都送我上車,表示惜别。
我也覺得有些兒依依。
(曾經搪塞他們說:&ldquo下星期再來!&rdquo其實恐怕我此生不會再到這三家村裡去吃茶且拉胡琴了。
)若沒有胡琴的因緣,三家村裡的青年對于我這路人有何惜别之情,而我又有何依依于這些萍水相逢的人呢?古語雲:&ldquo樂以教和。
&rdquo我做了七八年音樂教師沒有實證過這句話,不料這天在這荒村中實證了。
一九三五年秋日作 好鳥枝頭亦朋友 [1]Violin:小提琴。
[2]Piano:鋼琴。
[3]Sonata:奏鳴曲。
梧桐樹 寓樓的窗前有好幾株梧桐樹。
這些都是鄰家院子裡的東西,但在形式上是我所有的。
因為它們和我隔着适當的距離,好像是專門種給我看的。
它們的主人,對于它們的局部狀态也許比我看得清楚,但是對于它們的全體容貌,恐怕始終沒看清楚呢。
因為這必須隔着相當的距離方才看見。
唐人詩雲:&ldquo山遠始為容。
&rdquo我以為樹亦如此。
自初夏至今,這幾株梧桐樹在我面前濃妝淡抹,顯出了種種的容貌。
當春盡夏初,我眼看見新桐初乳的光景。
那些嫩黃的小葉子一簇簇地頂在秃枝頭上,好像一堂樹燈,又好像小學生的剪貼圖案,布置均勻而帶幼稚氣。
植物的生葉,也有種種技巧。
有的新陳代謝,瞞過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換青黃。
有的微乎其微,漸乎其漸,使人不覺察其由秃枝變成綠葉,隻有梧桐樹的生葉,技巧最為拙劣,但态度最為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