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是愛
關燈
小
中
大
端,其更特殊的是對于死的體感。
青年們戀愛不遂的時候慣說生生死死,然而這不過是知有&ldquo死&rdquo的一回事而已,不是體感。
猶如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
就是我們閱曆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
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隻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将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可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蘭絨覺得快适的時候,于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人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态便是這對于&ldquo死&rdquo的體感。
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
又以為人生的意義隻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鑒照,死的靈氣鐘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複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猶之罹了瘋狂的人,病中的颠倒迷離何足計較?但求其去病而已。
我正要擱筆,忽然西窗外黑雲彌漫,天際閃出一道電光,發出隐隐的雷聲,驟然灑下一陣夾着冰雹的秋雨。
啊!原來立秋過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練,不免還有這種不調和的現象,可怕哉! 一九二九年秋日 舊時王謝堂前燕 清晨 吃過早粥,走出堂前,在階沿石上立了一會。
陽光從東牆頭上斜斜地射進來,照明了西牆頭的一角。
這一角傍着一大叢暗綠的芭蕉,顯得異常光明。
它的反光照耀全庭,使花壇裡的千年紅、雞冠花和最後的薔薇,都帶了柔和的黃光。
光滑的水門汀受了這反光,好像一片混濁的泥水。
我立在階沿石上,就仿佛立在河岸上了。
一條瘦而憔悴的黃狗,用頭抵開了門,走進庭中來。
它走到我的面前,立定了,俯下去嗅嗅我的腳,又仰起頭來看我的臉。
這眼色分明帶着一種請求之情。
我回身向内,想從餘剩的早食中分一碗白米粥給它吃。
忽然想起鄰近有吃粞粥及糠飯的人,又躊躇地轉身向了外。
那狗似乎知道我的心事的,越發在我面前低昂盤旋,且嗅且看,又發出一種&ldquo嗚嗚&rdquo的聲音。
這聲音仿佛在說:&ldquo狗也是天之生物!狗也要活!&rdquo我正躊躇,李媽出來收早粥,看見了狗便說:&ldquo這狗要餓殺快[1]了!寶官[2],來廚房裡拿些镬焦給它吃吃吧。
&ldquo我的問題就被代為解決。
不久寶官拿了一小籮镬焦出來,先放一撮在水門汀上。
那狗拼命地吃,好像防人來搶似的。
她一撮一撮喂它,好像防它停食似的。
我在庭中散步了好久,回到堂前,看見狗正在吃最後的一撮。
我站在階沿石上看它吃。
我覺得眼梢頭有一件小的東西正在移動。
俯身一看,離開狗頭一二尺處,有一群螞蟻,正在扛擡狗所遺落的镬焦。
許多螞蟻圍繞在一塊镬焦的四周,扛了它向西行,好像一朵會走的黑瓣白心的菊花。
它們的後面,有幾個空手的螞蟻跑着,好像是護衛;它們的前面有無數空手的螞蟻引導着,好像是先鋒。
這列隊約有二丈多長,從狗頭旁邊直達階沿石縫的洞口&mdash&mdash它們的家裡。
我蹲在階沿上,目送這朵會走的菊花。
一面呼喚正在澆花的寶宮,叫她來共賞。
她放下了澆花壺,走來蹲在水門汀上,比我更熱心地觀賞起來,我叫她留心管着那隻狗,防恐它再吃得不夠,走過來舔食了這朵菊花。
她等狗吃完,把它驅逐出門,就安心地來看螞蟻的清晨的工作了。
這塊镬焦很大,作橢圓形,看來是由三四粒飯合成的。
它們扛了一會,停下來,好像休息一下,然後扛了再走。
扛手也時有變換。
我看見一個螞蟻從衆扛手中脫身而出,徑向前去。
我怪他卸責,目送它走。
看見另一個螞蟻從對方走來。
它們二人在交臂時急急地親了一個吻,然後各自前去。
後者跑到菊花旁邊,就擠進去,參加扛擡的工作,好像是前者請來的替工。
我又看見一個螞蟻貼身在一個扛手的背後,好像在咬它。
過了一會,那被咬者退了出來,自向前跑;那咬者便擠進去代它扛擡了。
我看了這些小動物的生活,不禁搖頭太息,心中起了濃烈的感興。
我忘卻了一切,埋頭于螞蟻的觀察中。
我自己仿佛已經化了一個螞蟻,也在參加這扛擡糧食的工作了。
我一望它們的前途,着實地擔心起來。
為的是離開它們一二尺的前方,有兩根曬衣竹竿橫卧在水門汀上,阻住它們的去路。
先鋒的螞蟻空着手爬過,已覺周折,這笨重的糧食如何扛過這兩重畸形的山呢?忽然覺悟了我自己是人,何不用人力去助它們一下呢?我就叫寶官把竹竿拿開。
并且囑咐她輕輕地,不要驚動了螞蟻。
她拿開了第二根時,菊花已經移行到第一根旁邊而且已在努力上山了。
我便叫她住手,且來觀看。
這真是畸形的山,山腳凹進,山腰凸出。
扛擡糧食上山,非常吃力!後面的扛手站住不動,前面的扛手把後腳爬上山腰,然後死命地把糧食擡起來,使它架空。
于是山腰的死命地拖,地上的死命地擡。
<img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10K3924.jpg"/>果連物帶人拖上山去。
我和寶官一直叫着&ldquo杭育,杭育&rdquo幫它們着力;到這時候不期地同喊一聲&ldquo好啊!&rdquo各抽一口大氣。
下山的時候,又是一番掙紮,但比上山容易得多。
前面的扛手先把身體挂了下來,後面的扛手自然被糧食的重量拖下,跌到地上。
另有兩人扛了一粒小飯粒從後面跟來。
剛爬上山,又跌了下去。
來了一個幫手,三人擡過山頭。
前面的菊花形的大群已去得很遠了。
菊花形的大群走了一大程平地,前面又遇到了障礙。
這是一個不可超越的峭壁,而且壁的四周都是水,深可沒頂。
寶官抱歉地自責起來:&ldquo唉!我怎麼把這把澆花壺放在它們的運糧大道上!不幸而這又是漏的!&rdquo繼而認真地擔憂了:&ldquo它們迷了路怎麼辦呢?&rdquo繼而狂喜地提議:&ldquo趕快把壺拿開,給它們架一爿橋吧。
&rdquo她正在尋找橋梁的材木,那三個扛擡的一組早已追過大群,先到水邊,繞着水走去了。
不久大群也到水邊,跟了它們繞行,我喚回了寶官,依舊用眼睛幫它們扛擡。
我們計算繞水所多走的路程,約有三尺光景!而且海岸線曲折多端,轉彎抹角,非常吃力,這點辛勞明明是寶官無心地贈給它們的!我們所驚奇者:螞蟻似乎個個帶着指南針。
任憑轉幾個彎,任憑橫走,逆行,他們決不失向。
迤逦盤旋了好久,終于繞到了水的對岸。
現在離它們的家隻有四五尺,而且都是平地了。
我的心便從螞蟻的世界中醒回來。
我站起身來,挺一挺腰。
我想等它們扛進洞時,再蹲下去看。
暫時站在階沿石上同寶官談些話。
&ldquo這也是一種生物,它們也要活。
人類的生活實在不及&hellip&hellip&rdquo我正想說下去,外面走進我們店裡的染匠司務來。
他提着早餐的飯籃,要送進竈間去。
當他通過我們的前面時,他正在和寶官說什麼話。
我和寶官聽他說話,暫時忘記了螞蟻的事。
等到我注意到的時候。
他的左腳正落在這大群螞蟻的上面,好像飛來峰一般。
我急忙捉住他的臂,提他的身體,連喊&ldquo踏不得!踏不得!&rdquo他吓得不知所以,像化石一般,頂着腳尖,一動也不動。
我用力搬開他的腿。
看見他的腳踵底下,一朵白心黑瓣的菊花無恙地在那裡移行。
寶官用手拍拍自己的心,說道&ldquo還好還好,險險乎!&rdquo染匠司務俯下去看了一看,起來也用手拍拍自己的心,說道&ldquo還好還好,險險乎!&rdquo他放下了飯籃,和我們一同觀賞了一會,贊歎了一會。
當他提了飯籃走進屋裡去的時候,又說一聲&ldquo還好還好,險險乎!&rdquo 我對寶官說:&ldquo這染匠司務不是戒殺者,他歡喜吃肉,而且會殺雞。
但我看他對于這大群螞蟻的&ldquo險險乎&rdquo,真心地着急;對于它們的&ldquo還好還好&rdquo,真心地慶幸。
這是人性中最可貴的&ldquo同情&rdquo的發現。
人要殺螞蟻,既不犯法,又不費力,更無人來替它們報仇。
然而看了它們的求生的天性,奮鬥團結的精神,和努力掙紮的苦心,誰能不起同情之心,而對于眼前的小動物加以愛護呢?我們并不要禁殺螞蟻,我們并不想繁殖螞蟻的種族。
但是,倘有看了上述的狀态,而能無端地故意地殲滅它們的人,其人定是喪心病狂之流,失卻了人性的東西。
我們所惜的并非螞蟻的生命,而是人類的同情心。
寶官也舉出一個實例來。
說她記得幼時有一天,也看見過今日般的狀态。
大家正在觀賞的時候,有某惡童持熱水壺來,沖将下去。
大家被他吓走,沒有人敢回顧。
我聽了毛發悚然。
推想這是水災而兼炮烙,又好比油鍋地獄!推想這孩子倘做了支配者,其殺人亦複如是!古來桀纣之類的暴徒,大約是由這種惡童變成的吧! 扛擡糧食的螞蟻經過了長途的跋涉,出了染匠司務腳底的險,現在居然達到了家門口。
我們又蹲下去看。
然而如何搬進家裡,我又替它們擔起心來。
因為它們的門洞開在兩塊階沿石縫的上端,離平地約有半尺之高。
從水門汀上扛擡到門口,全是斷崖峭壁!以前的先鋒,現在大部分集中在門口,等候糧食從峭壁上搬運上來。
其一部分參加搬運之役。
擠不進去的,附在别人後面,好像是在拉别人的身體,間接拉上糧食來。
大塊而沉重的糧食時時搖動,似欲翻落。
我們為它們捏兩把汗。
将近門口,忽然一個失手,竟帶了許多扛擡者,砰然下墜。
我們同情之餘,幾欲伸手代為拾起,甚至欲到竈間裡去抓一把飯粒來塞進洞門裡。
但是我們沒有實行。
因為教它們依賴,出于姑息;當它們豢物,近于侮辱。
螞蟻知道了,定要拒絕我們。
你看,它們重整旗鼓,再告奮勇。
不久,居然把這件重大的糧食扛上峭壁,搬進洞門裡了。
朝陽已經照到芭蕉樹上。
時鐘打九下。
正是我們開始工作的時光了。
寶官自去讀書,我也帶了這些感興,走進我的書室去。
廿四(1935)年十月六日在石門灣,曾載《新少年》。
貧女如花隻鏡知 [1]餓殺快,江南一帶方言,意即快餓死。
[2]作者家鄉一帶對小主人稱×官。
揚州夢[1] 在格緻中學高中三年級肄業的新枚患了不很重的肺病,遵醫囑停學在家療養。
生活寂寞,自己發心乘此機會讀些詩詞,我就做了他的教師,替他講解《唐詩三百首》和《白香詞譜》,每星期一兩次。
暮春有一天,我教他讀姜白石的《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裡,盡荠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孩子興味在于詞律,一味講究平平仄仄。
我卻懷古多情,神遊于古代的淮揚勝地,緬想當年煙花三月,十裡春風之盛。
念到&ldquo二十四橋仍在&rdquo,我忽然發心遊覽久聞大名而無緣拜識的揚州,立刻收拾《白香詞譜》,叫他到八仙橋去買明天到鎮江的火車票,傍晚他拿了三張火車票回來。
同去的是他和他的姐姐一吟。
當夜各自準備行囊。
第二天下午,一行三人到達鎮江。
我們在鎮江投宿,下午遊覽了焦山寺,認識了鎮江的市容。
下一天上午在江邊搭輪船,渡江換乘公共汽車,不消兩小時已經到達揚州。
向車站裡的人問詢,他們介紹我們一所新開的公園旅館。
我們乘車投奔這旅館,果然看見一所新造房子,裡面的家具和被褥都是新的。
盥洗既畢,斟一杯茶,坐下來休息一下。
定神一想:現在我身已在揚州,然而我在一路上所見和在旅館中所感,全然沒有一點古色;但覺這是一個精小的近代都市,清靜整潔;男女老幼熙攘往來,怡然操作,悉如他處;其中并無李白、張祜、杜牧、鄭闆橋、金冬心之類的面影。
旅館的招待員介紹我們到富春去吃中飯。
富春是揚州有名的茶點酒菜館,深藏在巷子裡,而入門豁然開朗,範圍甚廣。
點心和肴馔都極精美,雖然大都是葷的,我隻能用眼睛來欣賞,但素菜也做得很好,别有風味。
我覺得揚州隻是一個小上海、小杭州,并無特殊之處。
這在我似乎覺得有些失望,我決定下午去訪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橋。
我預期這二十四橋能夠滿足我的懷古欲。
到大街上雇車子,說&ldquo到二十四橋&rdquo,然而年青的駕車人都不知道,搖搖頭。
有一個年紀較大的人表示知道,然而他忠告我們:&ldquo這地方很遠,而且很荒涼,你們去做什麼?&rdquo我不好說&ldquo去憑吊&rdquo,隻得撒一個謊,說&ldquo去看朋友&rdquo。
那人笑着說:&ldquo那邊不大有人家呢!&rdquo我很狼狽,支吾地回答:&ldquo不瞞你說,我們就想看看那個橋。
&rdquo駕車的人都笑起來。
這時候旁邊的鋪子裡走出一位老者來,笑着對駕車人說:&ldquo你們拉他們去嘛,在西門外,他們是來看看這小橋的。
&rdquo又轉向我說:&ldquo這座橋從前很有名,可是現在荒涼了,附近沒有什麼東西。
&rdquo我料想這位老者是讀過唐詩,知道&ldquo二十四橋明月夜&rdquo的。
他的笑容很特别,隐隐地表示着:&ldquo這些傻瓜!&rdquo 車子走了半小時以上,方才停息在田野中間跨在一條溝渠似的小河上的一爿小橋邊。
駕車人說:&ldquo到了,這是二十四橋。
&rdquo我們下車,大家表示大失所望的樣子,除了&ldquo哎喲!&rdquo以外沒有别的話。
一吟就拿出照相機來準備攝影。
駕車的人看見了,打着土白交談:&ldquo來照相的。
&rdquo&ldquo要修橋吧?&rdquo&ldquo要開河嗎?&rdquo我不辯解,我就冒充了工程師,倒是省事。
駕車人到樹蔭下去休息吸煙了。
我有些不放心:這小橋到底是否二十四橋。
為欲考證确實,我跑到附近田野裡一位正在工作的農人那裡,向他叩問:&ldquo同志,這是什麼橋?&rdquo他回答說:&ldquo二十四橋。
&rdquo我還不放心,又跑到橋旁一間小屋子門口,望見裡面一位白頭老婆婆坐着做針線,我又問:&ldquo請問老婆婆,這是什麼橋?&rdquo老婆婆幹脆地說:&ldquo廿四橋。
&rdquo這才放心,我們就替二十四橋拍照。
橋下水涸,最狹處不過七八尺,新枚跨了過去,嘴裡念着&ldquo波心蕩、冷月無聲&rdquo,大家不覺失笑。
車子背着夕陽回城去的時候,我耽于冥想了。
我首先想到李白&ldquo煙花三月下揚州&rdquo的名句,覺得正是這個時候。
接着想起杜牧的詩:&ldquo青山隐隐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rdquo&ldquo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
&rdquo&ldquo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rdquo又想起徐凝的詩句:&ldquo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rdquo又想起王建的詩句:&ldquo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
&rdquo又想起張祜的詩:&ldquo十裡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隻合揚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rdquo我在吟誦之下,夢見唐朝時候揚州的繁華。
我又想起清人所作的《揚州畫舫錄》,這書中記述着乾隆年間揚州的繁盛景象,十分詳盡。
我又記起清朝的所謂&ldquo揚州八怪&rdquo,想象鄭闆橋、金冬心、羅聘、李方膺、汪士慎、高翔、黃慎、李鮮等潇灑不羁的文人畫家寓居揚州時的風流韻事,最後想到描寫清兵屠城的《揚州十日記》,打一個寒噤,不再想下去了。
回到旅館裡,詢問賬房先生,知道揚州有素菜館。
我們就去吃夜飯。
這素菜館名叫小覺林,位在電影院對面。
我們在一個小樓上占據了一個雅座。
一吟和新枚吃飽了飯,到對面看電影去了。
我在小樓中獨酌,憑窗閑眺,&ldquo十裡長街&rdquo&ldquo夜市千燈&rdquo,卻全
青年們戀愛不遂的時候慣說生生死死,然而這不過是知有&ldquo死&rdquo的一回事而已,不是體感。
猶如在飲冰揮扇的夏日,不能體感到圍爐擁衾的冬夜的滋味。
就是我們閱曆了三十幾度寒暑的人,在前幾天的炎陽之下也無論如何感不到浴日的滋味。
圍爐、擁衾、浴日等事,在夏天的人的心中隻是一種空虛的知識,不過曉得将來須有這些事而已,但是不可能體感它們的滋味。
須得入了秋天,炎陽逞盡了威勢而漸漸退卻,汗水浸胖了的肌膚漸漸收縮,身穿單衣似乎要打寒噤,而手觸法蘭絨覺得快适的時候,于是圍爐、擁衾,浴日等知識方能漸漸融人體驗界中而化為體感。
我的年齡告了立秋以後,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狀态便是這對于&ldquo死&rdquo的體感。
以前我的思慮真疏淺!以為春可以常在人間,人可以永在青年,竟完全沒有想到死。
又以為人生的意義隻在于生,而我的一生最有意義,似乎我是不會死的。
直到現在,仗了秋的慈光的鑒照,死的靈氣鐘育,才知道生的甘苦悲歡,是天地間反複過億萬次的老調,又何足珍惜?我但求此生的平安的度送與脫出而已,猶之罹了瘋狂的人,病中的颠倒迷離何足計較?但求其去病而已。
我正要擱筆,忽然西窗外黑雲彌漫,天際閃出一道電光,發出隐隐的雷聲,驟然灑下一陣夾着冰雹的秋雨。
啊!原來立秋過得不多天,秋心稚嫩而未曾老練,不免還有這種不調和的現象,可怕哉! 一九二九年秋日 舊時王謝堂前燕 清晨 吃過早粥,走出堂前,在階沿石上立了一會。
陽光從東牆頭上斜斜地射進來,照明了西牆頭的一角。
這一角傍着一大叢暗綠的芭蕉,顯得異常光明。
它的反光照耀全庭,使花壇裡的千年紅、雞冠花和最後的薔薇,都帶了柔和的黃光。
光滑的水門汀受了這反光,好像一片混濁的泥水。
我立在階沿石上,就仿佛立在河岸上了。
一條瘦而憔悴的黃狗,用頭抵開了門,走進庭中來。
它走到我的面前,立定了,俯下去嗅嗅我的腳,又仰起頭來看我的臉。
這眼色分明帶着一種請求之情。
我回身向内,想從餘剩的早食中分一碗白米粥給它吃。
忽然想起鄰近有吃粞粥及糠飯的人,又躊躇地轉身向了外。
那狗似乎知道我的心事的,越發在我面前低昂盤旋,且嗅且看,又發出一種&ldquo嗚嗚&rdquo的聲音。
這聲音仿佛在說:&ldquo狗也是天之生物!狗也要活!&rdquo我正躊躇,李媽出來收早粥,看見了狗便說:&ldquo這狗要餓殺快[1]了!寶官[2],來廚房裡拿些镬焦給它吃吃吧。
&ldquo我的問題就被代為解決。
不久寶官拿了一小籮镬焦出來,先放一撮在水門汀上。
那狗拼命地吃,好像防人來搶似的。
她一撮一撮喂它,好像防它停食似的。
我在庭中散步了好久,回到堂前,看見狗正在吃最後的一撮。
我站在階沿石上看它吃。
我覺得眼梢頭有一件小的東西正在移動。
俯身一看,離開狗頭一二尺處,有一群螞蟻,正在扛擡狗所遺落的镬焦。
許多螞蟻圍繞在一塊镬焦的四周,扛了它向西行,好像一朵會走的黑瓣白心的菊花。
它們的後面,有幾個空手的螞蟻跑着,好像是護衛;它們的前面有無數空手的螞蟻引導着,好像是先鋒。
這列隊約有二丈多長,從狗頭旁邊直達階沿石縫的洞口&mdash&mdash它們的家裡。
我蹲在階沿上,目送這朵會走的菊花。
一面呼喚正在澆花的寶宮,叫她來共賞。
她放下了澆花壺,走來蹲在水門汀上,比我更熱心地觀賞起來,我叫她留心管着那隻狗,防恐它再吃得不夠,走過來舔食了這朵菊花。
她等狗吃完,把它驅逐出門,就安心地來看螞蟻的清晨的工作了。
這塊镬焦很大,作橢圓形,看來是由三四粒飯合成的。
它們扛了一會,停下來,好像休息一下,然後扛了再走。
扛手也時有變換。
我看見一個螞蟻從衆扛手中脫身而出,徑向前去。
我怪他卸責,目送它走。
看見另一個螞蟻從對方走來。
它們二人在交臂時急急地親了一個吻,然後各自前去。
後者跑到菊花旁邊,就擠進去,參加扛擡的工作,好像是前者請來的替工。
我又看見一個螞蟻貼身在一個扛手的背後,好像在咬它。
過了一會,那被咬者退了出來,自向前跑;那咬者便擠進去代它扛擡了。
我看了這些小動物的生活,不禁搖頭太息,心中起了濃烈的感興。
我忘卻了一切,埋頭于螞蟻的觀察中。
我自己仿佛已經化了一個螞蟻,也在參加這扛擡糧食的工作了。
我一望它們的前途,着實地擔心起來。
為的是離開它們一二尺的前方,有兩根曬衣竹竿橫卧在水門汀上,阻住它們的去路。
先鋒的螞蟻空着手爬過,已覺周折,這笨重的糧食如何扛過這兩重畸形的山呢?忽然覺悟了我自己是人,何不用人力去助它們一下呢?我就叫寶官把竹竿拿開。
并且囑咐她輕輕地,不要驚動了螞蟻。
她拿開了第二根時,菊花已經移行到第一根旁邊而且已在努力上山了。
我便叫她住手,且來觀看。
這真是畸形的山,山腳凹進,山腰凸出。
扛擡糧食上山,非常吃力!後面的扛手站住不動,前面的扛手把後腳爬上山腰,然後死命地把糧食擡起來,使它架空。
于是山腰的死命地拖,地上的死命地擡。
<img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10K3924.jpg"/>果連物帶人拖上山去。
我和寶官一直叫着&ldquo杭育,杭育&rdquo幫它們着力;到這時候不期地同喊一聲&ldquo好啊!&rdquo各抽一口大氣。
下山的時候,又是一番掙紮,但比上山容易得多。
前面的扛手先把身體挂了下來,後面的扛手自然被糧食的重量拖下,跌到地上。
另有兩人扛了一粒小飯粒從後面跟來。
剛爬上山,又跌了下去。
來了一個幫手,三人擡過山頭。
前面的菊花形的大群已去得很遠了。
菊花形的大群走了一大程平地,前面又遇到了障礙。
這是一個不可超越的峭壁,而且壁的四周都是水,深可沒頂。
寶官抱歉地自責起來:&ldquo唉!我怎麼把這把澆花壺放在它們的運糧大道上!不幸而這又是漏的!&rdquo繼而認真地擔憂了:&ldquo它們迷了路怎麼辦呢?&rdquo繼而狂喜地提議:&ldquo趕快把壺拿開,給它們架一爿橋吧。
&rdquo她正在尋找橋梁的材木,那三個扛擡的一組早已追過大群,先到水邊,繞着水走去了。
不久大群也到水邊,跟了它們繞行,我喚回了寶官,依舊用眼睛幫它們扛擡。
我們計算繞水所多走的路程,約有三尺光景!而且海岸線曲折多端,轉彎抹角,非常吃力,這點辛勞明明是寶官無心地贈給它們的!我們所驚奇者:螞蟻似乎個個帶着指南針。
任憑轉幾個彎,任憑橫走,逆行,他們決不失向。
迤逦盤旋了好久,終于繞到了水的對岸。
現在離它們的家隻有四五尺,而且都是平地了。
我的心便從螞蟻的世界中醒回來。
我站起身來,挺一挺腰。
我想等它們扛進洞時,再蹲下去看。
暫時站在階沿石上同寶官談些話。
&ldquo這也是一種生物,它們也要活。
人類的生活實在不及&hellip&hellip&rdquo我正想說下去,外面走進我們店裡的染匠司務來。
他提着早餐的飯籃,要送進竈間去。
當他通過我們的前面時,他正在和寶官說什麼話。
我和寶官聽他說話,暫時忘記了螞蟻的事。
等到我注意到的時候。
他的左腳正落在這大群螞蟻的上面,好像飛來峰一般。
我急忙捉住他的臂,提他的身體,連喊&ldquo踏不得!踏不得!&rdquo他吓得不知所以,像化石一般,頂着腳尖,一動也不動。
我用力搬開他的腿。
看見他的腳踵底下,一朵白心黑瓣的菊花無恙地在那裡移行。
寶官用手拍拍自己的心,說道&ldquo還好還好,險險乎!&rdquo染匠司務俯下去看了一看,起來也用手拍拍自己的心,說道&ldquo還好還好,險險乎!&rdquo他放下了飯籃,和我們一同觀賞了一會,贊歎了一會。
當他提了飯籃走進屋裡去的時候,又說一聲&ldquo還好還好,險險乎!&rdquo 我對寶官說:&ldquo這染匠司務不是戒殺者,他歡喜吃肉,而且會殺雞。
但我看他對于這大群螞蟻的&ldquo險險乎&rdquo,真心地着急;對于它們的&ldquo還好還好&rdquo,真心地慶幸。
這是人性中最可貴的&ldquo同情&rdquo的發現。
人要殺螞蟻,既不犯法,又不費力,更無人來替它們報仇。
然而看了它們的求生的天性,奮鬥團結的精神,和努力掙紮的苦心,誰能不起同情之心,而對于眼前的小動物加以愛護呢?我們并不要禁殺螞蟻,我們并不想繁殖螞蟻的種族。
但是,倘有看了上述的狀态,而能無端地故意地殲滅它們的人,其人定是喪心病狂之流,失卻了人性的東西。
我們所惜的并非螞蟻的生命,而是人類的同情心。
寶官也舉出一個實例來。
說她記得幼時有一天,也看見過今日般的狀态。
大家正在觀賞的時候,有某惡童持熱水壺來,沖将下去。
大家被他吓走,沒有人敢回顧。
我聽了毛發悚然。
推想這是水災而兼炮烙,又好比油鍋地獄!推想這孩子倘做了支配者,其殺人亦複如是!古來桀纣之類的暴徒,大約是由這種惡童變成的吧! 扛擡糧食的螞蟻經過了長途的跋涉,出了染匠司務腳底的險,現在居然達到了家門口。
我們又蹲下去看。
然而如何搬進家裡,我又替它們擔起心來。
因為它們的門洞開在兩塊階沿石縫的上端,離平地約有半尺之高。
從水門汀上扛擡到門口,全是斷崖峭壁!以前的先鋒,現在大部分集中在門口,等候糧食從峭壁上搬運上來。
其一部分參加搬運之役。
擠不進去的,附在别人後面,好像是在拉别人的身體,間接拉上糧食來。
大塊而沉重的糧食時時搖動,似欲翻落。
我們為它們捏兩把汗。
将近門口,忽然一個失手,竟帶了許多扛擡者,砰然下墜。
我們同情之餘,幾欲伸手代為拾起,甚至欲到竈間裡去抓一把飯粒來塞進洞門裡。
但是我們沒有實行。
因為教它們依賴,出于姑息;當它們豢物,近于侮辱。
螞蟻知道了,定要拒絕我們。
你看,它們重整旗鼓,再告奮勇。
不久,居然把這件重大的糧食扛上峭壁,搬進洞門裡了。
朝陽已經照到芭蕉樹上。
時鐘打九下。
正是我們開始工作的時光了。
寶官自去讀書,我也帶了這些感興,走進我的書室去。
廿四(1935)年十月六日在石門灣,曾載《新少年》。
貧女如花隻鏡知 [1]餓殺快,江南一帶方言,意即快餓死。
[2]作者家鄉一帶對小主人稱×官。
揚州夢[1] 在格緻中學高中三年級肄業的新枚患了不很重的肺病,遵醫囑停學在家療養。
生活寂寞,自己發心乘此機會讀些詩詞,我就做了他的教師,替他講解《唐詩三百首》和《白香詞譜》,每星期一兩次。
暮春有一天,我教他讀姜白石的《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裡,盡荠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孩子興味在于詞律,一味講究平平仄仄。
我卻懷古多情,神遊于古代的淮揚勝地,緬想當年煙花三月,十裡春風之盛。
念到&ldquo二十四橋仍在&rdquo,我忽然發心遊覽久聞大名而無緣拜識的揚州,立刻收拾《白香詞譜》,叫他到八仙橋去買明天到鎮江的火車票,傍晚他拿了三張火車票回來。
同去的是他和他的姐姐一吟。
當夜各自準備行囊。
第二天下午,一行三人到達鎮江。
我們在鎮江投宿,下午遊覽了焦山寺,認識了鎮江的市容。
下一天上午在江邊搭輪船,渡江換乘公共汽車,不消兩小時已經到達揚州。
向車站裡的人問詢,他們介紹我們一所新開的公園旅館。
我們乘車投奔這旅館,果然看見一所新造房子,裡面的家具和被褥都是新的。
盥洗既畢,斟一杯茶,坐下來休息一下。
定神一想:現在我身已在揚州,然而我在一路上所見和在旅館中所感,全然沒有一點古色;但覺這是一個精小的近代都市,清靜整潔;男女老幼熙攘往來,怡然操作,悉如他處;其中并無李白、張祜、杜牧、鄭闆橋、金冬心之類的面影。
旅館的招待員介紹我們到富春去吃中飯。
富春是揚州有名的茶點酒菜館,深藏在巷子裡,而入門豁然開朗,範圍甚廣。
點心和肴馔都極精美,雖然大都是葷的,我隻能用眼睛來欣賞,但素菜也做得很好,别有風味。
我覺得揚州隻是一個小上海、小杭州,并無特殊之處。
這在我似乎覺得有些失望,我決定下午去訪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橋。
我預期這二十四橋能夠滿足我的懷古欲。
到大街上雇車子,說&ldquo到二十四橋&rdquo,然而年青的駕車人都不知道,搖搖頭。
有一個年紀較大的人表示知道,然而他忠告我們:&ldquo這地方很遠,而且很荒涼,你們去做什麼?&rdquo我不好說&ldquo去憑吊&rdquo,隻得撒一個謊,說&ldquo去看朋友&rdquo。
那人笑着說:&ldquo那邊不大有人家呢!&rdquo我很狼狽,支吾地回答:&ldquo不瞞你說,我們就想看看那個橋。
&rdquo駕車的人都笑起來。
這時候旁邊的鋪子裡走出一位老者來,笑着對駕車人說:&ldquo你們拉他們去嘛,在西門外,他們是來看看這小橋的。
&rdquo又轉向我說:&ldquo這座橋從前很有名,可是現在荒涼了,附近沒有什麼東西。
&rdquo我料想這位老者是讀過唐詩,知道&ldquo二十四橋明月夜&rdquo的。
他的笑容很特别,隐隐地表示着:&ldquo這些傻瓜!&rdquo 車子走了半小時以上,方才停息在田野中間跨在一條溝渠似的小河上的一爿小橋邊。
駕車人說:&ldquo到了,這是二十四橋。
&rdquo我們下車,大家表示大失所望的樣子,除了&ldquo哎喲!&rdquo以外沒有别的話。
一吟就拿出照相機來準備攝影。
駕車的人看見了,打着土白交談:&ldquo來照相的。
&rdquo&ldquo要修橋吧?&rdquo&ldquo要開河嗎?&rdquo我不辯解,我就冒充了工程師,倒是省事。
駕車人到樹蔭下去休息吸煙了。
我有些不放心:這小橋到底是否二十四橋。
為欲考證确實,我跑到附近田野裡一位正在工作的農人那裡,向他叩問:&ldquo同志,這是什麼橋?&rdquo他回答說:&ldquo二十四橋。
&rdquo我還不放心,又跑到橋旁一間小屋子門口,望見裡面一位白頭老婆婆坐着做針線,我又問:&ldquo請問老婆婆,這是什麼橋?&rdquo老婆婆幹脆地說:&ldquo廿四橋。
&rdquo這才放心,我們就替二十四橋拍照。
橋下水涸,最狹處不過七八尺,新枚跨了過去,嘴裡念着&ldquo波心蕩、冷月無聲&rdquo,大家不覺失笑。
車子背着夕陽回城去的時候,我耽于冥想了。
我首先想到李白&ldquo煙花三月下揚州&rdquo的名句,覺得正是這個時候。
接着想起杜牧的詩:&ldquo青山隐隐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箫?&rdquo&ldquo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赢得青樓薄幸名。
&rdquo&ldquo娉娉袅袅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rdquo又想起徐凝的詩句:&ldquo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rdquo又想起王建的詩句:&ldquo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
&rdquo又想起張祜的詩:&ldquo十裡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隻合揚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rdquo我在吟誦之下,夢見唐朝時候揚州的繁華。
我又想起清人所作的《揚州畫舫錄》,這書中記述着乾隆年間揚州的繁盛景象,十分詳盡。
我又記起清朝的所謂&ldquo揚州八怪&rdquo,想象鄭闆橋、金冬心、羅聘、李方膺、汪士慎、高翔、黃慎、李鮮等潇灑不羁的文人畫家寓居揚州時的風流韻事,最後想到描寫清兵屠城的《揚州十日記》,打一個寒噤,不再想下去了。
回到旅館裡,詢問賬房先生,知道揚州有素菜館。
我們就去吃夜飯。
這素菜館名叫小覺林,位在電影院對面。
我們在一個小樓上占據了一個雅座。
一吟和新枚吃飽了飯,到對面看電影去了。
我在小樓中獨酌,憑窗閑眺,&ldquo十裡長街&rdquo&ldquo夜市千燈&rdquo,卻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