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是愛
關燈
小
中
大
起,坐時可把屁股精密地裝進模子中,好像澆塑石膏模型一般。
大抵中國式的器物,以形式為主,而用身體去遷就形式。
故椅子的靠背與坐闆成九十度角,衣服的袖子長過手指。
西洋式的器物,則以身體的實用為主,形式即由實用産生。
故縫西裝須量身體,剪刀柄上的兩個洞,也完全依照手指的橫斷面的形狀而制造。
那種有屁股模子的椅子,顯然是西洋風的産物。
但這已走到西洋風的極端。
而且過分了。
凡物過分必有流弊。
像這種椅子,究竟不合實用,又不雅觀。
我每次看見,常誤認它為一種刑具。
三 散步中,在靜僻的路旁的雜草間拾得一把很大的鑰匙,制造非常精緻而堅牢,似是鞏固的大洋箱上的原配。
不知從何人的手中因何緣而落在這雜草中的?我未被&ldquo路不拾遺&rdquo化,又不耐坐在路旁等候失主的來尋,但也不願把這東西藏進自己的袋裡去,就擎在手中走路,好像采得了一朵野花。
我因此想起《水浒》中五台山上挑酒擔者所唱的歌&ldquo九裡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hellip&hellip&rdquo這兩句怪有意味。
假如我做了那個牧童,拾得舊刀槍時定有無限的感慨:不知那把槍的柄曾經受過誰人的驅使?那刀槍的尖曾經吃過誰人的血肉?又不知在它們的活動之下,曾經害死了多少人之性命? 也許我現在就同&ldquo牧童拾得舊刀槍&rdquo一樣。
在這把大鑰匙塞在大洋箱的鍵孔中時的活動之下,也曾經害死過不少人的性命,亦未可知。
四 打開十年前堆塞着的一箱舊物來,一一檢視。
每一件東西都告訴我一段舊事。
我仿佛看了一幕自己為主角的影戲。
結果從這裡面取出一把油畫用的調色闆刀,把其餘的照日封閉了,塞在床底下。
但我取出這調色闆刀,并非想描畫,是利用它來切芋艿,削蘿蔔吃。
這原是十餘年前我在東京的舊貨攤上買來的。
它也許曾經跟随名貴的畫家,指揮高價的油畫顔料,制作出畫展一等獎的作品來博得沸騰的榮譽。
現在叫它切芋艿,削蘿蔔,真是委屈了它。
但芋艿、蘿蔔中所含的人生的滋味,也許比油畫中更為豐富,讓它嘗嘗吧。
五 十餘年前有一個時期流行用紫色的水寫字。
買三五個銅闆洋青蓮,可泡一大瓶紫水,随時注入墨匣,有好久可用。
我也用過一回,覺得這固然比磨墨簡便。
但我用了不久就不用了,我嫌它顔色不好,看久了令人厭倦。
後來大家漸漸不用,不久此風便息。
用不厭的,畢竟隻有黑和藍兩色:東洋人寫字用黑。
黑由紅黃藍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三原色具足時,使人起安定圓滿之感。
因為世間一切色彩皆由三原色産生,故黑色中包含着世間一切色彩了。
西洋人寫字用藍,藍色在三原色中為寒色,少刺激而沉靜,最可親近。
故用以寫字,使人看了也不會厭倦。
紫色為紅藍兩色合成。
三原色既不具足,而性又刺激,宜其不堪常用。
但這正是提倡白話文的初期,紫色是一種蓬勃的象征,并非偶然的。
六 孩子們對于生活的興味都濃,而這個孩子特甚。
當他熱衷于一種遊戲的時候,吃飯要叫到五六遍才來,吃了兩三口就走,遊戲中不得已出去小便,常常先放了半場,勒住褲腰,走回來參加一歇遊戲,再去放出後半場。
看書發現一個疑問,立刻捧了書來找我,茅坑間裡也會找尋過來。
得了解答,拔腳便走,常常把一隻拖鞋遺剩在我面前的地上而去,直到劃襪走了七八步方才覺察,獨腳跳回來取鞋。
他有幾個星期熱衷于搭火車,幾個星期熱衷于着象棋,又有幾個星期熱衷于查《王雲五大詞典》,現在正熱衷于捉蟋蟀。
但凡事興味一過,便置之不問。
無可熱衷的時候,整日沒精打采,度日如年,口裡叫着:&ldquo餓來!餓來!&rdquo其實他并不想吃東西。
七 有一回我畫一個人牽兩隻羊,畫了兩根繩子。
有一位先生教我:&ldquo繩子隻要畫一根。
牽了一隻羊,後面的都會跟來。
&rdquo我恍悟自己閱曆太少。
後來留心觀察,看見果然:前頭牽了一隻羊走,後面數十隻羊都會跟去。
即使走向屠場,沒有一隻羊肯離群衆而另覓生路的。
後來看見鴨也如此。
趕鴨的人把數百隻鴨放在河裡,不須用繩子系住,群鴨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塊。
上岸的時候,趕鴨的人隻要趕上一二隻,其餘的都會跟了上岸。
即使在四通八達的港口,也沒有一隻鴨肯離群衆而走自己的路的。
牧羊的和趕鴨的就利用它們這模仿性,以完成他們自己的事業。
八 每逢贖得一劑中國藥來,小孩們必然聚攏來看拆藥。
每逢打開一小包,他們必然驚奇叫喊。
有時一齊叫道:&ldquo啊!一包瓜子!&ldquo有時大家笑起來:&ldquo哈哈!四隻骰子!&rdquo有時驚奇得很:&ldquo咦!這是洋囡囡的頭發呢!&rdquo又有時吓了一跳:&ldquo哎喲!許多老蟬!&rdquo&hellip&hellip病人聽了這種叫聲,可以轉颦為笑。
自笑為什麼生了病要吃瓜子、骰子、洋囡囡的頭發或老蟬呢?看藥方也是病中的一種消遣。
藥方前面的脈理大都乏味,後面的藥名卻怪有趣。
這回我所服的,有一種叫作&ldquo知母&rdquo,有一種叫作&ldquo女貞&rdquo,名稱都很别緻。
還有&ldquo銀花&rdquo&ldquo野薔薇&rdquo,好像新出版的書的名目。
吃外國藥沒有這種趣味。
中國數千年來為世界神秘風雅之國,這特色在一劑藥裡也很顯明地表示着,來華考察的外國人,應該多吃幾劑中國藥回去。
九 《項脊軒記》裡歸熙甫描寫自己閉戶讀書之久,說&ldquo能以足音辨人&rdquo。
我近來卧病之久,也能以足音辨人。
房門外就是扶梯,人在扶梯上走上走下,我不但能辨别各人的足音,又能在一人的足音中辨别其所為何來。
&ldquo這回是徐媽送藥來了?&rdquo果然。
&ldquo這回是五官送報紙來了?&rdquo果然。
記得從前寓居在嘉興時,大門終日關閉。
房屋進深。
敲門不易聽見,故在門上裝一鈴索。
來客拉索,裡面的鈴響了,人便出來開門。
但來客極稀,總是這幾個人。
我聽慣了,也能以鈴聲辨人,有時一種頑童或閑人經過門口,由于手癢或奇妙的心理,無端把鈴索拉幾下就逃,開門的人白跑了好幾回,但以後不再上當了。
因為我能辨别他們的鈴聲中含有倉皇的音調,便置之不理了。
十 盛夏的某晚,天氣大熱,而且奇悶。
院子裡納涼的人,每人隔開數丈,默默地坐着搖扇。
除了扇子的微音和偶發的呻吟聲以外,沒有别的聲響。
大家被炎威壓迫得動彈不得,而且不知所雲了。
這沉悶的靜默繼續了約半小時之久。
牆外的弄裡一個嘹亮清脆而有力的叫聲,忽然來打破這靜默:&ldquo今夜好熱!啊咦&mdash&mdash好熱!&rdquo 院子裡的人不期地跟着他叫:&ldquo好熱!&rdquo接着便有人起:行動,或者起立,或者欠伸,似乎大家出了一口氣。
炎威也似乎被這喊聲喝退了些。
十一 尊客降臨,我陪他們吃飯往往失禮。
有的尊客吃起飯來慢得很:一粒一粒地數進口去。
我則吃兩碗飯隻消五六分鐘,不能奉陪。
我吃飯快速的習慣是小時在寄宿學校裡養成的。
那校中功課很忙,飯後的時間要練習彈琴。
我每餐連盥洗隻限十分鐘了事,養成了習慣。
現在我早已出學校,可以無須如此了,但這習慣仍是不改。
我常自比于牛的反刍:牛在山野中自由覓食,防猛獸迫害,先把草囫囵吞入胃中,回洞後再吐出來細細嚼食,養成了習慣。
現在牛已被人關在家裡喂養,可以無須如此了,但這習慣仍是不改。
據我推想,牛也許是戀慕着野生時代在山中的自由,所以不肯改去它的習慣的。
十二 新點着一支香煙,吸了三四口,拿到痰盂上去敲煙灰。
敲得重了些,雪白而長長的一支大美麗香煙翻落在痰盂中,&ldquo吱&rdquo的一聲叫,溺死在污水裡了。
我向痰盂怅望,嗟歎了兩聲,似有&ldquo一失足成千古恨&rdquo之感。
我覺得這比丢棄兩個銅闆肉痛得多。
因為香煙經過人工的制造,且直接有惠于我的生活。
故我對于這東西本身自有感情,與價錢無關。
兩角錢可買二十包火柴。
照理,丢掉兩角錢同焚去二十包火柴一樣。
但丢掉兩角錢不足深惜,而焚去二十包火柴人都不忍心做。
做了即使别人不說暴殄天物,自己也對不起火柴。
十三 一位開羊行的朋友為我談羊的話。
據說他們行裡有一隻不殺的老羊,因為它頗有功勞:他們在鄉下收羅了一群羊,要裝進船裡,運往上海去屠殺的時候,群羊往往不肯走上船去。
他們便牽這老羊出來。
老羊向群羊叫了幾聲,奮勇地走到河岸上,蹲身一跳,首先跳入船中。
群羊看見老羊上船,大家便模仿起來,争先恐後地跳進船裡去。
等到一群羊全部上船之後;他們便把老羊牽上岸來,仍舊送回栅裡。
每次裝羊,必須央這老羊引導。
老羊因有這點功勞,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我想,這不殺的老羊,原來是該死的&ldquo羊奸&rdquo。
一九三三年九月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廬山面目 &ldquo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隻疑雲霧裡,猶有六朝僧。
&rdquo&mdash&mdash錢起。
這位唐朝詩人教我們&ldquo不可登&rdquo,我們沒有聽他的話,竟在兩小時内乘汽車登上了匡廬。
這兩小時内氣候由盛夏迅速進入了深秋。
上汽車的時候九十五度,在汽車中先藏扇子,後添衣服,下汽車的時候不過七十幾度了。
趕第三招待所的汽車駛過正街鬧市的時候,廬山給我的最初印象竟是桃源仙境: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茶館酒樓,百貨之屬;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不過他們看見了我們沒有&ldquo乃大驚&rdquo,因為上山避暑休養的人很多,招待所滿坑滿谷,好容易留兩個房間給我們住。
廬山避暑勝地,果然名不虛傳。
這一天天氣晴朗。
憑窗遠眺,但見近處古木參天,綠蔭蔽日;遠處崗巒起伏,白雲出沒。
有時一帶樹林忽然不見,變成了一片雲海;有時一片白雲忽然消散,變成了許多樓台。
正在凝望之間,一朵白雲冉冉而來,鑽進了我們的房間裡。
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開窗戶,歡迎它進來共住;但我猶未免為俗人,連忙關窗謝客。
我想,廬山真面目的不容易窺見,就因為了這些白雲在那裡作怪。
廬山的名勝古迹很多,據說共有兩百多處。
但我們十天内遊蹤所到的地方,主要的就是小天池、花徑、天橋、仙人洞、含鄱口、黃龍潭,烏龍潭等處而已。
夏禹治水的時候曾經登大漢陽峰,周朝的匡俗曾經在這裡隐居,晉朝的慧遠法師曾經在東林寺門口種松樹,王羲之曾經在歸宗寺洗墨,陶淵明曾經在溫泉附近的栗裡村住家,李白曾經在五老峰下讀書,白居易曾經在花徑詠桃花,朱熹曾經在白鹿洞講學,王陽明曾經在舍身岩散步,朱元璋和陳友諒曾經在天橋作戰&hellip&hellip古迹不可勝計。
然而憑吊也頗傷腦筋,況且我又不是詩人,這些古迹不能激發我的靈感,跑去訪尋也是枉然,所以除了乘便之外,大都沒有專程拜訪。
有時我的太太跟着孩子們去尋幽探險了,我獨自高卧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樓上看看廬山風景照片和導遊之類的書,山光照檻,雲樹滿窗,塵嚣絕迹,涼生枕簟,倒是真正的避暑。
我看到天橋的照片,遊興發動起來,有一天就跟着孩子們去尋訪。
爬上斷崖去的時候,一位挂着南京大學徽章的教授告訴我:&ldquo上面路很難走,老先生不必去吧。
天橋的那條石頭大概已經跌落,就隻是這麼一個斷崖。
&rdquo我擡頭一看,果然和照片中所見不同:照片上是兩個斷崖相對,右面的斷崖上伸出一根大石條來,伸向左面的斷崖,但是沒有達到,相距數尺,仿佛一腳可以跨過似的。
然而實景中并沒有石條,隻是相距若幹丈的兩個斷崖,我們所登的便是左面的斷崖。
我想:這地方叫作天橋,大概那根石條就是橋,如今橋已經跌落了。
我們在斷崖上坐看雲起,卧聽鳥鳴,又拍了幾張照片,逍遙地步行回寓。
晚餐的時候,我向管理局的同志探問這座橋何時跌落,他回答我說,本來沒有橋,那照相是從某角度望去所見的光景,啊,我恍然大悟了:那位南京大學教授和我談話的地方,即離開左面的斷崖數十丈的地方,我的确看到有一根不很大的石條伸出在空中,照相鏡頭放在石條附近适當的地方,透視法就把石條和斷崖之間的距離取消,拍下來的就是我所欣賞的照片。
我略感不快,仿佛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商業廣告的當。
然而就照相術而論,我不能說它虛僞,隻是&ldquo太&rdquo巧妙了些。
天橋這個名字也古怪,沒有橋為什麼叫天橋? 含鄱口左望揚子江,右瞰鄱陽湖,天下壯觀,不可不看。
有一天我們果然爬上了最高峰的亭子裡,然而白雲作怪,密密層層地遮蓋了江和湖,不肯給我們看。
我們在亭子裡吃茶,等候了好久,白雲始終不散,望下去白茫茫的,一無所見。
這時候有一個人手裡拿一把芭蕉扇,走進亭子來。
他聽見我們五個人講土白,就和我招呼,說是同鄉。
原來他是湖州人,我們石門灣靠近湖州邊界,語音相似。
我們就用土白同他談起天來。
土白實在痛快,個個字入木三分,極細緻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達得出。
這位湖州客也實在不俗,句句話都動聽。
他說他住在上海,到漢口去望兒子,歸途在九江上岸,乘便一遊廬山。
我問他為什麼帶芭蕉扇,他回答說,這東西妙用無窮:熱的時候扇風,太陽大的時候遮陰,下雨的時候代傘,休息的時候當坐墊,這好比濟公活佛的芭蕉扇。
因此後來我們談起他的時候就稱他為&ldquo濟公活佛&rdquo。
互相叙述遊覽經過的時候,他說他昨天上午才上山,知道正街上的館子規定時間賣飯票,然後買一瓶酒,跑到小天池,在革命烈士墓前奠了酒,浏覽了一番,他就在十一點鐘先買了飯票,然後拿了酒瓶回到館子裡來吃午飯,這頓午飯吃得真開心。
這番話我也聽得真開心。
白雲隻管把揚子江和鄱陽湖封鎖,死不肯給我們看。
時候不早,汽車在山下等候,我們隻得别了濟公活佛回招待所去。
此後濟公佛就變成了我們的談話資料。
姓名地址都沒有問,再見的希望絕少,我們已經把他當作小說裡的人物看待了。
誰知天地之間事有湊巧:幾天之後我們下山,在九江的浔廬餐廳吃飯的時候,濟公活佛忽然又拿着芭蕉扇出現了。
原來他也在九江候船返滬。
我們又互相叙述别後遊覽經過。
此公單槍匹馬,深入不毛,所到的地方比我們多得多。
我隻記得他說有一次獨自走到一個古塔的頂上,那裡面跳出一隻黃鼠狼來,他打湖州白說:&ldquo渠被吾吓了一吓,吾也被渠吓了一吓!&rdquo我覺得這簡直是詩,不過沒有葉韻。
宋楊萬裡詩雲:&ldquo意行偶到無人處,驚起山禽我亦驚。
&rdquo豈不就是這種體驗嗎?現在有些白話詩不講葉韻,就把白話寫成每句一行,一個&ldquo但&rdquo字占一行,一個&ldquo不&rdquo字也占一行,内容不知道說些什麼,我真不懂。
這時候我想:倘能說得像我們的濟公活佛那樣富有詩趣,不葉韻倒也沒有什麼。
在九江的浔廬餐廳吃飯,似乎同在上海差不多。
山上的吃飯情況就不同:我們住的第三招待所離開正街有三四裡路,四周毫無供給,吃飯勢必包在招待所裡。
價錢很便宜,飯菜也很豐富。
隻是聽憑配給,不能點菜,而且吃飯時間限定。
原來這不是菜館,是一個膳堂,仿佛學校的飯廳。
我有四十年不過飯廳生活了,頗有返老還童之感。
跑三四裡路,正街上有一所菜館。
然而這菜館也限定時間,而且供應量有限,若非趁早買票,難免枵腹遊山。
我們在輪船裡的時候,吃飯分五六班,每班限定二十分鐘,必須預先買票。
膳廳裡寫明請勿喝酒。
有一個乘客說:&ldquo吃飯是一件任務。
&rdquo我想:輪船裡地方小,人多,倒也難怪;山上遊覽之區,飲食一定便當。
豈知山上的菜館不見得比輪船裡好些。
我很希望下年這種辦法加以改善。
為什麼呢,這到底是遊覽之區!并不是學校或學習班!人們長年勞動,難得遊山玩水,遊興好的時候難免把吃飯延遲些,跑得肚饑的時候難免想吃些點心。
名勝之區的飲食供應倘能滿足遊客的願望,使大家能夠暢遊,豈不是美上加美呢?然而廬山給我的總是好感,在飲食方面也有好感:青島啤酒開瓶的時候,白沫四散噴射,飛濺到幾尺之外。
我想,我
大抵中國式的器物,以形式為主,而用身體去遷就形式。
故椅子的靠背與坐闆成九十度角,衣服的袖子長過手指。
西洋式的器物,則以身體的實用為主,形式即由實用産生。
故縫西裝須量身體,剪刀柄上的兩個洞,也完全依照手指的橫斷面的形狀而制造。
那種有屁股模子的椅子,顯然是西洋風的産物。
但這已走到西洋風的極端。
而且過分了。
凡物過分必有流弊。
像這種椅子,究竟不合實用,又不雅觀。
我每次看見,常誤認它為一種刑具。
三 散步中,在靜僻的路旁的雜草間拾得一把很大的鑰匙,制造非常精緻而堅牢,似是鞏固的大洋箱上的原配。
不知從何人的手中因何緣而落在這雜草中的?我未被&ldquo路不拾遺&rdquo化,又不耐坐在路旁等候失主的來尋,但也不願把這東西藏進自己的袋裡去,就擎在手中走路,好像采得了一朵野花。
我因此想起《水浒》中五台山上挑酒擔者所唱的歌&ldquo九裡山前作戰場,牧童拾得舊刀槍&hellip&hellip&rdquo這兩句怪有意味。
假如我做了那個牧童,拾得舊刀槍時定有無限的感慨:不知那把槍的柄曾經受過誰人的驅使?那刀槍的尖曾經吃過誰人的血肉?又不知在它們的活動之下,曾經害死了多少人之性命? 也許我現在就同&ldquo牧童拾得舊刀槍&rdquo一樣。
在這把大鑰匙塞在大洋箱的鍵孔中時的活動之下,也曾經害死過不少人的性命,亦未可知。
四 打開十年前堆塞着的一箱舊物來,一一檢視。
每一件東西都告訴我一段舊事。
我仿佛看了一幕自己為主角的影戲。
結果從這裡面取出一把油畫用的調色闆刀,把其餘的照日封閉了,塞在床底下。
但我取出這調色闆刀,并非想描畫,是利用它來切芋艿,削蘿蔔吃。
這原是十餘年前我在東京的舊貨攤上買來的。
它也許曾經跟随名貴的畫家,指揮高價的油畫顔料,制作出畫展一等獎的作品來博得沸騰的榮譽。
現在叫它切芋艿,削蘿蔔,真是委屈了它。
但芋艿、蘿蔔中所含的人生的滋味,也許比油畫中更為豐富,讓它嘗嘗吧。
五 十餘年前有一個時期流行用紫色的水寫字。
買三五個銅闆洋青蓮,可泡一大瓶紫水,随時注入墨匣,有好久可用。
我也用過一回,覺得這固然比磨墨簡便。
但我用了不久就不用了,我嫌它顔色不好,看久了令人厭倦。
後來大家漸漸不用,不久此風便息。
用不厭的,畢竟隻有黑和藍兩色:東洋人寫字用黑。
黑由紅黃藍三原色等量混合而成,三原色具足時,使人起安定圓滿之感。
因為世間一切色彩皆由三原色産生,故黑色中包含着世間一切色彩了。
西洋人寫字用藍,藍色在三原色中為寒色,少刺激而沉靜,最可親近。
故用以寫字,使人看了也不會厭倦。
紫色為紅藍兩色合成。
三原色既不具足,而性又刺激,宜其不堪常用。
但這正是提倡白話文的初期,紫色是一種蓬勃的象征,并非偶然的。
六 孩子們對于生活的興味都濃,而這個孩子特甚。
當他熱衷于一種遊戲的時候,吃飯要叫到五六遍才來,吃了兩三口就走,遊戲中不得已出去小便,常常先放了半場,勒住褲腰,走回來參加一歇遊戲,再去放出後半場。
看書發現一個疑問,立刻捧了書來找我,茅坑間裡也會找尋過來。
得了解答,拔腳便走,常常把一隻拖鞋遺剩在我面前的地上而去,直到劃襪走了七八步方才覺察,獨腳跳回來取鞋。
他有幾個星期熱衷于搭火車,幾個星期熱衷于着象棋,又有幾個星期熱衷于查《王雲五大詞典》,現在正熱衷于捉蟋蟀。
但凡事興味一過,便置之不問。
無可熱衷的時候,整日沒精打采,度日如年,口裡叫着:&ldquo餓來!餓來!&rdquo其實他并不想吃東西。
七 有一回我畫一個人牽兩隻羊,畫了兩根繩子。
有一位先生教我:&ldquo繩子隻要畫一根。
牽了一隻羊,後面的都會跟來。
&rdquo我恍悟自己閱曆太少。
後來留心觀察,看見果然:前頭牽了一隻羊走,後面數十隻羊都會跟去。
即使走向屠場,沒有一隻羊肯離群衆而另覓生路的。
後來看見鴨也如此。
趕鴨的人把數百隻鴨放在河裡,不須用繩子系住,群鴨自能互相追随,聚在一塊。
上岸的時候,趕鴨的人隻要趕上一二隻,其餘的都會跟了上岸。
即使在四通八達的港口,也沒有一隻鴨肯離群衆而走自己的路的。
牧羊的和趕鴨的就利用它們這模仿性,以完成他們自己的事業。
八 每逢贖得一劑中國藥來,小孩們必然聚攏來看拆藥。
每逢打開一小包,他們必然驚奇叫喊。
有時一齊叫道:&ldquo啊!一包瓜子!&ldquo有時大家笑起來:&ldquo哈哈!四隻骰子!&rdquo有時驚奇得很:&ldquo咦!這是洋囡囡的頭發呢!&rdquo又有時吓了一跳:&ldquo哎喲!許多老蟬!&rdquo&hellip&hellip病人聽了這種叫聲,可以轉颦為笑。
自笑為什麼生了病要吃瓜子、骰子、洋囡囡的頭發或老蟬呢?看藥方也是病中的一種消遣。
藥方前面的脈理大都乏味,後面的藥名卻怪有趣。
這回我所服的,有一種叫作&ldquo知母&rdquo,有一種叫作&ldquo女貞&rdquo,名稱都很别緻。
還有&ldquo銀花&rdquo&ldquo野薔薇&rdquo,好像新出版的書的名目。
吃外國藥沒有這種趣味。
中國數千年來為世界神秘風雅之國,這特色在一劑藥裡也很顯明地表示着,來華考察的外國人,應該多吃幾劑中國藥回去。
九 《項脊軒記》裡歸熙甫描寫自己閉戶讀書之久,說&ldquo能以足音辨人&rdquo。
我近來卧病之久,也能以足音辨人。
房門外就是扶梯,人在扶梯上走上走下,我不但能辨别各人的足音,又能在一人的足音中辨别其所為何來。
&ldquo這回是徐媽送藥來了?&rdquo果然。
&ldquo這回是五官送報紙來了?&rdquo果然。
記得從前寓居在嘉興時,大門終日關閉。
房屋進深。
敲門不易聽見,故在門上裝一鈴索。
來客拉索,裡面的鈴響了,人便出來開門。
但來客極稀,總是這幾個人。
我聽慣了,也能以鈴聲辨人,有時一種頑童或閑人經過門口,由于手癢或奇妙的心理,無端把鈴索拉幾下就逃,開門的人白跑了好幾回,但以後不再上當了。
因為我能辨别他們的鈴聲中含有倉皇的音調,便置之不理了。
十 盛夏的某晚,天氣大熱,而且奇悶。
院子裡納涼的人,每人隔開數丈,默默地坐着搖扇。
除了扇子的微音和偶發的呻吟聲以外,沒有别的聲響。
大家被炎威壓迫得動彈不得,而且不知所雲了。
這沉悶的靜默繼續了約半小時之久。
牆外的弄裡一個嘹亮清脆而有力的叫聲,忽然來打破這靜默:&ldquo今夜好熱!啊咦&mdash&mdash好熱!&rdquo 院子裡的人不期地跟着他叫:&ldquo好熱!&rdquo接着便有人起:行動,或者起立,或者欠伸,似乎大家出了一口氣。
炎威也似乎被這喊聲喝退了些。
十一 尊客降臨,我陪他們吃飯往往失禮。
有的尊客吃起飯來慢得很:一粒一粒地數進口去。
我則吃兩碗飯隻消五六分鐘,不能奉陪。
我吃飯快速的習慣是小時在寄宿學校裡養成的。
那校中功課很忙,飯後的時間要練習彈琴。
我每餐連盥洗隻限十分鐘了事,養成了習慣。
現在我早已出學校,可以無須如此了,但這習慣仍是不改。
我常自比于牛的反刍:牛在山野中自由覓食,防猛獸迫害,先把草囫囵吞入胃中,回洞後再吐出來細細嚼食,養成了習慣。
現在牛已被人關在家裡喂養,可以無須如此了,但這習慣仍是不改。
據我推想,牛也許是戀慕着野生時代在山中的自由,所以不肯改去它的習慣的。
十二 新點着一支香煙,吸了三四口,拿到痰盂上去敲煙灰。
敲得重了些,雪白而長長的一支大美麗香煙翻落在痰盂中,&ldquo吱&rdquo的一聲叫,溺死在污水裡了。
我向痰盂怅望,嗟歎了兩聲,似有&ldquo一失足成千古恨&rdquo之感。
我覺得這比丢棄兩個銅闆肉痛得多。
因為香煙經過人工的制造,且直接有惠于我的生活。
故我對于這東西本身自有感情,與價錢無關。
兩角錢可買二十包火柴。
照理,丢掉兩角錢同焚去二十包火柴一樣。
但丢掉兩角錢不足深惜,而焚去二十包火柴人都不忍心做。
做了即使别人不說暴殄天物,自己也對不起火柴。
十三 一位開羊行的朋友為我談羊的話。
據說他們行裡有一隻不殺的老羊,因為它頗有功勞:他們在鄉下收羅了一群羊,要裝進船裡,運往上海去屠殺的時候,群羊往往不肯走上船去。
他們便牽這老羊出來。
老羊向群羊叫了幾聲,奮勇地走到河岸上,蹲身一跳,首先跳入船中。
群羊看見老羊上船,大家便模仿起來,争先恐後地跳進船裡去。
等到一群羊全部上船之後;他們便把老羊牽上岸來,仍舊送回栅裡。
每次裝羊,必須央這老羊引導。
老羊因有這點功勞,得以保全自己的性命。
我想,這不殺的老羊,原來是該死的&ldquo羊奸&rdquo。
一九三三年九月 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 廬山面目 &ldquo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隻疑雲霧裡,猶有六朝僧。
&rdquo&mdash&mdash錢起。
這位唐朝詩人教我們&ldquo不可登&rdquo,我們沒有聽他的話,竟在兩小時内乘汽車登上了匡廬。
這兩小時内氣候由盛夏迅速進入了深秋。
上汽車的時候九十五度,在汽車中先藏扇子,後添衣服,下汽車的時候不過七十幾度了。
趕第三招待所的汽車駛過正街鬧市的時候,廬山給我的最初印象竟是桃源仙境: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茶館酒樓,百貨之屬;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不過他們看見了我們沒有&ldquo乃大驚&rdquo,因為上山避暑休養的人很多,招待所滿坑滿谷,好容易留兩個房間給我們住。
廬山避暑勝地,果然名不虛傳。
這一天天氣晴朗。
憑窗遠眺,但見近處古木參天,綠蔭蔽日;遠處崗巒起伏,白雲出沒。
有時一帶樹林忽然不見,變成了一片雲海;有時一片白雲忽然消散,變成了許多樓台。
正在凝望之間,一朵白雲冉冉而來,鑽進了我們的房間裡。
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開窗戶,歡迎它進來共住;但我猶未免為俗人,連忙關窗謝客。
我想,廬山真面目的不容易窺見,就因為了這些白雲在那裡作怪。
廬山的名勝古迹很多,據說共有兩百多處。
但我們十天内遊蹤所到的地方,主要的就是小天池、花徑、天橋、仙人洞、含鄱口、黃龍潭,烏龍潭等處而已。
夏禹治水的時候曾經登大漢陽峰,周朝的匡俗曾經在這裡隐居,晉朝的慧遠法師曾經在東林寺門口種松樹,王羲之曾經在歸宗寺洗墨,陶淵明曾經在溫泉附近的栗裡村住家,李白曾經在五老峰下讀書,白居易曾經在花徑詠桃花,朱熹曾經在白鹿洞講學,王陽明曾經在舍身岩散步,朱元璋和陳友諒曾經在天橋作戰&hellip&hellip古迹不可勝計。
然而憑吊也頗傷腦筋,況且我又不是詩人,這些古迹不能激發我的靈感,跑去訪尋也是枉然,所以除了乘便之外,大都沒有專程拜訪。
有時我的太太跟着孩子們去尋幽探險了,我獨自高卧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樓上看看廬山風景照片和導遊之類的書,山光照檻,雲樹滿窗,塵嚣絕迹,涼生枕簟,倒是真正的避暑。
我看到天橋的照片,遊興發動起來,有一天就跟着孩子們去尋訪。
爬上斷崖去的時候,一位挂着南京大學徽章的教授告訴我:&ldquo上面路很難走,老先生不必去吧。
天橋的那條石頭大概已經跌落,就隻是這麼一個斷崖。
&rdquo我擡頭一看,果然和照片中所見不同:照片上是兩個斷崖相對,右面的斷崖上伸出一根大石條來,伸向左面的斷崖,但是沒有達到,相距數尺,仿佛一腳可以跨過似的。
然而實景中并沒有石條,隻是相距若幹丈的兩個斷崖,我們所登的便是左面的斷崖。
我想:這地方叫作天橋,大概那根石條就是橋,如今橋已經跌落了。
我們在斷崖上坐看雲起,卧聽鳥鳴,又拍了幾張照片,逍遙地步行回寓。
晚餐的時候,我向管理局的同志探問這座橋何時跌落,他回答我說,本來沒有橋,那照相是從某角度望去所見的光景,啊,我恍然大悟了:那位南京大學教授和我談話的地方,即離開左面的斷崖數十丈的地方,我的确看到有一根不很大的石條伸出在空中,照相鏡頭放在石條附近适當的地方,透視法就把石條和斷崖之間的距離取消,拍下來的就是我所欣賞的照片。
我略感不快,仿佛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商業廣告的當。
然而就照相術而論,我不能說它虛僞,隻是&ldquo太&rdquo巧妙了些。
天橋這個名字也古怪,沒有橋為什麼叫天橋? 含鄱口左望揚子江,右瞰鄱陽湖,天下壯觀,不可不看。
有一天我們果然爬上了最高峰的亭子裡,然而白雲作怪,密密層層地遮蓋了江和湖,不肯給我們看。
我們在亭子裡吃茶,等候了好久,白雲始終不散,望下去白茫茫的,一無所見。
這時候有一個人手裡拿一把芭蕉扇,走進亭子來。
他聽見我們五個人講土白,就和我招呼,說是同鄉。
原來他是湖州人,我們石門灣靠近湖州邊界,語音相似。
我們就用土白同他談起天來。
土白實在痛快,個個字入木三分,極細緻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達得出。
這位湖州客也實在不俗,句句話都動聽。
他說他住在上海,到漢口去望兒子,歸途在九江上岸,乘便一遊廬山。
我問他為什麼帶芭蕉扇,他回答說,這東西妙用無窮:熱的時候扇風,太陽大的時候遮陰,下雨的時候代傘,休息的時候當坐墊,這好比濟公活佛的芭蕉扇。
因此後來我們談起他的時候就稱他為&ldquo濟公活佛&rdquo。
互相叙述遊覽經過的時候,他說他昨天上午才上山,知道正街上的館子規定時間賣飯票,然後買一瓶酒,跑到小天池,在革命烈士墓前奠了酒,浏覽了一番,他就在十一點鐘先買了飯票,然後拿了酒瓶回到館子裡來吃午飯,這頓午飯吃得真開心。
這番話我也聽得真開心。
白雲隻管把揚子江和鄱陽湖封鎖,死不肯給我們看。
時候不早,汽車在山下等候,我們隻得别了濟公活佛回招待所去。
此後濟公佛就變成了我們的談話資料。
姓名地址都沒有問,再見的希望絕少,我們已經把他當作小說裡的人物看待了。
誰知天地之間事有湊巧:幾天之後我們下山,在九江的浔廬餐廳吃飯的時候,濟公活佛忽然又拿着芭蕉扇出現了。
原來他也在九江候船返滬。
我們又互相叙述别後遊覽經過。
此公單槍匹馬,深入不毛,所到的地方比我們多得多。
我隻記得他說有一次獨自走到一個古塔的頂上,那裡面跳出一隻黃鼠狼來,他打湖州白說:&ldquo渠被吾吓了一吓,吾也被渠吓了一吓!&rdquo我覺得這簡直是詩,不過沒有葉韻。
宋楊萬裡詩雲:&ldquo意行偶到無人處,驚起山禽我亦驚。
&rdquo豈不就是這種體驗嗎?現在有些白話詩不講葉韻,就把白話寫成每句一行,一個&ldquo但&rdquo字占一行,一個&ldquo不&rdquo字也占一行,内容不知道說些什麼,我真不懂。
這時候我想:倘能說得像我們的濟公活佛那樣富有詩趣,不葉韻倒也沒有什麼。
在九江的浔廬餐廳吃飯,似乎同在上海差不多。
山上的吃飯情況就不同:我們住的第三招待所離開正街有三四裡路,四周毫無供給,吃飯勢必包在招待所裡。
價錢很便宜,飯菜也很豐富。
隻是聽憑配給,不能點菜,而且吃飯時間限定。
原來這不是菜館,是一個膳堂,仿佛學校的飯廳。
我有四十年不過飯廳生活了,頗有返老還童之感。
跑三四裡路,正街上有一所菜館。
然而這菜館也限定時間,而且供應量有限,若非趁早買票,難免枵腹遊山。
我們在輪船裡的時候,吃飯分五六班,每班限定二十分鐘,必須預先買票。
膳廳裡寫明請勿喝酒。
有一個乘客說:&ldquo吃飯是一件任務。
&rdquo我想:輪船裡地方小,人多,倒也難怪;山上遊覽之區,飲食一定便當。
豈知山上的菜館不見得比輪船裡好些。
我很希望下年這種辦法加以改善。
為什麼呢,這到底是遊覽之區!并不是學校或學習班!人們長年勞動,難得遊山玩水,遊興好的時候難免把吃飯延遲些,跑得肚饑的時候難免想吃些點心。
名勝之區的飲食供應倘能滿足遊客的願望,使大家能夠暢遊,豈不是美上加美呢?然而廬山給我的總是好感,在飲食方面也有好感:青島啤酒開瓶的時候,白沫四散噴射,飛濺到幾尺之外。
我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