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無寵不驚過一生
關燈
小
中
大
quo。
其做法,用煤頭紙火把老蠶豆莢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莢裡的兩粒豆就從下端滑出,再将莢的頂端稍稍剪去一點,使成一個小孔。
然後把豆莢放在水裡,待它裝滿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來,再以另一手的指用力壓榨豆莢,一條細長的水帶便從豆莢的頂端的小孔内射出。
制法精巧的,射水可達一二丈之遠。
他又教我&ldquo豆梗笛&rdquo的做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長約寸許,以一端塞入口中輕輕咬嚼,吹時便發喈喈之音,再摘取蠶豆梗的下段,長約四五寸,用指爪在梗上均勻地開幾個洞,做成豆的樣子。
然後把豌豆梗插入這笛的一端,用兩手的指随意啟閉各洞而吹奏起來,其音宛如無腔之短笛。
他又教我用洋蠟燭的油做種種的澆造和塑造。
用芋艿或番薯镌刻種種的印版,大類現今的木版畫&hellip&hellip諸如此類的玩意兒,亦複不勝枚舉。
現在我對這些兒時的樂串久已緣遠了。
但在說起我額上的疤的來由時,還能熱烈地回憶神情活躍的五哥哥和這種興緻勃勃的玩意兒。
誰言我左額上的疤痕是缺陷?這是我的兒時歡樂的佐證,我的黃金時代的遺迹。
過去的事,一切都同夢幻一般地消滅,沒有痕迹留存了。
隻有這個疤,好像是&ldquo脊杖二十,刺配軍州&rdquo是打在臉上的金印,永久地明顯地記錄着過去的事實,一說起就可使我曆曆地回憶前塵。
仿佛我是在兒童世界的本貫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這成人社會的&ldquo遠惡軍州&rdquo來的。
這無期的流刑雖然使我永無還鄉之望,但憑這臉上的金印,還可回溯往昔,追尋故鄉的美麗的夢啊! 翠拂行人首 [1]原載《人間世》1934年7月20日第8期,原名《疤》。
我的母親[1] 中國文化館要我寫一篇《我的母親》,并寄我母親的照片一張。
照片我有一張四寸的肖像。
一向挂在我的書桌的對面。
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這一張小的不妨送人。
但是《我的母親》一文從何處說起呢?看看我母親的肖像,想起了母親的坐姿。
母親生前沒有攝影取坐像的照片,但這姿态清楚地攝入在我腦海中的底片上,不過沒有曬出。
現在就用筆墨代替顯形液和定影液,把我的母親的坐像曬出來吧:我的母親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是母親的老位子。
從我小時候直到她逝世前數月,母親空下來總是坐在這把椅子上,這是很不舒服的一個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開間的樓廳,右邊是我的堂兄家,左邊一間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沒有闆壁隔開,隻拿在左右的兩排八仙椅子當作三份人家的界限。
所以母親坐的椅子,背後淩空。
若是沙發椅子,三面有柔軟的厚壁,淩空無妨礙。
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闆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隻是疏疏的幾根木條,其高隻及人的肩膀。
母親坐着沒處擱頭,很不安穩。
母親又防椅子的腳擺在泥土上要黴爛,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墊在椅子腳下,因此這隻八仙椅子特别高,母親坐上去兩腳須得挂空,很不便利。
所謂西北角,就是左邊最裡面的一隻椅子,這椅子的裡面就是通過退堂的門。
退堂裡就是竈間。
母親坐在椅子上向裡面顧,可以看見竈頭。
風從裡面吹出的時候,煙灰和油氣都吹在母親身上,很不衛生。
堂前隔着三四尺闊的一條天井便是牆門。
牆外面便是我們的染坊店。
母親坐在椅子裡向外面望,可以看見雜沓往來的顧客,聽到沸反盈天的市井聲,很不清靜。
但我的母親一身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裡的這樣不安穩、不便利、不衛生、不清靜的一隻八仙椅子上,眼睛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母親為什麼老是坐在這樣不舒服的椅子裡呢?因為這位子在我家中最為重要。
母親坐在這位子裡可以顧到竈上,又可以顧到店裡。
母親為要兼顧内外,便顧不到座位的安穩不安穩,便利不便利,衛生不衛生,和清靜不清靜了。
我四歲時,父親中了舉人,同年祖母逝世,父親丁艱(注:遭逢父母喪事)在家,郁郁不樂,以詩酒自娛,不管家事,丁艱終而科舉廢,父親就從此隐遁。
這期間家事店事,内外都歸母親一個兼理。
我從書堂出來,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裡的椅子上的母親的身邊,向她讨點東西吃。
母親口角上表出親愛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頭頂的&ldquo餓殺貓籃&rdquo,拿起餅餌給我吃;同時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給我幾句勉勵。
我九歲的時候,父親遺下了母親和我們姐弟六人,薄田數畝和染坊店一間而逝世。
我家内外一切責任全部歸母親負擔。
此後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時間愈加多了。
工人們常來坐在裡面的凳子上,同母親談家事;店夥們常來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親談店事;父親的朋友和親戚鄰人常來坐在對面的椅子上,同母親交涉或應酬。
我從學堂裡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邊,同母親讨個銅闆。
有時這四班人同時來到,使得母親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嚴肅的光輝來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時又用了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來勸勉,撫愛,或應酬。
當時的我看慣了這種光景,以為母親是天生坐在這隻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有四班人向她纏繞不清的。
我十七歲離開母親,到遠方求學。
臨行的時候,母親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誡我待人接物求學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關照我起居飲食一切的細事。
她給我準備學費,她給我置備行李,她給我制一罐豬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網籃裡;她給我做一個小線闆,上面插兩隻引線放在我的箱子裡,然後送我出門。
放假歸來的時候,我一進店門,就望見母親坐在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
她歡迎我歸家,口角上表現了慈愛的笑容,她探問我的學業,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
晚上她親自上竈,燒些我所愛吃的菜蔬給我吃,燈下她詳詢我的學校生活,加以勉勵,教訓,或責備。
我廿二歲畢業後,赴遠方服務,不肯依居母親膝下,唯假期歸省。
每次歸家,依然看見母親坐在西北角裡的椅子上,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現出慈愛的笑容。
她像賢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師一般教訓我。
我三十歲時,棄職歸家,讀書著述奉母,母親還是每天坐在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隻是她的頭發已由灰白漸漸轉成銀白了。
我三十三歲時,母親逝世。
我家老屋西角裡的八仙椅子上,從此不再有我母親坐着了。
然而每逢看見這隻椅子的時候,腦際一定浮出母親的坐像&mdash&mdash眼睛裡發了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現出慈愛的笑容。
她是我的母親,同時又是我的父親。
她以一身任嚴父兼慈母之職而訓誨我撫養我,我從呱呱墜地的時候直到三十三歲,不,直到現在。
陶淵明詩雲:&ldquo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
&rdquo我也犯這個毛病;我曾經全部接受了母親的慈愛,但不會全部接受她的訓誨。
所以現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親的坐像,對于她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覺得十分感謝,對于她眼睛裡的嚴肅的光輝,覺得十分恐懼。
這光輝每次給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勵。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家住夕陽江上村一彎流水繞柴門種來松樹高于屋借與春禽養子孫 [1]原載《我的母親》(中國文化館香港館出版1948年9月版)。
白鵝 抗戰勝利後八個月零十天,我賣脫了三年前在重慶沙坪壩廟灣地方自建的小屋,遷居城中去等候歸舟。
除了托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對這小屋實在毫無留戀。
因為這屋太簡陋了,這環境太荒涼了;我去屋如棄敝屣,倒是屋裡養的一隻白鵝,使我念念不忘。
這白鵝,是一位将要遠行的朋友送給我的。
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從北碚把這鵝帶到重慶來送給我,我親自抱了這雪白的大鳥回家,放在院子内。
它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我一看這姿态,想道:&ldquo好一個高傲的動物!&rdquo凡動物,頭是最主要部分。
這部分的形狀,最能表明動物的性格。
例如獅子、老虎,頭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強。
麒麟、駱駝,頭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
狼、狐、狗等,頭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
豬猡、烏龜等,頭都是縮的,表示其冥頑愚蠢。
鵝的頭在比例上比駱駝更高,與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聲、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種傲慢之氣。
鵝的叫聲,與鴨的叫聲大體相似,都是&ldquo軋軋&rdquo然的。
但音調上大不相同。
鴨的&ldquo軋軋&rdquo,其音調瑣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鵝的&ldquo軋軋&rdquo,其音調嚴肅鄭重,有似厲聲呵斥。
它的舊主人告訴我:養鵝等于養狗,它也能看守門戶。
後來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嚣;甚至籬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吭大叫,其叫聲的嚴厲,不亞于狗的狂吠。
狗的狂吠,是專對生客或宵小用的;見了主人,狗會搖頭擺尾,嗚嗚地乞憐。
鵝則對無論何人,都是厲聲呵斥;要求飼食時的叫聲,也好像大爺嫌飯遲而怒罵小使一樣。
鵝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這在大體上也與鴨相似,但鴨的步調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
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評劇裡的淨角出場。
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現,我們走近雞或鴨,這雞或鴨一定讓步逃走,這是表示對人懼怕。
所以我們要捉住雞或鴨,頗不容易,那鵝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見人走來簡直不讓;有時非但不讓,竟伸過頸子來咬你一口。
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這傲慢終歸是狂妄的。
我們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項頸,而任意處置它。
家畜之中,最傲人的無過于鵝,同時最容易捉住的也無過于鵝。
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笑。
我們的鵝是吃冷飯的,一日三餐。
它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
先吃一口冷飯,次吃一口水,然後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
大約這些泥和草也有各種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選定的。
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闆,絲毫不苟。
譬如吃了一口飯,倘水盆偶然放在遠處,它一定從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飲水一口。
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
吃過泥和草再回來吃飯。
這樣從容不迫地吃飯,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像飯館裡的堂倌一樣。
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的脾氣,每逢它吃飯的時候,狗就躲在籬邊窺伺。
等它吃過一口飯,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當兒,狗就敏捷地跑上來,努力地吃它的飯。
沒有吃完,鵝老爺偶然早歸,伸頸去咬狗,并且厲聲叫罵,狗立刻逃往籬邊,蹲着靜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飯,再走開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時候,狗又敏捷地跑上來,這回就把它的飯吃完,揚長而去了。
等到鵝再來吃飯的時候,飯罐已經空空如也。
鵝便昂首大叫,似乎責備人們供養不周。
這時我們便替它添飯,并且站着侍候。
因為鄰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來蹲着窺伺了。
鄰近的雞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腳地來偷鵝的飯吃。
我們不勝其煩,以後便将飯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遠去,讓雞、狗偷飯吃。
然而它所必需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點遠近無定,為了找這盛馔,它仍是要走遠去的。
因此鵝的吃飯,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鵝,不拘它如何高傲,我們始終要養它,直到房子賣脫為止。
因為它對我們,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有貢獻,使主母和主人都歡喜它。
物質上的貢獻,是生蛋。
它每天或隔天生一個蛋,籬邊特設一堆稻草,鵝蹲伏在稻草中了,便是要生蛋了。
家裡的小孩子更興奮,站在它旁邊等候。
它分娩畢,就起身,大踏步走進屋裡去,大聲叫開飯。
這時候孩子們把蛋熱熱地撿起,藏在背後拿進屋子來,說是怕鵝看見了要生氣。
鵝蛋真是大,有雞蛋的四倍呢!主母的蛋簍子内積得多了,就拿來制鹽蛋,炖一個鹽鵝蛋,一家人吃不了!工友上街買菜回來說:&ldquo今天菜市上有賣鵝蛋的,要四百元一個,我們的鵝每天掙四百元,一個月掙一萬二,比我們做工的還好呢,哈哈,哈哈。
&rdquo我們也陪他一個&ldquo哈哈,哈哈&rdquo。
望望那鵝,它正吃飽了飯,昂胸凸肚地,在院子裡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氣了。
但我覺得,比吃鵝蛋更好的,還是它的精神的貢獻。
因為我們這屋實在太簡陋,環境實在太荒涼,生活實在太岑寂了。
賴有這一隻白鵝,點綴庭院,增加生氣,慰我寂寥。
且說我這屋子,真是簡陋極了:籬笆之内,地皮二十方丈,屋所占的隻六方丈。
這六方丈上,建着三間&ldquo抗建式&rdquo平屋,每間前後劃分為二室,共得六室,每室平均一方丈。
中央一間,前室特别大些,約有一方丈半弱,算是食堂兼客堂;後室就隻有半方丈強,比公共汽車還小,作為家人的卧室西邊一間,平均劃分為二,算是廚房及工友室。
東邊一間,也平均劃分為二,後室也是家人的卧室,前室便是我的書房兼卧房。
三年以來,我坐卧寫作,都在這一方丈内。
歸熙甫《項脊軒記》中說:&ldquo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rdquo又說,&ldquo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rdquo我隻有想起這些話的時候,感覺得自己滿足。
我的屋雖不上漏,可是牆是竹制的,單薄得很,夏天九點鐘以後,東牆上炙手可熱,室内好比開放了熱水汀。
這時候反教人希望警報,可到六七丈深的地下室去涼快一下呢。
竹籬之内的院子,薄薄的泥層下面盡是岩石,隻能種些番茄、蠶豆、芭蕉之類,卻不能種樹木。
竹籬之外,坡岩起伏,盡是荒郊。
因此這小屋赤裸裸的,孤零零的,毫無依蔽;遠遠望來,正像一個亭子。
我長年坐守其中,就好比一個亭長。
這地點離街約有裡許,小徑迂回,不易尋找,來客極稀,杜詩&ldquo幽栖地僻經過少&rdquo一句,這室可以受之無愧。
風雨之日,泥濘載途,狗也懶得走過,環境荒涼更甚。
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還覺得可怕。
自從這小屋落成之後,我就辭絕了教職,恢複了戰前的閑居生活。
我對外間絕少往來,每日隻是讀書作畫,飲酒閑談而已。
我的時間全部是我自己的,這是我的性格的要求,這在我是認為幸福的,然而這幸福必須兩個條件:在太平時,在都會裡。
如今在抗戰期,在荒村裡,這幸福就伴着一種苦悶&mdash&mdash岑寂。
為避免這苦悶,我便在讀書、作畫之餘,在院子裡種豆,種菜,養鴿,養鵝,而鵝給我的印象最深。
因為它有那麼龐大的身體,那麼雪白的顔色,那麼雄壯的叫聲,那麼軒昂的态度,那麼高傲的脾氣,和那麼可笑的行為。
在這荒涼岑寂的環境中,這鵝竟成了一個焦點。
凄風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時,推窗一望,死氣沉沉,唯有這偉大的雪白的東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獨步,好像一個武裝的守衛,使得這小屋有了保障,這院子有了主宰,這環境有了生氣。
我的小屋易主的前幾天,我把這鵝送給住在小龍坎的朋友人家。
送出之後的幾天内,頗有異樣的感覺。
這感覺與訣别一個人的時候所發生的感覺完全相同,不過分量較為輕微而已。
原來一切衆生,本是同根,凡屬血氣,皆有共感。
所以這禽鳥比這房屋更是牽惹人情,更能使人留戀。
現在我寫這篇短文,就好比為一個永訣的朋友立傳,寫照。
這鵝的舊主人姓夏名宗禹,現在與我鄰居着。
一九四六年夏于重慶 今朝風日好或恐有人來 閑居[1] 閑居,在生活上人都說是不幸的,但在情趣上我覺得是最快适的了。
假如國民政府新定
其做法,用煤頭紙火把老蠶豆莢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莢裡的兩粒豆就從下端滑出,再将莢的頂端稍稍剪去一點,使成一個小孔。
然後把豆莢放在水裡,待它裝滿了水,以一手的指捏住其下端而取出來,再以另一手的指用力壓榨豆莢,一條細長的水帶便從豆莢的頂端的小孔内射出。
制法精巧的,射水可達一二丈之遠。
他又教我&ldquo豆梗笛&rdquo的做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長約寸許,以一端塞入口中輕輕咬嚼,吹時便發喈喈之音,再摘取蠶豆梗的下段,長約四五寸,用指爪在梗上均勻地開幾個洞,做成豆的樣子。
然後把豌豆梗插入這笛的一端,用兩手的指随意啟閉各洞而吹奏起來,其音宛如無腔之短笛。
他又教我用洋蠟燭的油做種種的澆造和塑造。
用芋艿或番薯镌刻種種的印版,大類現今的木版畫&hellip&hellip諸如此類的玩意兒,亦複不勝枚舉。
現在我對這些兒時的樂串久已緣遠了。
但在說起我額上的疤的來由時,還能熱烈地回憶神情活躍的五哥哥和這種興緻勃勃的玩意兒。
誰言我左額上的疤痕是缺陷?這是我的兒時歡樂的佐證,我的黃金時代的遺迹。
過去的事,一切都同夢幻一般地消滅,沒有痕迹留存了。
隻有這個疤,好像是&ldquo脊杖二十,刺配軍州&rdquo是打在臉上的金印,永久地明顯地記錄着過去的事實,一說起就可使我曆曆地回憶前塵。
仿佛我是在兒童世界的本貫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這成人社會的&ldquo遠惡軍州&rdquo來的。
這無期的流刑雖然使我永無還鄉之望,但憑這臉上的金印,還可回溯往昔,追尋故鄉的美麗的夢啊! 翠拂行人首 [1]原載《人間世》1934年7月20日第8期,原名《疤》。
我的母親[1] 中國文化館要我寫一篇《我的母親》,并寄我母親的照片一張。
照片我有一張四寸的肖像。
一向挂在我的書桌的對面。
已有放大的挂在堂上,這一張小的不妨送人。
但是《我的母親》一文從何處說起呢?看看我母親的肖像,想起了母親的坐姿。
母親生前沒有攝影取坐像的照片,但這姿态清楚地攝入在我腦海中的底片上,不過沒有曬出。
現在就用筆墨代替顯形液和定影液,把我的母親的坐像曬出來吧:我的母親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是母親的老位子。
從我小時候直到她逝世前數月,母親空下來總是坐在這把椅子上,這是很不舒服的一個座位:我家的老屋是一所三開間的樓廳,右邊是我的堂兄家,左邊一間是我的堂叔家,中央是沒有闆壁隔開,隻拿在左右的兩排八仙椅子當作三份人家的界限。
所以母親坐的椅子,背後淩空。
若是沙發椅子,三面有柔軟的厚壁,淩空無妨礙。
但我家的八仙椅子是木造的,坐闆和靠背成九十度角,靠背隻是疏疏的幾根木條,其高隻及人的肩膀。
母親坐着沒處擱頭,很不安穩。
母親又防椅子的腳擺在泥土上要黴爛,用二三寸高的木座子墊在椅子腳下,因此這隻八仙椅子特别高,母親坐上去兩腳須得挂空,很不便利。
所謂西北角,就是左邊最裡面的一隻椅子,這椅子的裡面就是通過退堂的門。
退堂裡就是竈間。
母親坐在椅子上向裡面顧,可以看見竈頭。
風從裡面吹出的時候,煙灰和油氣都吹在母親身上,很不衛生。
堂前隔着三四尺闊的一條天井便是牆門。
牆外面便是我們的染坊店。
母親坐在椅子裡向外面望,可以看見雜沓往來的顧客,聽到沸反盈天的市井聲,很不清靜。
但我的母親一身坐在我家老屋西北角裡的這樣不安穩、不便利、不衛生、不清靜的一隻八仙椅子上,眼睛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母親為什麼老是坐在這樣不舒服的椅子裡呢?因為這位子在我家中最為重要。
母親坐在這位子裡可以顧到竈上,又可以顧到店裡。
母親為要兼顧内外,便顧不到座位的安穩不安穩,便利不便利,衛生不衛生,和清靜不清靜了。
我四歲時,父親中了舉人,同年祖母逝世,父親丁艱(注:遭逢父母喪事)在家,郁郁不樂,以詩酒自娛,不管家事,丁艱終而科舉廢,父親就從此隐遁。
這期間家事店事,内外都歸母親一個兼理。
我從書堂出來,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裡的椅子上的母親的身邊,向她讨點東西吃。
母親口角上表出親愛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頭頂的&ldquo餓殺貓籃&rdquo,拿起餅餌給我吃;同時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給我幾句勉勵。
我九歲的時候,父親遺下了母親和我們姐弟六人,薄田數畝和染坊店一間而逝世。
我家内外一切責任全部歸母親負擔。
此後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時間愈加多了。
工人們常來坐在裡面的凳子上,同母親談家事;店夥們常來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親談店事;父親的朋友和親戚鄰人常來坐在對面的椅子上,同母親交涉或應酬。
我從學堂裡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邊,同母親讨個銅闆。
有時這四班人同時來到,使得母親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嚴肅的光輝來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時又用了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來勸勉,撫愛,或應酬。
當時的我看慣了這種光景,以為母親是天生坐在這隻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有四班人向她纏繞不清的。
我十七歲離開母親,到遠方求學。
臨行的時候,母親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誡我待人接物求學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關照我起居飲食一切的細事。
她給我準備學費,她給我置備行李,她給我制一罐豬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網籃裡;她給我做一個小線闆,上面插兩隻引線放在我的箱子裡,然後送我出門。
放假歸來的時候,我一進店門,就望見母親坐在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
她歡迎我歸家,口角上表現了慈愛的笑容,她探問我的學業,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
晚上她親自上竈,燒些我所愛吃的菜蔬給我吃,燈下她詳詢我的學校生活,加以勉勵,教訓,或責備。
我廿二歲畢業後,赴遠方服務,不肯依居母親膝下,唯假期歸省。
每次歸家,依然看見母親坐在西北角裡的椅子上,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現出慈愛的笑容。
她像賢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師一般教訓我。
我三十歲時,棄職歸家,讀書著述奉母,母親還是每天坐在西北角裡的八仙椅子上,眼睛裡發出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出慈愛的笑容。
隻是她的頭發已由灰白漸漸轉成銀白了。
我三十三歲時,母親逝世。
我家老屋西角裡的八仙椅子上,從此不再有我母親坐着了。
然而每逢看見這隻椅子的時候,腦際一定浮出母親的坐像&mdash&mdash眼睛裡發了嚴肅的光輝,口角上表現出慈愛的笑容。
她是我的母親,同時又是我的父親。
她以一身任嚴父兼慈母之職而訓誨我撫養我,我從呱呱墜地的時候直到三十三歲,不,直到現在。
陶淵明詩雲:&ldquo昔聞長者言,掩耳每不喜。
&rdquo我也犯這個毛病;我曾經全部接受了母親的慈愛,但不會全部接受她的訓誨。
所以現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親的坐像,對于她口角上的慈愛的笑容覺得十分感謝,對于她眼睛裡的嚴肅的光輝,覺得十分恐懼。
這光輝每次給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勵。
一九三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家住夕陽江上村一彎流水繞柴門種來松樹高于屋借與春禽養子孫 [1]原載《我的母親》(中國文化館香港館出版1948年9月版)。
白鵝 抗戰勝利後八個月零十天,我賣脫了三年前在重慶沙坪壩廟灣地方自建的小屋,遷居城中去等候歸舟。
除了托庇三年的情感以外,我對這小屋實在毫無留戀。
因為這屋太簡陋了,這環境太荒涼了;我去屋如棄敝屣,倒是屋裡養的一隻白鵝,使我念念不忘。
這白鵝,是一位将要遠行的朋友送給我的。
這朋友住在北碚,特地從北碚把這鵝帶到重慶來送給我,我親自抱了這雪白的大鳥回家,放在院子内。
它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我一看這姿态,想道:&ldquo好一個高傲的動物!&rdquo凡動物,頭是最主要部分。
這部分的形狀,最能表明動物的性格。
例如獅子、老虎,頭都是大的,表示其力強。
麒麟、駱駝,頭都是高的,表示其高超。
狼、狐、狗等,頭都是尖的,表示其刁奸猥鄙。
豬猡、烏龜等,頭都是縮的,表示其冥頑愚蠢。
鵝的頭在比例上比駱駝更高,與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而在它的叫聲、步态、吃相中,更表示出一種傲慢之氣。
鵝的叫聲,與鴨的叫聲大體相似,都是&ldquo軋軋&rdquo然的。
但音調上大不相同。
鴨的&ldquo軋軋&rdquo,其音調瑣碎而愉快,有小心翼翼的意味;鵝的&ldquo軋軋&rdquo,其音調嚴肅鄭重,有似厲聲呵斥。
它的舊主人告訴我:養鵝等于養狗,它也能看守門戶。
後來我看到果然:凡有生客進來,鵝必然厲聲叫嚣;甚至籬笆外有人走路,也要它引吭大叫,其叫聲的嚴厲,不亞于狗的狂吠。
狗的狂吠,是專對生客或宵小用的;見了主人,狗會搖頭擺尾,嗚嗚地乞憐。
鵝則對無論何人,都是厲聲呵斥;要求飼食時的叫聲,也好像大爺嫌飯遲而怒罵小使一樣。
鵝的步态,更是傲慢了。
這在大體上也與鴨相似,但鴨的步調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
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評劇裡的淨角出場。
這正是它的傲慢的性格的表現,我們走近雞或鴨,這雞或鴨一定讓步逃走,這是表示對人懼怕。
所以我們要捉住雞或鴨,頗不容易,那鵝就不然:它傲然地站着,看見人走來簡直不讓;有時非但不讓,竟伸過頸子來咬你一口。
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但這傲慢終歸是狂妄的。
我們一伸手,就可一把抓住它的項頸,而任意處置它。
家畜之中,最傲人的無過于鵝,同時最容易捉住的也無過于鵝。
鵝的吃飯,常常使我們發笑。
我們的鵝是吃冷飯的,一日三餐。
它需要三樣東西下飯:一樣是水,一樣是泥,一樣是草。
先吃一口冷飯,次吃一口水,然後再到某地方去吃一口泥及草。
大約這些泥和草也有各種滋味,它是依着它的胃口而選定的。
這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闆,絲毫不苟。
譬如吃了一口飯,倘水盆偶然放在遠處,它一定從容不迫地踏大步走上前去,飲水一口。
再踏大步走到一定的地方去吃泥,吃草。
吃過泥和草再回來吃飯。
這樣從容不迫地吃飯,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像飯館裡的堂倌一樣。
因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們這位鵝老爺的脾氣,每逢它吃飯的時候,狗就躲在籬邊窺伺。
等它吃過一口飯,踏着方步去吃水、吃泥、吃草的當兒,狗就敏捷地跑上來,努力地吃它的飯。
沒有吃完,鵝老爺偶然早歸,伸頸去咬狗,并且厲聲叫罵,狗立刻逃往籬邊,蹲着靜候,看它再吃了一口飯,再走開去吃水、吃草、吃泥的時候,狗又敏捷地跑上來,這回就把它的飯吃完,揚長而去了。
等到鵝再來吃飯的時候,飯罐已經空空如也。
鵝便昂首大叫,似乎責備人們供養不周。
這時我們便替它添飯,并且站着侍候。
因為鄰近狗很多,一狗方去,一狗又來蹲着窺伺了。
鄰近的雞也很多,也常蹑手蹑腳地來偷鵝的飯吃。
我們不勝其煩,以後便将飯罐和水盆放在一起,免得它走遠去,讓雞、狗偷飯吃。
然而它所必需的盛馔泥和草,所在的地點遠近無定,為了找這盛馔,它仍是要走遠去的。
因此鵝的吃飯,非有一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的! 鵝,不拘它如何高傲,我們始終要養它,直到房子賣脫為止。
因為它對我們,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有貢獻,使主母和主人都歡喜它。
物質上的貢獻,是生蛋。
它每天或隔天生一個蛋,籬邊特設一堆稻草,鵝蹲伏在稻草中了,便是要生蛋了。
家裡的小孩子更興奮,站在它旁邊等候。
它分娩畢,就起身,大踏步走進屋裡去,大聲叫開飯。
這時候孩子們把蛋熱熱地撿起,藏在背後拿進屋子來,說是怕鵝看見了要生氣。
鵝蛋真是大,有雞蛋的四倍呢!主母的蛋簍子内積得多了,就拿來制鹽蛋,炖一個鹽鵝蛋,一家人吃不了!工友上街買菜回來說:&ldquo今天菜市上有賣鵝蛋的,要四百元一個,我們的鵝每天掙四百元,一個月掙一萬二,比我們做工的還好呢,哈哈,哈哈。
&rdquo我們也陪他一個&ldquo哈哈,哈哈&rdquo。
望望那鵝,它正吃飽了飯,昂胸凸肚地,在院子裡跨方步,看野景,似乎更加神氣了。
但我覺得,比吃鵝蛋更好的,還是它的精神的貢獻。
因為我們這屋實在太簡陋,環境實在太荒涼,生活實在太岑寂了。
賴有這一隻白鵝,點綴庭院,增加生氣,慰我寂寥。
且說我這屋子,真是簡陋極了:籬笆之内,地皮二十方丈,屋所占的隻六方丈。
這六方丈上,建着三間&ldquo抗建式&rdquo平屋,每間前後劃分為二室,共得六室,每室平均一方丈。
中央一間,前室特别大些,約有一方丈半弱,算是食堂兼客堂;後室就隻有半方丈強,比公共汽車還小,作為家人的卧室西邊一間,平均劃分為二,算是廚房及工友室。
東邊一間,也平均劃分為二,後室也是家人的卧室,前室便是我的書房兼卧房。
三年以來,我坐卧寫作,都在這一方丈内。
歸熙甫《項脊軒記》中說:&ldquo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rdquo又說,&ldquo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rdquo我隻有想起這些話的時候,感覺得自己滿足。
我的屋雖不上漏,可是牆是竹制的,單薄得很,夏天九點鐘以後,東牆上炙手可熱,室内好比開放了熱水汀。
這時候反教人希望警報,可到六七丈深的地下室去涼快一下呢。
竹籬之内的院子,薄薄的泥層下面盡是岩石,隻能種些番茄、蠶豆、芭蕉之類,卻不能種樹木。
竹籬之外,坡岩起伏,盡是荒郊。
因此這小屋赤裸裸的,孤零零的,毫無依蔽;遠遠望來,正像一個亭子。
我長年坐守其中,就好比一個亭長。
這地點離街約有裡許,小徑迂回,不易尋找,來客極稀,杜詩&ldquo幽栖地僻經過少&rdquo一句,這室可以受之無愧。
風雨之日,泥濘載途,狗也懶得走過,環境荒涼更甚。
這些日子的岑寂的滋味,至今回想還覺得可怕。
自從這小屋落成之後,我就辭絕了教職,恢複了戰前的閑居生活。
我對外間絕少往來,每日隻是讀書作畫,飲酒閑談而已。
我的時間全部是我自己的,這是我的性格的要求,這在我是認為幸福的,然而這幸福必須兩個條件:在太平時,在都會裡。
如今在抗戰期,在荒村裡,這幸福就伴着一種苦悶&mdash&mdash岑寂。
為避免這苦悶,我便在讀書、作畫之餘,在院子裡種豆,種菜,養鴿,養鵝,而鵝給我的印象最深。
因為它有那麼龐大的身體,那麼雪白的顔色,那麼雄壯的叫聲,那麼軒昂的态度,那麼高傲的脾氣,和那麼可笑的行為。
在這荒涼岑寂的環境中,這鵝竟成了一個焦點。
凄風苦雨之日,手酸意倦之時,推窗一望,死氣沉沉,唯有這偉大的雪白的東西,高擎着琥珀色的喙,在雨中昂然獨步,好像一個武裝的守衛,使得這小屋有了保障,這院子有了主宰,這環境有了生氣。
我的小屋易主的前幾天,我把這鵝送給住在小龍坎的朋友人家。
送出之後的幾天内,頗有異樣的感覺。
這感覺與訣别一個人的時候所發生的感覺完全相同,不過分量較為輕微而已。
原來一切衆生,本是同根,凡屬血氣,皆有共感。
所以這禽鳥比這房屋更是牽惹人情,更能使人留戀。
現在我寫這篇短文,就好比為一個永訣的朋友立傳,寫照。
這鵝的舊主人姓夏名宗禹,現在與我鄰居着。
一九四六年夏于重慶 今朝風日好或恐有人來 閑居[1] 閑居,在生活上人都說是不幸的,但在情趣上我覺得是最快适的了。
假如國民政府新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