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
關燈
小
中
大
步。
” 據大學者馬索說,盧貝隆蝮蛇通常避開人類,隻有在受到騷擾時才會攻擊。
一旦被蛇追趕,馬索的建議是作之字形的跑,而且最好往上跑,因為蝮蛇發怒時,在平地上短距離直線沖刺,速度超得過人。
我緊張地四下張望,馬索哈哈大笑:“當然啦,你也不妨學學農夫的本事,一把抓住它的七寸要害,捏得它嘴巴大張,往它嘴裡猛吐一口唾沫,啪!它就一命鳴呼了。
” 他示範着吐了一口痰,命中他養的一條狗的腦袋。
“但最好還是,”馬索說:“帶個女人同行。
女人跑得沒男人快,蛇會先咬到她。
”他回家去吃早餐了,留下我,小心翼翼地穿越樹叢,一路練習吐痰。
遊客部落 複活節假期到了,我們的30餘棵櫻花樹一齊開放。
從馬路上望過來,房子好像浮在一片粉紅與白色交織的海上。
開車路過的人都停車拍照,探頭探腦地沿着車道往上走,直到聽見狗吠,才掉頭回去。
有一夥人特别大膽,竟開着一輛瑞士牌照的車子,直抵我們屋前。
“我們要在這裡野餐,”開車的那位告訴我。
“對不起,這兒是私人住宅。
”” “不,不,”他揮動一張地圖說:“這兒是盧貝隆。
” “不,不,”我指着山:“那兒才是盧貝隆。
” “可是我不能把車開上去。
” 他悻悻地開車走了,在我們努力栽培的草皮上留下深深的車轍。
旅遊季節就這麼開始了。
複活節那個周日,山上村子裡的小停車場擠得滿滿的,沒有一輛車子挂的是本地牌照。
觀光客在窄街小巷裡獵奇尋趣,往人家家裡張望,在教堂前面擺姿勢拍照。
成天閑坐在雜貨店隔壁門坎兒上的小夥子,伸手向每個過路人要10法郎,說是沒錢打電話,而其實他收了錢便踱進咖啡館享樂去了。
“進步咖啡館”是一家多年維持醜陋面貌的店子,室内設計師看到它一定大失所望惡夢不斷。
搖搖晃晃的桌椅全不搭配,牆上挂的畫沉默可憎,廁所傳出的飛濺聲聲聲入耳,隔壁冰淇淋店又十分嘈雜,老闆粗魯,連狗都醜陋不堪。
然而,廁所旁邊有一座玻璃陽台,視野寬廣。
端杯啤酒坐在那裡,觀賞遠山近村的景色變化,可以把阿爾卑斯山都收進眼底。
桌上有一張手寫的字條,警告你不得把煙蒂丢到窗外,因為下面是一家露天餐廳,顧客曾經對此抱有怨言。
但你隻要遵守規則,沒有人會來打擾你。
本地客都坐在吧台邊,陽台是觀光客才去的地方。
複活節的周日,陽台上高朋滿座。
有荷蘭人,登山靴、背包齊全;有德國人,一身珠光寶氣,像是要赴宴會;有巴黎人,臉上擺着傲氣與精明,仿佛在用放大鏡察看細菌;還有一個英國人,腳踏涼鞋,敞開上班穿的那種條紋襯衫領,在用袖珍計算器計算這趟度假花了多少錢,他的妻則在寫風景名信片給家鄉的鄰居。
老闆的狗在桌間追來趕去,嗅尋掉落的糖粒,吓得那些幹淨利落的巴黎人直往後退。
收音機雖播放着女歌手的歌聲,卻敵不過廁所制造的雜音。
吧台上又響起一片酒杯碰撞聲,原來本地客紛紛結帳,該回家吃午飯了。
咖啡館外,三輛車糾結成一團,車主相互咆哮。
其實隻要其中一輛後退10公尺,這結就打開了,可是法國人認為開車讓路有失威風,正如他們喜歡随地停車。
在危險彎路上任意超車,好像那才是法國人的作為。
他們常批評意大利人開車橫沖直撞,我倒主張,夜晚餓着肚子在100号公路上飛馳的法國人,才是最要命的瘋子。
電線杆和駐蟲 我離開小村,駕車回家。
本季第一宗車禍剛剛在這條路上發生:“一輛白色标緻舊型車,屁股撞上一根木制電線杆,把它撞成兩段。
左右并無其他車輛,道路也平坦幹淨,叫人想不通車屁股怎麼狠狠地與電線杆遭遇。
”一個年輕人站在路中央搔頭,看見我停車,他咧開嘴笑了。
我問他有沒有受傷。
“我沒事,”他說:“車子恐怕報銷了。
”我看看上半身彎向車頂的電線杆——幾根電話線吊住它,所以沒有完全倒下——它也報銷了。
“我們得快走,”年輕人說:“不能讓别人知道。
”他豎起一根手指壓在唇上。
“你能不能送我回家?就在路那頭。
我要去找輛拖拉機。
” 他上了我的車,肇事原因立刻明了,原來他一身酒氣,仿佛剛在酒裡洗過澡似的。
他解釋為什麼得急速且秘密地把車吊走。
郵局若知道他撞壞了電話線杆,會向他索賠。
“不能讓别人知道。
”他重複,邊說邊加強語氣似的打了兩個酒嗝。
我把他送到,自己回家。
半小時後,我又開車去看拖吊工作是否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
車子還在那兒,旁邊圍了一群農夫,七嘴八舌地争吵着。
馬路上另有兩部小汽車和一輛拖拉機,擋住了路面。
我正看着,又一輛車開來,接起喇叭,催拖拉機讓路。
開拖拉機的人手指肇事殘骸,聳聳肩膀。
喇叭聲再度響起,這次響個不停,回聲振動山谷,相信在兩公裡外的梅納村都聽得到。
騷亂又持續了半小時,标緻車終于拖出溝渠,神秘車隊消失在通往本地修車廠的那個方向,留下電線杆在微風中吱嘎作響,似乎在哀叫救命。
郵局一周後派人來換裝,又吸引了一小群人圍觀。
郵局的人問一個農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農夫一臉無辜的樣子聳了聳肩。
“誰曉得?”他說:“蟲蛀的吧?” 賓主對話 巴黎來的一位朋友,一臉茫然審視他已空的酒杯,仿佛有人趁他不注意時倒空了它。
我為他添上酒,他靠回椅背,面孔朝着陽光。
“在巴黎,我們還開着暖氣呢,”嘿一口冰涼的甜酒,他說:“雨下了好幾個星期。
我知道你為什麼喜歡這裡了。
提醒
” 據大學者馬索說,盧貝隆蝮蛇通常避開人類,隻有在受到騷擾時才會攻擊。
一旦被蛇追趕,馬索的建議是作之字形的跑,而且最好往上跑,因為蝮蛇發怒時,在平地上短距離直線沖刺,速度超得過人。
我緊張地四下張望,馬索哈哈大笑:“當然啦,你也不妨學學農夫的本事,一把抓住它的七寸要害,捏得它嘴巴大張,往它嘴裡猛吐一口唾沫,啪!它就一命鳴呼了。
” 他示範着吐了一口痰,命中他養的一條狗的腦袋。
“但最好還是,”馬索說:“帶個女人同行。
女人跑得沒男人快,蛇會先咬到她。
”他回家去吃早餐了,留下我,小心翼翼地穿越樹叢,一路練習吐痰。
遊客部落 複活節假期到了,我們的30餘棵櫻花樹一齊開放。
從馬路上望過來,房子好像浮在一片粉紅與白色交織的海上。
開車路過的人都停車拍照,探頭探腦地沿着車道往上走,直到聽見狗吠,才掉頭回去。
有一夥人特别大膽,竟開着一輛瑞士牌照的車子,直抵我們屋前。
“我們要在這裡野餐,”開車的那位告訴我。
“對不起,這兒是私人住宅。
”” “不,不,”他揮動一張地圖說:“這兒是盧貝隆。
” “不,不,”我指着山:“那兒才是盧貝隆。
” “可是我不能把車開上去。
” 他悻悻地開車走了,在我們努力栽培的草皮上留下深深的車轍。
旅遊季節就這麼開始了。
複活節那個周日,山上村子裡的小停車場擠得滿滿的,沒有一輛車子挂的是本地牌照。
觀光客在窄街小巷裡獵奇尋趣,往人家家裡張望,在教堂前面擺姿勢拍照。
成天閑坐在雜貨店隔壁門坎兒上的小夥子,伸手向每個過路人要10法郎,說是沒錢打電話,而其實他收了錢便踱進咖啡館享樂去了。
“進步咖啡館”是一家多年維持醜陋面貌的店子,室内設計師看到它一定大失所望惡夢不斷。
搖搖晃晃的桌椅全不搭配,牆上挂的畫沉默可憎,廁所傳出的飛濺聲聲聲入耳,隔壁冰淇淋店又十分嘈雜,老闆粗魯,連狗都醜陋不堪。
然而,廁所旁邊有一座玻璃陽台,視野寬廣。
端杯啤酒坐在那裡,觀賞遠山近村的景色變化,可以把阿爾卑斯山都收進眼底。
桌上有一張手寫的字條,警告你不得把煙蒂丢到窗外,因為下面是一家露天餐廳,顧客曾經對此抱有怨言。
但你隻要遵守規則,沒有人會來打擾你。
本地客都坐在吧台邊,陽台是觀光客才去的地方。
複活節的周日,陽台上高朋滿座。
有荷蘭人,登山靴、背包齊全;有德國人,一身珠光寶氣,像是要赴宴會;有巴黎人,臉上擺着傲氣與精明,仿佛在用放大鏡察看細菌;還有一個英國人,腳踏涼鞋,敞開上班穿的那種條紋襯衫領,在用袖珍計算器計算這趟度假花了多少錢,他的妻則在寫風景名信片給家鄉的鄰居。
老闆的狗在桌間追來趕去,嗅尋掉落的糖粒,吓得那些幹淨利落的巴黎人直往後退。
收音機雖播放着女歌手的歌聲,卻敵不過廁所制造的雜音。
吧台上又響起一片酒杯碰撞聲,原來本地客紛紛結帳,該回家吃午飯了。
咖啡館外,三輛車糾結成一團,車主相互咆哮。
其實隻要其中一輛後退10公尺,這結就打開了,可是法國人認為開車讓路有失威風,正如他們喜歡随地停車。
在危險彎路上任意超車,好像那才是法國人的作為。
他們常批評意大利人開車橫沖直撞,我倒主張,夜晚餓着肚子在100号公路上飛馳的法國人,才是最要命的瘋子。
電線杆和駐蟲 我離開小村,駕車回家。
本季第一宗車禍剛剛在這條路上發生:“一輛白色标緻舊型車,屁股撞上一根木制電線杆,把它撞成兩段。
左右并無其他車輛,道路也平坦幹淨,叫人想不通車屁股怎麼狠狠地與電線杆遭遇。
”一個年輕人站在路中央搔頭,看見我停車,他咧開嘴笑了。
我問他有沒有受傷。
“我沒事,”他說:“車子恐怕報銷了。
”我看看上半身彎向車頂的電線杆——幾根電話線吊住它,所以沒有完全倒下——它也報銷了。
“我們得快走,”年輕人說:“不能讓别人知道。
”他豎起一根手指壓在唇上。
“你能不能送我回家?就在路那頭。
我要去找輛拖拉機。
” 他上了我的車,肇事原因立刻明了,原來他一身酒氣,仿佛剛在酒裡洗過澡似的。
他解釋為什麼得急速且秘密地把車吊走。
郵局若知道他撞壞了電話線杆,會向他索賠。
“不能讓别人知道。
”他重複,邊說邊加強語氣似的打了兩個酒嗝。
我把他送到,自己回家。
半小時後,我又開車去看拖吊工作是否已經神不知鬼不覺地完成。
車子還在那兒,旁邊圍了一群農夫,七嘴八舌地争吵着。
馬路上另有兩部小汽車和一輛拖拉機,擋住了路面。
我正看着,又一輛車開來,接起喇叭,催拖拉機讓路。
開拖拉機的人手指肇事殘骸,聳聳肩膀。
喇叭聲再度響起,這次響個不停,回聲振動山谷,相信在兩公裡外的梅納村都聽得到。
騷亂又持續了半小時,标緻車終于拖出溝渠,神秘車隊消失在通往本地修車廠的那個方向,留下電線杆在微風中吱嘎作響,似乎在哀叫救命。
郵局一周後派人來換裝,又吸引了一小群人圍觀。
郵局的人問一個農夫,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農夫一臉無辜的樣子聳了聳肩。
“誰曉得?”他說:“蟲蛀的吧?” 賓主對話 巴黎來的一位朋友,一臉茫然審視他已空的酒杯,仿佛有人趁他不注意時倒空了它。
我為他添上酒,他靠回椅背,面孔朝着陽光。
“在巴黎,我們還開着暖氣呢,”嘿一口冰涼的甜酒,他說:“雨下了好幾個星期。
我知道你為什麼喜歡這裡了。
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