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庵瑣語

關燈
蚓菴瑣語·古檇李王逋肱枕甫著 餘八齡入裡塾,嘗記一日亭午,館師沈明台與館主人盛生相語間,忽主人之仆入報,曰郡鼓樓銅鐘無故自鳴。

    郡守偶從外歸,疑鼓手戲擊,即于球場責治。

    俄聞樓上複鳴數聲,乃知鐘怪。

     餘弱冠時,見裡中館衖起虹一道,環至十間樓下,約長百馀步,宛如大石梁東西跨駕,近視如煙霧,遠則虹也。

    陵谷後辛卯夏,偶聞宋敏求所著《春明退朝錄》載,敏家有範魯公雜錄,記周世宗親征忠正,駐跸城下,中夜白虹自淝水起,下貫城中,及劉仁瞻以城歸,遷州于下蔡,其城遂蕪廢;又江南李璟發兵攻建州,王延政,有白虹貫城,未幾城陷,舍宇焚爇殆盡。

    二條,因追想我郡兵燹,虹貫之處,廬舍悉毀。

    但昔時白虹下貫,不久即應餘裡。

    所見乃青綠間色,且垂十馀年之久,為小異耳。

     崇祯年,市上有湖廣人持白鼠數百來售,毛色如雪,眼赤如火,閃爍有光。

    識者曰:「此碩鼠也,見則天下将亂。

    」 崇祯甲申二月廿四日,秀水周瑞水甕中,忽作響如蟬鳴,或如人卧鼻息聲。

    攜至門外,裡人聚聽,聲愈高。

    有徽人陳姓者,以扇擊之,甕内大鳴數聲,三日而止。

    按《搜神記》載,漢獻帝建安中,東郡民家甕器無故自發訇訇聲,若有人擊。

    皆主亡國。

     崇祯甲申三月十四日晨起,遍城内外民家門上忽有紅白圈,或?或點或無。

    雖極幽僻處,無不皆然。

    然初不知其何兆,後罹兵火,凡有圈之家,必遭屠戮;?點者,火焚其居;無者人房俱免。

    此必有神主之,非偶然也。

     餘弱冠時,一日同友人湯啟雲出遊三塔寺,遇一丐者,年約三十馀,貌甚豐偉,身着敝布單衫,手攜竹籃,市中乞食。

    一器行至仁文書院前,持石至河濱,敲冰入水,以破布撚塞鼻孔,自沉波底一飯頃,意甚舒适。

    徐起登岸,身氣若蒸,如浴沸湯中,略無寒意。

    已而出籃中飯,飽餐而卧。

    餘怪,欲叩之,适遊人同觀者多,拟于诘朝,至則丐已遁去,莫可蹤迹矣。

    又順治年間,有史二者,亦效前丐。

    後死之日,地方好事者奉若仙,至有鄉紳舍地安葬,持香送殡者,殆數百人。

    似是實非,故并記之。

     予至松江上海縣六團地方,見魚骨卧水濱,大可合抱,長約二丈馀,布泾作梁。

    問之土人雲:「此海鲶肋骨也。

    」漁家有取其脊骨削平代杌者,亦有鑿空作桶盛米者,一骨若此,其巨可知矣。

     崇祯癸未秋,一夕忽聞城上啾唧如羣哭聲,平明方止。

    識者曰:「此城愁也,必有屠戮之禍。

    」後果驗。

     明萬曆末年,有督學使者喬公,按臨我郡試士。

    公廉嚴毅,不少假借。

    公瞽一目,諸生嘲之為「獨木橋」,蓋況其難履也。

    時謠雲:『秀才擺搖揺,難過獨木橋;過了獨木橋,依舊擺搖搖』,惡投考生吟哦搖首。

    佥紙封其儒巾于幾,或坐柱傍,即封于柱。

    封紙若斷,巡役攫其巾去,繳卷時秃首者另置一束。

    文雖隹下,一等一黠。

    生初冠失巾,潛棄網巾,改作未冠,繳卷而出,竟無識者。

    後一生窘甚,在位朗吟雲:「禀上宗師大人,一個蒼蠅在鼻上飛來飛去,癢嬉嬉,不敢擅動,乞差皂隸驅逐開去,待生員好做文字。

    」諸生聞之,烘堂大笑,封紙盡脫,不能概治,止黜是生。

    至今老衙役尚能言之者。

     秀水鄉民張姓者,号新發張邑之豪族也。

    子孫貧落,祖遺大房,售與郡宦盛姓諱萬年。

    拆卸時棟下獲銀錢四枚,上镌「富盛萬年」字。

    蓋張氏之祖建房時,特镌是錢鎮壓柱礎,欲其富盛久遠之吉語耳,讵知已符盛宦之名矣。

    數之前定若此。

     鄉紳吳昌時官吏部,大營甲第,侵越比鄰曾生基地以築垣。

    曾生往争之,昌時漫雲:「垣在爾基,即爾垣矣,何必争?」竟不讓還。

    後吳罹法棄市,房亦尋遭回祿。

    家業淩替,而是垣今果歸曾氏。

     明朝制錢有京、省之異,京錢曰黃錢,每文約重一錢六分,七十文值銀一錢;外省錢曰皮錢,每文約重一錢,百文值銀一錢。

    自崇祯六、七年後,其價漸輕。

    至亡國時,京錢百文值銀五分,皮錢百文值銀四分。

    甚至崇祯通寶,民間絕不行使。

    本朝順治四、五年間,崇祯錢百文止值銀一分。

    每錢重一筋,值銀二分五厘。

    崇祯末,錢背有馬形者,頗重易使。

    江南卒亡于馬士英。

     煙葉出自閩中,邊上人寒疾非此不治,關外人至以匹馬易煙一筋。

    崇祯癸未,下禁煙之令,民間私種者問徒。

    法輕利重,民不奉诏,尋令犯者斬。

    然不久因邊軍病寒無治,遂停。

    是禁,予兒時尚不識煙為何物,崇祯末,我地遍處栽種,雖二尺童子莫不食煙,風俗頓改。

     網巾之制,創自明太租微行至神樂觀,見道士以繭絲結小網,問以何為,對曰用以約髪。

    其式略似漁網,網口以帛作邊,名「邊子」,邊子兩幅,稍後綴二小圈,用金玉或銅錫為之;邊子兩頭各繋小繩,交貫于二圈之内。

    頂束于首,邊與眉齊。

    網颠統加一繩,名曰網帶,收約頂髪,取「一網立而萬法齊」之義。

    前高後低,形似虎坐,故總名虎坐網巾。

    太祖閱之喜,立命道士官結數十頂,頒行天下,俾官民各帶網巾,然後加冠。

    至萬曆末,民間始以落髪、馬鬃代絲。

    舊制,府縣繋囚,有司不時點閘。

    天啟中,囚苦倉卒間除網不及,削去網帶,止束下網,名「懶收網」,便除頂也。

    民或效之,然缙紳端士不屑也。

    予冠時猶目懶收補缺網為囚巾,仍用網帶。

    十馀年來,天下皆帶懶收網,網帶之制逐絕。

    又,男子蓄髪未冠之先,未頂網巾,先用邊子。

    自前至後緊束首髪,名曰「邊子勒頭」。

    予兒時猶及見之,後除矣。

     明朝南京孝陵内蓄鹿數千項,懸銀牌,人有盜宰者,抵死。

    崇祯末年,餘解糧到京,往遊陵上,猶見銀牌鹿往來林木中,始信唐世芙蓉園獲漢時宜春苑銅牌白鹿為不誣也。

     兵道聽事吏陳荊山,暴戾嗜賭。

    家奉一觀音木像,出博勝則焚香禮拜,或少失采則詛罵百般。

    嘗負回,怒甚,舉木像投入溷廁中,以溺桶蓋,置家祠神廟内。

    崇祯十七年四月廿七夜,鄰人失火,延及山家。

    山趨出,已而複入,端坐廁中焚死。

     北地之麥,日中吐花,江南麥花夜放。

    崇祯末,南麥花多日開。

    邵堯夫聞洛鹧鸪啼,以為地氣自南而北,識其将亂。

    今地氣自北而南,天下亦亂。

     去西郭一十裡,分香鋪塘南,有大香樟樹,高可數尋。

    裡民張氏居其下。

    崇祯十七年七月十六午刻,忽樹颠現一大紅龍紋,旋轉不息;一食頃,望西北冉冉而去。

    遠近鹹睹。

    裡人胡少山為予言者。

    後樹亦凋落。

     周延儒再入相,驕恣放縱,每入相辄輿門客所獻四美女入内。

    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