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吳江縣之北聚落曰沖浦,民白晝見黃衣卒來逮捕,曰:「官喚汝治殺人事。
」民自念未嘗殺人,拒之不可,禱之不聽。
遽前捽其胸,回視身仆床上,方知已死,乃哀叩之問何事。
卒曰:「丈人訟汝殺妻,冥府不可欺,宜以實對!」洎至官曹,髯官據案坐,皂衣隸雁鹜行立,呼「民來前」,取婦翁訟牍示之。
民不識字,吏為之讀,言「嘗殺三妻,最後者己女也」。
民曰:「三妻誠有之,然死非殺也。
」官曰:「果何如?當直言,此非讕漫所也。
」民言:「長者以瘵亡;次以蠱脹亡;三當丁亥水災,廬舍漂沒,無所得食,死于餒耳。
民有子六七歲,母亡,複繼死。
」官又問:「汝子何由死?」民曰:「亦以饑疾。
問可知也。
」吏引三妻洎子至官,三問之,如民言,乃大怒,曰:「老物以死誣人,當反坐!」索大械拲婦翁兩鬼曳往獄中。
遣民婦過庑下,有青衣人坐誦經,呼曰:「若憶我乎?」民識其比鄰錢道人,以焚死矣,視其膑足有焦灼痕,而其旁金币山積。
錢曰:「平生誦《金剛般若經》,藉經力不堕惡道,然口其文而心有他屬,又不解義趣,故雖富足而不能超升。
」民曰:「若然,何為死于火?」錢曰:「方春溉田,必取淤泥糞之,殺裸蚌多矣,能無及此乎?豈特以火死?今猶兩股日被焚灼,但藉經故,痛似可忍,又須臾即休。
不然,殺生以一償一,業果不可量也。
」又轉曲廊,列巨釜煮湯,沸湧數尺,卒漉取析骸,鋪闆木上,水潠皆起成人,可認者三四人,皆裡屠也。
相對号泣,言:「殺業不可追悔,盍語各家為造經像?」又少進空庭中,絷者甚衆,鄰有兼并善訟伯裡者亦在絷中。
與語,莫不應形狀,亦不大了了。
疑而叩諸吏,吏曰:「是未死,獨一魂先絷此。
他日壽盡,乃案罪耳。
」出門聞哭聲,蓋已死,再宿心尚暖。
故未之斂,猛即其屍,遂活。
蘇文忠公言:「儋耳處子死,所見皆儋耳鬼。
」今此民亦徒見吳江近裡死者,豈一方各有治鬼事者耶?自民之生已二三年,鄰之絷者尚存,其豪狡如故。
紹定己醜三月二十八日,臨安天慶館客道士青陽某坐逝。
丹棱人常默坐雲堂,不肯出醮祭,亦不曆闤闠中。
先一日,語所善者,曰:「明日午時,天大雷風,汝觀中驚出一佛。
」其人笑曰:「汝道士乃談佛乎?」至期,果澍雨、大震電。
視青陽已坐脫矣。
手持一紙卷,有偈曰:「雷聲霹靂,撒手便行。
蹤迹混融,萬法皆空。
」黃冠能坐脫,不惟未嘗見之,亦前未之聞也。
廬山歸宗寺,往年有偉丈夫,修目美髯、語音如锺、白氅烏帽,謂主客僧曰:「販米來此,觸熱不可歸。
欲借一函席度夏。
」僧拒之,曰:「僧俗不錯居,況寺亦無閑屋。
叢林事,矩矱不與房居等也。
空山荒寂,客安甯此哉?」客曰:「我非求安者,于選佛場側,得數尺地可閱《華嚴》足矣。
梵宇如許,不能容一老優婆塞耶?」僧不得拒,以白主僧。
主僧異其人,許之。
客坐夏九十日,清苦過諸比丘,日誦《華嚴》一卷安居。
竟,乃辭去。
語主僧曰:「吾家廣德軍西門外,姓張氏,家足谷。
他日或廪不繼,幸使一化主來。
」來歲,寺以歉不入,如其言訪之,行西門外覓富人張氏,了不可得。
寄錫光孝寺,叩主僧,主僧噫嘻曰:「豈非吾郡張王乎?」偕入寺,視後殿偶像信向客也。
爇芗祝之,而夜夢王來授以治眼方,曰:「吾郡人且苦目疾,師宜留此以藥施人,勿取直,人自當歲有所酬。
」既而滿郡皆目眚,廣德人恃王為命,日禱祠下,王複夢之,曰:「光孝廬山僧施藥甚神,無以吾為也。
」人就僧乞藥,應手如掃,争願奉施,僧得錢數百萬以歸。
自是,歸宗歲遣化廣德而施者,不厭也。
寺刻木像王于僧堂之左,以五戒莅香火,日易《華嚴》一卷。
馀所識禅僧行楷偏參,至歸宗,見寺僧有口吻欹不正者,意其風淫,欲予之藥。
僧曰:「非疾。
往未削發時,莅事張王祠。
嘗适市,得彘肉不能忍饞,歸易《華嚴》即罔不自知。
去卧寮中,見李太尉持撾立其側,自知犯王所禁,心歉焉。
神舉手一指,口随指傾側。
今弗之療,以識吾過。
李太尉者,吾鄉裡人,死
」民自念未嘗殺人,拒之不可,禱之不聽。
遽前捽其胸,回視身仆床上,方知已死,乃哀叩之問何事。
卒曰:「丈人訟汝殺妻,冥府不可欺,宜以實對!」洎至官曹,髯官據案坐,皂衣隸雁鹜行立,呼「民來前」,取婦翁訟牍示之。
民不識字,吏為之讀,言「嘗殺三妻,最後者己女也」。
民曰:「三妻誠有之,然死非殺也。
」官曰:「果何如?當直言,此非讕漫所也。
」民言:「長者以瘵亡;次以蠱脹亡;三當丁亥水災,廬舍漂沒,無所得食,死于餒耳。
民有子六七歲,母亡,複繼死。
」官又問:「汝子何由死?」民曰:「亦以饑疾。
問可知也。
」吏引三妻洎子至官,三問之,如民言,乃大怒,曰:「老物以死誣人,當反坐!」索大械拲婦翁兩鬼曳往獄中。
遣民婦過庑下,有青衣人坐誦經,呼曰:「若憶我乎?」民識其比鄰錢道人,以焚死矣,視其膑足有焦灼痕,而其旁金币山積。
錢曰:「平生誦《金剛般若經》,藉經力不堕惡道,然口其文而心有他屬,又不解義趣,故雖富足而不能超升。
」民曰:「若然,何為死于火?」錢曰:「方春溉田,必取淤泥糞之,殺裸蚌多矣,能無及此乎?豈特以火死?今猶兩股日被焚灼,但藉經故,痛似可忍,又須臾即休。
不然,殺生以一償一,業果不可量也。
」又轉曲廊,列巨釜煮湯,沸湧數尺,卒漉取析骸,鋪闆木上,水潠皆起成人,可認者三四人,皆裡屠也。
相對号泣,言:「殺業不可追悔,盍語各家為造經像?」又少進空庭中,絷者甚衆,鄰有兼并善訟伯裡者亦在絷中。
與語,莫不應形狀,亦不大了了。
疑而叩諸吏,吏曰:「是未死,獨一魂先絷此。
他日壽盡,乃案罪耳。
」出門聞哭聲,蓋已死,再宿心尚暖。
故未之斂,猛即其屍,遂活。
蘇文忠公言:「儋耳處子死,所見皆儋耳鬼。
」今此民亦徒見吳江近裡死者,豈一方各有治鬼事者耶?自民之生已二三年,鄰之絷者尚存,其豪狡如故。
紹定己醜三月二十八日,臨安天慶館客道士青陽某坐逝。
丹棱人常默坐雲堂,不肯出醮祭,亦不曆闤闠中。
先一日,語所善者,曰:「明日午時,天大雷風,汝觀中驚出一佛。
」其人笑曰:「汝道士乃談佛乎?」至期,果澍雨、大震電。
視青陽已坐脫矣。
手持一紙卷,有偈曰:「雷聲霹靂,撒手便行。
蹤迹混融,萬法皆空。
」黃冠能坐脫,不惟未嘗見之,亦前未之聞也。
廬山歸宗寺,往年有偉丈夫,修目美髯、語音如锺、白氅烏帽,謂主客僧曰:「販米來此,觸熱不可歸。
欲借一函席度夏。
」僧拒之,曰:「僧俗不錯居,況寺亦無閑屋。
叢林事,矩矱不與房居等也。
空山荒寂,客安甯此哉?」客曰:「我非求安者,于選佛場側,得數尺地可閱《華嚴》足矣。
梵宇如許,不能容一老優婆塞耶?」僧不得拒,以白主僧。
主僧異其人,許之。
客坐夏九十日,清苦過諸比丘,日誦《華嚴》一卷安居。
竟,乃辭去。
語主僧曰:「吾家廣德軍西門外,姓張氏,家足谷。
他日或廪不繼,幸使一化主來。
」來歲,寺以歉不入,如其言訪之,行西門外覓富人張氏,了不可得。
寄錫光孝寺,叩主僧,主僧噫嘻曰:「豈非吾郡張王乎?」偕入寺,視後殿偶像信向客也。
爇芗祝之,而夜夢王來授以治眼方,曰:「吾郡人且苦目疾,師宜留此以藥施人,勿取直,人自當歲有所酬。
」既而滿郡皆目眚,廣德人恃王為命,日禱祠下,王複夢之,曰:「光孝廬山僧施藥甚神,無以吾為也。
」人就僧乞藥,應手如掃,争願奉施,僧得錢數百萬以歸。
自是,歸宗歲遣化廣德而施者,不厭也。
寺刻木像王于僧堂之左,以五戒莅香火,日易《華嚴》一卷。
馀所識禅僧行楷偏參,至歸宗,見寺僧有口吻欹不正者,意其風淫,欲予之藥。
僧曰:「非疾。
往未削發時,莅事張王祠。
嘗适市,得彘肉不能忍饞,歸易《華嚴》即罔不自知。
去卧寮中,見李太尉持撾立其側,自知犯王所禁,心歉焉。
神舉手一指,口随指傾側。
今弗之療,以識吾過。
李太尉者,吾鄉裡人,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