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ldquo飾僧屍為女,而以玉姑暴卒訃姚氏,可塞責。
&rdquo計定,取屍出,被以女衣,加假髻,停屍内堂,即夜延僧衆唪經。
一面訃姚氏,謂日辰不利,故微明即大殓。
将以掩人耳目也。
漏四下,忽見死者伸拳舒足。
衆大惶駭,謂是屍變,嘩然盡奔入室,争先閉戶。
僧衆無可走避,豕突出門,铙钹法器,委棄滿地。
初,僧實私于金姑,玉姑之投之也,金姑适先納僧,故設詞以拒之。
及張至,無可支吾,故納僧櫃中,使暫避。
張強舁之歸,僧大驚懼,且閉之已久,昏然遂暝。
至是乃蘇,欠伸起坐,見人衆奔避,方緻疑惑。
舉目四顧,見穗帳低垂,香楮狼藉,己所卧者靈床也。
自念:&ldquo吾其死耶?&rdquo俯仰之頃,覺身被女服,尤為詫怪。
欲起立,覺雙足不似平日。
俯視之,則弓鞋纏趾際。
急解去之,徒跣出門,去将歸寺。
路經賣豆腐者家,見燈影外射,室中磨聲隆隆然,覺渴甚,叩門求飲。
賣豆腐者莫叟啟扉,見一嚴妝女子,疑為大家之逃妾也,内之,導使入房。
叟有女夙黠慧,一見僧即唶曰:&ldquo若個莽男子,僞為婦人,将賺誰何?爹且導之入也。
&rdquo叟聞言大驚,遽操杖欲撻之。
僧懼,跪而自投,願盡納衣飾以自贖。
叟乃出布衣一襲,使易之,縱之使去。
僧出惘惘将歸,既近寺門,見寺鄰屠人婦,方當路蹲而溲。
婦頗具姿首,僧夙涎之者,至是遂強調之。
婦亦不甚拒,相将入室。
忽屠人返,見僧大怒,舉屠刀殺之,欲并殺婦。
婦詭詞乞免。
蓋屠人黎明荷豕肉入市,婦送之,将閉戶以便,旋而遇僧。
屠人至半途,頓憶忘其秤,故返也。
于是棄僧屍寺前井中,入市如故。
市畢歸,則鄉人汲水,發現僧屍,報裡正取出,鳴官請驗矣。
懼而逃之交城,設酒肆,謀升鬥。
一少年時至肆中沽飲,久之漸稔,時或對酌。
一日,醉後微露殺人事,少年亦不細诘,颌之而已。
少年者,張玉姑之婿曹郎也。
初,曹翁之将沒也,語其子曰:&ldquo人情恒以貧富易其冷暖。
我死,若投婦翁而得意,斯已矣;脫不然,當投交城令陳公,或能佽助汝;陳公與餘生死交,必不恝置。
&rdquo語已,伏枕作書,備極懇切。
以授其子曰:&ldquo以此投陳公,當不誤汝。
&rdquo故曹之偕玉姑出亡也,徑投陳,詭稱已娶婦,家無片瓦,故偕之來。
陳果念舊,留署中使司筆劄,而豐其廪饩。
經年餘,陳調攝太原令,乃藉以平反是獄雲。
當僧屍之發現也,官驗之,所謂僧者,而衣俗家之衣,乃募能識别是衣者。
或識為莫叟物,官捕莫,捕指為殺人。
叟呼冤。
官怒搜其家,欲得兇器也。
已而搜得女衣飾等,官又疑謂是非賣豆腐者所宜有。
時張氏走屍事,亦已由裡正報官。
官視衣飾等殓物,傳張使認,良然。
提叟與質,叟曰:&ldquo冤哉!是夜吾方操作,有叩門者,啟視之,一嚴妝女子來求飲。
既而察知為男子之僞飾者,彼願自卸其妝,而易吾衣以去。
胡為而指為張氏之殓物也?&rdquo張雖明知之而不敢承,堅稱:&ldquo吾女死而走屍,烏得誣為僧?必屍走而複仆,為叟所劫也。
&rdquo官嚴鞠叟,叟遂自誣殺僧。
再加拷掠,并自誣劫女屍。
問棄屍所在,即又不能實指其處。
以故案懸年餘未結。
會官以他事被劾去,陳公來攝篆,閱案至此,以一老叟,于一夜之中,既劫屍又殺人,不可無疑,乃聚諸幕友共商之。
曹閱卷審其月日,大緻疑訝。
入室以告玉姑,玉姑亦疑。
使曹取卷至,夫婦共尋繹之。
玉姑曰:&ldquo以妾遁故,老父或托言妾死,以謝姚氏,事在情理之中。
顧何以其屍忽走?是又有故。
&rdquo思索久之,曰:&ldquo是矣。
父托言妾死,而苦無屍,故賄此僧飾以女服,使僞為死人,中夜起立,詐為屍變,而遂逃也。
苦渴忘形,叩門求飲,情亦或有之。
審是則叟之前供為不誣也。
第孰為殺僧者?苟吾父恐其洩而追殺之,則此案結,吾父苦矣。
&rdquo曹俯首久之,撫掌而起曰:&ldquo慧哉卿也!苟非如卿言,則彼唪經僧衆,閱死人多矣,豈有不察其僞哉?必賄為之無疑。
蓋非獨賄一僧,且兼賄衆僧矣。
至于殺僧者,吾已得其人,必非嶽父所為。
卿勿多慮,行當破此案耳。
&rdquo乃具以情告陳公。
傳張至,問當日情形。
張仍如前供。
問女以何疾死,曰:&ldquo暴病。
&rdquo問走屍何所,曰:&ldquo是當問莫矣。
&rdquo陳公笑曰:&ldquo莫須問莫叟,吾還汝女可乎?&rdquo傳呼請曹孺人,則玉姑已盈盈立案後,遙拜認父矣。
拜已,遙謂父曰:&ldquo案已大白,爹爹宜早承,毋自苦也。
&rdquo語已冉冉入。
張驚駭不知所措,始盡吐前事。
時曹已為備牒至交城取屠人,不日取至,一鞫即服。
陳由是竟得神明之目焉。
趼人氏曰:以玉姑一遁之故,遂生出如許枝節,幾釀成一大冤獄。
顧人不以為玉姑咎者,為其全節也。
使非曹郎佐陳令,則莫叟将終于覆盆,屠人幸逃夫法網矣。
此中處置,若天實為之,不使節婦抱幾微之憾也者。
讀之令人神氣一抒。
勞山零拾 勞山為山左名勝,距即墨西四十裡,濱臨東海,與田橫島隔水相望。
往遊者,自華陰以至八仙墩張仙塔,當繞行一百三四十裡,其間勝景,指不勝屈。
土人相傳其陳迹,有足述者,為記于左方,憶及即錄,不計次序也。
孤脈峰之巅,露一洞。
洞中一神像,自下視之,色相莊嚴,俨然菩薩也。
峰峭削,從無能登之者。
相傳國初時,有劉道人者,就峰下結草為庵,苦修有年。
一日,忽聞洞中有弦歌聲。
出戶仰視,雲淨如洗,風日清朗。
信步行,亦不知為險阻,炊許即達峰頂。
入洞中膜拜已,于神座下獲一綠琉璃杯,就洞中喜躍大笑大叫。
峰下行人鹹聞其聲,聚而觀者幾千人,互相疑訝,以為神仙現化也。
亡何,道人冉冉自峰頂下,杯猶在手。
語人雲:&ldquo此仙物也。
洞中神像,亦白琉璃所為。
&rdquo裡正以為怪異,聞于官。
邑令張某,親來驗視,則更無可梯階矣,僅取綠琉璃杯去。
自是不聞有再登者。
雙塔口,相傳唐師征東時,曾建雙塔于此,以便海上了望,識别歸途者。
數裡外,有磚塔嶺,嶺巅有骷髅花。
相傳昔有夫婦二人,獲稻于雙塔之旁,其母馌焉。
會雨雹驟作,其夫負妻急奔避塔内,而舍其母。
神怒其不孝,使神龍抓塔并二人,擲此嶺頂。
至今磚迹尚存,故得名。
骷髅花,開時逼肖骷髅雲,即此夫妻之魂魄所化也。
語雖不經,存之亦足以恫鄉愚而儆薄俗,故君子不置辯焉。
上清宮之北,有洞曰煙霞洞,為劉仙姑修真處。
仙姑之史,則不可考矣。
洞前一白牡丹,巨逾兩抱,數百年物也。
相傳前明有即墨藍侍郎者遊其地,見花而悅之,拟移植園中,而未言也。
是夜道人夢一白衣女子來别曰:&ldquo餘今當暫别此,至某年月日再來。
&rdquo及明,藍宦遣人持柬來取花。
道人異之,志夢中年月于壁。
至時道人又夢女子來曰:&ldquo餘今歸矣。
&rdquo曉起趨視,則舊植花處,果含苞怒發。
急奔告藍,趨園中視之,則所移植者果槁死雲。
洞前花至今猶存。
此則近于齊東野語矣,然《聊齋志異&m
&rdquo計定,取屍出,被以女衣,加假髻,停屍内堂,即夜延僧衆唪經。
一面訃姚氏,謂日辰不利,故微明即大殓。
将以掩人耳目也。
漏四下,忽見死者伸拳舒足。
衆大惶駭,謂是屍變,嘩然盡奔入室,争先閉戶。
僧衆無可走避,豕突出門,铙钹法器,委棄滿地。
初,僧實私于金姑,玉姑之投之也,金姑适先納僧,故設詞以拒之。
及張至,無可支吾,故納僧櫃中,使暫避。
張強舁之歸,僧大驚懼,且閉之已久,昏然遂暝。
至是乃蘇,欠伸起坐,見人衆奔避,方緻疑惑。
舉目四顧,見穗帳低垂,香楮狼藉,己所卧者靈床也。
自念:&ldquo吾其死耶?&rdquo俯仰之頃,覺身被女服,尤為詫怪。
欲起立,覺雙足不似平日。
俯視之,則弓鞋纏趾際。
急解去之,徒跣出門,去将歸寺。
路經賣豆腐者家,見燈影外射,室中磨聲隆隆然,覺渴甚,叩門求飲。
賣豆腐者莫叟啟扉,見一嚴妝女子,疑為大家之逃妾也,内之,導使入房。
叟有女夙黠慧,一見僧即唶曰:&ldquo若個莽男子,僞為婦人,将賺誰何?爹且導之入也。
&rdquo叟聞言大驚,遽操杖欲撻之。
僧懼,跪而自投,願盡納衣飾以自贖。
叟乃出布衣一襲,使易之,縱之使去。
僧出惘惘将歸,既近寺門,見寺鄰屠人婦,方當路蹲而溲。
婦頗具姿首,僧夙涎之者,至是遂強調之。
婦亦不甚拒,相将入室。
忽屠人返,見僧大怒,舉屠刀殺之,欲并殺婦。
婦詭詞乞免。
蓋屠人黎明荷豕肉入市,婦送之,将閉戶以便,旋而遇僧。
屠人至半途,頓憶忘其秤,故返也。
于是棄僧屍寺前井中,入市如故。
市畢歸,則鄉人汲水,發現僧屍,報裡正取出,鳴官請驗矣。
懼而逃之交城,設酒肆,謀升鬥。
一少年時至肆中沽飲,久之漸稔,時或對酌。
一日,醉後微露殺人事,少年亦不細诘,颌之而已。
少年者,張玉姑之婿曹郎也。
初,曹翁之将沒也,語其子曰:&ldquo人情恒以貧富易其冷暖。
我死,若投婦翁而得意,斯已矣;脫不然,當投交城令陳公,或能佽助汝;陳公與餘生死交,必不恝置。
&rdquo語已,伏枕作書,備極懇切。
以授其子曰:&ldquo以此投陳公,當不誤汝。
&rdquo故曹之偕玉姑出亡也,徑投陳,詭稱已娶婦,家無片瓦,故偕之來。
陳果念舊,留署中使司筆劄,而豐其廪饩。
經年餘,陳調攝太原令,乃藉以平反是獄雲。
當僧屍之發現也,官驗之,所謂僧者,而衣俗家之衣,乃募能識别是衣者。
或識為莫叟物,官捕莫,捕指為殺人。
叟呼冤。
官怒搜其家,欲得兇器也。
已而搜得女衣飾等,官又疑謂是非賣豆腐者所宜有。
時張氏走屍事,亦已由裡正報官。
官視衣飾等殓物,傳張使認,良然。
提叟與質,叟曰:&ldquo冤哉!是夜吾方操作,有叩門者,啟視之,一嚴妝女子來求飲。
既而察知為男子之僞飾者,彼願自卸其妝,而易吾衣以去。
胡為而指為張氏之殓物也?&rdquo張雖明知之而不敢承,堅稱:&ldquo吾女死而走屍,烏得誣為僧?必屍走而複仆,為叟所劫也。
&rdquo官嚴鞠叟,叟遂自誣殺僧。
再加拷掠,并自誣劫女屍。
問棄屍所在,即又不能實指其處。
以故案懸年餘未結。
會官以他事被劾去,陳公來攝篆,閱案至此,以一老叟,于一夜之中,既劫屍又殺人,不可無疑,乃聚諸幕友共商之。
曹閱卷審其月日,大緻疑訝。
入室以告玉姑,玉姑亦疑。
使曹取卷至,夫婦共尋繹之。
玉姑曰:&ldquo以妾遁故,老父或托言妾死,以謝姚氏,事在情理之中。
顧何以其屍忽走?是又有故。
&rdquo思索久之,曰:&ldquo是矣。
父托言妾死,而苦無屍,故賄此僧飾以女服,使僞為死人,中夜起立,詐為屍變,而遂逃也。
苦渴忘形,叩門求飲,情亦或有之。
審是則叟之前供為不誣也。
第孰為殺僧者?苟吾父恐其洩而追殺之,則此案結,吾父苦矣。
&rdquo曹俯首久之,撫掌而起曰:&ldquo慧哉卿也!苟非如卿言,則彼唪經僧衆,閱死人多矣,豈有不察其僞哉?必賄為之無疑。
蓋非獨賄一僧,且兼賄衆僧矣。
至于殺僧者,吾已得其人,必非嶽父所為。
卿勿多慮,行當破此案耳。
&rdquo乃具以情告陳公。
傳張至,問當日情形。
張仍如前供。
問女以何疾死,曰:&ldquo暴病。
&rdquo問走屍何所,曰:&ldquo是當問莫矣。
&rdquo陳公笑曰:&ldquo莫須問莫叟,吾還汝女可乎?&rdquo傳呼請曹孺人,則玉姑已盈盈立案後,遙拜認父矣。
拜已,遙謂父曰:&ldquo案已大白,爹爹宜早承,毋自苦也。
&rdquo語已冉冉入。
張驚駭不知所措,始盡吐前事。
時曹已為備牒至交城取屠人,不日取至,一鞫即服。
陳由是竟得神明之目焉。
趼人氏曰:以玉姑一遁之故,遂生出如許枝節,幾釀成一大冤獄。
顧人不以為玉姑咎者,為其全節也。
使非曹郎佐陳令,則莫叟将終于覆盆,屠人幸逃夫法網矣。
此中處置,若天實為之,不使節婦抱幾微之憾也者。
讀之令人神氣一抒。
勞山零拾 勞山為山左名勝,距即墨西四十裡,濱臨東海,與田橫島隔水相望。
往遊者,自華陰以至八仙墩張仙塔,當繞行一百三四十裡,其間勝景,指不勝屈。
土人相傳其陳迹,有足述者,為記于左方,憶及即錄,不計次序也。
孤脈峰之巅,露一洞。
洞中一神像,自下視之,色相莊嚴,俨然菩薩也。
峰峭削,從無能登之者。
相傳國初時,有劉道人者,就峰下結草為庵,苦修有年。
一日,忽聞洞中有弦歌聲。
出戶仰視,雲淨如洗,風日清朗。
信步行,亦不知為險阻,炊許即達峰頂。
入洞中膜拜已,于神座下獲一綠琉璃杯,就洞中喜躍大笑大叫。
峰下行人鹹聞其聲,聚而觀者幾千人,互相疑訝,以為神仙現化也。
亡何,道人冉冉自峰頂下,杯猶在手。
語人雲:&ldquo此仙物也。
洞中神像,亦白琉璃所為。
&rdquo裡正以為怪異,聞于官。
邑令張某,親來驗視,則更無可梯階矣,僅取綠琉璃杯去。
自是不聞有再登者。
雙塔口,相傳唐師征東時,曾建雙塔于此,以便海上了望,識别歸途者。
數裡外,有磚塔嶺,嶺巅有骷髅花。
相傳昔有夫婦二人,獲稻于雙塔之旁,其母馌焉。
會雨雹驟作,其夫負妻急奔避塔内,而舍其母。
神怒其不孝,使神龍抓塔并二人,擲此嶺頂。
至今磚迹尚存,故得名。
骷髅花,開時逼肖骷髅雲,即此夫妻之魂魄所化也。
語雖不經,存之亦足以恫鄉愚而儆薄俗,故君子不置辯焉。
上清宮之北,有洞曰煙霞洞,為劉仙姑修真處。
仙姑之史,則不可考矣。
洞前一白牡丹,巨逾兩抱,數百年物也。
相傳前明有即墨藍侍郎者遊其地,見花而悅之,拟移植園中,而未言也。
是夜道人夢一白衣女子來别曰:&ldquo餘今當暫别此,至某年月日再來。
&rdquo及明,藍宦遣人持柬來取花。
道人異之,志夢中年月于壁。
至時道人又夢女子來曰:&ldquo餘今歸矣。
&rdquo曉起趨視,則舊植花處,果含苞怒發。
急奔告藍,趨園中視之,則所移植者果槁死雲。
洞前花至今猶存。
此則近于齊東野語矣,然《聊齋志異&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