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此則非科舉中人也。
嗚呼!吾縱極頑固,亦何愛于科舉而為此言哉?誠以忠孝節義,萃于群經,士人以科舉之故,猶知治經,聖經賢傳,所恃以不絕如縷者,賴有此耳;忠節之士,遂或出于其間。
科舉廢,新學昌,學堂立,學科既多,而治經之功以減,況乎更有唾棄國粹,糞土群經者廁于其間。
循此以往,而謂忠孝節義之大經,猶得久駐于兩大之間也耶?是則吾心所傷者已。
自戊申以來,不揣谫陋,提倡經學國學,同類者多加冷齒焉,遂不禁感而出此。
旌表節婦 某富室,生一孩,形體詭異,蒂僅如豆,長而愈縮,蓋天閹也。
顧家無次丁,子畜之,且溺愛之甚。
十七八即為之議婚,邑裡皆知其病,無敢與議者,不得已婚于遠邑。
合卺後,為之媒合者懼有變,托故遠出。
所娶婦,有殊色,日緻幽怨,诟谇時聞。
偶歸甯,對其父母恒現怼容,惟澀于言耳。
富室以子故,愧無以對婦,恒下氣怡色以悅之。
如是幾三年,婦忽有娠,逾十月,居然生子矣。
富室亦不問所由來,且以含饴弄孫為樂。
又逾年生女,舉家安之,诟谇之聲,亦漸無所聞。
然而天閹者依然天閹也。
未幾天閹死,婦撫遺孤三十年,怡怡然無怨色。
鄰裡狀其節于官,官以聞于朝,得旌表焉。
其孤長成,父老皆知為天閹之子也。
講學家龂龂争氣節,治家者凜凜嚴内外,采風者斤斤求遺逸,而表彰之中,此婦廁焉。
論者幾何不詫為異事,引為談柄也。
然而未免少見多怪矣。
于屋漏衾影中求君子,舉世曾有幾人?得如婦者,以為薄俗勸,亦足以解嘲矣。
以吾所見堂堂顯宦之子,明明以嫖死,以色痨死,且死于通都大邑,衆目昭彰之下,猶得以殉母聞于朝,特旨宣付史館,列入孝子傳者矣,遑論鄉曲小人也哉!吾願今之君子,得行其恕斯恕之,毋龁龁然以筆墨語言建築怨府也。
劊子手 劊子手者,能絞人,能斬人,能磔人者也。
每絞一人,官與錢一缗;斬一人,與二缗;磔一人,四缗也。
粵中多盜,每一破獲,可斬者累累,然不知其數也;而凡子弑父母、婦鸩夫男之自外府解省以俟磔者,亦正不乏人;絞者稱是。
以故粵中行刑,幾無虛日也。
得缗辄積之,歲不知其幾千缗矣。
是故生于粵而得為劊子手者,其受祿于天,正自不薄。
夫以負販之夫,奔波勞頓,終歲不得少休,計其一年之所獲幾何?即貿遷有無,持籌握算,以争蠅頭利者,其一年之所獲幾何?亦有甘為蠹吏,盤踞公門,上下其手,挑唆撩撥,因而為利者矣,然計其一年所獲又幾何?更有懷千金資本,或投于公司,以為股東;或投于洋行,以充買辦。
然而股東則徒擁權利之虛名,而無操持之實際;買辦且當外窺市面,内結洋東。
計一年之所獲又幾何?或者營謀一官,到省聽鼓,衣食不給,啼号不免者無論矣;即幸而得一例差,署一瘠缺,一年之所獲又幾何?是故今之人可與粵中劊子手挈長較短者,厥為醫士。
門診幾何,出診幾何,輿金幾何,挂号幾何,清晨深夜又幾何,規則厘然,不二價之事業也。
計其一年之所獲,可抵三劊子手。
而學為西醫者,又可從而倍蓰焉。
無怪乎習為醫士者之日見其多也。
羌無故實,意有所觸,随筆寫來,遂成此篇。
雖非小說體裁,要亦不失諷刺之意。
言者無罪,或當見諒于世之君子。
自記。
王孝子尋親記 王政,承德郡學諸生也。
在襁褓時,父重華商于京師,以醉後與人鬥毆,誤殺人,亡命古北口,在圍場為人傭作食力。
自是三十餘年,音耗斷絕。
政年弱冠,頗能讀書,時時作尋父想。
祖母林、母馬哭挽之曰:&ldquo汝知汝父貌乎?何尋為?&rdquo 又數年,泣告祖母及母曰:&ldquo天下無無父之國,今明明父在而任其飄流異域,不能服勞奉養,盡子職之一日,天下複何貴有人子矣?&rdquo祖母曰:&ldquo吾耄矣,豈不願汝父歸?第念汝足迹未嘗出裡門一步,年來雖據道路傳言,汝父在古北口,然沙漠風雲,非汝所慣。
而況外而道路崎岖,内而家無擔石,資斧将焉措?&rdquo政曰:&ldquo無足慮也,兒自傭書賣字,以為路費;即不然,乞食亦所願也。
&rdquo祖母及母終禁之。
政乃伺隙潛行,走京師,訪諸父執。
佥曰:&ldquo前數年确知其在古北口圍場謀生,然一歲之間,屢易其地,已難蹤迹。
況迩來久沉魚雁,仍在故處否,莫可稽矣。
塞外荒涼遼闊,欲遍曆其境,雖窮年不可得,子将若之何?&rdquo政唯唯謝指導,竟赴圍場,凡人迹可及處,無不到,見人即拜問。
或曰仿佛有之,則喜形于色;或曰未之見也,則憂從中來。
茫茫然不辨東西南朔,信足所至,日必百餘裡。
其間有竟日一食者,有竟日不一食者,有并日不得食者。
夜則投古刹中栖止,或露宿岩壑間,往往遇虎狼,瀕死者屢,而政卒無退悔心。
跋涉年餘,十指皴裂,雙足重繭,面目黧黑,形貌骨立,真乞人之不若矣。
而尋父之志,雖百折不回。
一日,行至圍場極北,倦極,見道旁關壯缪廟,趨憩廊下,坐而假寐。
矇眬間,聞門外喧呶聲。
驚醒出視,見一叟揮拳鬥兩少年,少年皆仆,狼狽殊甚,而叟揮拳毆不已。
政勸止之,縱兩少年去,叟怒未息。
政曰:&ldquo昔者吾父以鬥誤殺人,遂出亡,吾至今猶有餘痛。
故凡見鬥毆者辄阻之,不聽則以身翼之,恐其蹈吾父覆轍也。
叟誠勇,何必與此龌龊少年較哉?&rdquo叟曰:&ldquo聆若言,非此間人,顧何以至此,而憊敝之狀可掬也?&rdquo政告以故,且拜問老父蹤迹。
叟訝曰:&ldquo汝吾子耶?吾王重華也。
吾母林,猶健飯耶?汝母馬,亦無恙耶?&rdquo相與抱持大哭,遂偕歸。
舉室相慶,闾裡啧啧稱孝子。
是年政遊郡庠。
事在光緒初元也。
嗚呼!吾縱極頑固,亦何愛于科舉而為此言哉?誠以忠孝節義,萃于群經,士人以科舉之故,猶知治經,聖經賢傳,所恃以不絕如縷者,賴有此耳;忠節之士,遂或出于其間。
科舉廢,新學昌,學堂立,學科既多,而治經之功以減,況乎更有唾棄國粹,糞土群經者廁于其間。
循此以往,而謂忠孝節義之大經,猶得久駐于兩大之間也耶?是則吾心所傷者已。
自戊申以來,不揣谫陋,提倡經學國學,同類者多加冷齒焉,遂不禁感而出此。
旌表節婦 某富室,生一孩,形體詭異,蒂僅如豆,長而愈縮,蓋天閹也。
顧家無次丁,子畜之,且溺愛之甚。
十七八即為之議婚,邑裡皆知其病,無敢與議者,不得已婚于遠邑。
合卺後,為之媒合者懼有變,托故遠出。
所娶婦,有殊色,日緻幽怨,诟谇時聞。
偶歸甯,對其父母恒現怼容,惟澀于言耳。
富室以子故,愧無以對婦,恒下氣怡色以悅之。
如是幾三年,婦忽有娠,逾十月,居然生子矣。
富室亦不問所由來,且以含饴弄孫為樂。
又逾年生女,舉家安之,诟谇之聲,亦漸無所聞。
然而天閹者依然天閹也。
未幾天閹死,婦撫遺孤三十年,怡怡然無怨色。
鄰裡狀其節于官,官以聞于朝,得旌表焉。
其孤長成,父老皆知為天閹之子也。
講學家龂龂争氣節,治家者凜凜嚴内外,采風者斤斤求遺逸,而表彰之中,此婦廁焉。
論者幾何不詫為異事,引為談柄也。
然而未免少見多怪矣。
于屋漏衾影中求君子,舉世曾有幾人?得如婦者,以為薄俗勸,亦足以解嘲矣。
以吾所見堂堂顯宦之子,明明以嫖死,以色痨死,且死于通都大邑,衆目昭彰之下,猶得以殉母聞于朝,特旨宣付史館,列入孝子傳者矣,遑論鄉曲小人也哉!吾願今之君子,得行其恕斯恕之,毋龁龁然以筆墨語言建築怨府也。
劊子手 劊子手者,能絞人,能斬人,能磔人者也。
每絞一人,官與錢一缗;斬一人,與二缗;磔一人,四缗也。
粵中多盜,每一破獲,可斬者累累,然不知其數也;而凡子弑父母、婦鸩夫男之自外府解省以俟磔者,亦正不乏人;絞者稱是。
以故粵中行刑,幾無虛日也。
得缗辄積之,歲不知其幾千缗矣。
是故生于粵而得為劊子手者,其受祿于天,正自不薄。
夫以負販之夫,奔波勞頓,終歲不得少休,計其一年之所獲幾何?即貿遷有無,持籌握算,以争蠅頭利者,其一年之所獲幾何?亦有甘為蠹吏,盤踞公門,上下其手,挑唆撩撥,因而為利者矣,然計其一年所獲又幾何?更有懷千金資本,或投于公司,以為股東;或投于洋行,以充買辦。
然而股東則徒擁權利之虛名,而無操持之實際;買辦且當外窺市面,内結洋東。
計一年之所獲又幾何?或者營謀一官,到省聽鼓,衣食不給,啼号不免者無論矣;即幸而得一例差,署一瘠缺,一年之所獲又幾何?是故今之人可與粵中劊子手挈長較短者,厥為醫士。
門診幾何,出診幾何,輿金幾何,挂号幾何,清晨深夜又幾何,規則厘然,不二價之事業也。
計其一年之所獲,可抵三劊子手。
而學為西醫者,又可從而倍蓰焉。
無怪乎習為醫士者之日見其多也。
羌無故實,意有所觸,随筆寫來,遂成此篇。
雖非小說體裁,要亦不失諷刺之意。
言者無罪,或當見諒于世之君子。
自記。
王孝子尋親記 王政,承德郡學諸生也。
在襁褓時,父重華商于京師,以醉後與人鬥毆,誤殺人,亡命古北口,在圍場為人傭作食力。
自是三十餘年,音耗斷絕。
政年弱冠,頗能讀書,時時作尋父想。
祖母林、母馬哭挽之曰:&ldquo汝知汝父貌乎?何尋為?&rdquo 又數年,泣告祖母及母曰:&ldquo天下無無父之國,今明明父在而任其飄流異域,不能服勞奉養,盡子職之一日,天下複何貴有人子矣?&rdquo祖母曰:&ldquo吾耄矣,豈不願汝父歸?第念汝足迹未嘗出裡門一步,年來雖據道路傳言,汝父在古北口,然沙漠風雲,非汝所慣。
而況外而道路崎岖,内而家無擔石,資斧将焉措?&rdquo政曰:&ldquo無足慮也,兒自傭書賣字,以為路費;即不然,乞食亦所願也。
&rdquo祖母及母終禁之。
政乃伺隙潛行,走京師,訪諸父執。
佥曰:&ldquo前數年确知其在古北口圍場謀生,然一歲之間,屢易其地,已難蹤迹。
況迩來久沉魚雁,仍在故處否,莫可稽矣。
塞外荒涼遼闊,欲遍曆其境,雖窮年不可得,子将若之何?&rdquo政唯唯謝指導,竟赴圍場,凡人迹可及處,無不到,見人即拜問。
或曰仿佛有之,則喜形于色;或曰未之見也,則憂從中來。
茫茫然不辨東西南朔,信足所至,日必百餘裡。
其間有竟日一食者,有竟日不一食者,有并日不得食者。
夜則投古刹中栖止,或露宿岩壑間,往往遇虎狼,瀕死者屢,而政卒無退悔心。
跋涉年餘,十指皴裂,雙足重繭,面目黧黑,形貌骨立,真乞人之不若矣。
而尋父之志,雖百折不回。
一日,行至圍場極北,倦極,見道旁關壯缪廟,趨憩廊下,坐而假寐。
矇眬間,聞門外喧呶聲。
驚醒出視,見一叟揮拳鬥兩少年,少年皆仆,狼狽殊甚,而叟揮拳毆不已。
政勸止之,縱兩少年去,叟怒未息。
政曰:&ldquo昔者吾父以鬥誤殺人,遂出亡,吾至今猶有餘痛。
故凡見鬥毆者辄阻之,不聽則以身翼之,恐其蹈吾父覆轍也。
叟誠勇,何必與此龌龊少年較哉?&rdquo叟曰:&ldquo聆若言,非此間人,顧何以至此,而憊敝之狀可掬也?&rdquo政告以故,且拜問老父蹤迹。
叟訝曰:&ldquo汝吾子耶?吾王重華也。
吾母林,猶健飯耶?汝母馬,亦無恙耶?&rdquo相與抱持大哭,遂偕歸。
舉室相慶,闾裡啧啧稱孝子。
是年政遊郡庠。
事在光緒初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