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相視愕然。
仵作猶不唱報。
方伯某頗嚴正,睹此狀,知為錢神作用,乃叱仵作欲杖之,始報委系被毒身死。
東撫既複命,旨提各犯入京,交刑部訊問,冤始大雪。
特旨: 李祥、顧祥、馬連升,均淩遲處死。
李祥一犯尤為此案巨魁,着派刑部司官一員,将該犯解赴山東,饬令沿途地方官,多派兵役防護。
到山東後,交該撫轉饬登州府知府,押至李毓昌墳前,先行刑夾一次,再行處死,仍摘心緻祭,以洩幽恨。
一時人心稱快焉。
此案除三犯外,包祥、玉令均斬決;淮安府王毂絞決;江督鐵保、同知林永升均革職,戍烏魯木齊;蘇撫汪日章革職;甯藩司楊、護蘇臬司胡克家均革職,留河工效力;其餘佐貳雜職,獲徙流杖責者八人。
惟教谕章家璘,查無受賄分贓,亦無浮冒,得旨送部引見,以知縣用。
既懲創兇頑,複獎勵廉潔,雖片善不遺,此則晚近所罕觏者也。
案既定,複特旨贈李公知府,賜其嗣子李希佐舉人,一體會試。
公叔清泰,本武庠生,亦賜武舉人。
禦制《憫忠詩》三十韻,勒石墓表以旌之。
《憫忠詩》敬錄于後: 君以民為體,宅中撫萬方;分勞資守牧,佐治倚賢良。
切念同胞與,授時較歉康;罹災逢水旱,發帑布銀糧。
溝壑相連續,饑寒半散亡;昨秋泛淮泗,異漲并清黃。
觸目憐昏墊,含悲攬奏章;痌瘝原在抱,黎庶視如傷。
救濟蘇窮姓,拯援及僻鄉;國恩未周遍,吏習益荒唐。
見利即昏智,圖财豈顧殃。
濁流溢鹽渎,冤獄起山陽。
施赈思吞赈,義忘禍亦忘。
随波等狗,持正犯貪狼。
毒甚王伸漢,哀哉李毓昌:東萊初釋褐,京邑始觀光。
筮仕臨江省,察災莅縣莊。
欲為真傑士,肯遂黩琴堂!揭帖才書就,殺機已暗藏。
善緣遭苦孽,惡仆逞兇铓。
不慮幹刑典,惟知飽飯囊。
造謀始一令,助逆繼三祥。
義魄沈杯茗,旅魂繞屋梁。
棺屍雖暫掩,袖血未曾防。
骨黑心終赤,誠求案盡詳。
孤忠天必鑒,五賊罪難償。
瘅惡法應饬,旌賢善表彰;除殘警邪慝,示準作紀綱。
爵賜億齡煥,詩褒百代香。
何年降申甫,輔弼協明揚? 徐錫麟案出後,恩銘家人取徐心以祭恩,一時嘩傳為野蠻。
吾不敢不知其為野蠻、為非野蠻也。
設有人焉,其君父或兄弟妻孥為人所戕害,試問彼為臣、為子、為兄弟、為家主者,其有剖心複仇之思想否也?竊謂指此為野蠻,不過僅就法律上言而已,就人情而論,必不能斷為野蠻也。
大抵持此說者,誤以闖、獻之徒之舉動為比例,故執而不化耳。
凡論天下事,必當設身處地,行吾心之所安,然後能得其平。
不然,高持文明之論,為人情上之專制,吾恐終有妨于所謂文明者也。
睿廟于山陽一案,特诏解李祥于李毓昌墓前行刑,并令摘心緻祭,迨所謂王道不外人情者耶。
世有指吾此說為頑固者,吾固自甘,且甚不願與公等共進于文明也。
狐醫 平泉張曉瀛,患痰喘,曆二十年不愈,醫逾百人,藥逾萬劑,而病益加也。
羸瘦骨立,自分必死,醫術既窮,亦惟聽之而已。
光緒辛巳正月,病又發甚劇,飲食不進者數晨夕。
家人皇皇為備後事。
一日晨起,于枕畔獲一紙裹。
發之,得紅丸一。
詢所由來,家人鹹茫然沉吟。
久之曰:&ldquo嘻!是豈仙人憐餘求死之不得,而以是速餘死耶?抑所以起餘耶?&rdquo納諸口而咽之。
家人恐有誤,走奪且不及矣。
先是室中相傳有狐,而曾不為祟。
張嗜茶,瓶碗餘沈,隔宿辄罄,家人遂相嘩為狐而已。
顧服丸後,氣頓舒,喉中格格作響,吐痰盈鬥。
舉家相慶。
明日,複得一裹,丸色黑。
再服之,疾更減。
又明日,得燈草盈束,截為寸許,五色鹹備。
旁置小柬,楷書一行,曰:&ldquo服之可痊愈。
&rdquo字體類《靈飛經》,秀媚娟好。
急煮服之,疾乃大瘳,如釋重負。
于是益以為仙矣。
潔治一室,烹佳茗供之,辄罄;增益之,罄如故。
家之人有得窺而見之者,蓋四十許之麗人也。
薄而與之語,亦相問答。
惟一二人得見之外,他惟聞聲而已。
叩其姓,曰:&ldquo胡也。
胡也者,狐也,吾實狐。
&rdquo叩其家,則曰:&ldquo吾祖居盛京之甯遠州,偶遊此耳。
&rdquo問:&ldquo茶之外,猶有所嗜否?&rdquo曰:&ldquo淡巴菰。
&rdquo取吸煙之筒,置煙而爇之。
其得見之者,則彼固俨然吸煙;其不見之者,惟睹一縷青煙,自煙筒彼端出。
張一妻一妾,信奉尤笃,乞得為仙人女,允之,即伏地叩拜。
拜已,設仙母位,供香火。
遠近聞風,問疾者坌至,然多不為治。
問其故,曰:&ldquo疾者,孽也,其人多孽則多疾,無孽亦無疾;且無孽之疾可醫,多孽之疾不可醫。
人苦不自省耳。
&rdquo曰:&ldquo信如仙母言,世固多庸醫殺人者,亦有說耶?&rdquo曰:&ldquo世之庸醫,皆天醫星也,如之何無說?&rdquo詫其言不經,則曰:&ldquo世有一等人,庸碌自安,自以為不求聞達,人亦以為高尚君子。
其實無益于世,徒有耗夫祿食,論其罪,實不容于死,而又不犯刀斧鼎俎之刑,故天遣此庸醫殺之耳。
&rdquo曰:&ldquo庸碌自安,亦有罪耶?誠如仙母言,則天地好生之德之謂何?&rdquo曰:&ldquo此正天地好生之德也。
天地之好生也,生一人焉,必無負天地所生,求有益于群生,天地斯喜之。
苟其庸碌自安,徒分群生之祿食,是有害于群生也。
故必降庸醫以速其死,速其死即所以愛群生也。
莠草亦天之生物,人必鋤而去之者,以其有害嘉谷也,曷詫為?&rdquo 富家兒 富家兒某甲,喜修飾,居室亦整潔,廳事前植柳取陰。
顧院地微窪,遇雨,辄積潦若小池然。
其狎友某乙,時相過從,皆少年善谑,且喜作惡劇。
一日乙至,适遇雨,乙禦白纻衫,甲欲取浸潦中,以博一笑。
乙不可,甲強之至再至三,乙長跪乞免,猶不可。
乙忿然自解其衣,投潦中,再投再起,反複折疊,狼藉迨遍。
顧謂甲曰:&ldquo必如是,然後快于心?&rdquo與甲大笑,乙突起挾衣登廳,旋轉揮舞,污潦飛揚,四壁屏幛字畫,點染殆遍。
他日濯纻衫白如故,而屏幛字畫卒不可治矣。
仵作猶不唱報。
方伯某頗嚴正,睹此狀,知為錢神作用,乃叱仵作欲杖之,始報委系被毒身死。
東撫既複命,旨提各犯入京,交刑部訊問,冤始大雪。
特旨: 李祥、顧祥、馬連升,均淩遲處死。
李祥一犯尤為此案巨魁,着派刑部司官一員,将該犯解赴山東,饬令沿途地方官,多派兵役防護。
到山東後,交該撫轉饬登州府知府,押至李毓昌墳前,先行刑夾一次,再行處死,仍摘心緻祭,以洩幽恨。
一時人心稱快焉。
此案除三犯外,包祥、玉令均斬決;淮安府王毂絞決;江督鐵保、同知林永升均革職,戍烏魯木齊;蘇撫汪日章革職;甯藩司楊、護蘇臬司胡克家均革職,留河工效力;其餘佐貳雜職,獲徙流杖責者八人。
惟教谕章家璘,查無受賄分贓,亦無浮冒,得旨送部引見,以知縣用。
既懲創兇頑,複獎勵廉潔,雖片善不遺,此則晚近所罕觏者也。
案既定,複特旨贈李公知府,賜其嗣子李希佐舉人,一體會試。
公叔清泰,本武庠生,亦賜武舉人。
禦制《憫忠詩》三十韻,勒石墓表以旌之。
《憫忠詩》敬錄于後: 君以民為體,宅中撫萬方;分勞資守牧,佐治倚賢良。
切念同胞與,授時較歉康;罹災逢水旱,發帑布銀糧。
溝壑相連續,饑寒半散亡;昨秋泛淮泗,異漲并清黃。
觸目憐昏墊,含悲攬奏章;痌瘝原在抱,黎庶視如傷。
救濟蘇窮姓,拯援及僻鄉;國恩未周遍,吏習益荒唐。
見利即昏智,圖财豈顧殃。
濁流溢鹽渎,冤獄起山陽。
施赈思吞赈,義忘禍亦忘。
随波等狗,持正犯貪狼。
毒甚王伸漢,哀哉李毓昌:東萊初釋褐,京邑始觀光。
筮仕臨江省,察災莅縣莊。
欲為真傑士,肯遂黩琴堂!揭帖才書就,殺機已暗藏。
善緣遭苦孽,惡仆逞兇铓。
不慮幹刑典,惟知飽飯囊。
造謀始一令,助逆繼三祥。
義魄沈杯茗,旅魂繞屋梁。
棺屍雖暫掩,袖血未曾防。
骨黑心終赤,誠求案盡詳。
孤忠天必鑒,五賊罪難償。
瘅惡法應饬,旌賢善表彰;除殘警邪慝,示準作紀綱。
爵賜億齡煥,詩褒百代香。
何年降申甫,輔弼協明揚? 徐錫麟案出後,恩銘家人取徐心以祭恩,一時嘩傳為野蠻。
吾不敢不知其為野蠻、為非野蠻也。
設有人焉,其君父或兄弟妻孥為人所戕害,試問彼為臣、為子、為兄弟、為家主者,其有剖心複仇之思想否也?竊謂指此為野蠻,不過僅就法律上言而已,就人情而論,必不能斷為野蠻也。
大抵持此說者,誤以闖、獻之徒之舉動為比例,故執而不化耳。
凡論天下事,必當設身處地,行吾心之所安,然後能得其平。
不然,高持文明之論,為人情上之專制,吾恐終有妨于所謂文明者也。
睿廟于山陽一案,特诏解李祥于李毓昌墓前行刑,并令摘心緻祭,迨所謂王道不外人情者耶。
世有指吾此說為頑固者,吾固自甘,且甚不願與公等共進于文明也。
狐醫 平泉張曉瀛,患痰喘,曆二十年不愈,醫逾百人,藥逾萬劑,而病益加也。
羸瘦骨立,自分必死,醫術既窮,亦惟聽之而已。
光緒辛巳正月,病又發甚劇,飲食不進者數晨夕。
家人皇皇為備後事。
一日晨起,于枕畔獲一紙裹。
發之,得紅丸一。
詢所由來,家人鹹茫然沉吟。
久之曰:&ldquo嘻!是豈仙人憐餘求死之不得,而以是速餘死耶?抑所以起餘耶?&rdquo納諸口而咽之。
家人恐有誤,走奪且不及矣。
先是室中相傳有狐,而曾不為祟。
張嗜茶,瓶碗餘沈,隔宿辄罄,家人遂相嘩為狐而已。
顧服丸後,氣頓舒,喉中格格作響,吐痰盈鬥。
舉家相慶。
明日,複得一裹,丸色黑。
再服之,疾更減。
又明日,得燈草盈束,截為寸許,五色鹹備。
旁置小柬,楷書一行,曰:&ldquo服之可痊愈。
&rdquo字體類《靈飛經》,秀媚娟好。
急煮服之,疾乃大瘳,如釋重負。
于是益以為仙矣。
潔治一室,烹佳茗供之,辄罄;增益之,罄如故。
家之人有得窺而見之者,蓋四十許之麗人也。
薄而與之語,亦相問答。
惟一二人得見之外,他惟聞聲而已。
叩其姓,曰:&ldquo胡也。
胡也者,狐也,吾實狐。
&rdquo叩其家,則曰:&ldquo吾祖居盛京之甯遠州,偶遊此耳。
&rdquo問:&ldquo茶之外,猶有所嗜否?&rdquo曰:&ldquo淡巴菰。
&rdquo取吸煙之筒,置煙而爇之。
其得見之者,則彼固俨然吸煙;其不見之者,惟睹一縷青煙,自煙筒彼端出。
張一妻一妾,信奉尤笃,乞得為仙人女,允之,即伏地叩拜。
拜已,設仙母位,供香火。
遠近聞風,問疾者坌至,然多不為治。
問其故,曰:&ldquo疾者,孽也,其人多孽則多疾,無孽亦無疾;且無孽之疾可醫,多孽之疾不可醫。
人苦不自省耳。
&rdquo曰:&ldquo信如仙母言,世固多庸醫殺人者,亦有說耶?&rdquo曰:&ldquo世之庸醫,皆天醫星也,如之何無說?&rdquo詫其言不經,則曰:&ldquo世有一等人,庸碌自安,自以為不求聞達,人亦以為高尚君子。
其實無益于世,徒有耗夫祿食,論其罪,實不容于死,而又不犯刀斧鼎俎之刑,故天遣此庸醫殺之耳。
&rdquo曰:&ldquo庸碌自安,亦有罪耶?誠如仙母言,則天地好生之德之謂何?&rdquo曰:&ldquo此正天地好生之德也。
天地之好生也,生一人焉,必無負天地所生,求有益于群生,天地斯喜之。
苟其庸碌自安,徒分群生之祿食,是有害于群生也。
故必降庸醫以速其死,速其死即所以愛群生也。
莠草亦天之生物,人必鋤而去之者,以其有害嘉谷也,曷詫為?&rdquo 富家兒 富家兒某甲,喜修飾,居室亦整潔,廳事前植柳取陰。
顧院地微窪,遇雨,辄積潦若小池然。
其狎友某乙,時相過從,皆少年善谑,且喜作惡劇。
一日乙至,适遇雨,乙禦白纻衫,甲欲取浸潦中,以博一笑。
乙不可,甲強之至再至三,乙長跪乞免,猶不可。
乙忿然自解其衣,投潦中,再投再起,反複折疊,狼藉迨遍。
顧謂甲曰:&ldquo必如是,然後快于心?&rdquo與甲大笑,乙突起挾衣登廳,旋轉揮舞,污潦飛揚,四壁屏幛字畫,點染殆遍。
他日濯纻衫白如故,而屏幛字畫卒不可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