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刃出于背,釋手遂行。
家人阻之不及,追之亦不及也。
乙奔返肇慶,僅黎明。
荷擔出,俟于邑廟之門。
高要令來拈香,乙故犯其鹵簿,且口出惡言。
令怒,捉之入署,責而釋之。
乙複負販如故。
越數日,新會令牒高要索乙。
高要令捕乙至,示以牒。
乙頓首呼冤曰:&ldquo小人以晦日贳華于某肆,以朔日犯鹵簿獲罪,而彼殺人者以晦夜之半,彼此相距二百餘裡,小人豈能飛耶?&rdquo令審之确,遽釋之。
停辛茹苦者五年,卒手刃仇人,而自脫于禍,乙真人傑哉! 炭中怪 趼人氏曰:&ldquo科學昌明,社會之福也。
顧一二談新之士,恃其淩爍之氣,叫嚣之習,遂欲剿除舊說,務盡人而風從之,似猶非其時也。
鬼神之德,聖人稱焉;妖異之事,經史載焉。
往昔達人,未嘗不從而疑之也。
使其事非信而有征,豈吾國數千年來,竟無一敏斷之人舉而破之,而必俟今日歐風東漸,借力于一二談新之士也。
吾所深知者,有一事焉,敢舉以質之世之談新之君子。
香山上栅鄉盧氏,巨族也。
族有婦某氏,一日忽發狂,自批其頰作男子聲,大言曰:&ldquo吾處山中甚樂,奈何囚吾于床下?不釋我,且取汝命!&rdquo家人大驚,搜床下,得炭一簍,無他物焉。
蓋婦翁為茶商,歲恒遊于湘贛之間,彼中薪炭皆賤,故恒購歸,一時未及用,遂置婦床下者也。
發其簍,中有一炭,白如雪,大如拳,謂是物之為祟矣,以香楮送之于城隍廟。
族有某甲者,夙無賴,嘗走天津,以博負故,與人争,毆人緻斃,逃之煙台;又以鬥毆殺人,遁于滬,屢為不法事,警察捕之急,始返其鄉。
鄉人畏之甚于虎也。
是日适于廟前席地坐,将以伺人之隙也。
驟見人以香楮送白炭至,執問故,具告之,笑曰:&ldquo此等物,乃能為祟耶?&rdquo以足蹴之,炭破為二。
甲驟變色發狂,跳躍逾尋丈,自撾其頰,往來奔走,且走且号,無非自詈而語,語作湘南土音。
鄉人不解也,相顧錯愕而已。
盧君炜昌,上栅人,此其遠族之事也。
炜昌與餘共事,其尊甫自鄉間來書,述其事如此。
炜昌出書示餘,相與尋索其理而不可得。
未幾,炜昌之兄墨林自鄉間來,急叩以甲事。
墨林曰:&ldquo近狂痫尤甚,且自宮矣,然而不死。
&rdquo若此者,又何說以辯其為妄也?曰腦筋亂,豈彼婦亦腦筋亂耶?曰偶然,曰偶然者,談新學家之遁詞耳,烏足以服人?餘與炜昌冥思屢日,終不敢持無鬼之說也。
骨角之屬,其炭色白,意者白炭其人骨也。
以人骨而至于為炭,則其為冤焉怨焉,均未可知也。
冤怨之魂,自附于其骨,冥事不可知,以理論則當然矣。
初被雜于簍炭之中,迷惘不自覺其何居,及覺,所以祟婦以求出也。
既遇甲,遂憑以為厲。
是或甲平日之戾氣,與彼冤怨之氣相感召也。
說虎 歙客某,以販筆墨為業。
一日經某地,見群丐縛一犬,将屠之,犬嗚嗚作哭聲。
客駐足觀之,犬舉首作乞憐狀,遂出數百文,購而釋之。
犬自是随客,出入必偕,吳越齊魯,凡客足迹所至,未嘗相離也。
越數年,客返裡,道經萬山叢中,日且暮,彷徨求宿處不得。
腥風忽起,一虎自山巅下,且撲且吼,迎面而至。
瞬已及前,吼聲益厲,直撲其颠,昏然遂倒,魂魄飄蕩,不複自辨其為生死矣。
久之,隐隐聞人聲,覺驚顫略定。
張目四顧,則數十人羅列其前,秉火炬、荷弓矢、橫戈戟者,蓋獵戶也。
旁置死虎。
逡巡起坐,自撫其顱。
衆呼曰:&ldquo客蘇矣!&rdquo給以水,飲少許,神志微複,舉手謝衆。
衆曰:&ldquo客攜犬自随耶?&rdquo客四顧失其犬,曰:&ldquo誠然。
今安在矣?&rdquo衆曰:&ldquo客來省,此為君物否?&rdquo客聞言,支拄而起。
衆導視死虎,見胯下累然一物,則一犬首,堅噬虎勢,猶未釋口也。
客審視,大哭曰:&ldquo是汝也耶?&rdquo聲未絕,犬口遽釋,首墜地。
客捧之而号曰:&ldquo苦汝矣!今而後,吾之生命,汝所賜也。
&rdquo 初,虎為獵戶所逐,越嶺至,遇客欲噬。
犬狙伺客側,俟虎起撲,突前噬其勢。
虎負痛,舍客狂逃,至前山而倒,故卒為獵戶所獲也。
獵戶逐虎,見客死道旁,既獲虎,遂複返而救之也。
犬僅遺一首者,虎狂奔時,蓋已以後爪碎裂其體矣。
然而終不釋口。
善哉!聞客哭而遂釋之,豈魂猶有靈耶? 客感其義,盛以木匣,葬于路左,為立碣曰:&ldquo義犬之墓&rdquo,加封植焉。
自是過其地,必以楮镪肉餌哭而祭之,亦不自知其悲從中來也。
光緒丁酉,襄滬報筆政。
客挾筆來求售,為餘言此事。
察其顔色,談虎有餘栗,而談犬猶有餘哀也,惜餘忘其姓字矣。
捕蛇者 蛇人之弄蛇也,提于手,盤于首,加于頸,挂于肩,猶弄索也。
蛇,毒物也,彼果何術以制之?曰藥而已矣。
藥秘甚,非其徒,無得與知者。
昔聞有蛇人籠蛇求售于西醫,醫探手入籠取蛇,蛇噬其指傷。
蛇人急進藥,醫卻之,自以去毒止痛諸品敷之,經旬不愈,且腐潰不已,痛楚有加。
無已,仍求蛇人。
蛇人出藥糁潰處,立談之頃,痛楚頓息,經日遂瘥。
求其方,千金不傳也。
嘗謂中國技術,何不精美,特秘之一字,緻失其傳耳。
苟公之于世,相與研究,益從而改良之,其精進甯可限耶! 粵中某蛇人,提籠戴笠,徘徊野外,将以捕蛇也。
睹路旁一蛇穴,大喜,蹲而察之。
遽伸右手探穴,觸蛇舌,大痛驟腫,不一瞬腫及肩;舌強不能言,淚簌簌下;左手亦驟麻木,不能屈伸。
默念:&ldquo吾殆死矣!&rdquo忽一牧童騎牛過其前,見之,審視曰:&ldquo捕蛇耶?&rdquo微颔之。
&ldquo中蛇毒耶?&rdquo亦微颔之。
&ldquo藥烏在?&rdquo則微舉左手指其笠。
童取笠下,遍察之,則笠檐破處,紙裹在焉。
發之,則蜰蟲盈裹,死且僵矣。
笑曰:&ldquo是即藥耶?&rdquo亦微颔之。
&ldquo服耶?敷耶?&rdquo則微張其口。
童撮而喂之且罄,蛇人色漸變,自肩以下腫亦驟消。
良久,突起
家人阻之不及,追之亦不及也。
乙奔返肇慶,僅黎明。
荷擔出,俟于邑廟之門。
高要令來拈香,乙故犯其鹵簿,且口出惡言。
令怒,捉之入署,責而釋之。
乙複負販如故。
越數日,新會令牒高要索乙。
高要令捕乙至,示以牒。
乙頓首呼冤曰:&ldquo小人以晦日贳華于某肆,以朔日犯鹵簿獲罪,而彼殺人者以晦夜之半,彼此相距二百餘裡,小人豈能飛耶?&rdquo令審之确,遽釋之。
停辛茹苦者五年,卒手刃仇人,而自脫于禍,乙真人傑哉! 炭中怪 趼人氏曰:&ldquo科學昌明,社會之福也。
顧一二談新之士,恃其淩爍之氣,叫嚣之習,遂欲剿除舊說,務盡人而風從之,似猶非其時也。
鬼神之德,聖人稱焉;妖異之事,經史載焉。
往昔達人,未嘗不從而疑之也。
使其事非信而有征,豈吾國數千年來,竟無一敏斷之人舉而破之,而必俟今日歐風東漸,借力于一二談新之士也。
吾所深知者,有一事焉,敢舉以質之世之談新之君子。
香山上栅鄉盧氏,巨族也。
族有婦某氏,一日忽發狂,自批其頰作男子聲,大言曰:&ldquo吾處山中甚樂,奈何囚吾于床下?不釋我,且取汝命!&rdquo家人大驚,搜床下,得炭一簍,無他物焉。
蓋婦翁為茶商,歲恒遊于湘贛之間,彼中薪炭皆賤,故恒購歸,一時未及用,遂置婦床下者也。
發其簍,中有一炭,白如雪,大如拳,謂是物之為祟矣,以香楮送之于城隍廟。
族有某甲者,夙無賴,嘗走天津,以博負故,與人争,毆人緻斃,逃之煙台;又以鬥毆殺人,遁于滬,屢為不法事,警察捕之急,始返其鄉。
鄉人畏之甚于虎也。
是日适于廟前席地坐,将以伺人之隙也。
驟見人以香楮送白炭至,執問故,具告之,笑曰:&ldquo此等物,乃能為祟耶?&rdquo以足蹴之,炭破為二。
甲驟變色發狂,跳躍逾尋丈,自撾其頰,往來奔走,且走且号,無非自詈而語,語作湘南土音。
鄉人不解也,相顧錯愕而已。
盧君炜昌,上栅人,此其遠族之事也。
炜昌與餘共事,其尊甫自鄉間來書,述其事如此。
炜昌出書示餘,相與尋索其理而不可得。
未幾,炜昌之兄墨林自鄉間來,急叩以甲事。
墨林曰:&ldquo近狂痫尤甚,且自宮矣,然而不死。
&rdquo若此者,又何說以辯其為妄也?曰腦筋亂,豈彼婦亦腦筋亂耶?曰偶然,曰偶然者,談新學家之遁詞耳,烏足以服人?餘與炜昌冥思屢日,終不敢持無鬼之說也。
骨角之屬,其炭色白,意者白炭其人骨也。
以人骨而至于為炭,則其為冤焉怨焉,均未可知也。
冤怨之魂,自附于其骨,冥事不可知,以理論則當然矣。
初被雜于簍炭之中,迷惘不自覺其何居,及覺,所以祟婦以求出也。
既遇甲,遂憑以為厲。
是或甲平日之戾氣,與彼冤怨之氣相感召也。
說虎 歙客某,以販筆墨為業。
一日經某地,見群丐縛一犬,将屠之,犬嗚嗚作哭聲。
客駐足觀之,犬舉首作乞憐狀,遂出數百文,購而釋之。
犬自是随客,出入必偕,吳越齊魯,凡客足迹所至,未嘗相離也。
越數年,客返裡,道經萬山叢中,日且暮,彷徨求宿處不得。
腥風忽起,一虎自山巅下,且撲且吼,迎面而至。
瞬已及前,吼聲益厲,直撲其颠,昏然遂倒,魂魄飄蕩,不複自辨其為生死矣。
久之,隐隐聞人聲,覺驚顫略定。
張目四顧,則數十人羅列其前,秉火炬、荷弓矢、橫戈戟者,蓋獵戶也。
旁置死虎。
逡巡起坐,自撫其顱。
衆呼曰:&ldquo客蘇矣!&rdquo給以水,飲少許,神志微複,舉手謝衆。
衆曰:&ldquo客攜犬自随耶?&rdquo客四顧失其犬,曰:&ldquo誠然。
今安在矣?&rdquo衆曰:&ldquo客來省,此為君物否?&rdquo客聞言,支拄而起。
衆導視死虎,見胯下累然一物,則一犬首,堅噬虎勢,猶未釋口也。
客審視,大哭曰:&ldquo是汝也耶?&rdquo聲未絕,犬口遽釋,首墜地。
客捧之而号曰:&ldquo苦汝矣!今而後,吾之生命,汝所賜也。
&rdquo 初,虎為獵戶所逐,越嶺至,遇客欲噬。
犬狙伺客側,俟虎起撲,突前噬其勢。
虎負痛,舍客狂逃,至前山而倒,故卒為獵戶所獲也。
獵戶逐虎,見客死道旁,既獲虎,遂複返而救之也。
犬僅遺一首者,虎狂奔時,蓋已以後爪碎裂其體矣。
然而終不釋口。
善哉!聞客哭而遂釋之,豈魂猶有靈耶? 客感其義,盛以木匣,葬于路左,為立碣曰:&ldquo義犬之墓&rdquo,加封植焉。
自是過其地,必以楮镪肉餌哭而祭之,亦不自知其悲從中來也。
光緒丁酉,襄滬報筆政。
客挾筆來求售,為餘言此事。
察其顔色,談虎有餘栗,而談犬猶有餘哀也,惜餘忘其姓字矣。
捕蛇者 蛇人之弄蛇也,提于手,盤于首,加于頸,挂于肩,猶弄索也。
蛇,毒物也,彼果何術以制之?曰藥而已矣。
藥秘甚,非其徒,無得與知者。
昔聞有蛇人籠蛇求售于西醫,醫探手入籠取蛇,蛇噬其指傷。
蛇人急進藥,醫卻之,自以去毒止痛諸品敷之,經旬不愈,且腐潰不已,痛楚有加。
無已,仍求蛇人。
蛇人出藥糁潰處,立談之頃,痛楚頓息,經日遂瘥。
求其方,千金不傳也。
嘗謂中國技術,何不精美,特秘之一字,緻失其傳耳。
苟公之于世,相與研究,益從而改良之,其精進甯可限耶! 粵中某蛇人,提籠戴笠,徘徊野外,将以捕蛇也。
睹路旁一蛇穴,大喜,蹲而察之。
遽伸右手探穴,觸蛇舌,大痛驟腫,不一瞬腫及肩;舌強不能言,淚簌簌下;左手亦驟麻木,不能屈伸。
默念:&ldquo吾殆死矣!&rdquo忽一牧童騎牛過其前,見之,審視曰:&ldquo捕蛇耶?&rdquo微颔之。
&ldquo中蛇毒耶?&rdquo亦微颔之。
&ldquo藥烏在?&rdquo則微舉左手指其笠。
童取笠下,遍察之,則笠檐破處,紙裹在焉。
發之,則蜰蟲盈裹,死且僵矣。
笑曰:&ldquo是即藥耶?&rdquo亦微颔之。
&ldquo服耶?敷耶?&rdquo則微張其口。
童撮而喂之且罄,蛇人色漸變,自肩以下腫亦驟消。
良久,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