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餘情能寄
關燈
小
中
大
親死了,我外婆是一個小腳婦女,連文化都沒有,也不能掙錢。
所以後來我媽媽很早就上香山慈幼院那兒工作了,日後學習畫畫。
她跟我姑姑是同學,這樣介紹就和我父親認識了。
以後他們在四宜軒約好,我爸爸上美國留學,我媽媽等他三年。
我爸爸本來應該念四年回來,可是三年就回來了,因為說好了三年,不回來怕我媽媽跟别人結婚。
那時候婦女隻要家庭一給說好了,包辦了,你願意也得願意,不願意也得願意。
所以他三年以後就回來了,回來以後就跟我媽結婚。
我媽媽做飯,他在小屋裡寫莎士比亞,我媽媽就給他做點小吃送去。
他喜歡吃蝦,有點糖味的烤蝦,我媽媽給他做好一小盤,給他送屋去,他也不出來,在屋裡拿手捏着就吃了。
我媽媽也不是學做飯的,但是她自己可以鑽研,所以她做飯我們大家都愛吃。
我們吃打鹵面,我媽做得特别好。
我媽包的餃子,我也覺得特别好吃。
我父親經常外面吃飯,有時候回來告訴我媽今天做了什麼好吃,我媽就模仿給他做。
反正他的衣食住行離不開我媽。
關于他跟我媽的曆史,有一本書叫《槐園夢憶》,他寫得很動情,就是一輩子跟我媽在一起生活的瑣事。
我媽去世了以後,他簡直覺得痛不欲生了。
現在我媽埋在美國了,為什麼叫《槐園夢憶》,我媽埋的美國墓地叫&ldquo槐園&rdquo,我妹妹把我父親的那些紙筆也和我媽埋在一塊兒。
一生翻譯莎士比亞 我父親一生所從事的,如果說最多的話就是教育。
他從二十幾歲就當大學教授,一直到六十五歲退休,沒幹過别的事兒,别的都是副業,寫作都是副業,正經的職業就是教書,他說&ldquo我是個教書匠&rdquo。
他的學生真的是桃李滿天下,到處都是他的學生。
因為他教了一輩子書,他寫的那些教科書的講稿現在都在台灣,大學的、中學的、小學的都有。
如果說他業餘的就是寫作了。
他一生比較大的事業就是翻譯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怎麼開始翻譯的呢?因為他在學校教西洋文學,當然莎士比亞在西洋文學裡是有代表性的,他講課就講這些東西。
當時胡适當校長,胡适就委托梁實秋、聞一多等四個人翻譯莎士比亞,可是後來,因為這個部頭太大了,莎士比亞有四十個劇本還有《十四行詩》,如果說都翻譯了,這個工作量不用畢生的精力都是翻譯不完的,而且莎士比亞的文字有很多都是一些古英語,很難翻,不是有很深英語造詣的就很難理解,不能把它的原意翻出來。
另外還要中文文字上的秀美,要有這個修養,沒有這個也弄不了,所以那三個人就幹别的去了,不幹這個事兒了,結果把這個任務就都放在梁實秋一個人身上了。
梁實秋接了這個以後,他就決定這一輩子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完成。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他就翻譯莎士比亞,一直翻譯了好幾十年。
到他七十歲的時候,在台灣開了一個盛大的慶祝會,慶祝完成了全部的莎士比亞。
但是這個中間是曆經了很多風風雨雨了。
二十歲開始翻,翻到七十歲,一年翻一本的話,不能間斷,而且要找很多參考資料。
我記得他那個牛津大字典都特别厚,都是從英國買來的,英國書店跟他長期都有聯系,有什麼新書和參考書都給他送;他一看目錄要什麼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都給他送書,這樣他就整天在書房裡。
除了教書、翻莎士比亞以外,那時候他還編一些雜志什麼的,整天就蹲在書房裡。
他為什麼感激我媽媽,他家事不管的,都是我媽媽管,他成天就在那裡面,就是書呆子。
家務事、帶孩子都是我媽媽管。
他說,沒有我媽媽的話,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都完不成。
他有痔瘡,痔瘡有時候流血他也不知道,他就一直寫,後來我媽發現他椅子上有一大攤血。
當他專心緻志寫作的時候,一切疼痛、其他的事情全忘了。
後來我媽媽又給做了一個大棉墊,他以後就坐在上面工作。
另外他編了一套字典──《遠東英漢大辭典》,屬于工具書,收錄了八萬多條字彙,當時中國字典隻有三萬多條字彙,這個他是用了三年的時間,發動了兩百多人,全世界各圖書館都跑遍了,收集資料,編了一套英漢詞典,然後分類出版,有醫學的、科學的、曆史的、文化的,等等,有三十多個版本。
當初聯合國用的英文詞典就是梁實秋主編的這本詞典,我原來也不知道。
為了去美國探親,我到美國領事館簽證。
辦事員問我:&ldquo你是梁實秋的女兒?梁實秋是我老師。
&rdquo我說:&ldquo怎麼會是你的老師呢?&rdquo他就從他抽屜裡拿出一個黃本的英漢詞典,他說:&ldquo我天天都在看他的詞典,所以他是我的老師。
我給你辦移民到美國去吧。
&rdquo我說:&ldquo不行,我在中國當律師,我這兒有工作,我去探親一個禮拜就要回來的。
&rdquo他說:&ldquo那好。
&rdquo趕快就給我辦了手續。
另外,他還翻譯了十多種其他英語文學名著,比如現在熱銷的《随想錄》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翻譯之外,住在重慶北碚的雅舍期間,他寫作了大量随筆散文,後來結集為《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出了三十多個版本,被譯成多國文字,風靡全世界。
當然他也有一些嗜好了,那會兒在北京他喜歡放風筝。
好像老北京人都愛放風筝,我父親放風筝可是挺講究的,現在的風筝可能不那麼普及了。
那時候我們家放風筝,各種大沙燕,有瘦長的叫瘦沙燕,一般的叫普通沙燕,黑色的叫黑鍋底,還有龍頂魚,那個眼睛能翻的,還有孫悟空。
我們風筝上面都帶着那個小鼓,還有上面帶琴,一拉風一兜,琴就響,放上去以後就跟有樂器的聲音似的。
我們使用的線都不是普通的棉線,那個線不結實,放遠了就會斷了,使用的都是老弦,就跟拉胡琴的弦一樣,特别地結實。
有一個放風筝的線車,拿手一撥就轉。
那個軸都是硬木的軸。
放遠了以後,要是風平浪靜的時候,把它拴在我們前院的柱子上一夜,第二天早上還在上頭。
可是這裡面有時候也會有麻煩,因為好多人家都放,天上風筝多了,會打架的,有時候線纏在一起了,一看線纏在一起趕快往回倒,你不往回倒,人家把風筝拉人家去。
我父親喜歡玩這些東西。
平常他是逛書攤,上琉璃廠、榮寶齋、海王村這些地方逛書攤,人家那兒老闆都認得他。
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逛廠甸。
在北京過年好像習慣都去逛廠甸,就是一種廟會的性質,在新華街上搭上棚。
很多攤販都集中到那兒去,吃的東西、用的東西,甚至金銀珠寶翡翠,現在都差很多了,那會兒賣羊頭肉、奶酪、炸糕,反正都是北京的這些東西。
我小時候特别喜歡上廠甸,又吃又喝,又買玩意兒。
他帶着我們去,那會兒廠甸,喝豆汁兒,吃灌腸、驢打滾、艾窩窩,大糖葫蘆特别長,有好幾尺長。
他喜歡玩兒什麼呢?愛抖空竹。
有的是兩頭都有圓的,中間像個葫蘆似的。
還有一種是單頭的,這邊有圓的,那邊沒有,這樣的不好抖。
大空竹、小空竹,家裡有很多。
他認為那個是一種運動,一到廠甸就買空竹。
老友 聞一多和我父親曾同在青島大學教書,他們兩人關系非常好。
在青島的時候我還小,但是我記得聞一多差不多每個禮拜都上我們家(今青島市魚山路33号),他常抱着我玩。
後來聞一多到昆明了,我父親在重慶,兩個人就不在一起了。
但是那個時代,文人隻有一支筆,他沒有槍,别人要迫害他的時候,他隻能用筆來反抗。
那時候我父親就說聞一多受抗戰的影響很激進的。
當時就有很多特務都跟蹤他們,我爸爸也是被跟蹤的對象,有一個小黑汽車老跟着他,他特别害怕。
因為我爸爸說話嘴上沒有遮攔,看什麼不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說,得罪很多人。
他就對聞說:&ldquo聞一多,你自己留個心眼,你不要在公共場合這樣,會受到迫害。
&rdquo可是當時聞一多熱血沸騰,所以最終遭到人家的迫害。
後來我父親知道以後特别傷心,因為他們倆是很好的朋友。
他喜歡下圍棋,當時擺的有圍棋盤,有圍棋子。
他一拍桌子,說:&ldquo一多怎麼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呢。
&rdquo那棋子都滾到地上去了。
因為北碚的房子是木闆地,很粗糙的木闆地,有很多縫,他一拍那個棋子順縫都掉下去了,摳不出來了。
後來到台灣去,聞一多給他的信一直帶在身邊。
還有聞一多當時受害的報紙,都黃了,跟手紙似的,他一直帶在箱子裡。
他和冰心感情也很好。
因為他們都到美國留學,是在船上認識的,聊天時冰心問他:&ldquo你是學什麼的。
&rdquo他問冰心:&ldquo你學什麼。
&rdquo她說:&ldquo我學文學的。
&rdquo他說:&ldquo我學文學批評的。
&rdquo他和吳文藻(冰心的丈夫)都是清華的同學。
在美國我父親和冰心他們都一塊兒演戲,有很多活動。
後來他到台灣去以後,不知道誰傳說,說冰心死了,他非常傷心,寫了一篇《憶冰心》的文章在台灣報紙上發表了。
後來得知冰心沒有死,他覺得很不好意思,就表示很道歉,說:&ldquo我聽說你死了,沒有死我就這樣寫你,很不應該。
&rdquo冰心說:&ldquo不對,我非常高興,因為一個人很難知道他死了以後,别人是怎麼樣紀念他。
&rdquo她說,&ldquo我現在知道,我死了實秋會寫文章紀念我,我很高興。
&rdquo 在北碚的時候,梁實秋和老舍都在編譯館,老舍就住在我們家東邊。
現在都開辟成立梁實秋紀念館和老舍紀念館。
我爸爸擔任翻譯英文的編輯委員會的主任,老舍晚上經常上我們家去,閑着沒事兒有時候打麻将、聊天。
後來開文藝晚會的時候,他們倆說相聲,兩人都一口北京話。
說相聲有一個習慣,一人拿一把扇子,作為一個道具,有時候說到哪兒,敲一下,引得大家都笑。
我爸說:&ldquo咱倆拿這個扇子可以當道具,你不要敲我腦袋,你不要打我。
&rdquo老舍說:&ldquo我不打你。
&rdquo但是說到興高采烈的時候,老舍可能忘了就敲他,一敲他,他就躲,我爸爸戴一個大眼鏡,正好扇子就把眼鏡給打下來。
我爸爸穿着長袍馬褂說相聲,趕緊拿衣裳一兜,就把眼鏡兜住了,眼鏡沒有掉地上,省得摔碎。
但是底下就哄堂大笑,人家以為就是導演給他們做的滑稽的動作呢,實際上不是,實際上臨時發生了這麼一件事兒,所以很多記者都拿這個作為一個趣聞。
後來台灣推薦諾貝爾獎獲得者,人家推薦梁實秋,梁實秋說我不行,說這是中國代表就給一個名額,說台灣這麼一個小地方代表不了中國,人家說那你推薦一個,誰行呢?他說我看就老舍行。
可是那時候老舍已經死了,他還不知道呢。
後來一問,老舍死了,人家說你推薦别人吧。
他想了半天,那推薦不出來了。
所以後來就沒有了。
據說把這個名額給了日本。
老舍死了以後,我上美國探親,老舍的夫人胡絜青給我寫了&ldquo健康是福&rdquo四個大字。
胡絜青是書法家也是畫家,我給父親拿過去,父親心裡特别感觸。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與徐志摩、青島大學的校長、《新月》雜志社的那些人都是很熟悉的。
後來我父親到台灣去了,跟這些人聯系少了。
像季羨林就和我父親關系特别好。
那時候季羨林在猶豫學什麼好呢,學東方語文學系是少數,全中國人沒有幾個人學。
我父親說你就學這個吧,學這個好,越少數越好,全中國就你一個人會。
季羨林就在東方語文學系學少數語種,後來他當然推廣了,他學了很多國的文字,所以季羨林對我父親是很尊重的。
在學術上我父親也非常器重(季羨林),那時候他還年輕,覺得他将來特别有出息。
中國人 我是學法律的,不太懂得文學,所以有時候人家采訪我的時候,我就不怎麼談文學的事情,因為不懂,胡說八道讓人笑話,但是耳濡目染也知道一些,我父親對于文學,他不希望有什麼束縛,他說我想到什麼就可以寫什麼,不希望别人給他定一個條條框框,中國的文學上有很多流派,過去八股文就是條條框框,就得起承轉合,做詩平平仄仄,就得押韻,寫散文的可以超脫一些。
這樣就跟有些流派認識不一緻,那也是可能的,但是這些事情不要去指責什麼,将來從曆史上自有定論,因為每一種科學也好、藝術也好、文學也好都有流派,你說張大千的畫好還是徐悲鴻的畫好,那就不好比。
文學上也有各種流派,當然也受各種政治思想的影響,那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生在這個時代裡,不能脫離這個時代,當然那都是曆史上的事情了。
談到魯迅的事情,我知道魯迅的後代在台灣跟我父親關系很好的,經常上我們家吃飯去,照了相片給我。
現在台灣和大陸和平相處親如一家了,求同存異了,就别再揪住曆史的問題,曆史的問題就是曆史。
再過五百年或者五千年以後,你再回過頭來看現在的事情那就更客觀了。
人不管流浪到多遠,對于故鄉的感情永遠是割不斷的。
我父親死的時候,穿着一身中式的長袍馬褂,不要穿西裝。
他上美國去,人家讓他入美國籍,他說我不入美國籍,我是中國人,我以是中國人為自豪。
他說如果說中國和美國要發生沖突的話,我必然要站在中國這邊,因為我是中國人。
梁實秋雖然是搞文學的,但是愛國的思想貫穿在他思想裡頭。
從我們家裡來說,一直也都是教育子女都要愛國。
那時候抗日戰争,後院有一個井,我奶奶常年老設一個祭台,擺上水果,就是紀念抗日戰争犧牲的這些陣亡将士,我們都去磕頭。
那時候行禮,不是鞠躬就是磕頭。
我父親他對于中國,以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我父親是老知識分子,所以對于說吃也好,北京一些玩的東西也好,過年的風俗習慣也好,都好些體現在他的文章裡頭,其實這麼大歲數了,還想吃這口東西也不見得,一種感情上的寄托罷了。
我的父親梁實秋 梁文薔 作為梁實秋的幼女,現定居于美國西雅圖的梁文薔也已是七旬老人。
營養學博士梁文薔并沒有&ldquo子承父業&rdquo,但來自父親生前的鼓勵,一直成為她勇敢
所以後來我媽媽很早就上香山慈幼院那兒工作了,日後學習畫畫。
她跟我姑姑是同學,這樣介紹就和我父親認識了。
以後他們在四宜軒約好,我爸爸上美國留學,我媽媽等他三年。
我爸爸本來應該念四年回來,可是三年就回來了,因為說好了三年,不回來怕我媽媽跟别人結婚。
那時候婦女隻要家庭一給說好了,包辦了,你願意也得願意,不願意也得願意。
所以他三年以後就回來了,回來以後就跟我媽結婚。
我媽媽做飯,他在小屋裡寫莎士比亞,我媽媽就給他做點小吃送去。
他喜歡吃蝦,有點糖味的烤蝦,我媽媽給他做好一小盤,給他送屋去,他也不出來,在屋裡拿手捏着就吃了。
我媽媽也不是學做飯的,但是她自己可以鑽研,所以她做飯我們大家都愛吃。
我們吃打鹵面,我媽做得特别好。
我媽包的餃子,我也覺得特别好吃。
我父親經常外面吃飯,有時候回來告訴我媽今天做了什麼好吃,我媽就模仿給他做。
反正他的衣食住行離不開我媽。
關于他跟我媽的曆史,有一本書叫《槐園夢憶》,他寫得很動情,就是一輩子跟我媽在一起生活的瑣事。
我媽去世了以後,他簡直覺得痛不欲生了。
現在我媽埋在美國了,為什麼叫《槐園夢憶》,我媽埋的美國墓地叫&ldquo槐園&rdquo,我妹妹把我父親的那些紙筆也和我媽埋在一塊兒。
一生翻譯莎士比亞 我父親一生所從事的,如果說最多的話就是教育。
他從二十幾歲就當大學教授,一直到六十五歲退休,沒幹過别的事兒,别的都是副業,寫作都是副業,正經的職業就是教書,他說&ldquo我是個教書匠&rdquo。
他的學生真的是桃李滿天下,到處都是他的學生。
因為他教了一輩子書,他寫的那些教科書的講稿現在都在台灣,大學的、中學的、小學的都有。
如果說他業餘的就是寫作了。
他一生比較大的事業就是翻譯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怎麼開始翻譯的呢?因為他在學校教西洋文學,當然莎士比亞在西洋文學裡是有代表性的,他講課就講這些東西。
當時胡适當校長,胡适就委托梁實秋、聞一多等四個人翻譯莎士比亞,可是後來,因為這個部頭太大了,莎士比亞有四十個劇本還有《十四行詩》,如果說都翻譯了,這個工作量不用畢生的精力都是翻譯不完的,而且莎士比亞的文字有很多都是一些古英語,很難翻,不是有很深英語造詣的就很難理解,不能把它的原意翻出來。
另外還要中文文字上的秀美,要有這個修養,沒有這個也弄不了,所以那三個人就幹别的去了,不幹這個事兒了,結果把這個任務就都放在梁實秋一個人身上了。
梁實秋接了這個以後,他就決定這一輩子一定要把這個事情完成。
所以,從那時候開始,他就翻譯莎士比亞,一直翻譯了好幾十年。
到他七十歲的時候,在台灣開了一個盛大的慶祝會,慶祝完成了全部的莎士比亞。
但是這個中間是曆經了很多風風雨雨了。
二十歲開始翻,翻到七十歲,一年翻一本的話,不能間斷,而且要找很多參考資料。
我記得他那個牛津大字典都特别厚,都是從英國買來的,英國書店跟他長期都有聯系,有什麼新書和參考書都給他送;他一看目錄要什麼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都給他送書,這樣他就整天在書房裡。
除了教書、翻莎士比亞以外,那時候他還編一些雜志什麼的,整天就蹲在書房裡。
他為什麼感激我媽媽,他家事不管的,都是我媽媽管,他成天就在那裡面,就是書呆子。
家務事、帶孩子都是我媽媽管。
他說,沒有我媽媽的話,翻譯莎士比亞全集都完不成。
他有痔瘡,痔瘡有時候流血他也不知道,他就一直寫,後來我媽發現他椅子上有一大攤血。
當他專心緻志寫作的時候,一切疼痛、其他的事情全忘了。
後來我媽媽又給做了一個大棉墊,他以後就坐在上面工作。
另外他編了一套字典──《遠東英漢大辭典》,屬于工具書,收錄了八萬多條字彙,當時中國字典隻有三萬多條字彙,這個他是用了三年的時間,發動了兩百多人,全世界各圖書館都跑遍了,收集資料,編了一套英漢詞典,然後分類出版,有醫學的、科學的、曆史的、文化的,等等,有三十多個版本。
當初聯合國用的英文詞典就是梁實秋主編的這本詞典,我原來也不知道。
為了去美國探親,我到美國領事館簽證。
辦事員問我:&ldquo你是梁實秋的女兒?梁實秋是我老師。
&rdquo我說:&ldquo怎麼會是你的老師呢?&rdquo他就從他抽屜裡拿出一個黃本的英漢詞典,他說:&ldquo我天天都在看他的詞典,所以他是我的老師。
我給你辦移民到美國去吧。
&rdquo我說:&ldquo不行,我在中國當律師,我這兒有工作,我去探親一個禮拜就要回來的。
&rdquo他說:&ldquo那好。
&rdquo趕快就給我辦了手續。
另外,他還翻譯了十多種其他英語文學名著,比如現在熱銷的《随想錄》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翻譯之外,住在重慶北碚的雅舍期間,他寫作了大量随筆散文,後來結集為《雅舍小品》《雅舍散文》等,出了三十多個版本,被譯成多國文字,風靡全世界。
當然他也有一些嗜好了,那會兒在北京他喜歡放風筝。
好像老北京人都愛放風筝,我父親放風筝可是挺講究的,現在的風筝可能不那麼普及了。
那時候我們家放風筝,各種大沙燕,有瘦長的叫瘦沙燕,一般的叫普通沙燕,黑色的叫黑鍋底,還有龍頂魚,那個眼睛能翻的,還有孫悟空。
我們風筝上面都帶着那個小鼓,還有上面帶琴,一拉風一兜,琴就響,放上去以後就跟有樂器的聲音似的。
我們使用的線都不是普通的棉線,那個線不結實,放遠了就會斷了,使用的都是老弦,就跟拉胡琴的弦一樣,特别地結實。
有一個放風筝的線車,拿手一撥就轉。
那個軸都是硬木的軸。
放遠了以後,要是風平浪靜的時候,把它拴在我們前院的柱子上一夜,第二天早上還在上頭。
可是這裡面有時候也會有麻煩,因為好多人家都放,天上風筝多了,會打架的,有時候線纏在一起了,一看線纏在一起趕快往回倒,你不往回倒,人家把風筝拉人家去。
我父親喜歡玩這些東西。
平常他是逛書攤,上琉璃廠、榮寶齋、海王村這些地方逛書攤,人家那兒老闆都認得他。
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逛廠甸。
在北京過年好像習慣都去逛廠甸,就是一種廟會的性質,在新華街上搭上棚。
很多攤販都集中到那兒去,吃的東西、用的東西,甚至金銀珠寶翡翠,現在都差很多了,那會兒賣羊頭肉、奶酪、炸糕,反正都是北京的這些東西。
我小時候特别喜歡上廠甸,又吃又喝,又買玩意兒。
他帶着我們去,那會兒廠甸,喝豆汁兒,吃灌腸、驢打滾、艾窩窩,大糖葫蘆特别長,有好幾尺長。
他喜歡玩兒什麼呢?愛抖空竹。
有的是兩頭都有圓的,中間像個葫蘆似的。
還有一種是單頭的,這邊有圓的,那邊沒有,這樣的不好抖。
大空竹、小空竹,家裡有很多。
他認為那個是一種運動,一到廠甸就買空竹。
老友 聞一多和我父親曾同在青島大學教書,他們兩人關系非常好。
在青島的時候我還小,但是我記得聞一多差不多每個禮拜都上我們家(今青島市魚山路33号),他常抱着我玩。
後來聞一多到昆明了,我父親在重慶,兩個人就不在一起了。
但是那個時代,文人隻有一支筆,他沒有槍,别人要迫害他的時候,他隻能用筆來反抗。
那時候我父親就說聞一多受抗戰的影響很激進的。
當時就有很多特務都跟蹤他們,我爸爸也是被跟蹤的對象,有一個小黑汽車老跟着他,他特别害怕。
因為我爸爸說話嘴上沒有遮攔,看什麼不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說,得罪很多人。
他就對聞說:&ldquo聞一多,你自己留個心眼,你不要在公共場合這樣,會受到迫害。
&rdquo可是當時聞一多熱血沸騰,所以最終遭到人家的迫害。
後來我父親知道以後特别傷心,因為他們倆是很好的朋友。
他喜歡下圍棋,當時擺的有圍棋盤,有圍棋子。
他一拍桌子,說:&ldquo一多怎麼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呢。
&rdquo那棋子都滾到地上去了。
因為北碚的房子是木闆地,很粗糙的木闆地,有很多縫,他一拍那個棋子順縫都掉下去了,摳不出來了。
後來到台灣去,聞一多給他的信一直帶在身邊。
還有聞一多當時受害的報紙,都黃了,跟手紙似的,他一直帶在箱子裡。
他和冰心感情也很好。
因為他們都到美國留學,是在船上認識的,聊天時冰心問他:&ldquo你是學什麼的。
&rdquo他問冰心:&ldquo你學什麼。
&rdquo她說:&ldquo我學文學的。
&rdquo他說:&ldquo我學文學批評的。
&rdquo他和吳文藻(冰心的丈夫)都是清華的同學。
在美國我父親和冰心他們都一塊兒演戲,有很多活動。
後來他到台灣去以後,不知道誰傳說,說冰心死了,他非常傷心,寫了一篇《憶冰心》的文章在台灣報紙上發表了。
後來得知冰心沒有死,他覺得很不好意思,就表示很道歉,說:&ldquo我聽說你死了,沒有死我就這樣寫你,很不應該。
&rdquo冰心說:&ldquo不對,我非常高興,因為一個人很難知道他死了以後,别人是怎麼樣紀念他。
&rdquo她說,&ldquo我現在知道,我死了實秋會寫文章紀念我,我很高興。
&rdquo 在北碚的時候,梁實秋和老舍都在編譯館,老舍就住在我們家東邊。
現在都開辟成立梁實秋紀念館和老舍紀念館。
我爸爸擔任翻譯英文的編輯委員會的主任,老舍晚上經常上我們家去,閑着沒事兒有時候打麻将、聊天。
後來開文藝晚會的時候,他們倆說相聲,兩人都一口北京話。
說相聲有一個習慣,一人拿一把扇子,作為一個道具,有時候說到哪兒,敲一下,引得大家都笑。
我爸說:&ldquo咱倆拿這個扇子可以當道具,你不要敲我腦袋,你不要打我。
&rdquo老舍說:&ldquo我不打你。
&rdquo但是說到興高采烈的時候,老舍可能忘了就敲他,一敲他,他就躲,我爸爸戴一個大眼鏡,正好扇子就把眼鏡給打下來。
我爸爸穿着長袍馬褂說相聲,趕緊拿衣裳一兜,就把眼鏡兜住了,眼鏡沒有掉地上,省得摔碎。
但是底下就哄堂大笑,人家以為就是導演給他們做的滑稽的動作呢,實際上不是,實際上臨時發生了這麼一件事兒,所以很多記者都拿這個作為一個趣聞。
後來台灣推薦諾貝爾獎獲得者,人家推薦梁實秋,梁實秋說我不行,說這是中國代表就給一個名額,說台灣這麼一個小地方代表不了中國,人家說那你推薦一個,誰行呢?他說我看就老舍行。
可是那時候老舍已經死了,他還不知道呢。
後來一問,老舍死了,人家說你推薦别人吧。
他想了半天,那推薦不出來了。
所以後來就沒有了。
據說把這個名額給了日本。
老舍死了以後,我上美國探親,老舍的夫人胡絜青給我寫了&ldquo健康是福&rdquo四個大字。
胡絜青是書法家也是畫家,我給父親拿過去,父親心裡特别感觸。
我父親年輕的時候,與徐志摩、青島大學的校長、《新月》雜志社的那些人都是很熟悉的。
後來我父親到台灣去了,跟這些人聯系少了。
像季羨林就和我父親關系特别好。
那時候季羨林在猶豫學什麼好呢,學東方語文學系是少數,全中國人沒有幾個人學。
我父親說你就學這個吧,學這個好,越少數越好,全中國就你一個人會。
季羨林就在東方語文學系學少數語種,後來他當然推廣了,他學了很多國的文字,所以季羨林對我父親是很尊重的。
在學術上我父親也非常器重(季羨林),那時候他還年輕,覺得他将來特别有出息。
中國人 我是學法律的,不太懂得文學,所以有時候人家采訪我的時候,我就不怎麼談文學的事情,因為不懂,胡說八道讓人笑話,但是耳濡目染也知道一些,我父親對于文學,他不希望有什麼束縛,他說我想到什麼就可以寫什麼,不希望别人給他定一個條條框框,中國的文學上有很多流派,過去八股文就是條條框框,就得起承轉合,做詩平平仄仄,就得押韻,寫散文的可以超脫一些。
這樣就跟有些流派認識不一緻,那也是可能的,但是這些事情不要去指責什麼,将來從曆史上自有定論,因為每一種科學也好、藝術也好、文學也好都有流派,你說張大千的畫好還是徐悲鴻的畫好,那就不好比。
文學上也有各種流派,當然也受各種政治思想的影響,那是不可避免的。
因為生在這個時代裡,不能脫離這個時代,當然那都是曆史上的事情了。
談到魯迅的事情,我知道魯迅的後代在台灣跟我父親關系很好的,經常上我們家吃飯去,照了相片給我。
現在台灣和大陸和平相處親如一家了,求同存異了,就别再揪住曆史的問題,曆史的問題就是曆史。
再過五百年或者五千年以後,你再回過頭來看現在的事情那就更客觀了。
人不管流浪到多遠,對于故鄉的感情永遠是割不斷的。
我父親死的時候,穿着一身中式的長袍馬褂,不要穿西裝。
他上美國去,人家讓他入美國籍,他說我不入美國籍,我是中國人,我以是中國人為自豪。
他說如果說中國和美國要發生沖突的話,我必然要站在中國這邊,因為我是中國人。
梁實秋雖然是搞文學的,但是愛國的思想貫穿在他思想裡頭。
從我們家裡來說,一直也都是教育子女都要愛國。
那時候抗日戰争,後院有一個井,我奶奶常年老設一個祭台,擺上水果,就是紀念抗日戰争犧牲的這些陣亡将士,我們都去磕頭。
那時候行禮,不是鞠躬就是磕頭。
我父親他對于中國,以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
我父親是老知識分子,所以對于說吃也好,北京一些玩的東西也好,過年的風俗習慣也好,都好些體現在他的文章裡頭,其實這麼大歲數了,還想吃這口東西也不見得,一種感情上的寄托罷了。
我的父親梁實秋 梁文薔 作為梁實秋的幼女,現定居于美國西雅圖的梁文薔也已是七旬老人。
營養學博士梁文薔并沒有&ldquo子承父業&rdquo,但來自父親生前的鼓勵,一直成為她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