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3
關燈
小
中
大
,不知他是怎麼搜集來的。
他愛吐痰,關于吐痰的又有十個八個。
我們到了西安,我約他到菊花園口厚德福吃飯,我問他要吃什麼,他說:&ldquo一鴨一魚足矣。
&rdquo好,我就點了一隻烤鴨一條醬汁魚。
按說四五個人都吃不了,但是他伸臂挽袖,獨當重任,如風卷殘雲,連呼:&ldquo痛快,痛快。
&rdquo他的酒量甚豪,三五斤黃酒不算回事。
我們由西安到洛陽去,冀野、鄧飛黃和我三個人在陝縣下車,自告奮勇,渡黃河上中條山。
事前李興中師長告訴我們,到中條走一遭,九溝十八坡,隻能騎馬,山路崎岖,形勢很險,要三四天的工夫。
我們年輕膽壯,賈勇出發。
在茅津渡過河之後就要騎馬。
冀野從來沒有騎過馬,而軍中馬匹都是又小又瘦的那種類型,而且不是頂馴順的,冀野的塊頭大,經馬夫扶持勉強爬上馬背,已經有搖搖欲墜之勢。
拍照之後,一聲吆喝,馬隊開始前進。
沒走幾步遇到一片酸棗林,下有積水,随行的馬夫繞道步行,這時候冀野開始感到惶恐,馬低下頭去飲水,使得他摟着馬的脖頸銳聲大叫,這一摟一叫不打緊,馬驚了。
一馬驚逸,所有的馬跟着狂奔。
冀野倒卧在地,我在馬上隻聽得耳畔風聲呼呼地響,趕緊低頭躲避多刺的棗枝。
鄧飛黃從後面追趕上來對我呼喊:&ldquo不要怕,夾緊兩腿,放松缰繩!&rdquo我的馬跳躍一道土溝時我被颠落在地上了。
鄧飛黃也自動地滾鞍下馬。
幾匹馬摔掉了鞍辔跑得更快,一口氣奔回營部。
營部的人看到幾匹失鞍的識途老馬狼狽而回,心知不妙,立即派人救援,隻見我們三個在荒野中踉跄緩步。
當晚過夜,第二天營部人員說我們要開始爬山,鑒于冀野肥胖過人,特别給他備了一匹騾子,比較穩定而且能載重,不料騾子高大,他爬不上去,幾個人推送也無法上去,最後找到路邊一塊巨石,讓他站在石上,幾人攙扶之下才跨上了騾背。
入山不久,冀野在騾背上搖搖晃晃,大汗淋漓,渾身抖顫如肉凍,無法繼續前進。
三人會商,決定派人送他回去。
于是他廢然單獨折返。
後來我在他的房間牆上看見挂着一幀放大的照片,他題字曰:盧冀野馬上之雄姿。
冀野才思敏捷,行旅中不忘吟詩作曲。
每到一處,就寝前必定低聲地搖頭晃腦苦吟一陣,拿出随身攜帶的紙筆硯墨,多半是寫一阕曲子,記述他一天的見聞感想。
我問他為什麼偏愛作曲,較少詩詞。
他說,曲的路子寬,像是白話,正字之外可加襯子,韻也較寬,東冬、江陽等皆合并,四聲亦可通押,應該算是很進步自由的詩體。
我也相當同意他的看法。
不過曲在平仄和音韻上很有講究,和音樂歌唱不可分離,亦非易工之事。
他于此道确是造詣甚深。
勝利後大家紛紛還鄉,他也回到了南京。
他對南京有無比的熱愛。
勝利之初大家偶爾議論将來首都所在是否還是虎踞龍盤的南京,有人說北平較勝,也有人說西安不錯,誰若是說起曆來建都南京者皆享祚不久,他必紅頭漲臉地憤形于色。
我還鄉路過南京,他特邀我和李清悚等到南門外一家回族館吃他吹噓已久的什麼糟蒸鴨肝。
他歎一口氣說:&ldquo不是從前的味道了。
&rdquo 此後時局變化,我們失去聯絡。
聽說他在南京很忙,任監察委員、大學教授、保長。
有人問他:&ldquo保長之事何勞先生費心?&rdquo他說:&ldquo這你就不懂了,保甲長是真正親民之職,尤其是有關兵役等,保甲長一言九鼎,關系重大。
等到逢年過節,禮物上門,堆積如山&hellip&hellip&rdquo他就是這樣地天真。
更天真的事,是他以為在參政會與某某有杯酒之歡,與某某有一日之雅,時局無論怎樣變化,沒有人會為難他。
他這一估計錯誤了,而且是緻命的錯誤,他的監察委員、大學教授、保長一系列的職位都失掉了,他被派給的新任務是扛着梯子提着糨糊桶在高牆上貼标語!據說他曾賦有一詩,内有&ldquo安排馬列三千冊,紅旗插遍紫金山&rdquo之句,如今果然參與了貼标語的行列。
隻是太肥胖,執行這個工作時的狼狽,是可以想象的。
于是,由于沮喪、勞苦、悲憤,他被折騰死了! 我四十歲生日,冀野寫了一首長調贈我,寫在一張灰色草紙上,現已遺失。
他的墨迹現在保存在我手邊的隻有一首七絕,題在我三十八歲生日紀念冊中,詩曰: 雅舍生涯又五年,冊中名氏阙盧前, 歲寒松柏支天地,金石盟心志益堅。
求諸室主人前并記 癸未秋暮為實翁補題三十八初度書畫冊 詩是臨時構想,一揮而就。
他未帶圖章,借用我一顆閑章,&ldquo言而有信&rdquo四字。
悼念陳通伯先生 不輕發言,言必有中 我初識通伯先生是在民國十五年(編者注:1926年)夏,那時候他正在《現代評論》上寫《閑話》,和魯迅先生打筆墨戰正殷。
魯迅的文筆潑辣刻薄,通伯的文字冷靜隽雅,一方面是偏激僥幸,一方面是正人君子。
翌年新月書店在上海成立,《西滢閑話》一直是新月的一部暢銷書,不僅内容豐富,其文筆之優美也是引人入勝的。
通伯惜墨如金,《閑話》之後擱筆甚久,新月陸續給他印了《梅立克短篇小說集》和《少年歌德之創造》。
最善催稿擠稿的徐志摩遇到通伯也無法可想。
《新月》雜志上隻發過他兩篇通訊。
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有話說時他可以滔滔不斷地講,沒有話說時他甯可保持沉默。
不輕發言,言必有中。
通伯在海外甚久,我們難得一面。
他和叔華都曾回過台灣,晤談甚歡。
我提議在台灣把《閑話》重印,他欣然同意,并且答應我尋覓原書影印。
後來他果然從大英博物院圖書館借到原書,删除其中一部分,由我洽商書店影印行世。
他要我撰寫序文,我義不容辭地寫了。
删去的一部分,其實是很精彩的一部分,隻因事過境遷,對象已不存在,他認為無須再留痕迹,這是他忠厚處。
以視&ldquo臨死咽氣的時候一個敵人也不饒&rdquo的那種人,真不可同日而語了。
通伯在海外的生活,精神上相當苦痛,老病之身和橫逆的環境抗争,國内的人士很難體會其中的艱苦。
叔華告訴我他在巴黎大使館獨力支撐危局的情形,令人聽了心酸。
通伯退休後,如果不是因為多病,早已返國定居,不料一代文宗,遽做九泉之客!彩雲易散,天道甯論!
他愛吐痰,關于吐痰的又有十個八個。
我們到了西安,我約他到菊花園口厚德福吃飯,我問他要吃什麼,他說:&ldquo一鴨一魚足矣。
&rdquo好,我就點了一隻烤鴨一條醬汁魚。
按說四五個人都吃不了,但是他伸臂挽袖,獨當重任,如風卷殘雲,連呼:&ldquo痛快,痛快。
&rdquo他的酒量甚豪,三五斤黃酒不算回事。
我們由西安到洛陽去,冀野、鄧飛黃和我三個人在陝縣下車,自告奮勇,渡黃河上中條山。
事前李興中師長告訴我們,到中條走一遭,九溝十八坡,隻能騎馬,山路崎岖,形勢很險,要三四天的工夫。
我們年輕膽壯,賈勇出發。
在茅津渡過河之後就要騎馬。
冀野從來沒有騎過馬,而軍中馬匹都是又小又瘦的那種類型,而且不是頂馴順的,冀野的塊頭大,經馬夫扶持勉強爬上馬背,已經有搖搖欲墜之勢。
拍照之後,一聲吆喝,馬隊開始前進。
沒走幾步遇到一片酸棗林,下有積水,随行的馬夫繞道步行,這時候冀野開始感到惶恐,馬低下頭去飲水,使得他摟着馬的脖頸銳聲大叫,這一摟一叫不打緊,馬驚了。
一馬驚逸,所有的馬跟着狂奔。
冀野倒卧在地,我在馬上隻聽得耳畔風聲呼呼地響,趕緊低頭躲避多刺的棗枝。
鄧飛黃從後面追趕上來對我呼喊:&ldquo不要怕,夾緊兩腿,放松缰繩!&rdquo我的馬跳躍一道土溝時我被颠落在地上了。
鄧飛黃也自動地滾鞍下馬。
幾匹馬摔掉了鞍辔跑得更快,一口氣奔回營部。
營部的人看到幾匹失鞍的識途老馬狼狽而回,心知不妙,立即派人救援,隻見我們三個在荒野中踉跄緩步。
當晚過夜,第二天營部人員說我們要開始爬山,鑒于冀野肥胖過人,特别給他備了一匹騾子,比較穩定而且能載重,不料騾子高大,他爬不上去,幾個人推送也無法上去,最後找到路邊一塊巨石,讓他站在石上,幾人攙扶之下才跨上了騾背。
入山不久,冀野在騾背上搖搖晃晃,大汗淋漓,渾身抖顫如肉凍,無法繼續前進。
三人會商,決定派人送他回去。
于是他廢然單獨折返。
後來我在他的房間牆上看見挂着一幀放大的照片,他題字曰:盧冀野馬上之雄姿。
冀野才思敏捷,行旅中不忘吟詩作曲。
每到一處,就寝前必定低聲地搖頭晃腦苦吟一陣,拿出随身攜帶的紙筆硯墨,多半是寫一阕曲子,記述他一天的見聞感想。
我問他為什麼偏愛作曲,較少詩詞。
他說,曲的路子寬,像是白話,正字之外可加襯子,韻也較寬,東冬、江陽等皆合并,四聲亦可通押,應該算是很進步自由的詩體。
我也相當同意他的看法。
不過曲在平仄和音韻上很有講究,和音樂歌唱不可分離,亦非易工之事。
他于此道确是造詣甚深。
勝利後大家紛紛還鄉,他也回到了南京。
他對南京有無比的熱愛。
勝利之初大家偶爾議論将來首都所在是否還是虎踞龍盤的南京,有人說北平較勝,也有人說西安不錯,誰若是說起曆來建都南京者皆享祚不久,他必紅頭漲臉地憤形于色。
我還鄉路過南京,他特邀我和李清悚等到南門外一家回族館吃他吹噓已久的什麼糟蒸鴨肝。
他歎一口氣說:&ldquo不是從前的味道了。
&rdquo 此後時局變化,我們失去聯絡。
聽說他在南京很忙,任監察委員、大學教授、保長。
有人問他:&ldquo保長之事何勞先生費心?&rdquo他說:&ldquo這你就不懂了,保甲長是真正親民之職,尤其是有關兵役等,保甲長一言九鼎,關系重大。
等到逢年過節,禮物上門,堆積如山&hellip&hellip&rdquo他就是這樣地天真。
更天真的事,是他以為在參政會與某某有杯酒之歡,與某某有一日之雅,時局無論怎樣變化,沒有人會為難他。
他這一估計錯誤了,而且是緻命的錯誤,他的監察委員、大學教授、保長一系列的職位都失掉了,他被派給的新任務是扛着梯子提着糨糊桶在高牆上貼标語!據說他曾賦有一詩,内有&ldquo安排馬列三千冊,紅旗插遍紫金山&rdquo之句,如今果然參與了貼标語的行列。
隻是太肥胖,執行這個工作時的狼狽,是可以想象的。
于是,由于沮喪、勞苦、悲憤,他被折騰死了! 我四十歲生日,冀野寫了一首長調贈我,寫在一張灰色草紙上,現已遺失。
他的墨迹現在保存在我手邊的隻有一首七絕,題在我三十八歲生日紀念冊中,詩曰: 雅舍生涯又五年,冊中名氏阙盧前, 歲寒松柏支天地,金石盟心志益堅。
求諸室主人前并記 癸未秋暮為實翁補題三十八初度書畫冊 詩是臨時構想,一揮而就。
他未帶圖章,借用我一顆閑章,&ldquo言而有信&rdquo四字。
悼念陳通伯先生 不輕發言,言必有中 我初識通伯先生是在民國十五年(編者注:1926年)夏,那時候他正在《現代評論》上寫《閑話》,和魯迅先生打筆墨戰正殷。
魯迅的文筆潑辣刻薄,通伯的文字冷靜隽雅,一方面是偏激僥幸,一方面是正人君子。
翌年新月書店在上海成立,《西滢閑話》一直是新月的一部暢銷書,不僅内容豐富,其文筆之優美也是引人入勝的。
通伯惜墨如金,《閑話》之後擱筆甚久,新月陸續給他印了《梅立克短篇小說集》和《少年歌德之創造》。
最善催稿擠稿的徐志摩遇到通伯也無法可想。
《新月》雜志上隻發過他兩篇通訊。
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有話說時他可以滔滔不斷地講,沒有話說時他甯可保持沉默。
不輕發言,言必有中。
通伯在海外甚久,我們難得一面。
他和叔華都曾回過台灣,晤談甚歡。
我提議在台灣把《閑話》重印,他欣然同意,并且答應我尋覓原書影印。
後來他果然從大英博物院圖書館借到原書,删除其中一部分,由我洽商書店影印行世。
他要我撰寫序文,我義不容辭地寫了。
删去的一部分,其實是很精彩的一部分,隻因事過境遷,對象已不存在,他認為無須再留痕迹,這是他忠厚處。
以視&ldquo臨死咽氣的時候一個敵人也不饒&rdquo的那種人,真不可同日而語了。
通伯在海外的生活,精神上相當苦痛,老病之身和橫逆的環境抗争,國内的人士很難體會其中的艱苦。
叔華告訴我他在巴黎大使館獨力支撐危局的情形,令人聽了心酸。
通伯退休後,如果不是因為多病,早已返國定居,不料一代文宗,遽做九泉之客!彩雲易散,天道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