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3
關燈
小
中
大
文學雜志》,往來始勤。
一個人難得在&ldquo才、學、品&rdquo三方面都能出衆。
濟安先生既不寫詩,亦不寫小說,但是看他寫的批評文字就可以看出他卓有見識,并不俯仰随人,這就是才氣。
他住在溫州街的學校宿舍裡,鬥室之内,獺祭殆滿,直令人無就座處。
檢其左右鱗次的圖書,則中西兼蓄。
看這間屋子就知道這屋子的主人是怎樣的一個學人。
濟安先生無家室之累,居恒喜歡飲宴,風流倜傥,好整以暇,有&ldquo遊于藝&rdquo的風度,但是和他相處較久的人都知道他宅心忠厚,待人以誠。
他說話有一點口吃,但是在熟朋友之間嬉笑谑浪,他有他的風趣。
自古以來,患口吃的有時文筆特别好,例如韓非子,《史記》就描寫他說:&ldquo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
&rdquo在英國近代文人中有高爾斯密,說話時嗫嚅不能出諸口,而才筆絕世。
濟安先生在朋友群中是很有人緣的一位。
《文學雜志》在第一卷第一期的卷末《緻讀者》一文是濟安先生的手筆。
《文學雜志》是台灣極少數的純文藝雜志之一,可惜沒能維持太久,我手邊還存留了一套殘缺不全的《文學雜志》,偶再翻閱,覺得濟安先生主編這個刊物實在費了不少力量。
《緻讀者》一文是表白他編輯的旨趣,節錄綱要如次: 我們不想在文壇上标新立異,我們隻想腳踏實地,用心寫幾篇好文章。
&hellip&hellip 我們雖然身處動亂時代,我們希望我們的文章并不動亂。
我們所提倡的是樸實、理智、冷靜的作風。
我們不想逃避現實。
&hellip&hellip 我們不想提倡&ldquo為藝術而藝術&rdquo。
&hellip&hellip 我們認為:宣傳作品中固然可能有好文學,文學不可盡是宣傳,文學有它千古不滅的價值在。
我們并非不講求文字的美麗,不過我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說老實話。
孔子的道理,在很多地方,将是我們的指南針。
因為我們向往孔子開明的、合理的、慕道的、非常認真可是又不失其幽默感的作風。
話說得很平正,也很含蓄。
說穿了即是一面反對逃避,一面不肯淪為宣傳。
這雖然不算高調,卻是天下滔滔中不常聽到清醒的呼聲。
從事文學工作,不能學時髦,不能湊熱鬧,不能視為一種工具而去追求急功近利,文學家多多少少總有些孤特之處。
世間最駭世震俗之事莫過于&ldquo說老實話&rdquo,最滑稽最可笑者亦莫過于&ldquo說老實話&rdquo。
濟安先生主編《文學雜志》以&ldquo說老實話&rdquo為标榜,用心深矣。
可惜雜志如昙花一現,人亦如昙花一現。
但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又有哪一事物不是昙花一現呢? 悼朱湘先生 他的志行高潔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偶于報端得知朱湘先生死耗,但尚不知其詳。
文壇又弱一個,這是很令人難過的。
我和朱先生幼年同學,近年來并無交往,然于友輩處亦當得知其消息,故于朱先生平素為人及其造詣,亦可以說略知一二。
朱先生讀書之勤,用力之專是很少見的。
可惜的是他的神經從很早的時候就有很重的變态現象,這由于早年家庭環境不良,抑是由于遺傳,我可不知道。
他的精神變态,愈演愈烈,以至于投江自盡,真是極悲慘的事。
關于他的身世遭遇理解最深者在朋友中無過于聞一多、饒子離二位。
我想他們一定會寫一點文字,紀念這位亡友的。
在上海《申報·自由談》(十二月十七日、十九日)有兩篇追悼朱湘先生的文章略謂:&ldquo他的死,可說完全是受社會的逼迫。
固然,他的性情,不免孤僻,這是他的一般朋友所共知,不過生活的不安,社會對他的漠視,即是他自殺的近因,他不知道現在社會,隻認得金錢,隻認得勢利,隻認得權力,天才的詩人,貧苦女士,在它的眼下!朱湘先生他既不會蠅營狗苟,亦不懂得争權奪利,所以在這黑暗的社會中,隻得犧牲一生了。
我恐怕現在在社會的壓迫下,度着困苦的生活,同他一樣境遇的,還不知道有多少呢!朱湘先生之自殺,正是現代社會黑暗的反映,也正是現代社會不能尊重文人的表現。
&rdquo(餘文偉) &ldquo這件事報紙上面好像沒有什麼記載,其實是很值得注意的,因為他的意義并不限于朱湘一個人。
這位詩人的性情據說非常孤傲,自視很高。
據他想象他這樣一個詩人,雖然不能像外國的桂冠詩人一樣,有什麼封号,起碼也應該使他生活得舒服一點,使他有心情寫詩,可是這個混亂的中國社會,不但不給他舒服的生活,而且簡直不給他生活,這樣冷酷他自然是感到的。
他不能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既不承認能夠縱容他,把他像花草一樣培養起來的某種環境已經崩潰,更不相信那個光明燦爛的時期真會實現,所以他隻看到一片深沉的黑暗。
這種飲命的絕望,使他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使他不得不用自殺來解決内心的苦悶。
朱湘已經死了,跟他選上這條死路的,恐怕在這大批彷徨踐路的智識群中,還有不少候補者吧。
&rdquo(何家槐) 這兩位作者認定朱先生之自殺&ldquo完全是受社會的逼迫&rdquo,這個混亂的中國社會,&ldquo簡直不給他生活&rdquo。
對于死人,照例是應該說好話的。
對于像朱先生這樣有成績的文人之死,自然格外地值得同情。
不過,餘何兩位的文章,似乎太動了情感,一般不識朱先生的人,讀了将起一種不十分正确的印象,就以為朱先生之死,一股腦兒地由&ldquo社會&rdquo負責。
中國社會之&ldquo混亂&rdquo自然是一件事實,在這社會中而要求&ldquo生活得舒服一點&rdquo的确是不容易。
不過以朱湘先生這一個來說,我覺得他的死應由他自己的神經錯亂負大部分責任,社會之&ldquo冷酷&rdquo負小部分責任。
我想凡認識朱先生的将同意于我這判斷。
朱先生以&ldquo留學生&rdquo&ldquo大學教授&rdquo的資格和他的實學而要求&ldquo生活得舒服一點&rdquo不是不可能的。
不幸朱先生的脾氣似乎太孤高了一點,不客氣地說,太怪僻了一點,所以和社會不能調諧。
若說&ldquo社會&rdquo偏偏要和文人作對,偏偏不
一個人難得在&ldquo才、學、品&rdquo三方面都能出衆。
濟安先生既不寫詩,亦不寫小說,但是看他寫的批評文字就可以看出他卓有見識,并不俯仰随人,這就是才氣。
他住在溫州街的學校宿舍裡,鬥室之内,獺祭殆滿,直令人無就座處。
檢其左右鱗次的圖書,則中西兼蓄。
看這間屋子就知道這屋子的主人是怎樣的一個學人。
濟安先生無家室之累,居恒喜歡飲宴,風流倜傥,好整以暇,有&ldquo遊于藝&rdquo的風度,但是和他相處較久的人都知道他宅心忠厚,待人以誠。
他說話有一點口吃,但是在熟朋友之間嬉笑谑浪,他有他的風趣。
自古以來,患口吃的有時文筆特别好,例如韓非子,《史記》就描寫他說:&ldquo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
&rdquo在英國近代文人中有高爾斯密,說話時嗫嚅不能出諸口,而才筆絕世。
濟安先生在朋友群中是很有人緣的一位。
《文學雜志》在第一卷第一期的卷末《緻讀者》一文是濟安先生的手筆。
《文學雜志》是台灣極少數的純文藝雜志之一,可惜沒能維持太久,我手邊還存留了一套殘缺不全的《文學雜志》,偶再翻閱,覺得濟安先生主編這個刊物實在費了不少力量。
《緻讀者》一文是表白他編輯的旨趣,節錄綱要如次: 我們不想在文壇上标新立異,我們隻想腳踏實地,用心寫幾篇好文章。
&hellip&hellip 我們雖然身處動亂時代,我們希望我們的文章并不動亂。
我們所提倡的是樸實、理智、冷靜的作風。
我們不想逃避現實。
&hellip&hellip 我們不想提倡&ldquo為藝術而藝術&rdquo。
&hellip&hellip 我們認為:宣傳作品中固然可能有好文學,文學不可盡是宣傳,文學有它千古不滅的價值在。
我們并非不講求文字的美麗,不過我們覺得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說老實話。
孔子的道理,在很多地方,将是我們的指南針。
因為我們向往孔子開明的、合理的、慕道的、非常認真可是又不失其幽默感的作風。
話說得很平正,也很含蓄。
說穿了即是一面反對逃避,一面不肯淪為宣傳。
這雖然不算高調,卻是天下滔滔中不常聽到清醒的呼聲。
從事文學工作,不能學時髦,不能湊熱鬧,不能視為一種工具而去追求急功近利,文學家多多少少總有些孤特之處。
世間最駭世震俗之事莫過于&ldquo說老實話&rdquo,最滑稽最可笑者亦莫過于&ldquo說老實話&rdquo。
濟安先生主編《文學雜志》以&ldquo說老實話&rdquo為标榜,用心深矣。
可惜雜志如昙花一現,人亦如昙花一現。
但是三千大千世界中又有哪一事物不是昙花一現呢? 悼朱湘先生 他的志行高潔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偶于報端得知朱湘先生死耗,但尚不知其詳。
文壇又弱一個,這是很令人難過的。
我和朱先生幼年同學,近年來并無交往,然于友輩處亦當得知其消息,故于朱先生平素為人及其造詣,亦可以說略知一二。
朱先生讀書之勤,用力之專是很少見的。
可惜的是他的神經從很早的時候就有很重的變态現象,這由于早年家庭環境不良,抑是由于遺傳,我可不知道。
他的精神變态,愈演愈烈,以至于投江自盡,真是極悲慘的事。
關于他的身世遭遇理解最深者在朋友中無過于聞一多、饒子離二位。
我想他們一定會寫一點文字,紀念這位亡友的。
在上海《申報·自由談》(十二月十七日、十九日)有兩篇追悼朱湘先生的文章略謂:&ldquo他的死,可說完全是受社會的逼迫。
固然,他的性情,不免孤僻,這是他的一般朋友所共知,不過生活的不安,社會對他的漠視,即是他自殺的近因,他不知道現在社會,隻認得金錢,隻認得勢利,隻認得權力,天才的詩人,貧苦女士,在它的眼下!朱湘先生他既不會蠅營狗苟,亦不懂得争權奪利,所以在這黑暗的社會中,隻得犧牲一生了。
我恐怕現在在社會的壓迫下,度着困苦的生活,同他一樣境遇的,還不知道有多少呢!朱湘先生之自殺,正是現代社會黑暗的反映,也正是現代社會不能尊重文人的表現。
&rdquo(餘文偉) &ldquo這件事報紙上面好像沒有什麼記載,其實是很值得注意的,因為他的意義并不限于朱湘一個人。
這位詩人的性情據說非常孤傲,自視很高。
據他想象他這樣一個詩人,雖然不能像外國的桂冠詩人一樣,有什麼封号,起碼也應該使他生活得舒服一點,使他有心情寫詩,可是這個混亂的中國社會,不但不給他舒服的生活,而且簡直不給他生活,這樣冷酷他自然是感到的。
他不能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既不承認能夠縱容他,把他像花草一樣培養起來的某種環境已經崩潰,更不相信那個光明燦爛的時期真會實現,所以他隻看到一片深沉的黑暗。
這種飲命的絕望,使他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使他不得不用自殺來解決内心的苦悶。
朱湘已經死了,跟他選上這條死路的,恐怕在這大批彷徨踐路的智識群中,還有不少候補者吧。
&rdquo(何家槐) 這兩位作者認定朱先生之自殺&ldquo完全是受社會的逼迫&rdquo,這個混亂的中國社會,&ldquo簡直不給他生活&rdquo。
對于死人,照例是應該說好話的。
對于像朱先生這樣有成績的文人之死,自然格外地值得同情。
不過,餘何兩位的文章,似乎太動了情感,一般不識朱先生的人,讀了将起一種不十分正确的印象,就以為朱先生之死,一股腦兒地由&ldquo社會&rdquo負責。
中國社會之&ldquo混亂&rdquo自然是一件事實,在這社會中而要求&ldquo生活得舒服一點&rdquo的确是不容易。
不過以朱湘先生這一個來說,我覺得他的死應由他自己的神經錯亂負大部分責任,社會之&ldquo冷酷&rdquo負小部分責任。
我想凡認識朱先生的将同意于我這判斷。
朱先生以&ldquo留學生&rdquo&ldquo大學教授&rdquo的資格和他的實學而要求&ldquo生活得舒服一點&rdquo不是不可能的。
不幸朱先生的脾氣似乎太孤高了一點,不客氣地說,太怪僻了一點,所以和社會不能調諧。
若說&ldquo社會&rdquo偏偏要和文人作對,偏偏不